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79 三国演义完结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三国演义精选版 http://www.220book.com/book/A3NB/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为蓝本,生动呈现了近百年间风云变幻的斗争与军事冲突,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的鸿篇巨作。

里面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作者罗贯中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个个鲜活、性格鲜明的角色。

忠勇双全的关羽,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忠义丰碑。曹操欣赏关羽之才,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宝马,封侯赐爵,礼遇有加。

但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决然挂印封金,单枪匹马踏上千里寻兄之路。一路上,他过五关斩六将,面对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和秦琪等守将的重重阻拦,毫无惧色。

在汜水关,卞喜假意邀请关羽至镇国寺,表面上热情迎接,暗中却与寺中僧侣勾结,在大殿四周埋伏下刀斧手。

关羽带着周仓等人进入寺中,敏锐的他察觉到气氛异样,却不动声色。直到僧人普净以击磬为暗号,用眼神向他示意,关羽瞬间会意,佯装要参观寺庙,待走到埋伏圈附近,突然大喝一声,如雷霆炸裂,瞬间抽出青龙偃月刀,刀光霍霍,如闪电般划过,那些刀斧手还没反应过来,便已纷纷倒在血泊之中。

卞喜见势不妙,转身想逃,关羽哪会给他机会,几步追上,手起刀落,将卞喜斩于当场。

在荥阳,王植作为守将,心怀不轨,表面上热情款待关羽,安排其在馆驿休息,暗中却召集心腹胡班,命他夜里三更时分,率领士兵包围馆驿,纵火烧死关羽。

胡班久闻关羽大名,好奇之下,偷偷去看关羽,见关羽在烛光下,手持《春秋》,神态自若,美髯飘动,威风凛凛。胡班被关羽的气度所折服,不忍心加害,便将王植的阴谋告知关羽,并帮他打开城门。

关羽得知后,连夜带着随从离开。王植得知计划败露,恼羞成怒,立即率领人马追赶。追上关羽后,王植恶狠狠地挺枪刺来,关羽侧身一闪,轻松避开,随后挥动青龙偃月刀,只听“咔嚓”一声,王植连人带马被劈成两半。

关羽以绝伦武艺和坚定信念,诠释了“义”的真谛。那丹凤眼、卧蚕眉,美髯飘动,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形象,就此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无疑是智慧的化身。未出茅庐时,他高卧隆中,却对天下局势洞若观火。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皆未得见,张飞脾气暴躁,觉得诸葛亮架子太大,甚至提议用绳子将诸葛亮绑来,刘备却始终坚持以诚相待。

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感其诚意,隆中对策,三分天下,为刘备指明方向。此后,他一心辅佐刘备,为兴复汉室殚精竭虑。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因没有足够箭矢而发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需三天便可筹得。他算定大雾天气,提前准备好二十艘草船,每艘船上布置好稻草人,用青布幔遮起来,并安排好士兵擂鼓呐喊。

等到大雾漫天时,诸葛亮下令船只向曹军水寨进发。曹军水寨中,听到鼓声和呐喊声,曹操生性多疑,以为敌军趁雾来袭,又看不清虚实,便下令士兵万箭齐发,一时间,箭如飞蝗般射向草船。

诸葛亮站在船头,镇定自若,看着稻草人身上插满了箭,心中暗自计算。等一侧的稻草人插满箭后,他又下令船只掉头,让另一侧继续受箭。

等到太阳渐渐升起,雾气开始消散,诸葛亮估计箭已筹够,便下令船只返回,还让士兵们大喊:“谢丞相箭!”

曹操得知中计后,懊悔不已,但也无可奈何。诸葛亮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轻松借得十万支箭。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误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大军兵临西城。此时城中空虚,只剩一些老弱残兵,众人皆惊慌失措。

诸葛亮却镇定自若,他深知此时若慌乱逃跑,必被司马懿追上擒获,于是急中生智,下令大开城门,自已在城楼上焚香操琴。他身着鹤氅,头戴纶巾,神态悠然,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拨动,弹奏出悠扬的曲调。

司马懿率领大军来到城下,看到此番景象,心中疑惑不已。他深知诸葛亮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城门大开,城内毫无防备,其中必定有诈。

