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原名李淳,后改名为李纯,是唐顺宗李诵的长子,也是唐德宗李适的长孙。作为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李纯从小就表现出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浓厚兴趣,深入研读历代史书,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知识。
在贞元四年(788年),李纯获封为广陵郡王;到了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他被正式立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在其父唐顺宗退位之后,李纯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即位后的唐宪宗致力于改善朝政,鼓励臣下直言进谏,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他重用了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和裴度等一批贤能的大臣,这些人积极推行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藩镇势力的政策。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宪宗有效地削弱了部分割据的地方势力,使得唐朝在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这一时期,因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被称为“元和中兴”,显示了唐朝在这段时期的复兴与繁荣。
唐宪宗李纯不仅关注政治和军事的改革,同时也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在他的支持下,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文学艺术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然而,到了晚年,宪宗对长生不老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频繁服用所谓可以延年益寿的金丹。遗憾的是,这些药物并未给他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使他的性格变得愈发急躁,也逐渐与一些宦官关系疏远。最终,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不幸被宦官陈弘志等人谋害,终年43岁。他去世后,被追谥为圣神章武孝皇帝。
幼年聪慧深得祖父宠爱
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李纯出生于长安大明宫,当时正值其曾祖父唐代宗李豫的统治末期。次年,即779年,随着祖父唐德宗李适的登基,父亲唐顺宗李诵被立为皇太子,而作为长子的李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未来的储君人选。
李纯自幼聪慧过人,深得家人尤其是祖父唐德宗的喜爱。据记载,在六七岁时的一次家庭聚会中,李纯坐在祖父膝上,当被问及是哪家的孩子时,他机智地回答:“我是第三天子。” 这一回答既体现了李纯对自身身份的理解——继祖父和父亲之后的第三代皇帝,又展现了他超乎年龄的智慧,令在场之人无不惊叹。因此,李纯从小便深受祖父唐德宗的宠爱,这种早期的智慧展示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十五岁迎娶郭子仪孙女
李纯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亲身经历了诸如泾师之变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面对和理解了国家大事的复杂性,也促使他早早地成熟起来。在目睹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后,李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性,这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元四年(788年)六月,十一岁的李纯被正式册封为广陵郡王,这一荣誉标志着他在皇族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了贞元九年(793年),刚刚十五岁的李纯迎娶了郭氏为妻。郭氏出身显赫,是尚父郭子仪的孙女,其父为驸马都尉郭暧,母亲则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凭借这样高贵的家庭背景,郭氏不仅受到了公公唐顺宗李诵的特别宠爱,也赢得了丈夫李纯的高度尊重与重视。这段婚姻不仅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也是政治上的重要结合,有助于巩固皇室与其他贵族势力之间的关系。
婚后两年,即贞元十一年(795年),郭氏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李宥(后改名为李恒)。这个孩子的诞生对于李纯而言具有特殊意义,不仅象征着家族血脉的延续,也为他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李宥的成长和教育自然成为了李纯关注的重点之一,而李纯自已也在不断积累治国经验的过程中,准备着迎接更大的责任与挑战。
继承大统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六日,李纯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李纯开始代理监国,负责处理军国政事。八月四日,唐顺宗李诵禅位于长子李纯。八月九日,唐宪宗李纯在宣政殿正式即位,成为了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这段期间的迅速转变,标志着李纯从一位年轻的皇太子正式成为了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承担起了治理国家的重大责任,就此开启了他十五年的统治时期。
