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七章 首场传统曲艺专场:设备故障,即兴救场意外圈粉00后

小说: 我是笑神   作者:大佬辞念念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是笑神 http://www.220book.com/book/8RFI/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大佬辞念念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聚贤楼的红漆大门重新挂上鎏金匾额时,胡同里的槐树刚抽出新绿。陈默踩着晨光把“首场传统曲艺专场”的海报贴在门旁的青砖墙上,红底黑字衬着崭新的门楣,倒有几分旧时光里的热闹劲儿。马增寿背着手在海报前站了半晌,手指拂过“相声、评书、京韵大鼓”几个字,眼角的皱纹里都攒着笑意:“总算又能让老戏楼里响起叫好声了。”

张青山正调试新换的音响,二胡斜靠在舞台边的木椅上,琴筒上的蟒皮被晨光晒得发亮。“默默,你确定不请几个流量博主来站台?”他抬头看了眼陈默,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现在年轻人都刷短视频,知道‘京韵大鼓’的没几个,万一……”

“马爷爷说过,传统曲艺靠的是真功夫,不是吆喝。”陈默正给新做的大褂钉盘扣,指尖沾着点白乳胶,“咱们就演最地道的活儿,总有懂的人来。”话虽这么说,他心里却没底。筹备专场的半个月里,小夏在社交平台发了不少预热视频,可点赞评论寥寥,私信问门票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戏迷,年轻人的身影一个也没见着。

专场定在周六下午两点开场。中午十二点刚过,陈默就换上了灰布大褂,对着穿衣镜反复整理领口。马增寿坐在后台的八仙桌旁泡茶,紫砂壶里的龙井香气袅袅:“别急,老戏迷都念旧,说不定踩着点来呢。”

一点半,聚贤楼的大门开了,最先进来的是住在隔壁胡同的王大爷,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刚买的瓜子。“陈默,马老先生,我来占座咯!”他熟门熟路地走到第一排正中间坐下,把瓜子摊在桌前的小碟里,“这老戏楼修得真敞亮,比我年轻时候来还气派。”

紧接着,又陆续来了几位老人,都是交流大会时来过的熟面孔。他们围坐在前几排,聊着当年听戏的趣事,声音不大,却让空荡荡的戏楼多了几分人气。陈默站在后台掀着帘子偷看,心里的石头稍稍落地——至少不是一个观众都没有。

两点整,专场本该准时开场,可台下连三分之一的座位都没坐满。后排的座椅空荡荡的,阳光透过窗棂斜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冷清。小夏拿着手机跑过来,脸色发白:“默哥,网上的首播也没人看,现在就十几个观众,还都是咱们之前的老粉。”

“不等了,按时开场。”陈默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里的快板。他知道,不管观众多少,这场演出都得好好演——这是聚贤楼新生后的第一场专场,也是给传统曲艺的一个交代。

马增寿走上舞台,手里拿着醒木,轻轻一拍:“各位老少爷们,欢迎来到聚贤楼传统曲艺专场。今儿个,咱们不谈流量,不玩花样,就给大家唱几段地道的传统活儿,希望大家伙儿能听得尽兴!”

台下响起稀疏的掌声,王大爷带头喊了声“好”,声音在空荡的戏楼里格外响亮。

第一场是张青山的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琴弦一响,张青山醇厚的嗓音便在戏楼里回荡,“丑末寅初,日转扶桑……”唱腔婉转悠扬,韵味十足。可刚唱到第三段,突然“滋啦”一声,音响猛地发出刺耳的噪音,紧接着,琴声和歌声都没了声响——音响彻底坏了。

台下的老戏迷们愣了一下,议论声渐渐起来:“怎么回事啊?好好的怎么没声音了?”“是不是设备没调好?”“这刚开场就出岔子,也太不专业了。”

张青山握着二胡站在舞台上,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地看向后台。小夏急得满头大汗,蹲在音响旁边摆弄着线路,可不管怎么调,音响都没反应:“默哥,不行了,线路烧了,短时间修不好!”

陈默心里咯噔一下。这场专场的音响是特意新买的,没想到关键时候掉链子。没有音响,张青山的京韵大鼓、后面的评书都没法演——老戏楼空间不小,光靠嗓子喊,后排的观众根本听不清。

马增寿走到舞台边,压低声音对陈默说:“要不咱们跟观众解释一下,改期演出?”

