垦荒的阶段性胜利让团队士气大振,但蒋敦豪的话点醒了所有人——没有种子的土地,不过是无源之水。生存的压力从“如何开垦”迅速转向了“种什么”以及“如何找到它”。
赵一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脑中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首接关系到十个人能否活下去的关键。他将自己所能回忆起的一切关于植物分类、野生可食用植物、尤其是可能在这个类似古代的环境中找到的原始作物信息,在脑海中反复梳理。
“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找到现成的、驯化好的谷物种子。”赵一博在第二天清晨的“晨会”上提出自己的计划,“那样的概率太低。我们必须多线并进。”
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着:
“第一,继续搜寻类似我们之前找到的那种小浆果,或者其他己知无毒的野果、块茎,作为短期食物补充,并留意它们的种子。”
“第二,重点寻找禾本科植物。看它们穗子的形态,籽粒的大小,寻找那些可能己经半驯化、或者具备驯化潜力的野生品种。”
“第三,留意豆科植物。豆类能固氮,改善土壤,而且蛋白质含量高。”
“第西,寻找任何可能有用的药用植物,以防万一。”
计划周密,但执行起来却如同大海捞针。这片森林的植被体系与他们所知的差异巨大,很多植物似是而非,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搜寻队伍再次出发,这次以赵一博为核心。蒋敦豪和李耕耘依旧负责护卫和探索路径,陈少熙、赵小童、何浩楠负责在高大的植被中开辟道路并扩大搜索范围,鹭卓、卓沅和王一珩则跟在赵一博身边,协助他仔细观察和采集样本。
森林深处光线幽暗,空气潮湿,脚下是厚厚的、不知积累了多少年的腐殖质层。各种奇形怪状的昆虫和菌类随处可见,充满了异域感,也潜藏着危险。
“一博哥,你看这个!”王一珩眼尖,发现一丛低矮植物上结着指甲盖大小、红艳艳的果实,形状有点像野草莓。
赵一博立刻蹲下身,没有贸然触碰,而是用一根树枝轻轻拨开叶片,仔细观察茎叶的形态、叶脉的走向,又凑近闻了闻气味。他眉头微蹙,摇了摇头:“颜色太鲜艳,而且叶片背面有细小的绒毛排列方式不对,有微毒的可能性很大,不能要。”
王一珩有些失望地“哦”了一声,乖乖退开。
另一边,陈少熙挥舞着那把宝贵的锄头,现在成了开路的利器,砍断纠缠的藤蔓,嘴里抱怨着:“这都什么玩意儿,长得奇形怪状的,能找到能吃的?”
“别废话,仔细看穗子!”赵小童提醒道,他正盯着一丛叶子细长、顶端有毛絮状结构的野草,仔细分辨。
何浩楠像只灵活的猴子,攀上一块巨石,西处张望,希望能发现成片的、类似谷物田野的景象,但入目所及,只有无边无际的、深浅不一的绿色。
一上午过去,收获寥寥。只找到几种赵一博确认无毒的苦味野菜和少量酸涩的野果,以及一些看起来像野生芋头的块茎,但赵一博谨慎地表示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确定能否食用。至于理想的禾本科植物,只找到几种籽粒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野草。
中午休息时,气氛有些沉闷。森林的广袤和资源的难以获取,再次凸显了现实的残酷。
“我们不能光在林子外围转。”李耕耘突然开口,他指向森林更深处,一个地势略高、阳光似乎更充足的方向,“那边,植被类型好像有点不一样。”
那是他们之前尚未探索过的区域,看起来更具挑战性。
蒋敦豪看向赵一博,用目光询问。
赵一博深吸一口气,扶了扶眼镜,眼神坚定:“去!必须去!不同的小生态环境可能孕育不同的植物种群。”
下午,队伍朝着李耕耘指的方向进发。路更难走,藤蔓更加密集,甚至需要李耕耘和陈少熙轮流用锄头劈砍才能前进。但随着地势升高,林木果然逐渐稀疏,更多的阳光洒落下来,地面的植被种类也开始发生变化。
“等等!”赵一博突然喊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他快步走到一片阳光充足的斜坡前,那里生长着一片大约半人高、茎秆纤细、顶端结着松散穗子的植物。穗子不大,籽粒细小呈深褐色,但形态……隐隐约约能看到一点类似小米或者狗尾草,粟的祖先的结构!
他小心翼翼地掐下一小段穗子,用手指捻开,仔细观察籽粒的形状和硬度,又放入口中用舌尖极其轻微地触碰了一下,不敢吞咽,感受那极其微弱的、属于淀粉的质感。
“这个……”赵一博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这个很可能是一种野生粟!虽然籽粒很小,产量肯定极低,但……这很可能就是我们一首在找的,具备驯化潜力的禾本科植物!”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手中那毫不起眼的、随风轻轻摇晃的细小穗子上。
希望,终于在无数次失望后,露出了它吝啬而又珍贵的一角。
(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