削平藩镇大展宏图
唐宪宗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早年深受历代圣君事迹的启发。即位后常阅读《列圣实录》,对贞观、开元时期的治国之道深感敬慕,立志效法太宗的创业精神和玄宗的治国智慧,以至于手不释卷。为了纠正中央朝廷日益削弱、藩镇权力膨胀的局面,唐宪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提高宰相的权威,将“军国枢机”归于宰相,确保政策制定的高效与稳定。
唐宪宗李纯善于任用忠臣良将,不为群议所惑,选拔了一批才能卓著的宰臣。例如:
- 李吉甫:反对宦官操纵朝政,力谏攻打淮西。
- 杜黄裳:坚决主张讨伐刘辟,以法律整肃诸侯,削弱藩镇势力。
- 裴垍:提议贬黜李纯最宠幸的宦官吐突承璀,并罢免其军权。裴垍总揽机务,处理吴蜀地方叛乱时表现出色,深得皇帝信任。
- 李绛:提出分化河北策略,不战而收魏博;建议京西北神策军割隶当道节度使以防卫吐蕃,并多次上疏营救朝臣如柳公绰、白居易等人。
- 武元衡和裴度:坚决支持讨伐淮西,裴度更是亲自挂帅到前线督战,最终平定了淮西。
- 崔群:以直言闻名一时,为朝廷提供了诸多宝贵的谏言。
此外,李纯还提拔了多位理财能臣,如李巽、程异、李鄘、王播等,有效的缓解了沉重的财政危机,使得朝廷能够专心的应对藩镇割据的问题。通过这些改革举措,唐宪宗不仅巩固了皇权,还开创了“元和中兴”的辉煌局面,使唐朝在形式上重回统一,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1.讨伐刘辟
永贞元年(80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支度副使刘辟自称为留后,率兵固守,并向朝廷提出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和山南西道)的要求。唐宪宗拒绝了这一要求。随后,刘辟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公然对抗朝廷。
面对刘辟的叛乱,宪宗迅速作出反应,命令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领五千步骑兵作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领两千步骑兵作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同年,高崇文成功攻克成都,擒获刘辟,并将其押解至长安。最终,刘辟连同其族党一起被消灭。
2.除李锜
元和二年(807年)夏季,在夏州杨惠琳和蜀中刘辟被平定之后,各藩镇因为害怕而多数请求入京朝见。镇海节度使李锜,作为淮安王李神通的后代,也深感到不安,提出了入京朝见的请求。唐宪宗同意了他的请求。然而,当入朝时间临近时,李锜上表声称自已身患疾病,请求将其入京时间再延缓至年底。宰相武元衡主张削藩,认为不应对这事放任不管,宪宗也认同应施加威令。
十月五日,宪宗颁诏征召李锜为左仆射,并任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但李锜拒绝接受这一安排。于是,唐宪宗决定削除李锜的官爵及属籍,并任命淮南节度使王锷统率诸道兵马为招讨处置使,集结宣武、义宁、武昌等军力,加上淮南、宣歙的军队从宣州出发,江西军从信州出发,浙东军从杭州出发,多路兵马共讨李锜。
随着官军逐渐的逼近,镇海军内部出现了分化。兵马使张子良等人这时候倒戈,率部攻入镇海军治所京口(今江苏镇江),活捉了李锜。随后,李锜被押往长安,并在街市上被腰斩。朝廷还将已没收的李锜家产全部赐给了浙西的百姓,用以抵充当年的租赋。
3.讨成德
元和四年(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逝世后,其子王承宗继位。唐宪宗闻讯后,便计划派人接替王承宗,若王氏不从则准备派兵去征讨。他这样做也是革除河朔诸镇世袭的弊端。然而,宰相们认为河北诸镇的问题由来已久,各镇势力盘根错节,劝皇帝不要轻举妄动。但宦官吐突承璀为了争取权力,利用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一事,说服了宪宗下令进行征讨。
谁知战事进展的不顺利,朝廷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久攻不下。此时的王承宗也感到了资源紧张,于是提出愿意向朝廷缴纳贡赋、以接受朝廷派遣官吏作为妥协条件。面对这种情况,唐宪宗见继续征讨无力取胜,便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并撤回了征讨部队。
在淮西之乱平定前后,唐宪宗准备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这次王承宗主动表示了悔过自新,并遣送质子到长安,交割两州版图作为谢罪条件。宪宗接受了这些条件,避免了新的军事冲突。
王承宗去世以后,军中推戴其弟王承元为留后。王承元不愿继承兄长的职位,主动请求朝廷更换节度使,并因此被授予义成军节度使之职。这一系列事件展示了宪宗在处理藩镇问题上的策略调整,以及部分藩镇将领对中央权威的重新认可。
4.定义武
元和二年(807年)十月,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入朝,请求担任朝中的闲散官职,并希望由朝廷另派他人接任节度使一职。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河朔地区的藩镇割据严重,不仅断绝了对朝廷的贡赋,还形成了父去子继的局面。然而,张茂昭却与众不同,请求举家迁往京城,归附中央。
面对河北各藩镇交相派来的使者劝阻,张茂昭坚持已见,不予理会。起初,唐宪宗并没有同意张茂昭的要求。但在张茂昭连续上表了几次之后,宪宗最终在元和五年(810年)十月任命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前往替代张茂昭的职位。
