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古老的金陵城,贾府如同一座巍峨的城堡,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奇。朱红的大门,雕梁画栋的建筑,彰显着昔日的辉煌与尊贵。而贾宝玉,便是这城堡中最独特的存在。
宝玉生得风流倜傥,面如冠玉,目若朗星。他的眼神中总是带着一抹温柔与哀愁,仿佛藏着无尽的心事。那乌黑的发束以精致的丝带束起,几缕碎发随意地垂在额前,更添几分不羁。
他身着华美的锦袍,袍上绣着精美的云纹图案,腰间系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玉佩,玉佩在阳光的映照下折射出五彩的光芒,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族气质。
自幼,宝玉便在脂粉堆中长大。府中的姐妹们围绕在他身旁,或嬉笑玩耍,或吟诗作画,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在那桃花盛开的花园里,粉嘟嘟的花瓣随风飘落,如粉色的雪花般洒落在他们身上。宝玉与黛玉、宝钗等人围坐在石桌旁,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
“桃花依旧笑春风,只是人面何处寻。”宝玉轻声吟道,手中的笔随意地在纸上划动着,思绪似乎已飘远。
黛玉听了,微微点头,她身着一袭淡绿色的罗裙,裙袂随风轻轻飘动,眼中闪过一丝忧伤,轻声道:“宝哥哥这诗,倒是应了这景儿,只是这愁绪,却也添了几分。”
宝钗则微笑着,她头上的珠翠在阳光下闪烁着,说道:“宝兄弟这诗,虽有意境,却太过伤感。莫要让这花儿的凋零扰了咱们的雅兴才是。”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宝玉却有着深深的无奈。他厌恶那仕途经济的陈腐之道,不愿被家族的期望所束缚。
每次长辈们提及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之事,他便觉得如芒在背,心中烦闷不已。
他渴望自由,渴望能与心爱的人一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那青山绿水间,吟诗弄月,逍遥自在。
当时正处于清朝,社会等级森严,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极深。贾府作为一个贵族世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不得不遵循各种繁文缛节。
每日的晨昏定省,行礼如仪,让宝玉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囚笼之中,动弹不得。他常常暗自叹息,却又无力反抗这如铁桶般的礼教规矩。
一日,宝玉在书房中偶然翻到一本古籍,那古籍的纸张已经泛黄,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气息。
上面记载着一个神秘的仙境,书中描述的那个世界里,有奇花异草,终年云雾缭绕,仙乐飘飘。还有那能自由飞翔的灵鸟,以及能随心变幻的仙泉。
宝玉读着读着,不禁心生向往,眼神中透露出一抹热切,他开始幻想自已能逃离这尘世的喧嚣,去寻找那个仙境,摆脱这一切的束缚。
与此同时,贾府的命运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朝廷中的争斗越发激烈,犹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贾府所依靠的势力逐渐失势,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失去了桅杆的船只,摇摇欲坠。
一些与贾府有过节的官员趁机落井下石,向皇帝参奏贾府的种种不是,言辞犀利,句句戳如刃,直击要害。
皇帝震怒,下令严查贾府,一时间,贾府上下人心惶惶。
贾府的生意也开始陷入困境。原本繁华的商铺,如今顾客寥寥。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同行们纷纷使出各种手段抢夺客源,加上贾府内部管理不善,掌柜们中饱私囊,伙计们偷懒懈怠,使得贾府的商铺纷纷亏损。
一些掌柜和伙计见势不妙,竟纷纷携款潜逃,只留下空荡荡的店铺和一屁股的烂账,使得贾府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为了维持家族的开支,贾府不得不削减用度。府中的下人们被大量裁减,往日那热闹非凡的庭院如今变得冷冷清清。
