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王朝的早朝,金殿之上,气氛庄严肃穆。阳光透过高大的殿窗,洒在金砖地面上,映照着满朝文武的身影。杨潇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缓缓扫过殿下群臣,心中思索着科举制度改革的大事。
“诸位爱卿,今日朕欲与大家商议科举制度改革之事。”杨潇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大殿中回荡。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热闹起来,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礼部尚书王宏率先出列,恭敬地说道:“陛下,科举制度乃我朝选拔人才之根本,关乎国家兴衰。如今的科举,虽为朝廷输送了不少人才,但也存在诸多弊端,改革确有必要。”
“尚书所言极是。”杨潇微微点头,神色认真,“现今科举,选拔人才多局限于出身和门第,许多寒门学子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而且考试科目陈旧,多注重诗词歌赋,对考生实际能力和治国理政之策考察不足。朕意扩大科举考试范围,不论出身门第,皆可参加;同时增加考试科目,着重考察考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吏部侍郎孙德上前一步,面露担忧之色:“陛下,科举制度延续多年,早已深入人心。贸然改革,恐会引起诸多反对,还望陛下三思。”
杨潇目光坚定,看向吏部侍郎:“朕深知改革不易,但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能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贤才,此改革势在必行。若是因循守旧,如何能让我永乐王朝长治久安,繁荣昌盛?”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多数大臣最终认可了杨潇的改革理念。随后,杨潇下令成立科举改革筹备小组,由礼部尚书王宏牵头,召集朝中饱学之士,共同商讨具体改革方案。
筹备小组的首次会议在礼部的偏厅举行,屋内气氛热烈而紧张。除了王宏,还有翰林院大学士李正、户部郎中赵辉、工部员外郎周明以及深谙律法的大理寺少卿钱宁。
王宏率先发言,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吸引众人的注意力:“陛下决心改革科举,这是关乎我朝未来的大事。我们必须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依我看,扩大考试范围是关键,可如何确保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诸位有何高见?”
李正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公平公正,首在考试内容。新增科目势在必行,算学可考察学子的逻辑思维与计算能力,于国家财政、工程建设皆有大用;农学则关乎民生根本,能让真正懂农事的人才脱颖而出。”
赵辉微微点头,接着说:“李大学士所言极是。就拿户部来说,如今账目繁杂,处理起来极为棘手,若有精通算学之人,必能事半功倍。但我也在想,新增科目虽好,可这考试的评判标准该如何确定?不同科目之间又该如何权衡比重?”
这时,一直沉默的周明开口了,他声音洪亮,带着工科人的干脆:“我觉得评判标准得细分,每个科目都得有对应的专业人士参与阅卷。比如工学,我便能举荐几位工部里精通器械制造、水利工程的能手,他们定能准确判断考生的水平。至于比重,我认为应当根据国家当下需求来定,如今永乐王朝百废待兴,民生和建设为重,农学、工学的比重不妨高些。”
钱宁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说:“法律也不容忽视。如今国家发展,律法是根基,若能选拔出一批懂法、守法、用法的人才,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大有裨益。在考试内容上,除了理论知识,还可设置实际案例分析,考察考生的应变和运用能力。”
王宏听着众人的发言,不住地点头:“大家所言都很有道理。但还有一点,考试流程也得优化。以往科举舞弊现象时有发生,这一次,我们必须杜绝此类情况。”
李正皱着眉头,提出建议:“可以采用糊名和誊录之法,将考生姓名密封,再由专人重新抄写试卷,避免阅卷官员认出笔迹,确保公平。”
赵辉补充道:“考试期间的监管也得加强,考场布置、人员进出都得严格把控,防止夹带、传递答案等行为。”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一个又一个细节在争论中逐渐明晰。不知不觉,天色渐暗,屋内点起了灯火,可大家的热情丝毫未减。
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商讨、修改,一份详细的科举改革方案呈到了杨潇面前。
杨潇仔细翻阅,方案中提出,扩大科举考试范围,允许农、工、商等各阶层子弟参加考试,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新增算学、农学、法学、工学等考试科目,全面考察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同时,对考试流程和评判标准进行优化,确保公平公正。
杨潇对方案十分满意,当即批准实施,并昭告天下。一时间,整个永乐王朝都沸腾了。
在偏远的山村里,年轻的学子陈风得知科举改革的消息后,兴奋不已。他出身贫寒,家中世代务农,但自幼聪慧好学,对农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往的科举制度,让他觉得前途渺茫,如今改革的春风吹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父亲,朝廷改革科举了,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已的抱负了!”陈风眼中闪烁着光芒,对父亲说道。
陈父虽然不太明白科举改革的具体内容,但看到儿子如此兴奋,也为他感到高兴:“孩子,既然有机会,就好好去考,别辜负了自已的努力。”
而在繁华的京城,世家大族的子弟们却对此议论纷纷。一些世家子弟担心改革后,寒门子弟大量涌入官场,会威胁到他们家族的利益。
“这科举改革,怕是要坏了我们的好事。那些寒门子弟,一旦入朝为官,哪还有我们的立足之地?”一位世家公子皱着眉头说道。
“哼,且看这改革能成什么样,我们世家的根基岂是轻易能动摇的。”另一位公子冷笑着回应。
尽管面临着各种议论和潜在的阻力,科举改革的步伐却没有丝毫停歇。考试的报名工作正式启动,各地学子纷纷响应。
杨潇为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特意安排了监察官员,对报名和考试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防止出现舞弊现象。
在京城的考场外,前来报名的学子们排起了长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出身,但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
陈风背着简单的行囊,也来到了京城。他看着考场外热闹的景象,心中既紧张又激动。
“这位兄台,可是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风回头,看到一位衣着朴素的青年,面带微笑。“正是,兄台也是?”陈风问道。
“是啊,我叫李明,来自邻县。听闻此次科举改革,新增了许多实用科目,特来一试。”李明说道。
两人相谈甚欢,结伴走进报名处。负责报名的官员认真核对每一位考生的信息,确保公平公正。
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整个京城都弥漫着紧张的备考氛围。学子们日夜苦读,准备在考场上一展身手。
杨潇深知此次考试的重要性,绝命和尚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绝命和尚最新章节随便看!他亲自到考场巡视,检查考场的布置和安全措施。
“一定要确保考场秩序井然,让每一位考生都能安心考试。”杨潇对考场的负责人叮嘱道。
考试当天,天色微亮,考生们便陆续进入考场。他们怀揣着笔墨纸砚,神情严肃而专注。
考场内,一排排桌椅摆放整齐,监考官员来回巡视。考试开始的钟声响起,整个考场瞬间安静下来,只有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
在算学科目的考场,考生们面对一道道复杂的算题,眉头紧皱,却又全神贯注地思考解答。陈风在农学考场,看着试卷上关于农业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题目,心中十分激动。这些正是他平日里钻研的内容,他胸有成竹,挥笔写下自已的见解。