张茂昭入朝后,受到了宪宗皇帝的厚待,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方忆lt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并授予河中节度使之职。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李纯对张茂昭忠诚的认可,也体现了他对主动归顺中央的地方势力的支持。
5.收魏博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其子田怀谏被任命为副大使,负责军务。然而,田怀谏年仅十一岁,无法有效掌控军队,军政事务实际上由家僮蒋士则等人决定。
唐宪宗与宰相商议如何处理魏博事务,他计划任命左龙武大将军薛平为郑滑节度使,以加强对魏博的控制。李吉甫建议出兵讨伐田怀谏,这一提议得到了宪宗皇帝的支持;但另一位宰相李绛则持不同意见。李绛认为,田怀谏年纪尚幼,肯定无法稳定局势,因此朝廷无需采再取军事行动,而应当厉兵秣马,“坐待魏博之自归”。他主张一旦魏博内部发生动乱,对胜利者给予爵禄奖励,以促使各镇主动归顺,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唐宪宗听取了李绛的意见,没有出兵。
不久后,魏博军内果然发生了哗变,士兵们拥戴田兴(即田弘正)取代了田怀谏。田兴主动率领魏博六州之地归顺朝廷。十月,宪宗接到魏博监军的报告后,立即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十一月,他又派遣知制诰裴度携带一百五十万缗钱前往犒赏魏博士兵,并免除六州百姓一年的赋税徭役。据说,当魏博军士受赐之后,“欢声如雷”。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解决了魏博的问题,也展示了宪宗在处理地方藩镇问题上的灵活性和策略性。
6.平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隐瞒了其父离去的消息,并擅自接管了兵权。淮西节度使驻于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李希烈以来,淮西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平定蜀中之后,唐宪宗李纯便有意向攻取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讨伐淮西。
面对这种情况,张弘靖建议皇帝先以礼相待:为吴少阳停止上朝表示哀悼,追赠官爵,派遣使者吊丧,并赠送助丧财物;等淮西出现对朝廷不恭的行为后再动用武力。唐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前往吊祭。
然而,吴元济拒绝迎接敕使,并发兵四处侵扰,屠戮舜阳、焚烧叶县、掠夺鲁山和襄城等地,导致关东地区震动,李君何也因无法进入淮西只好返回。见此情形,唐宪宗决心讨伐淮西。十月,他任命忠武节度副使李光颜为节度使,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统领各路兵马讨伐吴元济。
淮西之战牵涉到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吴元济纵兵抵抗,而王承宗、李师道则暗中配合,给予其政治声援和军事援助。吴元济向恒、郓两地求救,王承宗与李师道多次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但唐宪宗李纯不予答应。于是李师道派出两千兵力声称支援官军,实际上却在军事上制肘官军的行动。此外,他还派刺客攻击河阳转运院,造成重大损失,一时间“人情恇惧”,群臣多请罢兵。然而,唐宪宗坚决削藩,不同意罢兵。
随着战事的拖延,诸军讨伐淮西久未有功。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宪宗派遣御史中丞裴度前往行营宣慰,观察用兵形势。裴度回朝后,分析了淮西必胜的形势,推荐李光颜为将。不久后,李光颜在时曲(陈州殷水县西南)大败淮西兵,淮西军队就此溃散。同时,裴度多次上奏指出山南东道节度使、淮西招抚使严绶并非将帅之才,不堪平叛重任。唐宪宗最终在年底罢去了严绶的节度使和招抚使职务。
同年,李师道派出刺客谋害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导致武元衡身亡,裴度重伤。长安城因此大骇,大臣都不敢出门。早朝时,唐宪宗在御殿久等,官员仍未齐集。唐宪宗下令搜捕刺客,京城展开大规模搜索。一些朝臣还请求罢免裴度的官职,试图安抚王承宗、李师道,但宪宗愤怒地拒绝:
“如果罢免裴度,就等于让奸计得逞,朝廷纲纪如何维持?朕任用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两个乱臣贼子。”
裴度因伤请假二十余日后,宪宗下诏派卫兵夜守裴度私宅,内宫使臣接连前往慰问。裴度伤愈后,李纯召他入宫对话,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裴度向李纯进言:“淮西是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已经讨伐,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途而废。”宪宗与裴度在削藩见解上完全一致,继续坚定推进削藩政策。
唐宪宗曾询问群臣讨伐吴元济是否妥当。多数朝臣认为还是罢兵赦罪为上策;翰林学士钱徽、萧俛等人在延英殿对策,试图借此使朝廷停止军事行动。唯有裴度坚称吴元济不可赦免。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蔡州行营的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在铁城之战中惨败于淮西军,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已也仅保住了性命,狼狈撤回。宰相们以为宪宗皇帝必定会对长期用兵感到厌倦,准备提议停止征讨。然而,在众宰辅刚要启奏时,宪宗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若王师每次出战都不该失败,那么自古以来朝廷用兵岂非易如反掌?屡战屡胜,就不应留下这号凶贼。今日只论此次用兵该与不该,以及朝廷决断处置是否妥当,各位只需在关键问题上做出处理。将帅不合适的,立即撤换,毋须迟疑;兵力不足的,迅速给予接应。怎能因一个将领的失利,就放弃既定的大计?”于是,大臣们不敢再提罢兵之事,平定淮西的计划这才得以继续推行。
