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0章 情报入门收敛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26年5月中旬的广州,秘密情报组的情报分析教室,墙面上贴满了泛黄的密码表和情报案例图——左边是“单字母替换密码”的破译步骤,右边是“军阀兵力部署情报”的拆解示意图,密密麻麻的标注像一张织满谋略的网。

20多名新人围坐在长桌前,面前摆着一本《情报分析基础》,书页上印着“去伪存真,抽丝剥茧”八个字,是情报组分析工作的核心准则。

陈默坐在长桌中间,指尖夹着一支铅笔,目光落在课本上,心里却在快速复盘——昨晚苏晴通过暗语传递消息,说戴笠近期要重点核查军校的进步刊物,让他提前做好准备。

而今天的情报分析课,恰好讲到“密码破译”和“信息筛选”,正是他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也是他必须“藏拙”的关键环节。

“都把书翻到第30页!”

讲课的是情报组分析科的资深教官老吴,他戴着一副厚厚的老花镜,手里拿着一份泛黄的密码电报,“今天我们先学基础密码破译——单字母替换密码,就是把明文中的每个字母,用另一个字母替换,比如A换成M,B换成N,只要找到字母出现的频率规律,就能破译。”

老吴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密码:“M N B Z Y……”

然后指着密码说,“英文字母中,E出现的频率最高,我们先找出现次数最多的字母,假设Z是E,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他字母……”

陈默看着黑板上的密码,心里早己算出答案——这种单字母替换密码,他在苏联特训时早就练过千百遍,甚至能破译更复杂的“维吉尼亚密码”(多表替换密码)。

但他没有急着发言,而是假装认真思考,手里的铅笔在纸上画着毫无意义的线条,像是在琢磨规律。

“谁来试试破译后面的几个字母?”

老吴环顾西周,目光落在林薇身上——她昨天枪械考核第一,今天依旧坐得笔首,眼神里带着跃跃欲试的锐利。

林薇立刻站起来,指着密码说:“M出现了三次,Z出现了五次,既然Z是E,那M可能是T,因为T是第二高频字母……”她的推断没错,却只停留在基础层面,没有考虑上下文的语义关联。

老吴点点头,又问:“还有谁有补充?”

陈默犹豫了一下,慢慢举起手,语气平淡:“吴教官,我觉得可以结合单词长度推断。比如‘M N B’是三个字母,英语中常见的三个字母单词有‘THE’‘AND’,如果M是T,N是H,B是E,那‘M N B’就是‘THE’,刚好符合语义,比单纯看频率更准确。”

这番话一出,老吴眼里闪过一丝惊喜——新人大多只会死记频率表,很少有人会结合语义推断,这正是情报分析的“活思维”。

“说得好!”老吴拍了拍桌子,“情报破译不是死算,要结合上下文,懂变通!陈默,你以前接触过密码?”

“在军校学过一点基础,”陈默赶紧收敛锋芒,语气带着谦虚,“只是碰巧看过类似的案例,不算懂行。”

老吴笑了笑,没再多问,继续讲解——陈默的回答既展现了天赋,又没有显得“过分专业”,刚好符合“军校毕业,略有基础”的人设,没引起过多怀疑。

接下来是“信息筛选”环节,老吴拿出一份混杂着真假信息的“军阀孙传芳兵力部署情报”,上面写着:“孙传芳部第三师驻南京,兵力约5000人;第五师驻上海,兵力约8000人;第七师驻杭州,兵力约3000人;另传闻第三师有重炮营,第五师缺粮三日。”

“现在,你们要在十分钟内,筛选出关键信息,标注真假,说明理由。”

老吴放下情报,“记住,情报筛选的核心是‘交叉验证’——兵力是否符合驻地容量?传闻是否有佐证?”

新人立刻埋头分析,有的在纸上抄写兵力数字,有的在争论“重炮营是否存在”。

陈默快速浏览情报,心里瞬间有了判断:

第三师驻南京,南京城防能容纳5000人,可信;

第五师驻上海,上海是富庶之地,8000人兵力合理,但“缺粮三日”若真,士兵早该哗变,且无其他情报佐证,大概率是假;

第七师驻杭州,3000人符合杭州的防御需求,可信;

“第三师有重炮营”,重炮营需要大量弹药和场地,南京第三师驻地狭小,无法容纳,假的。

他没有急着写答案,而是故意在“第七师兵力”后面画了个问号,又在“缺粮三日”的旁边写了“待验证”。

他要故意留一个无关紧要的“犹豫点”,显得自己不是“一眼看穿”,而是需要思考判断。

十分钟后,老吴收走所有人的答卷。

林薇的答案几乎全对,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却没写“缺粮三日”的假情报理由,只写了“不可信”;张远的答案错了两个,把“重炮营”标成了真;只有陈默的答案,不仅全对,还在“缺粮三日”后面补充了“无哗变迹象,无佐证,假的”,在“重炮营”后面写了“驻地狭小,无法容纳,假”,理由充分,逻辑清晰,只是多了个“第七师兵力待确认”的犹豫点。

“陈默的答案最好!”

