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六国民众父祖代不乏人丧命于与秦交战,但老秦人的长辈、祖先是否就没倒在过六国人手中?这些国家间彼此是否也没有类似的仇怨呢?”】
【“这笔历史恩怨若真要算清楚,将是无止尽的。”】
【“只有彻底 另外六国民众,才能让一切真正结束。”】
【“但这可能实现吗?”】
秦王嬴政摇摇头,表示这是行不通的。
即便是今日的大一统局势,秦国也不能去屠戮其他六国平民,否则会招致顽强抵抗而同归于尽。
过去嬴政未曾重视黎民的力量,因为他眼中的焦点在于更高的层次;但听了扶苏一番言论,意识到即便这些平凡人,团结起来也能释放出惊人能量。
【“无论旧日的冤屈,或来自老秦人和六国黔首,或出于不同族群间的斗争,如今这些宿怨都应当终止了。”】
【“若仍有百姓难以忘怀祖辈、父辈所背负的血债,那不妨让他们看看自已的后代吧。”】
【“接着问一问他们,是想要让自已的后代继续在不安定中度日,持续征战,最终战死沙场,连尸首也无人能找到?”】
【“还是期望在这代人中终结战争,为后世子孙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时代,不再受战火纷扰,得以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安康幸福地生活下去?”】
【“想必绝大多数的百姓会倾向于后者。”】
【“因为人们活着不仅是为了承袭父辈祖辈的仇恨,更重要的是为自已与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未来。”】
扶苏以平稳而冷静的语气回答。
大秦各地以及原楚地、齐地、燕地、赵地、魏地、韩地的百姓纷纷仰头注视着天空中的扶苏,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历经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先辈已纠缠数百年。各国君主贵族通过舆论和宣传将彼此的仇恨深埋于心,绵延数世纪。
现在他们还需延续这种仇怨吗?
难道要继续让子女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断踏上战场一去不复返吗?
天下百姓思考着先辈们积累的血海深仇,同时又憧憬扶苏描述的愿景——如果这一代能够终止战火,子孙后代就可以免遭兵燹之苦,享受太平繁荣。
终于,原韩地的一位百姓啐了口痰:
“吐,虽然秦人杀害了我的父亲,但我们的祖先也曾杀过秦人,算是扯平了!”
一位原楚地的老者突然笑道:
“呵呵,秦人确实杀害了我家八名亲人,但我们也杀了十一个秦人,从这方面算还占了些便宜,不能让他们再占上风了。”
一位原齐地的人士面对他家墓地方向磕了几个响头说道:
“抱歉,爹,我可能无法为你 了。”
“我想狗儿这代能平安度过,再也不必经历你我过去的艰辛苦难。”
原赵地的居民长叹一声说:
“相信这次秦人的承诺,也试着信任天空上的扶苏公子的话吧。”
“希望能在这代结束所有战争,我们的子孙可以安居乐业。”
一位来自燕国的老者目光流露出期待之情:
“秦统一了天下,我们从此可以过安稳和平的日子吗?”
魏地有人对着天空高喊:
“我们渴望建立新的生活!”
“我们需要安定!”
“我们可以放下对秦国人的敌意!”
……
听到四周百姓们的反应,项梁、魏咎、田儋等六国旧族神色变得非常难看。
他们虽自认身份高贵且不屑于平民,但深知如欲挑战强秦,还需依靠百姓之力。
但如果六国的百姓不再仇视秦国,不再反对嬴政的治理,那么仅凭六国的贵族们是无法 强大的秦国的。
想至此,项梁、魏咎、田儋等六国贵胄不禁勃然大怒:“该死的扶苏!”
首先动摇了他们作为贵族权力的基础,接着又驳斥了贵族血统高贵的观点,如今更是在使六国百姓开始淡忘与秦国的世仇。
这几乎要彻底摧毁他们恢复故国的梦想,将他们逼向绝望的边缘。
「天下的百姓或许渴望安宁,但六国诸侯和士族的心并非如此。」
「而在这些诸侯和士族治下,加之他们天生顺从这些领导者的六国百姓,则更复杂。」
「假如是你,你会怎样跨越六国诸侯与士族,赢得百姓的拥戴,使之支持大秦?」
秦王嬴政注视着扶苏,进一步问道。
扶苏并未立刻作答,而是低头深思。
对此,秦王也并未催促。
当听到扶苏关于“人心思稳”的见解时,他已经得到了许多启示。
接下来的廷议上,再与群臣共同讨论,详细补充和完善这个策略就足够了。
之所以现在向扶苏提问,只是想再次探索这位智慧继承人的思维极限,看能否给予他更多意外之喜。
即便扶苏的回答和他的设想不谋而合,那也足以让他欣慰;而若扶苏回答不出,今天的两个观点也已足够证明,在曾经六国中,没有哪个王公子弟能比自已的长子更机智过人!