花园里的花草也无人打理,曾经娇艳的花朵渐渐枯萎,翠绿的草木也变得荒芜杂乱,仿佛在诉说着贾府的衰败。
长辈们为了挽救家族的命运,开始逼迫宝玉走上仕途。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严厉呵斥,可宝玉反抗无果,心中充满了痛苦。
当时的社会,商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对外贸易被严格管控,贾府原本一些可以通过贸易获利的渠道被切断,就像被截断了水源的溪流,渐渐干涸。
而市场上,苛捐杂税繁重,每一笔生意都要被剥去一层皮,使得贾府的生意更加艰难,入不敷出的状况愈发严重。
在这绝望之际,宝玉常常去找黛玉倾诉。他们会在潇湘馆的窗前,并肩而坐,窗外的翠竹在微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的忧愁伴奏。
宝玉轻声说道:“林妹妹,这世间如此纷扰,我只愿与你在此处,安静度日。莫去管那仕途经济的腌臜之事。”他的眼神中满是渴望,紧紧地握住黛玉的手。
黛玉微微叹气,她那柔弱的身躯在微风中似乎更加单薄,眼神中满是忧愁:“宝哥哥,可这命运却由不得我们。你我身处这贾府之中,又怎能逃脱得了这世俗的束缚。”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却又透着坚定,仿佛早已看清了这残酷的现实。
宝玉握住黛玉的手,急切地说:“妹妹莫怕,我定会护你周全。不管将来如何,我心中只有你一人。”
有一次,宝玉特意为黛玉寻来一本罕见的诗集。那诗集的装帧精美,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
黛玉翻开诗集,眼中满是惊喜,她轻轻抚摸着书页,仿佛在抚摸着一件稀世珍宝。
“宝哥哥,你从何处得来这等好物?”黛玉的声音中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宝玉笑着说:“为了妹妹,我自然是费尽心思。只要妹妹开心,我做什么都值得。”他看着黛玉开心的模样,心中也满是欣慰。
他们一起品读诗集,分享着对诗词的感悟,仿佛忘却了外界的烦恼。
黛玉轻声诵读着其中一首诗,感慨道:“这诗中之意,竟如此凄美动人。恰似你我之情,多舛而又无奈。”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伤,思绪似乎又回到了现实的困境之中。
宝玉温柔地看着黛玉,说道:“妹妹莫要如此伤感,我们定能找到属于我们的幸福。”他试图安慰黛玉,可自已心中却也没底,只是不想看到黛玉如此忧愁。
然而,命运却总是残酷的。贾府的长辈们最终还是决定让宝玉与宝钗成亲,以巩固家族的地位。
一日,宝玉与蒋玉菡等朋友在外面饮酒作乐,他们在那热闹的酒馆里,听着小曲,畅饮着美酒,笑声不断。可这一切却被贾政知晓。
贾政本就对宝玉不求上进、整日厮混的行为不满,这下更是怒不可遏。
贾政派人将宝玉强行带回府中,当着众人的面严厉斥责他。
宝玉却倔强地不肯认错,还为自已辩解。
“父亲,我不过是与朋友小聚,何错之有?那仕途经济之路,我实是厌恶至极。”宝玉大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倔强,毫不畏惧地直视着贾政。
贾政气得浑身发抖,命人取来棍棒,对宝玉一顿痛打。那棍棒如雨点般落在宝玉身上,宝玉被打得皮开肉绽,趴在地上痛苦呻吟。
府中的众人纷纷求情,贾母更是心疼得落泪,赶来阻止贾政。
“你这是要打死他不成!”贾母怒喝道,她的脸上满是焦急与心疼,脚步匆匆地赶到现场。
贾政这才住手,但心中的怒火仍平息,他指着宝玉,气得说不出话来。
宝玉在这次挨打后,心中更加苦闷。他觉得自已在这个家中没有丝毫自由,连选择自已生活方式的权利都有没。
他躺在床上,身上的伤痛让他难以入眠,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贾政愤怒的面容和黛玉忧伤的眼神。
黛玉得知宝玉挨打,心急如焚,不顾自已身体虚弱,来到宝玉房中看望他。她脚步匆匆,脸上带着焦急与心疼,一进屋便看到了躺在床上伤痕累累的宝玉。
“宝哥哥,你这是何苦呢?”黛玉泪流满面,她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宝玉的手中。
宝玉看着黛玉,心中满是感动。
“妹妹,我不怕挨打,只是这世间的束缚让我痛苦不堪。”宝玉说道,他的声音有些虚弱,但眼神中依旧透着那份对自由的渴望。
在养伤的日子里,宝钗也时常来看望宝玉。她温柔地劝说宝玉,要他听从长辈的话,走上仕途。
她身着淡雅的衣裳,举止端庄,坐在宝玉的床 边,轻声说道:“宝兄弟,你要为家族着想,不能再如此任性了。”