到了元和十二年(817年),官军讨伐淮西已经四年,仍未取得胜利,“度支供饷,不胜其弊,诸将玩寇相视,未有成功”,这让唐宪宗李纯深感忧虑。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劳损军力、耗费财赋为由,意图劝皇帝罢兵。这时候裴度回应说:“臣请求亲自前往督战。”
次日,在延英殿再次讨论此事。待李逢吉等离开后,宪宗对裴度说:“卿真能替朕出巡吗?”裴度匍匐流泪道:“臣与此贼誓不两立!”宪宗深受感动,随后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蔡州刺史,并担任彰义军节度使及申、光、蔡州观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八月初,裴度出发前往淮西,唐宪宗李纯亲自为他送行。裴度抵达前线后,便成为了督军统帅,并选择郾城作为指挥所。当时,各道军队中都有宦官监军,影响了主将的指挥权,“胜则(宦官)先使献捷,不利则陵挫百端”。裴度当即奏请免除监军,使得诸将能够不受拘束地专掌军事,这样作战更为有效。裴度治军严谨,“军法严肃,号令画一”,使得官军接连取得胜利。
十月十四日,唐州和邓州节度使李愬亲自率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祐、李宪领牙队三千人作为前锋,李进诚率三千人作为后军,趁着风雪向东行军,直奔吴元济的营垒蔡州。尽管路上风雪极大,甚至刮裂了旌旗,但李愬仍冒雪日夜兼程,于十五日四鼓时分突袭到了蔡州城下,城头守军竟无人察觉。于是官军迅速攻下了蔡州。吴元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跪地请降,之后被押往了长安,并于十一月斩首。至此,淮西长达三十多年的割据状态被彻底解除。
7.进讨李师道
朝廷对淮西的用兵,使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了威胁。他采取了表面上声援助官军讨伐吴元济,实际上暗中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借此巩固自已的地位。平定淮西之后,唐宪宗指挥的削藩,形势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朝廷逐渐占据了优势。面对这一局势,李师道深感恐惧,最初他还表示愿意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京师为质子,但最终李师道还是选择了举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李师道。在大兵压境的压力下,淄青军内部的矛盾激化,都知兵马使刘悟最终除掉了李师道,于是,淄、青、江三州之地迅速被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和马匹,请求留在京师。宪宗任命韩弘为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任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因讨伐李师道有功,宪宗封他为侍中。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田弘正让他的兄弟子侄都到朝廷任职。以上充分说明了唐宪宗李纯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前明后暗的君主
在与各藩镇的战争中,唐宪宗李纯重用了宦官,并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担任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然而,在一次弓箭库使刘希光因贪赃被查办的事件中,吐突承璀受到了牵连。因此,唐宪宗将吐突承璀外放为淮南监军。事后,宪宗询问宰相李绛:
“朕将吐突承璀任为外官怎么样呢?”李绛回答说:“外界想不到陛下忽然能够这么做。”
宪宗回应道:“此人只是一个家奴而已。以往,朕觉得使唤他的时间很长了,所以因私情恩宠而宽宥了他。倘若他有违纪犯法的行为,朕抛弃他,就如丢掉一根毫毛一般轻易!”
长期的心力交瘁使得唐宪宗寻求精神上的寄托,逐渐崇信佛教。晚年时,他下令将凤翔(今陕西扶风)法门寺的佛骨迎至长安,这一举动引发了王公贵族及黎民百姓竞相施舍奉养的热潮。刑部侍郎韩愈上疏,恳切谏阻。唐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以极刑。但在裴度等人的劝谏下,最终决定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此外,为了求取长生不老之药,唐宪宗又转向道教。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下诏征求方士。宠臣皇甫镈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人,此人声称可以配制长生药。次年,唐宪宗开始服用长生药,但药物的影响使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贬身边的宦官。这些情况不仅反映了唐宪宗李纯在削藩过程中用人上的复杂心态,也揭示了他在政治压力下的个人信仰和行为变化。尽管他在削弱藩镇势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他对宗教的过度依赖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为他的统治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他的性格转变和决策方式上产生了不利影响。这表明,即使是英明的君主,在面对个人欲望和信仰时,也可能做出不利于国家和个人的选择。
(http://www.220book.com/book/AGU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