法学考场,考生们针对各种法律案例进行分析论述,展现自已对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工学考场,考生们则绘制着各种机械设计图,阐述自已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思路。
考试结束后,考生们陆续走出考场,有的神色轻松,有的则略显疲惫。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为这次特别的科举考试付出了努力。
阅卷工作随即展开,杨潇挑选了朝中最公正、最有学问的官员组成阅卷团队。为了保证公平,所有试卷都进行了密封处理,阅卷官员只能看到考生的答案,而不知考生的姓名和身份。
阅卷官员们日夜忙碌,仔细审阅每一份试卷,按照严格的评判标准打分。遇到有争议的试卷,他们便共同商讨,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经过漫长的等待,放榜的日子终于来临。京城的公告栏前早早便围满了人,大家都翘首以盼,希望能在榜单上看到自已的名字。
“中了!我中了!”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欢呼。原来是李明,他在榜单上看到了自已的名字,兴奋得满脸通红。
陈风也在人群中焦急地寻找着自已的名字。当他终于看到“陈风”二字出现在农学榜单上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做到了,父亲,我做到了!”陈风喃喃自语,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此次科举改革后的首次考试,取得了圆满成功。一大批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的学子脱颖而出,他们带着新的思想和理念,进入了永乐王朝的官场。
杨潇在朝堂上接见了这些新科进士,看着他们朝气蓬勃的面容,心中充满了欣慰。
“诸位皆是我永乐王朝的栋梁之才,希望你们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造福百姓。”杨潇语重心长地说道。
新科进士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这些新进士们入朝后,迅速展现出了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陈风凭借在农学方面的见解,被派往地方,指导农业生产。他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病虫害问题,当地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李明进入刑部,运用自已在法学方面的知识,公正断案,处理了许多疑难案件,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在这些新进士的带动下,朝廷的风气为之一新。他们带来的创新思维和务实作风,影响着整个官场,也为永乐王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世家大族对科举改革仍然心存不满,他们暗中勾结,试图破坏改革的成果。
他们散布谣言,诋毁新科进士,说他们出身低微,没有资格进入官场;还在一些政策的执行上暗中作梗,给新进士们的工作制造困难。
杨潇得知这些情况后,十分震怒。他下令严查这些破坏改革的行为,对涉事的世家大族进行严厉惩处。
“朕推行科举改革,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任何人妄图破坏改革,都将受到严惩!”杨潇在朝堂上怒声说道。
在杨潇的铁腕治理下,那些妄图破坏改革的势力被一一铲除,科举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改革的深远影响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声音和理念,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长期垄断。
朝廷的决策更加多元化,政策的制定更加贴近百姓的需求。在新进士们的努力下,永乐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杨潇看着国家日益繁荣,心中明白,科举改革只是他治国理政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举措。未来,他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他坚信,只要不断改革创新,任用贤才,永乐王朝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为了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杨潇召集大臣们再次商议。他提出,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不仅仅关注考试成绩,还要注重考生的品德和实际能力。
“科举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对新进士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官场,为国家效力。”杨潇说道。
于是,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进士学院,对新科进士进行集中培训。学院邀请了朝中的元老和各领域的专家,为进士们传授为官之道、政务处理技巧和专业知识。
在进士学院里,新进士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们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参与实际的政务处理,积累经验。
除了培训,杨潇还下令建立了人才考核机制。定期对官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和晋升。这一机制激励着官员们不断提升自已的能力,为国家尽职尽责。
科举改革的成功,也让永乐王朝在周边国家中声名远扬。其他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学习,借鉴永乐王朝的科举制度和人才选拔经验。
杨潇欣然接待这些使者,与他们分享改革的经验和心得。他希望通过文化和制度的交流,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共同促进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在一次与外国使者的交流中,杨潇说道:“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只有广纳贤才,不断创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我永乐王朝愿与各国共同进步,共创美好未来。”
随着科举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永乐王朝的人才储备日益丰富。在杨潇的领导下,这些人才齐心协力,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已的力量。
永乐王朝的疆域内,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城市中,商业贸易日益繁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乡村里,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杨潇站在皇宫的城楼上,俯瞰着整个京城的繁华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深知,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科举改革带来的人才支持,也离不开全体臣民的共同努力。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城下传来百姓们的欢呼声。杨潇向百姓们挥手致意,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已肩负着国家和百姓的期望,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他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带领永乐王朝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B5U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