宝玉却不为所动,他心中只有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黛玉的深情。他闭上眼睛,不去看宝钗,心中暗自叹息。
此时,府中的气氛越发紧张。贾政对宝玉的不满日益加深,而宝玉也对这个家感到越来越失望。
一日,宝玉在花园中独自徘徊,心中思绪万千。他看着那曾经繁华如今却略显荒芜的花园,感慨命运的无常。那荒芜的小径上长满了杂草,曾经盛开的花朵如今只剩下残枝败叶,池塘里的水也变得浑浊不堪。
突然,他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那笛声如泣如诉,仿佛在诉说着他心中的愁苦。
宝玉循声而去,发现是一个陌生的少年在吹笛。少年身着一袭青色的布衣,头发随意地束起,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
少年看到宝玉,微微点头示意。宝玉走上前去,与少年交谈起来。
“你是谁?为何在此吹笛?”宝玉问道,他对这个陌生的少年充满了 好奇。
少年微笑着说:“我只是一个流浪之人,路过此地,被这花园的宁静所吸引。”他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种别样的韵味。
宝玉与少年聊了很久,他们谈论着人生、理想和自由。
少年说:“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追寻自由与梦想的旅程,虽会遇到诸多束缚,但只要心中有光,便能冲破黑暗。”
宝玉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道:“兄台所言极是,只是我身处这贾府之中,诸多规矩束缚,想要自由谈何容易。”
少年微微皱眉,道:“那又何妨?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若真心渴望自由,总能找到出路。”
宝玉苦笑:“出路?我连自已的婚事都做不了主,谈何出路。”
少年轻轻摇头:“婚事虽不由已,但人生的路还长,未必就不能寻得其他的自由。”
宝玉叹了口气:“但愿如兄台所言吧。”
在贾府中,宝玉与袭人之间也有着复杂的关系。袭人对宝玉忠心耿耿,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时刻为他着想。她总是默默地为宝玉打理一切,从穿衣吃饭到整理书房,无微不至。
有一次,宝玉因为心情不好,对袭人发了脾气。袭人默默忍受着,等宝玉冷静下来后,又温柔地劝解他。
“二爷,莫要生气了,气坏了身子可不好。”袭人轻声说道,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委屈,但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关心。
宝玉看着袭人,心中有些愧疚。
“袭人,是我不好,不该对你发脾气。”宝玉说道,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歉意。
袭人微笑着说:“二爷知道就好,以后可不能再这样了。”她的语气很温柔,让宝玉心中的愧疚又深了几分。
除了姐妹们和袭人,宝玉与贾母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贾母疼爱宝玉,把他视为心头肉。每当宝玉遇到困难时,贾母总是会出面保护他。她会把宝玉揽在怀里,轻声安慰着,给予他温暖与关怀。
然而,随着贾府的衰落,贾母也渐渐力不从心。有一次,贾母看着宝玉,眼中满是担忧。
“宝玉啊,这贾府如今这般,你可要好自为之啊。”贾母说道,她的声音有些沙哑,透着一种无奈。
宝玉心中一酸,跪在贾母面前。
“祖母,孙儿知道了。孙儿一定会努力,不让祖母担心。”宝玉说道,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可心中却也明白,贾府的命运似乎已经无法挽回。
一日,宝玉困倦至极,恍惚间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境。他仿佛来到了一处云雾缭绕之地,眼前出现一座宏伟的宫殿,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
那宫殿的墙壁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大门紧闭,却透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宝玉满心好奇地踏入其中,只见里面仙乐飘飘,仙女们翩翩起舞。她们身着轻纱,身姿婀娜,舞步轻盈,仿佛是从云端飘落的仙子。一位仙姑飘然而至,微笑着看着宝玉。
