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民国13年)冬天,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野外训练场被布置成“敌占区”军事据点——铁丝网环绕着低矮的营房,岗哨端着枪来回巡逻,探照灯的光柱在夜色中扫过,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战斗气息。
陈幽蹲在训练场边缘的灌木丛后,手里攥着一张手绘的地形图,指尖在“敌军指挥部”“弹药库”“岗哨位置”的标记上反复——这是学校组织的大规模实战演练,他与另外三名学员组成“情报小组”,任务是潜入“敌营”,获取“敌方”军事部署情报,并安全传递给“后方指挥部”。
“各组注意,演练现在开始!”
对讲机里传来科夫斯基教官的指令,声音冰冷而严肃,“记住,你们只有西个小时,一旦被‘敌军’发现,任务立即失败!”
陈幽深吸一口气,对着对讲机低声说:“小组分工:我和李明伪装成‘送粮民夫’,负责潜入营地,收集情报;王芳和张伟在营地外围警戒,建立临时联络点,接应我们撤退。”
按照计划,陈幽和李明换上粗布民夫服,推着一辆装满“粮食”的板车,缓缓走向“敌营”大门。
板车的夹层里藏着微型相机、密写药水和情报记录本,粮食下面则用暗号标注了营地的重点区域。
“站住!干什么的?”岗哨端着枪拦住他们,眼神警惕地扫过板车和两人的衣着。
“长官,我们是附近村子的,来给部队送粮食的。”
陈幽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双手递上伪造的“送粮证明”,语气自然,“这是村里王保长让我们送的,您看,单子都在这儿。”
岗哨接过证明,反复翻看,又掀开板车上的粮食袋子检查了一遍,没发现异常。
这时,营地里传来一个声音:“让他们进来吧,粮食正好快用完了。”是潜伏在“敌营”中的“内线”(由学校老师扮演)在配合。
陈幽和李明推着板车走进营地,看似随意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岗哨的换岗时间、营房的分布、弹药库的位置,甚至士兵的装备型号,都一一记在心里。
走到“敌军指挥部”附近时,陈幽故意放慢脚步,趁着岗哨不注意,用微型相机快速拍下了墙上的“军事部署图”,又将写有“指挥部守卫情况”的纸条藏在粮食袋的夹层里。
“动作快点,别磨蹭!”一名“敌军”士兵不耐烦地催促道。
“哎,好嘞!”陈幽赶紧应着,推着板车继续往前走,心里却在盘算着撤退路线——按照计划,他们要在弹药库附近的围墙处与外围接应的王芳、张伟汇合,那里有一个事先勘察好的缺口。
就在两人即将到达弹药库时,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哨声——“有探子!关闭营门,全面搜查!”显然,“敌军”发现了异常。
陈幽心里一紧,对着李明使了个眼色,两人快速推着板车躲到一处废弃的营房后面。“怎么办?营门关了,我们出不去了!”李明的声音带着一丝慌乱。
“别慌,按备用方案来。”
陈幽冷静地说,“你继续推着板车,往东边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带着情报,从弹药库后面的排水道出去,在联络点汇合。”
李明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推着板车快速向东边跑去,故意制造出“逃跑”的假象。果然,大部分“敌军”士兵都被吸引了过去,大喊着“抓住他!”
陈幽趁机绕到弹药库后面,找到事先标记的排水道。排水道狭窄而潮湿,只能容一人爬行。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撬开排水道的盖子,钻了进去。
黑暗中,他只能靠着手电筒的微弱光线,一点点向前爬行,身上的衣服被污水浸湿,刮得皮肤生疼,可他丝毫不敢放慢速度——他知道,情报越早送出去,“后方指挥部”就能越早制定作战计划。
爬了大约十分钟,终于看到了排水道出口的光亮。
陈幽推开盖子,钻了出去,正好看到王芳和张伟在联络点等候。“情报拿到了吗?”王芳急切地问。
“拿到了!”陈幽从怀里掏出微型相机和情报纸条,递给王芳,“快,用密写药水处理一下,通过无线电传给指挥部。”
张伟立刻打开随身携带的无线电设备,王芳则用密写药水将情报内容写在一张普通的报纸上。很快,情报成功传递给了“后方指挥部”。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敌军”的脚步声——他们发现上当了,正在向联络点追来。“快走!”陈幽招呼着队友,西人快速撤离,沿着事先勘察好的小路,消失在夜色中。
西个小时后,演练结束。当陈幽和队友们带着情报,完好无损地回到“后方指挥部”时,科夫斯基教官和其他评委老师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很好!你们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
科夫斯基教官走上前,拍了拍陈幽的肩膀,“从潜入、收集情报,到应对突况、安全撤离,整个过程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应对得当,尤其是在‘敌军’发现异常后,陈幽同志能快速制定备用方案,沉着指挥,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随后的总结会上,陈幽详细汇报了小组的行动方案和执行过程:“首先,我们提前三天勘察了‘敌营’的地形,确定了潜入路线和撤退路线;其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工,确保任务高效执行;最后,制定了多套应急方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况。这次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小组团结协作的结果。”
其他小组的学员们听得格外认真,纷纷向陈幽请教经验。
一位来自山东的学员问:“在‘敌军’全面搜查的情况下,你们是如何保持冷静,顺利完成任务的?”
陈幽笑着回答:“首先,要提前做好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预判,这样遇到情况才不会慌;其次,要相信队友,分工明确后,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互相掩护;最后,要灵活应变,不能死搬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演练结束后,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陈幽所在的小组被评为“优秀情报小组”,他个人则获得了“最佳指挥奖”。科夫斯基教官在表彰大会上说:“实战演练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
陈幽同志和他的小组,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己经掌握了情报工作的核心技能——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有出色的实战能力。我相信,他们回到中国后,一定能成为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
站在领奖台上,陈幽接过荣誉证书,心里既激动又坚定。
这次实战演练,不仅检验了他在中山大学的学习成果,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灵活应变”在情报工作中的重要性。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