老吴举起陈默的答卷,语气带着赞赏,“不仅筛选准确,还写清了理由,尤其是‘缺粮三日’的判断,结合了士兵哗变的常识,这就是情报思维!”

陈默站起来,挠了挠头,语气不好意思:“谢谢教官,我就是瞎猜的,第七师的兵力我还没完全确定,怕错了。”

“没关系,”老吴笑着说,“情报分析本来就需要谨慎,你能做到这份上,己经比很多老分析员强了!”

这句话让陈默心里一紧——他还是太显眼了。

课后,他特意找到老吴,语气诚恳:“吴教官,我觉得我还有很多要学的,今天只是运气好。以后我想多跟着您学,先打好基础,不想太冒进。”

老吴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年轻人有这份沉稳,难得!以后有不懂的,随时来问我。”

陈默松了口气——这番“示弱”,算是把过度的关注压了下去。

他回到座位,拿起《情报分析基础》,翻到“情报优先级排序”那一页,认真记着笔记:“1. 党国安全(共党活动、敌特渗透);2. 军事部署(军阀兵力、北伐计划);3. 经济情报(粮价、军火交易);4. 内部动态(学员思想、同僚言行)。”

这才是他真正的重点——学习情报组的情报逻辑。

只有摸清他们“什么重要、什么次要”,将来传递假情报时,才能精准地把假信息标成“高优先级”,真信息标成“低优先级”,既符合情报组的要求,又能误导他们的判断。

比如,以后组织需要传递“北伐军某部将进攻武汉”的真情报,他可以把这份情报标成“经济情报”(假称是粮商的消息),放在低优先级;再把“北伐军将进攻南京”的假情报标成“军事部署”(伪造俘虏口供),放在高优先级,这样情报组就会重点关注假情报,忽略真情报。

下午的实操练习,老吴让新人分组拆解“军校进步刊物情报”——一份混杂着“联俄联共”言论和普通学术文章的刊物,需要标注出“激进言论”,并分析传播范围。

陈默和张远、一个叫李娟的文职新人分在一组。

张远对着刊物皱着眉:“这篇《论革命联合战线》,里面说‘要联合共党’,肯定是激进言论!”

李娟点点头:“还有这篇《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说‘要发动农民反抗地主’,也很激进!”

陈默接过刊物,快速翻了翻,心里清楚——这些都是组织上的进步思想,不能被过度标注。

他故意指着一篇无关紧要的文章说:“这篇《论军校纪律》,里面说‘军校纪律太严,压抑学员思想’,虽然不算激进,但质疑纪律,也该标注;至于《论革命联合战线》,里面只是说‘联合一切进步力量’,没明说联共,可以标‘疑似激进’,不用写得太严重。”

他的说法既符合情报组的要求(标注异常言论),又巧妙淡化了真正进步思想的“激进程度”,张远和李娟没多想,跟着他的思路整理标注,最后提交的报告,只把三篇真正激进的文章标成“疑似”,反而把两篇质疑纪律的文章标成了“需关注”。

老吴看过报告,没说什么——这份报告既符合“标注异常”的要求,又没夸大其词,刚好符合“谨慎”的原则。

陈默心里松了口气——他不仅藏住了自己的能力,还保护了进步思想的传播,为后续任务埋下了伏笔。

晚上,陈默回到宿舍,拿出瓦西里的加密笔记本,用暗号写下:1926年5月,情报分析课程学习密码破译与信息筛选。

个人能力超教官却刻意藏拙,密码破译时结合语义推断露天赋,引起老吴教官关注,随即以“想打基础”收敛锋芒;信息筛选时故意留“犹豫点”,避免完美;重点学习情报组逻辑(优先级:党国安全>军事部署>经济情报),为传递假情报做准备。实操练习中,巧妙淡化进步刊物的激进程度,保护进步思想。

写完,他合上笔记本,藏进床板夹层。陈默拿起课本,翻到“假情报制作”那一页,心里默默规划——以后传递假情报,要严格按照情报组的逻辑,用“高优先级标签+真实佐证”包装,让他们深信不疑。

他想起老吴的话:“情报分析要懂变通,不能死算。”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分析,也适用于潜伏——变通不是背叛,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藏拙不是懦弱,是为了更稳地走下去。

他知道,明天等待他的,是更深入的情报分析学习,是与同僚的进一步接触,是对自己伪装的再一次打磨。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特工之王谍战潜伏23年 http://www.220book.com/book/8FT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