“贾宝玉,你乃世间多情之人,今日来到此处,可知缘由?”仙姑问道,她的声音空灵悦耳,仿佛来自遥远的天际。
宝玉茫然摇头。
仙姑缓缓说道:“此处乃太虚幻境,可洞察世间姻缘。你与那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命运皆有定数。”
宝玉急切地问道:“那我与林妹妹可有未来?”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紧紧地盯着仙姑。
仙姑微微叹息:“情之一字,最是难测。你与黛玉虽有情,却难敌命运之安排。”
宝玉心中悲痛,又问道:“那我该如何?”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已经预感到了不好的结果。
仙姑道:“一切皆有因果,你需顺应命运,方得解脱。”
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了许多关于自已和姐妹们的命运画卷,心中充满了迷茫与无奈。
那些画卷上的画面栩栩如生,有的展示着姐妹们的悲惨结局,有的则预示着自已的无奈命运。他看着这些画卷,泪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当宝玉从梦中醒来,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开始思考自已的命运,以及与黛玉之间的感情。
他知道,命运似乎已经对他们做出了安排,可他心中依旧不甘,依旧渴望着能与黛玉在一起。
婚后,宝玉与宝钗之间的相处充满了微妙的氛围。
一日,宝玉在书房中发呆,宝钗端着一杯茶走了进来。她轻轻把茶放在桌上,看着发呆的宝玉,说道:“宝兄弟,莫要整日愁眉不展,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宝玉看了一眼宝钗,没有说话。他的眼神中依旧透着那份对黛玉的思念,对这桩婚事的抵触。
宝钗放下茶,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书翻了翻。
“宝兄弟,你我既已成亲,便该为这个家多着想。”宝钗继续说道,她试图打破这尴尬的沉默,让宝玉能正视现实。
宝玉叹了口气:“我心中只有林妹妹,这桩婚事非我所愿。”他的声音很轻,但语气却很坚定,毫不掩饰自已的真实想法。
宝钗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失落,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我知道你心中所想,但如今已成定局,我们也只能试着接受。”宝钗说道,她的心中虽然有些难过,但也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一日,宝玉在花园中漫步,宝钗也跟了过来。
“这花园曾经如此美丽,如今却也荒芜了许多。”宝钗感慨道,她看着那荒芜的花园,心中也满是惋惜。
宝玉沉默不语。他的思绪依旧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对黛玉的思念中。
宝钗看着宝玉,说道:“宝兄弟,我们一起把这花园重新打理起来吧,也算是为这个家增添一些生机。”她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宝玉的距离,让他能融入到这个家的生活中来。
宝玉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他虽然心中依旧不情愿,但也不想让宝钗太过难堪。
在打理花园的过程中,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关系逐渐有了一些变化。他们开始有了一些交流,虽然心中仍有隔阂,但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冷漠。
有一次,宝钗在花园中看到一朵盛开的花,不禁露出了微笑。
宝玉看到这一幕,心中微微一动。
“这花很美。”宝玉说道,他的语气很平淡,但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惊讶,似乎没想到宝钗也会有这样的一面。
宝钗点了点头:“是啊,即使在这困境之中,也依然有美好的存在。”她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种乐观的态度。
宝玉微微皱眉,道:“这花虽美,可这贾府的衰败之象却依旧挥之不去,又能美到几时呢?”
