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 北大旁听身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章节无错乱精修!
 

民国7年秋,北大沙滩红楼的上课铃还没响,一楼哲学课教室的后排就己坐了个熟悉的身影。

陈幽捧着磨得发亮的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眼睛却首勾勾盯着讲台——今天是胡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他最期待的课,前一天晚上特意把笔记重新抄了一遍,连边角都理得整整齐齐。

“默之,来挺早啊!”赵勇抱着书本挤过来,胳膊肘撞了撞他,“昨儿个李先生物史观的笔记借我瞅瞅,我漏记了两句。”

陈幽笑着把笔记本递过去,指尖碰了碰口袋里的旁听证——淡蓝色的纸片,盖着北大的红章,上面“旁听生陈幽”几个字,是他每天睡前都要摸一摸的宝贝。

旁听证是子仁跑了三趟教务处,才办下来的,没有正式学籍,不能参与考试,却能让他走进北大的课堂,听最顶尖的教授讲课,这对从湖南来的他来说,己是天大的幸运。

上课铃响了,胡先生穿着笔挺的西装,戴着圆框眼镜,手里拿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走上讲台。

他没像传统先生那样摇头晃脑,而是笑着开口:“今天咱们不讲孔孟,讲讲老子的‘无为而治’——诸位觉得,‘无为’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吗?”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陈幽挺首腰板,手里的笔飞快地动着。

胡先生的课跟周鹤亭的私塾完全不一样,不讲“君君臣臣”,只讲“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道理”,连《论语》里的话,都要拆开来分析,听得他心里亮堂极了。

讲到“青年要勇于怀疑”时,胡先生的目光扫过教室,落在陈幽身上,笑着点头:“这位同学记笔记很认真,有疑问随时可以提。”

陈幽脸一红,心里却比吃了蜜还甜——这是他第一次被北大的教授注意到,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夸奖,也让他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从那天起,陈幽成了红楼里最勤快的旁听生。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揣着两个馒头往教室跑,去晚了就只能站在走廊听课;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课,他一节都不落;胡适先生的课,李先生的课和陈先生的课,他都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回客栈再反复琢磨,遇到不懂的,就用红笔圈出来,等着去找子仁请教。

北大的学术氛围比他想象的更自由。

课堂上,学生可以跟先生争辩,连“孔孟之道是否过时”这样的话题,都能吵得面红耳赤;走廊里,随处可见抱着书本讨论的青年,有的说要“教育救国”,有的说要“实业救国”,也有的说“马克思主义救国”,各种思想撞在了一起。

陈幽最喜欢凑在这些讨论里,哪怕插不上话,听着也觉得过瘾——原来改变中国,有这么多办法;原来跟他一样想做事的青年,有这么多。

可旁听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没有学籍,就不能进北大的宿舍,只能挤在吉祥客栈的通铺里;没有补助,每天的饭钱都要算计着花,早上两个馒头,中午一碗炸酱面,晚上就着开水啃干粮;有时候去晚了,教室坐满了,他就站在门口听,一站就是两节课,腿麻了就悄悄揉一揉,生怕错过教授们讲的任何一句话。

有一次,他站在走廊听经济学课,正听得入迷,突然被人拍了肩膀。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最新章节随便看!

回头一看,是经济学教授马先生,手里拿着本讲义,笑着问:“同学,站这儿听多久了?怎么不进去坐?”

陈幽脸一红,小声说:“先生,我是旁听生,教室里满了……”

马教授点点头,把他拉进教室,指着自己旁边的空位:“来,坐这儿。旁听生怎么了?只要肯学,就是好学生。”

那天的课,马教授特意多讲了些“民生经济”,还在课后把陈幽叫到办公室,问他:“你是湖南来的?韶山的佃户,一年能剩多少粮?”

陈幽愣了一下,赶紧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佃户们交三成租,遇上天灾就只能吃野菜,有的甚至要卖地卖儿。

马先生听得皱起眉,从书架上抽出本《资本论》节选本,递给陈幽:“你看看这个,里面讲‘剥削’,跟你说的佃户困境,是一个道理。好好学,将来用在湖南,帮乡亲们解决吃饭问题。”

陈幽接过书,如获至宝,连声道谢。

从那以后,马先生常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湖南的情况,给他讲经济学道理;胡适先生也注意到这个总坐在后排、笔记记得最认真的旁听生,偶尔会在课后跟他聊两句“青年责任”;连先生,都记得他这个“韶山来的青年”,每次遇见,都会问一句“最近读了什么书”。

陈幽把教授们的话都记在心里,学习更刻苦了。

每天课后,他都泡在北大图书馆里,从开馆待到闭馆。

图书馆的藏书比韶山所有私塾的书加起来还多,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国近代史的史料,他都一本本翻,看不懂的就记下来,晚上找子任请教。

赵勇常笑他:“默之,你比正式生还拼,这旁听生当得,比人家考进来的还认真。”

陈幽却不觉得累:“我来北平,不是来混日子的,是来学本事的。教授们愿意教我,我要是不认真,对得起先生,对得起韶山的乡亲吗?”

有一次,图书馆闭馆后,陈幽还在走廊里琢磨笔记,子仁路过,看见他蹲在地上,借着路灯的光写东西,赶紧走过去:“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客栈?北平晚上冷,当心着凉。”

陈幽抬起头,眼睛里满是兴奋:“先生,我今天听马先生讲‘土地问题’,突然想通了——韶山的佃户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土地不在自己手里,只要把地分给他们,让他们自己种,就能解决吃饭问题!”

子仁笑着蹲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得对!可光想通不行,还要知道怎么干。你现在好好学理论,将来回去,才能把道理讲给乡亲们听,才能真的帮他们把地要回来。”

陈幽点点头,把笔记收起来,跟着子仁往客栈走。

夜色里,北大红楼的灯光还亮着,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他的路。

他想起刚到北平时的忐忑,想起先生们的鼓励,想起韶山乡亲的期盼,心里突然觉得,自己这个“旁听生”,虽然没有正式学籍,却比任何人都幸运——他能在最好的学堂,听先生讲课,能和最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追寻改变中国理想。

回到客栈,陈幽躺在床上,摸着口袋里的旁听证,心里暖暖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