有如此优秀的长子在,大秦的未来无疑会更加稳定!
看到此情此景,秦始皇嬴政也不禁点头肯定。
诚然,天象中的扶苏展现出的智慧是过往六国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大秦的下一代,确实是有保障了。
然而,这保障的毕竟是历史上的大秦。
至于他自已领导的大秦呢?
想到此处,嬴政的目光转向儿子扶苏,语气平和地说道:
“扶苏,你又是如何打算赢取如今六国民心,使其归附于大秦的呢?”
尽管秦国已经统一六国,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征服,并未真正做到使六国人民的心向大秦转变,也未能让这些曾为各国子民的百姓完全成为大秦的一分子。
因此,嬴政也希望了解到,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扶苏会有怎样的见解。
扶苏几乎是未经思考便回答道:
“施行仁政,减少苛捐杂税,给予百姓修养生息的时间,如此方能获得民心,使六国百姓心向大秦。”
听到这句话,嬴政并未直接评价其对错,而是转头望向其他的王子与公主问道:
“你们呢?是否也有不同的看法?”
众人没想到父王会问到他们,加上过去很少考虑此类问题,
即使有些人有心要说话,一时之间也想不起什么具体观点。
最终,有的支吾着重复“大哥说得对”,有的则完全无言以对。
见状,嬴政眼中流露出一丝遗憾之色。
无论是扶苏,还是其他的公子、公主们,眼下都未能达到他对继承人的高标准。
若细细考量,当今的扶苏及所有其他的公子、公主都不如天幕上的那位五岁的扶苏来得更令他感到满意。
接下来,秦皇嬴政对扶苏和其他公子、公主不再多加关注,只是继续望着天幕,期待着另一个扶苏将会给出怎样的回答。
[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后,扶苏望向自已的父王,答道:“传播信念,营造氛围!”]
[“过去秦国尽管心怀统一六国的愿望,却可能为了避免六国结盟抗秦的局面出现。”]
[“因此,即使秦国有真正的雄图伟愿,也未曾明确地宣告于四海之内!”]
[“虽然诸侯与士族们大多了解秦意在吞并六国,但广大的民众却并不知情。”]
[“他们不清楚秦国意图创建一个怎样宏伟的国家,亦不了解在这个伟大国家的庇护下,自已的日子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百姓眼中,秦的一切似乎充满了陌生感。”]
[“而这种未知则容易引发人们的担忧!”]
[“担忧往往会转化为排斥与反抗的情绪。”]
[“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应立即着手向六国人民乃至全天下传达秦国的美好愿景。”]
[“我们要让普天下的人了解到,秦不只是所向无敌的强大军队,还是秉持公正的大军!”]
[“必须让人们明了秦的征服行动,绝不是出于贪欲——掠夺他人的家人,抢占土地或财宝。”]
[“恰恰相反,秦的行动旨在终结长达数百年自春秋以降的纷扰时代。”]
[“旨在建立一个无边疆之隔、无障碍沟通的世界,那里的百姓可以和平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里,不论出身于哪七国,大家都能和谐相处。”]
[“旨在实现国家统一,归属大秦的统治下。”]
[“为了永久性的和平盛世而战!”]
[随着这些话语掷地有声的落下,秦王嬴政难抑内心的震撼和喜悦,猛然拍案而起,高声赞扬:“好极了!”]
[紧接着,秦王不由自主地将天幕中的小扶苏高高举起,喜笑颜开地说:“有了麒麟儿般的扶苏,大秦定当昌盛!”]
在场所有的文臣武将目睹这一切,同样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心中自问,统一六国究竟为何?难道仅仅是为了征服这片土地?曾经,秦国上下对此的共识是显而易见的:不就是这样目的么,不这样做何苦要去攻打六国。而今日,透过扶苏这番深刻见解,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为了打败六国,统一天下那么简单。
这背后承载着一个更加崇高的使命:
终结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持续不断的混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AOS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