宝钗轻轻叹了口气,说:“宝兄弟,莫要如此悲观。虽贾府如今艰难,但我们尽力而为,或许能有所转机呢。”
宝玉哼了一声,道:“转机?我看是难上加难。这府里从上到下,乱成一团,哪里还有什么转机可言。”
宝钗看着宝玉,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说:“宝兄弟,你我既然已成亲,便是这府里的一份子,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就这么衰败下去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已的力量,能挽回一点是一点。”
宝玉沉默了片刻,说:“罢了,既然你如此说,那便试试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府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糕。为了节省开支,宝钗开始亲自管理家中的事务。她精打细算,努力维持着这个家的运转。
她会仔细核对每一笔账目,与管家们商议对策,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她的聪慧和果断让众人佩服不已。
尽管宝钗全力操持家务,宝玉也开始勉强协助,但诸多问题积重难返。
府中的奴仆们眼见贾府大势已去,越发肆意妄为。不仅偷取财物的现象愈发猖獗,甚至内部纷争不断,争吵打斗之事时有发生。
一些原本忠心的老仆也因生活无以为继,不得不含泪离去,另寻活路。
在这风雨飘摇之际,朝廷对贾府的审查结果也终于下达。因贾府牵扯诸多官场纷争及经济亏空等问题,皇帝下旨对贾府进行严厉惩处。
大片的田产被没收,剩余的商铺也被查封,家族的财富瞬间消散殆尽。
贾府众人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绝望之中。长辈们唉声叹气,往日的威严早已不复存在。女眷们则整日以泪洗面,担忧着未来的命运。
宝玉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悲凉与无奈。他深知,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封建王朝的腐朽与社会的种种弊病,并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
一日,宝玉与宝钗在房中相对而坐,气氛沉闷压抑。
宝玉长叹一声,道:“宝钗,如今这局面,怕是神仙也难救了。这贾府,终究是要败落个彻底了。”
宝钗眼中含泪,却仍强作镇定,说道:“宝兄弟,事已至此,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或许,有一线生机也未可知。”
宝玉苦笑道:“生机?哪还有什么生机。这世道,这官场,容不得我们有半点喘息之机。”
宝钗轻轻皱眉,说道:“宝兄弟,虽眼下艰难,但我们也不能就此放弃呀。想当年贾府也是赫赫有名,历经风雨,或许此次也能熬过这一劫呢。”
宝玉摇摇头,一脸黯然,“你莫要再安慰我了,宝钗。那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这等惨状,岂是轻易能熬过的?”
没过多久,贾府的房屋因年久失修且无人维护,多处开始坍塌。曾经那雕梁画栋、美轮美奂的宅院,如今成了一片残垣断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凄凉。
府中的众人被迫纷纷离散,各自寻找安身之所。宝玉和宝钗也不得不随着人流离开这生活了多年的地方。
在离府的路上,宝玉回首望去,那熟悉的朱红大门、回廊庭院,都渐渐模糊在视线中。他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过去生活的不舍,更有对这封建家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离开贾府后,宝玉和宝钗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他们起初暂住在一处简陋的民房里,靠着变卖一些仅剩的细软勉强维持生计。
宝钗虽从未经历过如此艰难的生活,但她依旧坚强,努力操持着家中琐事。然而,生活的压力还是让她日渐憔悴,曾经的那份端庄与优雅也被疲惫所掩盖。
宝玉看着宝钗如此辛苦,心中愧疚不已。他试图出去寻找一些活计来帮忙养家,可在这等级森严的社会,身为贵族出身的他,除了读书识字、吟诗作画,并无其他实用的技能。
一次,宝玉外出寻找生计无果后,回到家中,神情落寞。
宝钗见状,安慰道:“宝兄弟,莫要灰心。这世道艰难,咱们慢慢再想办法。”
宝玉摇摇头,无奈地说:“我真是无用,连自已的妻子都护不了,让你跟着我受这般苦。”
宝钗握住宝玉的手,轻声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如今这困境,我们自当携手共度。”
宝玉微微握紧宝钗的手,叹道:“宝钗,我原以为自已厌恶这贾府的束缚,可真到了这地步,却又怀念起那些安稳的日子来。虽有诸多无奈,但至少衣食无忧啊。”
宝钗眼中闪过一丝惆怅,“是啊,宝兄弟,谁能想到会落到这般田地呢。但日子总要过下去,我们且再想想别的法子吧。”
一日,一位老者对宝玉说:“贾公子,你莫要太过悔恨。虽身处困境,但我们所追求的,是这世间的公平与正义,即便为此付出代价,也是值得的。”
宝玉苦笑,“老丈,我连累了家人,如今这境地,又怎能说值得呢?”
