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1年(1922年)初冬,巴黎郊区的华工夜校里,煤油灯的火苗跳动着,映得师炎手中的讲义纸微微发亮。
他正讲解着法国工人运动的新动态,突然停住话头,朝门口笑着招手:“邹宇,登贤,你们可算来了!快进来坐。”
陈幽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两个青年并肩走进来。
走在前面的青年身着整洁的西装,面容俊朗,眼神锐利沉稳,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非凡气度;跟在他身后的青年穿着朴素的夹克,身材瘦削,眼神坚定,透着一股干练。
“给大家介绍下,这是邹宇同志,刚从英国来巴黎;这位是登贤同志,从勤工俭学生中选出的青年。”
世炎热情地介绍着,“邹宇对欧洲革命形势很熟悉,登贤在工厂做工多年,懂工人的苦。”
邹宇笑着走上前,先是向在场的学员点头致意,随后目光落在陈幽身上,温和地说:“早就听师炎提起,有位从北平来的陈幽同志,懂农民、能吃苦,还帮华工整理了权益诉求书,今天终于见到了。”
陈幽赶紧站起身,心里既激动又有些局促——邹宇的名字,他在北平的进步刊物上见过无数次,知道他是旅欧革命青年中的核心人物,没想到今日能当面结识。
“邹同志谬赞了,我只是做了些分内的事,比起您在欧洲开展的革命工作,差得远了。”
“革命不分大小,能为劳苦大众做事,就是好同志。”
邹宇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真诚,“以后多交流,你懂中国农村,我懂欧洲工人运动,咱们结合起来,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一旁的登贤也笑着开口,声音虽轻却很有力量:“我在施耐德钢铁厂做过工,华工的苦我最清楚。陈幽同志要是需要了解工厂的情况,随时可找我。”
邹宇偶尔会补充几句,从欧洲工人运动的组织策略,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条理清晰、见解深刻,让他深受启发。
课后邹宇提议:“附近有家咖啡馆,咱们去坐坐,好好聊聊中国革命的问题。”
咖啡馆不大,藏在巴黎郊区的小巷里,是旅欧进步青年常去的秘密联络点。
几人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点了最便宜的咖啡,便打开了话匣子。
“现在国内军阀混战,民众苦不堪言,革命形势虽然紧迫,却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方向。”
邹宇搅动着咖啡,语气凝重,“欧洲工人运动有百年历史,组织严密、经验丰富。但中国的国情不同,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不能照搬欧洲模式。”
陈幽立刻接过话:“邹同志说得对!我在韶山时,佃户们核心的诉求是土地;到了巴黎,华工关心的是工资工时。两者虽群体不同,却都是被剥削的劳苦大众,需要被唤醒被组织。我觉得,中国革命必须走工农结合的道路。既学习欧洲工人的组织经验,又重视农民力量。”
“说得好!”邹宇眼里闪过赞许光芒,“工农结合,这是中国革命的关键。农民是革命主力军,工人是革命先锋队,二者结合才能形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登贤补充道:“我在工厂发现,华工虽然分散,但只要有人带头、有明确的诉求,就能团结起来。上次钢铁厂的华工因为工资被克扣罢工,虽然最后被镇压了,但让我看到了华工的力量。陈幽同志整理的诉求书很具体,要是按这个去跟资本家谈判,会得到更多华工的支持。”
那天的聊天,从傍晚一首持续到深夜。
几人围绕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华工的动员策略”“旅欧组织的建设”等话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陈幽惊讶地发现,自己与邹宇的想法高度契合——都重视工农力量,都主张理论结合实际,都强调革命要本土化。
此后,陈幽和邹宇、登贤渐渐熟络起来,成了志同道合的挚友。
他们经常一起深入工厂,和华工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一起去华工聚居区,传播革命思想;一起在咖啡馆修改革命传单,撰写宣传文章。
有一次,巴黎近郊的纺织厂华工因为工头打骂工人、克扣工资,情绪激动,想要罢工却没人牵头。陈幽立刻找到邹宇,两人商量后,决定帮华工组织罢工——邹宇负责制定罢工策略、联系旅法进步青年支援;陈幽负责深入工厂,动员华工、整理诉求;登贤则负责联络其他工厂的华工,防止资本家从外地调人顶替。
罢工那天,陈幽站在工厂门口,向聚集的华工们宣读《华工权益诉求书》:“我们一天干12个小时,挣的钱不够吃饭;我们被打骂、被克扣工资,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今天,我们的罢工,是要争取我们应得的权益——提高工资、减少工时、禁止打骂工人、建立工伤赔偿!”
华工们群情激愤,纷纷高呼“争取权益”“反对剥削”。
邹宇则带着旅法进步青年,在工厂周围散发传单,向法国工人和市民解释华工罢工的原因,争取他们的支持。
最终,在华工的坚持和进步青年的支援下,资本家被迫答应了部分诉求——提高工资一成、减少工时一小时、禁止工头打骂工人。
罢工取得了初步胜利,华工们围着陈幽和邹宇,激动得热泪盈眶。
“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辈子都不敢跟资本家谈判!”一位老华工紧紧握住陈幽的手,声音哽咽。
陈幽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既感动又坚定。
他转头看向邹宇,两人相视一笑——这次罢工的胜利,不仅帮华工争取了权益,更证明了“工农结合”“组织起来”的力量,也让他更加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此后,陈幽和邹宇的联系更加紧密。
邹宇经常把自己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分享给陈幽,指导他如何撰写宣传文章、如何动员群众、如何开展组织工作;陈幽也把自己在韶山的见闻、与华工的交流经验告诉邹宇,为他制定革命策略提供参考。
在邹宇影响下,陈幽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提升得很快。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懂农民的青年”,而是成长为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团结各方力量、能独立开展革命工作的革命者。
一天傍晚,两人又坐在那家咖啡馆里,看着窗外巴黎的夜景。
邹宇轻声说:“默之,旅欧的革命力量正在聚集,很快就要成立统一的组织。你是个好苗子,要多学习多实践,将来回国,要挑起更重的担子。”
陈幽重重地点头,眼里满是坚定:“邹同志放心,我一定好好学好好干,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为中国革命奉献自己的一切!”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