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骤然驾崩,举国哀悼。年仅十西岁的太子赵昕在灵前即位,是为宋英宗(虚构庙号)。因其年幼,无法亲政,遵照先帝“遗诏”(实为宋尘与部分顾命大臣拟定),由宋王宋尘为首席辅政大臣,与太后(新帝生母)、参知政事李光等共同辅佐幼帝,处理朝政。
这一刻,宋尘的权力达到了真正的顶峰。虽无帝王之名,却己行帝王之实。整个大宋帝国的命运,几乎系于他一人之手。
朝野上下,目光各异。新政派欢欣鼓舞,认为这是将改革推向深入的绝佳时机。保守派则忧心忡忡,李光等人更是如坐针毡,生怕宋尘借此机会清算旧怨。而更多的人,则在观望,看这位权倾朝野的宋王,将如何行使这无上的权力。
宋尘站在权力的最中心,心情却异常平静和沉重。他知道,这既是实现毕生理想的机遇,也是巨大的考验和陷阱。一步踏错,不仅身败名裂,更可能将蒸蒸日上的大宋拖入深渊。
在第一次辅政会议上,宋尘便定下了基调:“陛下年幼,我等受先帝托付,当以社稷为重,同心协力,稳定朝局,推进新政,巩固边防,方不负先帝之望。”
他并没有急于打压李光等保守派,反而表现出一种包容和合作的姿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反对派,稳定了朝局。
然而,在涉及核心利益和改革方向的问题上,他寸步不让。
他利用辅政大权,迅速推行了几项重大举措:
1. 教育革新:下令在全国各州府普遍设立“新学”,将算学、格物、地理、律法等纳入官学体系,与传统经义并行,并提高师资待遇,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此举遭到了李光等理学大臣的强烈反对,但在宋尘的坚持和太后的默许下,得以强行推行。
2. 军事调整:将杨再兴调回中枢,担任枢密副使,协助他总揽军务。同时,继续推进军队的职业化和装备更新,特别是加快“火铳”的研发和装备部队的进度。
3. 经济刺激:以幼帝名义,颁布《鼓励工商令》,进一步降低商业税负,鼓励技术创新和海外贸易,并由国家投资,兴建大型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工代赈,刺激经济。
4. 格物院升级:将格物院提升为帝国格物院,首属皇帝(实际由宋尘掌管),拨付巨额经费,集中力量攻关蒸汽机、新型钢材、精密仪器等关键技术。
他的施政,展现出宏大的格局和前瞻性,旨在为“天朝体系”打下坚实的内部基础。
年幼的英宗皇帝对宋尘这个老师既尊敬又依赖,几乎言听计从。太后虽对宋尘的权势有所顾虑,但见其一心为国,且政策有利于巩固儿子皇位,也选择了支持和配合。
在宋尘的强力推动下,大宋这艘巨轮,沿着他规划的航线,加速前行。
然而,权力的顶峰,从不缺少暗箭。
李光等人明面上不敢反对,暗地里却小动作不断。他们利用士林清议,抨击新学“败坏人心”;勾结地方豪强,阻挠新政落实;更在宫中散布流言,暗示宋尘有“王莽之心”,企图离间他与太后、幼帝的关系。
甚至,宋尘接到密报,李光等人似乎与辽国残存的势力以及日本平氏新的掌权者有着秘密接触!
内外勾结,其心可诛!
宋尘不动声色,命令“技术验证局”加强监控,搜集证据。
他深知,清除这些蛀虫,需要时机和铁证。
眼下,他更关注的是帝国的未来和技术的突破。
这一日,他正在帝国格物院,观看改进后的蒸汽机带动一台小型织布机演示。那飞梭穿梭,效率远超人工的景象,让他看到了工业革命的曙光。
就在这时,杨再兴急匆匆赶来,面带忧色:“王爷,边境急报!西夏趁我国丧,突然出兵,侵犯秦风路!”
西夏也来趁火打劫!
宋尘眼中寒光一闪。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他看了一眼那台轰鸣的蒸汽机,又看了看杨再兴,沉声道:“看来,有些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好,就拿西夏,来试试我新军的锋芒!”
“传令下去,调……”
他话音未落,一名格物院的工匠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脸上带着极度惊恐的表情,嘶喊道:
“王爷!不好了!实……实验室……炸了!”
宋尘脸色骤变!那是火铳研发和新型火药的核心实验室!
他来不及多想,立刻冲向实验室方向。
杨再兴也意识到事态严重,紧随其后。
当他们赶到时,只见实验室己是一片狼藉,残骸遍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血腥味。
工匠们正在废墟中抢救伤员,清点损失。
负责火铳项目的首席工匠,浑身是血,被搀扶到宋尘面前,他抓住宋尘的衣袖,用尽最后力气断断续续地说:
“王……王爷……不是意外……有人……动了……配方……”
说完,便气绝身亡。
宋尘看着眼前的惨状和工匠的遗言,一股冰冷的怒意,从心底升起,瞬间席卷全身。
这不是意外!这是** sabotage**!是破坏!
有人,将黑手伸进了他最核心的技术领域!
是李光?是辽国?是西夏?还是……隐藏在更深处的敌人?
技术的竞争,己经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的预知模拟器》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8EC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