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宫璀璨的灯光下,颁奖典礼正在进行。空气里弥漫着香水、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李慕白、胡歌与制片人王总坐在主办方安排的位置上,身旁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精英。尽管表面上维持着得体的平静,但每一次奖项的揭晓,都如同一次细微的心跳共振。
《记忆之囚》接连获得了“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表彰其革命性的视觉特效与声音设计),以及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当胡歌的名字被念出,他用流利的英语发表感言,感谢了导演、剧组,尤其是李雪健老师,称“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在记忆深渊中寻找真相的灵魂”。聚光灯下的他,从容淡定,代表着中国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与风采。
然而,当最终的金熊奖得主宣布,花落另一部欧洲电影时,李慕白的心中,一丝微小的失落如夜风般掠过,随即被一种奇异的释然取代。他清楚地知道,能站在这个舞台上,本身己是巨大的肯定。聚光灯的焦点可以只有一个,但电影所能激起的回响,却能在无数个暗处持续震荡。
载誉而归,首都国际机场的接机大厅变成了鲜花与闪光灯的海洋。国内媒体用“惊艳柏林”、“载誉归来”作为头条,将《记忆之囚》和主创团队推向了新一轮的舆论巅峰。胡歌手持银熊奖杯步出闸机的画面,瞬间传遍网络,象征着中国电影艺术探索的一次高光突破。
但李慕白和王总,却迅速从凯旋的喧嚣中抽身,回到了更为现实的战场——宣发作战室。
“柏林的奖项,是镀在我们身上最亮的一层金,”王总指着白板上最新更新的数据曲线,“现在市场的期待值己经被拉满,但这也意味着风险——观众的审视会更加严苛,容错率更低。”
杨琳的宣发团队压力巨大。他们必须将“柏林获奖艺术片”的高冷形象,与“必须吸引大众入场”的商业诉求进行艰难缝合。新的宣传策略迅速调整:
一方面,强化“荣誉背书”。所有宣传物料显著位置打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获奖作品”的标识,突出其国际认可的艺术高度,吸引高线城市、高知受众。
另一方面,发起“寻找你的记忆碎片”第二波线上活动,但这次更侧重于引感共鸣。他们邀请了几位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分享自己关于“选择与遗忘”的真实故事,将电影的核心命题与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更紧密地捆绑。
同时,大规模的全国点映计划启动。这一次,点映场不再局限于影迷和媒体,而是广泛覆盖普通购票观众,旨在通过最首接的口碑发酵,打破“文艺片沉闷”的潜在偏见。
点映场的反馈如潮水般涌来。数据部门夜以继日地分析着来自票务平台、社交媒体、影评网站的每一条评论。
“视觉效果绝对是世界级的,没想到国产电影能做到这个程度!”
“看之前以为会很烧脑很闷,结果看哭了,想起了我爷爷……”
“胡歌和李雪健的表演值得每一个奖项!最后病房那段我几乎窒息。”
“不太适合我,节奏有点慢,看完有点压抑。”
……
赞誉与争议并存,但总体评分稳居同档期影片榜首,尤其是“特效”、“表演”、“主题深度”三大维度的得分异常突出。一种“不看《记忆之囚》就落后于话题”的社交压力,开始在部分年轻受众中形成。
然而,在李慕白看来,这些数据和评论,既是蜜糖,也是砒霜。资本的嗅觉最为灵敏。柏林归来后,数个曾经对这类题材犹豫不决的大型投资方,重新热情地递来了橄榄枝,开出优厚条件,希望与他合作下一部“更大规模、更具商业潜力”的项目。甚至有平台提出,希望购买《记忆之囚》的IP版权,开发衍生剧集或游戏。
他站在公司高层的落地窗前,俯瞰着霓虹闪烁的城市。手中是一份新的、预算惊人的商业科幻大片邀约,导演一栏,写着他的名字。
《记忆之囚》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门后是无限的资源、名望与可能性。但门的这边,是他耗尽心血、近乎偏执才完成的,一次对内在宇宙的深度探索。
是沿着这条被荣誉铺就的、更宽阔也更模式化的商业大道高歌猛进?还是坚守那方可能更为狭窄、却更能自由表达内心图景的艺术实验田?
他想起在柏林,一位老牌欧洲导演在酒会上对他说的话:“年轻人,成功会给你带来选择的权利,但记住,最难的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选择不做什么。”
《记忆之囚》的旅程尚未结束,公映在即,票房大战一触即发。但属于李慕白个人的十字路口,己经在这片荣光映照之下,悄然浮现。下一步迈向何方,将决定他未来创作生命的底色。
重活,娱乐教父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重活,娱乐教父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8AW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