司马懿越想越怕,最终下令大军撤退。诸葛亮凭借过人的智慧与胆量,化解了一场灭顶之灾 。

为实现北伐大业,诸葛亮六出祁山。在一次战斗中,他造木牛流马运输粮草,解决了蜀军后勤难题。司马懿得知后,派人抢走木牛流马,却不知诸葛亮早已在机关上做了手脚。

这些木牛流马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只有蜀军掌握特殊的驱动方法。魏军抢到后,无论怎么摆弄,都无法正常驱使。

而当蜀军趁魏军对木牛流马操作不熟时,突然杀出,魏军顿时乱了阵脚。蜀军不仅夺回运输工具,还大败魏军。

在上方谷一战,诸葛亮精心设伏,将司马懿父子引入谷中,欲用火攻将其一举歼灭。谷中提前堆满了干柴、茅草等易燃物,周围布满了火药。

司马懿父子带着大军进入谷中后,诸葛亮一声令下,蜀军点燃谷口的火药,火势瞬间蔓延开来,整个山谷被大火笼罩,烈焰冲天,浓烟滚滚。

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抱头痛哭。然而,天公不作美,突然天降大雨,浇灭大火,司马懿父子趁机逃脱。诸葛亮仰天长叹,感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奸诈多疑却又极具谋略与气魄的曹操,其形象复杂而多面。在逃亡途中借宿吕伯奢家中,听到磨刀声,便以为吕家人要谋害自已,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将吕伯奢一家尽数杀害。后来明知错杀,却仍说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般惊世之语,尽显其自私与冷酷的一面。但曹操的雄才大略更是贯穿全书。

兖州之战时,曹操兵力远不及黄巾军,却巧用计谋,先示弱诱敌深入,再突然发动奇袭,一举击败黄巾军,收降三十余万,组建了令人生畏的青州兵,为日后的霸业打下坚实基础。

当时,黄巾军势如破竹,曹操的军队接连败退,士气低落。曹操却没有慌乱,他仔细观察黄巾军的行军路线和扎营方式,发现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组织松散,缺乏纪律。

于是,曹操故意让军队佯装败退,且战且退,将黄巾军引入一处山谷。在山谷两侧,曹操早已安排好伏兵。等黄巾军全部进入山谷后,曹操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喊杀声震天。

曹军居高临下,奋勇杀敌,黄巾军顿时大乱,四处逃窜。曹操趁机率领主力部队杀回,将黄巾军打得落花流水。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巧妙利用汉献帝这一政治筹码,在政治斗争中占据主动。当袁绍欲讨伐曹操时,曹操以天子名义斥责袁绍,使其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充分展现出曹操的政治谋略。

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后,对汉献帝表面上毕恭毕敬,实际上独揽大权。每次发布政令,都以天子的名义,让其他诸侯不敢轻易违抗。

袁绍想要攻打曹操,曹操就以天子的诏书质问袁绍:“你身为汉室臣子,不思报国,却兴兵犯上,是何道理?”袁绍接到诏书后,进退两难,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官渡之战的僵持阶段,曹军粮草将尽,情况危急。曹操一方面写信向荀彧询问对策,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找战机。

当许攸前来投奔,献上奇袭乌巢之计,曹操当机立断,留下曹洪守营,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打着袁绍军队的旗号,连夜奔袭乌巢。

途中遇到袁绍军队盘问,曹操手下诈称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部队,竟骗过了对方。到达乌巢后,曹操下令放火,顿时乌巢火光冲天,袁绍的粮草辎重付之一炬。这一果断决策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充分展现出曹操的果敢与气魄。

在奔袭乌巢的路上,道路崎岖难行,士兵们疲惫不堪,有人提议休息片刻。曹操却严厉地说:“此次行动,关乎生死存亡,若不抓紧时间,被敌军察觉,我们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在曹操的激励下,士兵们咬牙坚持,最终按时到达乌巢。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面对马超、韩遂等西凉联军的强大攻势,巧用离间计。他先是在阵前与韩遂交谈,只聊些京都旧事,让马超心生怀疑。而后又给韩遂送去一封涂改过的书信,像是韩遂有意篡改隐瞒重要内容。

马超果然中计,与韩遂产生间隙,内部矛盾激化。曹操趁机发动进攻,大破西凉联军,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的统治。

曹操还善用人才,不拘一格吸纳贤能。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谋士陈琳曾写檄文痛骂曹操,从曹操的祖父骂到曹操本人,言辞极其激烈。

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获陈琳,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因其才华而委以重任。曹操说:“你当初为袁绍写檄文,骂我也就罢了,为何还要牵连我的祖宗?”