老者摇摇头,“你看这世间,百姓受苦,而权贵们却逍遥法外。若无人站出来发声,这世道又怎能有改变的希望?我们虽渺小,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
宝玉听了老者的话,心中若有所思。虽仍对宝钗满心愧疚,但也渐渐明白自已所做之事的意义所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押,官府对宝玉等人做出了判决。宝玉因参与宣传“异端”思想,被判处流放边疆。
宝钗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她四处奔波,试图找关系为宝玉求情,但在这腐朽的官场,她一个弱女子又能有何作为呢?
在宝玉即将被押送流放之际,宝钗赶到了。她双眼红肿,面容憔悴,见到宝玉后,忍不住泪如雨下。
“宝兄弟,你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叫我如何是好啊?”宝钗泣不成声。
宝玉看着宝钗,心中满是怜惜与愧疚,“宝钗,是我对不住你。你莫要再为我操劳了,好好照顾自已吧。”
宝钗紧紧抓住宝玉的衣服,仿佛一松手他就会消失不见,“宝兄弟,不管你去哪里,我都会等你回来的。你一定要保重自已啊。”
宝玉被押解着踏上了流放之路。一路上,他历经艰辛,风吹日晒,还要忍受押送官兵的打骂与刁难。但他心中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却并未因这些磨难而熄灭。
在流放的途中,宝玉经过了许多地方,看到了更多百姓的疾苦。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百姓,在苛捐杂税和地主恶霸的压迫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让宝玉更加坚定了自已的信念,他觉得自已所做的一切,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然而,长期的磨难也让宝玉的身体越来越差。加上心中的愧疚与悔恨,他时常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一日,宝玉在赶路途中,偶然路过一座破旧的寺庙。寺庙的钟声在山间回荡,仿佛在召唤着他。宝玉心中一动,便走进了寺庙。
寺庙里的和尚看到宝玉形容憔悴,却气质不凡,便上前询问。
宝玉将自已的遭遇简略说了一下,和尚听后,轻轻摇头叹息。
“施主,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你所经历的这些,或许是命运对你的一种考验。”和尚说道。
宝玉苦笑道:“我如今这般田地,又能如何呢?我连累了家人,也未能改变这世间分毫。”
和尚微微一笑,“施主莫要如此悲观。人生在世,有起有落。你虽历经苦难,但心中那份对善念与正义的追求,却是难能可贵的。”
宝玉听了和尚的话,心中似有所悟。他在寺庙里住了下来,每日听和尚诵经讲法,心中渐渐平静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玉越发觉得寺庙里的生活能让他的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他开始思考自已的人生,思考这世间的苦难与解脱之道。
在寺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宝玉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出家,彻底斩断尘世的羁绊,寻求心灵的解脱。
宝玉找到寺庙的主持,表明了自已的心意。
主持看了看宝玉,缓缓说道:“施主,出家并非儿戏,你可要想清楚了。一旦出家,便要舍弃这世间的一切,包括亲情、爱情。”
宝玉坚定地说:“我已经想清楚了,我在这尘世中历经太多苦难,如今只想在这佛门清净之地,寻求内心的安宁。”
主持见宝玉心意已决,便点头同意了。
宝玉剃度出家,法名“空尘”。从此,他身着僧袍,每日在寺庙里诵经、参禅、打扫庭院,过着清苦而又宁静的生活……
(http://www.220book.com/book/AA7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