陈默看着台下面露不满的观众,又看了看台上手足无措的张青山,摇了摇头。改期容易,可伤了老戏迷的心,聚贤楼好不容易攒下的口碑,可能就这么没了。他攥了攥拳头,突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曲艺艺人的舞台,从来不是靠设备撑着的,是靠嘴,靠脑子,靠心里装着观众。”

“马爷爷,张叔,别慌。”陈默快步走上舞台,拿起醒木一拍,清脆的响声让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他对着观众深深鞠了一躬,脸上带着从容的笑意:“各位叔叔阿姨,实在对不住,设备突然出了点小状况。不过大家别担心,咱们传统曲艺,最讲究的就是‘清唱’‘清说’,不用音响,照样能让大家伙儿听得明明白白,笑得开开心心!”

台下的王大爷喊了声:“陈默,我们信你!你尽管演,我们听着呢!”

陈默点点头,转头对张青山说:“张叔,咱们换个玩法。你拉二胡,我来配解说,咱们把《丑末寅初》改成‘相声版’,怎么样?”

张青山愣了一下,随即眼睛一亮:“好!就按你说的来!”

琴弦再次响起,还是《丑末寅初》的调子,可陈默没让张青山开口唱,而是凑到话筒前(虽然没声音,但他依旧保持着演出的姿态),用诙谐的语气解说道:“各位您听好了,这‘丑末寅初’啊,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相当于现在的‘熬夜党刚睡,打工人未起’。您看张叔这琴弦一挑,是不是像天边刚泛起鱼肚白?”

他一边说,一边模仿着太阳升起的样子,肢体夸张又滑稽。台下的观众被逗得笑了起来,刚才的不满渐渐消散。

“再听这一段,”陈默指着张青山的琴弦,“这快节奏的拉法,就是街上的小贩开始吆喝了:‘豆腐脑儿——油条——’,您再仔细品品,张叔这弦音里,是不是还带着点葱花味儿?”

张青山配合着他的解说,故意把琴弦拉得又急又脆,真有几分市井叫卖的热闹劲儿。王大爷笑得拍起了大腿:“陈默你这小子,太会说了!这么一听,我倒觉得比光唱有意思多了!”

陈默越说越放开,把《丑末寅初》里的意境,用一个个生活化的段子拆解开来:“您看这一段,调子放缓了,这就是早市散了,大爷大妈买完菜回家,路上还念叨着‘今天的黄瓜真新鲜’‘猪肉又涨价了’,是不是跟咱们胡同里的场景一模一样?”

台下的观众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还跟着附和:“对对对,我早上买菜就是这么说的!”“陈默这解说,太接地气了!”

原本清冷的戏楼里,渐渐充满了笑声和叫好声。张青山也越拉越有劲儿,二胡的旋律和陈默的解说完美融合,竟比原版的京韵大鼓更有感染力。

就在这时,聚贤楼的大门被推开了,几个穿着校服的年轻人探进头来。为首的女孩叫林晓,是附近高中的学生,今天和同学出来逛街,被戏楼里的笑声吸引了进来。“这里面在干嘛呢?好像挺有意思的。”她小声对身边的同学说。

“好像是传统曲艺专场,不过刚才路过听着像说相声。”另一个男生说。他们本来对“传统曲艺”没什么兴趣,可里面的笑声实在太有吸引力,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找了后排的空位坐下。

陈默眼角的余光瞥见了这几个年轻人,心里一动。他知道,这或许是让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曲艺的机会。

张青山的京韵大鼓结束后,接下来是马增寿的评书《三国》片段。按照原定计划,马增寿要讲“草船借箭”,可陈默觉得,单纯的评书可能吸引不了年轻人,他凑到马增寿耳边说了几句。

马增寿笑着点了点头,走上舞台,醒木一拍:“今儿个,我不给大家讲老版的‘草船借箭’,我给大家讲一讲‘诸葛亮的职场生存法则’!”

台下的年轻人愣了一下,好奇地竖起了耳朵。

“话说诸葛亮刚进刘备公司,就是个新人,关羽、张飞这些老员工都不服他。老板刘备让他办‘草船借箭’这个项目,给的资源少,时间紧,还得应付周瑜这个竞争对手的刁难。”马增寿的语速放缓,把三国故事改编成了职场段子,“诸葛亮怎么干的?他不抱怨,不内耗,先分析市场(天气),再找合作方(曹操),最后用最少的成本完成了KPI,这就是职场高情商的表现啊!”

陈默在一旁配合着马增寿,模仿起周瑜的语气:“诸葛亮,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我就扣你绩效!”又模仿诸葛亮的样子,摇着扇子说:“没问题,不过周总,能不能借我几艘船,再给我点稻草人?”

两人一唱一和,把严肃的历史故事说得诙谐又接地气。林晓和同学们听得哈哈大笑,还拿出手机拍起了视频:“这评书也太有意思了吧!比我们历史老师讲得生动多了!”

