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皇的制衡
大臣们的争论逐渐激烈,朝堂之上气氛剑拔弩张。吴天恩见此情景,抱拳向皇帝进言:“陛下,此事关乎重大,不宜仓促定论。臣愿再率一小队亲赴北疆,实地勘察详情,再做定夺,以免虚耗国力,且能精准应对边患。”
李泽文凝视吴天恩良久,似在考量他的提议,亦在揣度其背后的心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吴爱卿忠心可嘉,然我朝北疆局势复杂,此行艰险,朕需再思量一番。”话语虽缓,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时,一直沉默的宰相孙英站了出来:“陛下,忠信侯久历北疆,若有他前往,必能洞悉先机。但可另派几位大臣随行,一则协助忠信侯,二则彰显陛下对北疆之事的重视与周全考量。”这一提议看似公允,实则暗藏玄机,众臣心中明了,这是在制衡忠信侯的权力,避免他在北疆独大。
新皇李泽文微微垂首,眼眸中光芒闪烁,心中暗自思忖一番后,似是有了定夺。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在朝堂之上扫视一圈,最终落在了宫殿的某一处角落,脑海中浮现出在府中休养的赵太尉赵志军那威严而又不失谋略的面容。
赵志军,曾随先皇南征北战,在军中威望颇高,虽如今因伤病在府中调养,但那份久经沙场沉淀下来的气势与智慧仍不容小觑。李泽文深知,若派他前往北疆督军,一来可借助其丰富经验稳定军心,二来也能对吴天恩形成一种制衡,确保军权不至于过度集中于一人之手。
至于张国良和张凯文,此二人亦是军中后起之秀,有勇有谋,若任左右参军,定能在军事谋划与执行方面辅佐赵志军,且他们年轻气盛,对朝廷忠心耿耿,必可在北疆军中形成一股新生力量,贯彻朝廷的旨意。
思量已定,李泽文神色凝重地对众大臣们说道:“嗯,朕以为,可派遣赵太尉赵志军任北疆军的督军一军,张国良、张凯文二人任左右参军一职。如此安排,既可保北疆军事调度有方,又能使各方势力相互协作、相互制衡,以全我大盛边疆之安宁。众爱卿意下如何?”言罢,他目光再次在大臣们脸上一一掠过,似在探寻众人对这一任命的反应,实则也是在无声地宣告着自已对北疆军事布局的绝对掌控权。
吴天恩心中苦笑,却也只能拜谢:“陛下圣明,臣但凭陛下安排。”他明白,自已如今如履薄冰,每一步都须慎之又慎。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他的荣耀与身家性命全系于皇帝一念之间,而那背后隐藏的政治旋涡,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他卷入其中。
退朝之后,吴天恩并未即刻回府,而是在御花园偏僻角落驻足沉思。他深知,未来之路,需在忠诚与自保间艰难探寻,方能在这波谲云诡的局势中求得一线生机。
吴天恩正沉浸于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眉头微皱,眼神凝重,仿若被一团迷雾所笼罩,对周遭的一切都浑然不觉。此时,一位身着青灰色太监服饰的小太监,脚步轻盈且小心翼翼地悄然靠近。
那小太监微微弓着身子,脸上带着一丝敬畏与神秘,压低了声音轻声说道:“忠信侯,厉尚书家的二小姐此刻正在宫墙之外焦急地等候着您,瞧那模样,似乎是有极为紧急之事要告知于您。”
吴天恩听闻此言,心脏猛地一缩,心中顿时一紧,犹如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他来不及多想,也顾不上整理衣衫,便匆匆忙忙地跟随那小太监的脚步,向着皇宫的偏门快步走去。
一路上,他的脑海中飞速地闪过无数念头,试图猜测厉二小姐此番举动的意图以及究竟所为何事如此急迫,脚下的步伐也愈发急促,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也在为这未知的紧急情况而感到不安。
宫墙之外,厉明月俏立在侧,神色间满是慌张与焦急。她那一双美目不时地张望着皇宫的方向,直至看见吴天恩的身影出现,才如释重负般地轻舒一口气,旋即快步上前,伸出纤细的玉手紧紧拉住吴天恩的衣袖。“侯爷,”她的声音微微颤抖,带着几分恐惧与不安,“我听闻朝堂之上今日局势对您极为不利,新皇似乎对您起了猜忌之心。您在百姓之中威望甚高,如今的声望甚至已然超过了陛下,这已然是功高震主的局面啊。侯爷,您如今可要千万小心谨慎,莫要遭了奸人的算计。”
吴天恩静静地凝视着眼前佳人那满是担忧的模样,她的眼眸之中都是对自已的关切与牵挂,仿若一泓清泉,流淌进他那略显疲惫与忧虑的心田,令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暖意。他微微抬起手,轻轻拍了拍厉明月的手背,语气温柔且笃定地安慰道:“明月莫怕,陛下并非你所想象的那般狭隘之人,切莫要自已吓自已,瞎想一些有的没的。”
言罢,二人相伴着缓缓走出皇宫,而后在宫门前相互道别,各自带着满心的思绪与忧虑,转身回了自已的府中。
未完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A2N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