陈琳谢罪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爱才心切,最终饶恕了他,足见曹操胸怀之宽广。

还有一次,曹操麾下的典韦为保护他,在宛城之战中力战而死。曹操得知后,悲痛欲绝,亲自为典韦设祭,痛哭流涕,他对众将士说:“我失去长子和侄子,固然痛心,但典韦之死,让我痛彻心扉!”

此后,曹操每次经过典韦的墓前,都要下车祭拜,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深情,让麾下将士们深受感动,更加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力。

在情节架构上,《三国演义》巧妙编织多条线索,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紧密相连。

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这两大势力正面交锋。袁绍坐拥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兵多将广,粮草充足;曹操则兵力相对薄弱,粮草匮乏。

但曹操善于用人,采纳谋士荀彧、郭嘉的建议,坚守官渡,等待战机。许攸来投后,曹操更是果断决策,奇袭乌巢,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展现出曹操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决断。

赤壁之战无疑是全书的高潮华章。当时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孙刘两家为求自保,结成联盟。

周瑜作为孙刘联军的总指挥,与诸葛亮默契配合。黄盖甘愿承受皮肉之苦,上演苦肉计诈降曹操。

夷陵之战同样精彩。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亲率大军伐吴。前期蜀军势如破竹,陆逊则坚守不战,以逸待劳。等到蜀军士气低落、兵力分散且扎营于山林时,陆逊抓住时机,下令火攻,火烧连营七百里。

刘备大败,仓皇逃窜,最终病逝于白帝城。这一战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势力格局,也让读者看到了陆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刘备率领大军东进,一路势如破竹,东吴军队节节败退。陆逊临危受命,担任东吴大都督。他深知刘备兵势正盛,不可与之硬拼,于是下令坚守不出,任凭蜀军如何叫骂挑衅,都不为所动。

刘备求战不得,士气逐渐低落,又因天气炎热,将军队驻扎在山林茂密之处,依傍溪涧,结营四十余座。

陆逊观察到蜀军的破绽后,决定用火攻。他先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取得小胜后,便开始全面部署火攻计划。

等到时机成熟,陆逊一声令下,东吴士兵们带着茅草、火种冲向蜀军营地,一时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蜀军的营地陷入一片火海。刘备在混乱中,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最终逃到白帝城。

合肥之战,张辽率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直逼孙权主帅旗下,吓退孙权。之后,张辽又在逍遥津设伏,打得东吴军队丢盔弃甲,孙权险些被擒。

这一战让张辽威震江东,也凸显了曹魏的军事力量。战斗打响后,张辽身先士卒,手持长戟,带领八百将士如猛虎下山般冲入东吴大军之中。他一边大喊着自已的名字,一边奋勇杀敌,所到之处,东吴士兵纷纷倒下。

孙权见状,大惊失色,连忙下令撤退。但张辽紧追不舍,一直追到孙权的主帅旗下。孙权的护卫们拼死抵抗,才让孙权有机会逃脱。

之后,张辽又在逍遥津设下埋伏,当东吴军队经过时,伏兵四起,张辽再次率领士兵杀出。东吴军队毫无防备,被打得溃不成军,孙权在凌统等人的保护下,纵马跳过断桥,才得以逃脱。

从历史意义层面分析,《三国演义》虽为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历史发展趋势。它展现了东汉末年政治的腐败、社会的动荡,以及各路英雄豪杰为了争夺天下、实现抱负而展开的激烈角逐。

桓灵二帝时期,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卖官鬻爵,政治黑暗到了极点,导致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天下陷入混战。

通过对三国纷争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在乱世中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不过,《三国演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时代和作者思想的影响,书中带有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对蜀汉政权的人物多有美化,而对曹操等人物则进行了过度的丑化。这种主观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历史事实,可能会误导读者对真实历史人物的认知。

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几乎被单一化为奸雄,掩盖了他诸多正面的历史贡献。

三国演义精选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三国演义精选版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A3N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三国演义精选版 http://www.220book.com/book/A3N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