“原来传统曲艺不是老古董,还能这么玩!”旁边的男生一边笑,一边点赞。

接下来轮到陈默的相声《规矩论》。原本这段相声讲的是传统礼仪,比较严肃,陈默临时改了剧本,把里面的礼仪和现在年轻人的生活结合起来。

“各位,现在年轻人见面打招呼,不是‘吃了吗’,是‘王者上号’‘奶茶喝哪家’。”陈默站在舞台中央,语气诙谐,“可老祖宗的规矩也不能丢,比如吃饭不能吧唧嘴,说话不能打断别人,这就像玩游戏不能开挂,喝奶茶不能插队,都是硬道理啊!”

他又模仿起年轻人玩手机的样子,一边刷短视频一边说:“‘哇,这个博主好帅!’‘咦,这个段子好搞笑!’可您别忘了,放下手机,陪爸妈说说话,这也是一种规矩,一种孝顺的规矩!”

台下的年轻人听得频频点头,有的还对着手机屏幕说:“说得太对了,我妈天天说我玩手机不理她!”

陈默越说越投入,把传统规矩用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来,既有笑点,又有温度。没有音响的干扰,他的声音清亮有力,每一个字都能传到戏楼的各个角落。台下的掌声此起彼伏,连后排的年轻人都忍不住跟着喊“好”。

可就在相声讲到高潮时,意外再次发生。舞台上方的一盏吊灯突然松动,“哐当”一声掉了下来,正好砸在陈默旁边的地板上,碎片溅了一地。

台下的观众吓得惊呼起来,林晓和同学们也站了起来,脸上满是担忧:“没事吧?”

陈默也吓了一跳,不过他反应极快,顺势往后退了一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对着观众摊了摊手,语气轻松:“各位别慌,这是聚贤楼的老物件儿,见咱们演出太热闹,也想出来凑个趣,给大家表演个‘空中降落’呢!”

台下的观众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王大爷喊道:“陈默,你这反应也太快了!不愧是说相声的!”

陈默笑着说:“您看,连吊灯都忍不住为传统曲艺打call了,咱们是不是得更精彩一点?”他捡起一块吊灯的碎片(边缘己经被工人事先打磨过,防止伤人),举起来说:“这碎片我得收着,以后就是聚贤楼的‘幸运符’,下次演出还让它来‘捧场’!”

这场意外,反而让演出的气氛更加热烈。陈默借着这个机会,又即兴编了一段段子,把修缮时的趣事、老戏楼的历史都融了进去,说得台下观众时而欢笑,时而感动。

林晓和同学们彻底被圈粉了,他们举着手机,全程录像,还在社交平台上实时更新:“聚贤楼的传统曲艺专场太绝了!没有音响,还有意外状况,可陈默老师即兴救场,笑到我肚子疼!”“原来相声、京韵大鼓这么有意思,强烈推荐大家来听!”

他们的视频很快引发了关注,不少同城的年轻人看到后,纷纷留言:“在哪里?现在还能去吗?”“听起来好棒,下次什么时候演出?”

专场演出在傍晚六点结束。最后,陈默、马增寿、张青山一起走上舞台,对着观众深深鞠躬。台下的掌声持续了很久,不仅前几排的老戏迷,后排的年轻人也站起来鼓掌,还有人喊着:“陈默老师,下次还来!”

演出结束后,林晓和同学们围了上来,兴奋地说:“陈默老师,您演得太精彩了!我们能不能加个微信,下次演出提前通知我们?”

“当然可以!”陈默笑着拿出手机,和他们互加了好友,“以后聚贤楼会定期举办专场,还会开一些曲艺体验课,欢迎你们来玩!”

“太好了!我们一定来!”林晓激动地说,“我们还要把今天的视频发给同学,让更多人来支持传统曲艺!”

看着年轻人离去的背影,马增寿感慨道:“默默,你这小子,真是把传统曲艺玩出了新花样。没想到,没了音响,没了排场,反而吸引了这么多年轻人。”

张青山也点点头:“你用年轻人能听懂的话,讲老祖宗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传承啊!”

陈默看着手机里不断增长的微信好友,还有小夏发来的消息——首播回放的观看量己经破万,不少网友留言要报名体验课。他心里暖暖的,突然明白,传统曲艺不是过时的老古董,只要找对了方式,就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而此刻,聚贤楼门外的大树下,一个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正看着手机里林晓发的视频,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他正是之前在网上帮陈默反击水军的神秘网友,也是曲艺界前辈的孙子。“陈默,你果然没让我失望。”他低声说了一句,转身消失在胡同的拐角处——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悄然酝酿,而这次,是关于“传统与创新”的激烈碰撞。



    (http://www.220book.com/book/8RF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是笑神 http://www.220book.com/book/8RF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