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8年夏末,北平的天还热得像个蒸笼,陈幽抱着一摞写满字的稿纸,跟着子仁钻进胡同深处的小作坊。
作坊门脸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门上挂着“修鞋铺”的幌子,掀开布帘进去,一股油墨味混着汗味扑面而来——这就是进步社团秘密租下的印刷点,外面是修鞋的幌子,里面藏着台老旧的印刷机,墙角堆着成捆的白纸和油墨。
“默之,这机器你可得小心用,全北平就这一台能偷偷印东西的,坏了可没地方修。”
负责看管作坊的老周拍了拍那台铁皮印刷机,机器上的漆掉了大半,露出里面锈迹斑斑的铁壳,“先生都跟你说了吧?排版、上墨、印刷,都得你自己来,我只负责望风。”
陈幽点点头,把稿纸放在桌上,指尖都在发颤——这是社团决定印的秘密刊物《新曙光》,里面有陈教授写的《时政抨击》,有李教授的《唯物史观浅说》,还有他和苏木写的《农民与土地》《工人的苦》,全是揭露时政黑暗、传播革命思想的文章。
他主动揽下排版和印刷的活,就是想亲手把这些思想印成纸,让更多人看到。
子仁帮他把稿纸摊开,压低声音叮嘱:“夜里印,白天别开工,军警最近查得严。印的时候轻点,别让隔壁听见动静。印好的刊物先放这儿,等我来拿,别自己带出去,不安全。”
“我知道了,子仁。”
陈幽攥紧拳头,看着桌上的稿纸,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这是他第一次干印刷的活,也是第一次亲手传播革命思想,每一个字、每一张纸,都连着他的理想。
等子仁和老周走了,作坊里只剩下陈幽和那台印刷机。
他先试着排版,把写好的文章一张张剪下来,按照顺序贴在木板上,字要对齐,行距要均匀,稍微歪一点印出来就会模糊。
他贴了又撕,撕了又贴,手指被浆糊粘得发黏,额头上的汗滴在纸上,晕开一小片印子,他赶紧用袖子擦掉,生怕弄坏了稿纸。
排好版,己经是半夜。陈幽端来一盆凉水,洗了把脸,开始上墨。
油墨是黑色的,稠得像芝麻酱,他用刷子一点点刷在排版好的木板上,刷得要匀,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会晕墨,少了字会不清楚。
刷好墨,他把白纸铺在木板上,双手按住纸的两端,慢慢往下压,再轻轻揭起来,一张带着油墨香的《新曙光》就印好了。
“成了!”陈幽看着纸上清晰的字迹,激动得差点喊出声。
虽然纸边有点歪,油墨也没刷匀,可这是他印的第一份刊物,上面有他写的《农民与土地》,有他对革命的期盼,有他想对老百姓说的话。
接下来的几天,陈幽每天上完课就往小作坊跑,一待就是半夜。
白天在北大听先生讲课,晚上在作坊里熬夜印刷,眼睛熬得通红,手指被印刷机磨出了茧子,可他一点都不觉得累。
每印好一张,他都小心翼翼地叠好,放在旁边的纸箱子里,看着箱子里的刊物越来越多,他心里就越来越踏实——这些不是纸,是革命的火种,是唤醒民众的声音。
有一次,陈幽正印得入迷,突然听见外面传来老周的咳嗽声——这是望风的信号,有人来了!他赶紧关掉灯,把刚印好的刊物塞进床底下,拿起旁边的修鞋工具,假装在修鞋。
门帘被掀开,两个巡逻的军警探进头来,手里拿着手电筒,照得作坊里亮堂堂的:“干什么的?深更半夜不睡觉,在这儿瞎忙活?”
“官爷,俺是修鞋的,白天活多,夜里赶赶工。”
老周赶紧迎上去,递上烟,“您看,都是些破鞋,没别的东西。”
军警的手电筒扫过作坊,照到陈幽手里的修鞋刀,又照了照墙角的白纸:“这纸是干啥的?”
陈幽心里一紧,脸上却装作镇定:“官爷,俺们修鞋要包鞋,这些纸是包鞋用的。”
军警皱着眉,踢了踢地上的箱子,没发现异常,骂骂咧咧地走了。门帘刚放下,陈幽就瘫坐在地上,后背全是汗——刚才要是慢一步,要是军警翻开床底下的刊物,后果不堪设想。
“吓坏了吧?”老周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是干革命的风险,时刻都得提心吊胆。”
陈幽点点头,擦了擦汗,重新站起来,打开灯:“没事,接着印,不能停。”他知道,越是危险,越要坚持——这些刊物,能让更多人明白革命的道理,能让更多人加入进来,就算再危险,也值。
接下来的日子,陈幽更谨慎了。
他把印刷机挪到最里面,用布帘隔开;把印好的刊物藏在修鞋的工具箱里,上面盖着破鞋;每次印刷前,都让老周先在胡同口望风,确认安全了再开工。
苏木偶尔会来帮忙,两人趁着夜色,把印好的刊物分类——有的要送到北大校园,有的要送到街头巷尾,有的要送到工厂和农村。
苏木看着满箱子的《新曙光》,笑着说:“默之,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印得比书局里的还清楚!你看这篇《农民与土地》,俺爹要是看见,肯定能懂!”
陈幽也笑了,拿起一张刊物,闻着油墨香,仿佛看到了北大的学生在课堂上偷偷读,看到了街头的百姓在墙角认真看,看到了韶山的佃户们围着刊物,听人念里面的话——他们的眼睛会亮起来,会握紧拳头,会明白自己的苦不是命,是剥削;会明白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改变命运。
“等印完这一批,咱们就能分发了。”陈幽把刊物叠得整整齐齐,“到时候,你去工厂,我去农村,把这些火种撒出去!”
“好!”苏木重重点头,眼里满是激动。
终于,在熬了十几个通宵后,第一批《新曙光》印完了,整整五百份,堆在箱子里,像一座小山。
陈幽摸着这些刊物,手指上的油墨洗都洗不掉,却觉得比任何时候都干净——这是他的心血,是他的理想,是革命的希望。
子仁来拿刊物的时候,看着满箱子的《新曙光》,忍不住称赞:“默之,辛苦你了!这些刊物,比枪杆子还管用,能唤醒更多人!”
陈幽笑着摇摇头:“不辛苦,只要能帮到革命,能帮到乡亲们,再辛苦都值。”
他看着子仁把刊物装进了麻袋,扛在肩上,消失在夜色里,心里突然生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他知道,这些刊物会像星星之火,在北平的街头、在农村的田野、在工厂的车间,慢慢燃烧起来,终有一天,会形成燎原之势。
窗外的天亮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陈幽的脸上。
他握紧拳头,心里默念:“《新曙光》,愿你能照亮黑暗,愿你能唤醒民众,愿你能成为革命的火种,点燃中国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