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41章 科技革新培养

小说: 绝命和尚   作者:晋山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绝命和尚 http://www.220book.com/book/B5UW/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成功化解了南方旱灾与北方天狼部落的危机后,杨潇深知,永乐王朝虽暂获安稳,但要长久繁荣,必须着眼于更深层次的发展。他敏锐地意识到,科技与人才乃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一日早朝,金銮殿内庄严肃穆,巨大的红色立柱矗立两旁,金色的龙纹在晨光映照下熠熠生辉。群臣身着朝服,整齐分列两旁,神色恭敬。杨潇高坐龙椅,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地扫视众人,而后声音洪亮,如同洪钟般在大殿内回荡:“如今我永乐王朝,经旱灾与边患之磨砺,更需奋发图强。朕思之再三,欲大力推动科技革新,广纳天下人才,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像投入石子的平静湖面,议论纷纷。大学士张诚率先出列,他身着紫色朝服,头戴乌纱帽,拱手作揖,神情忧虑地说道:“陛下,科技革新虽为好事,但自古以来,我朝以农为本,重科举而轻奇技淫巧。若贸然推行,恐遭非议,还望陛下三思。”

杨潇微微皱眉,目光坚定地回应,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张爱卿,时代变迁,今时不同往日。科技之力,可兴农、强军、富国。观此次旱灾,赤日炎炎,数月无雨,土地干裂如龟背,百姓辛苦耕耘的庄稼颗粒无收,苦不堪言。若有先进之灌溉技术,引渠水以润田,百姓何至于如此艰难?再看天狼部落之扰,其骑兵纵横驰骋,来去如风,我军为保边境安宁,劳师动众。若我军有精妙之器械,或能远距离精准打击,或可设坚固防御屏障,又岂会如此被动?至于科举,可选拔治国之才,然科技之能,亦不可或缺。二者并行不悖,方能推动王朝兴盛。”

张诚听后,低头沉思片刻,面露惭色,躬身说道:“陛下圣明,洞察深远,臣受教了。”

此时,工部侍郎李进站了出来,他身着青色官服,眼神中透着兴奋与期待,说道:“陛下,臣以为推动科技革新,可先从工部入手。臣听闻民间有诸多巧匠,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发明了不少实用之物,如改良之水车,以巧妙的构造与力学原理,灌溉效率数倍于前。若能将这些发明加以推广,并鼓励更多创新,定能助力国家发展。”

杨潇眼中一亮,眼神中满是赞许,点头道:“李爱卿所言极是。朕命你即刻着手,在全国范围内搜罗民间巧匠与新奇发明,设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研究、改良与推广。所需银两,可从国库支取。务必做到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推动国家进步的发明创造。”

李进领命后,心中满是干劲,仿佛肩负着无上的使命。退朝后,他迅速组建了一支精干的队伍,成员包括经验丰富的工匠、善于沟通的官员以及对各地情况较为熟悉的向导。他们兵分几路,奔赴全国各地。

在江南水乡,那是一片河网纵横、绿树成荫的地方。李进的队伍深入市井街巷、乡村田野,四处打听能工巧匠的消息。他们逢人便问,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一位名叫陈良的木匠,此人心灵手巧,在当地颇有名气。陈良发明了一种可调节角度的犁具,这犁具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其独特的设计能根据不同地形的坡度、土质的松软程度,灵活调节犁地的深度和角度,大大提高了耕种效率,且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农田环境。

李进如获至宝,亲自带着几位下属,前往陈良的家中。那是一座简陋的木屋,周围堆满了各种木材和工具。李进见到陈良后,表明来意,陈良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在李进的热情邀请与耐心解释下,逐渐放松下来。李进亲自将陈良请至京城,并带来其发明的犁具。

李进带着陈良和犁具进宫面圣。杨潇在御花园中早已等候多时,御花园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杨潇看到李进等人到来,目光立刻被那架犁具吸引。他走上前,仔细查看了犁具的每一个部件,对其精巧的设计赞叹不已。当即命人在花园空地一试,只见那犁具在土地上轻快前行,深浅自如,仿佛与土地融为一体。每一次翻动,都带出一层肥沃的土壤,翻耕过的土地平整而松软。杨潇大喜,对陈良说道:“陈良,你这发明于农耕助力极大。朕命你加入工部,与其他工匠一同,对这犁具进一步改良,并推广至全国。让天下百姓皆能受益于你的智慧结晶。”陈良激动得热泪盈眶,“扑通”一声跪地谢恩:“陛下如此看重草民发明,草民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与此同时,杨潇又将目光投向了军事科技。他深知,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稳定的基石,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障。他召集了军中将领与工部的能工巧匠,齐聚在宽阔的演武场。演武场上,军旗猎猎作响,各类兵器与攻城器械整齐摆放。

杨潇身着龙袍,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走到场地中央。他看着眼前摆放的各类兵器与攻城器械,神情严肃,对众人说道:“如今战事多变,我军器械亦需与时俱进。诸位皆是我朝栋梁,有何良策,可使我军器械更具威力?”

一位年轻的将领赵虎站了出来,他身着铠甲,英姿飒爽,指着一架投石车说道:“陛下,此投石车虽能攻城,但射程有限,精准度也欠佳。臣听闻西域有种回回炮,威力巨大,射程较远。据闻,那回回炮以巨大的扭力发射石弹,能轻松越过城墙,给予敌军沉重打击。若能加以研究改良,为我所用,必能增强我军战力。”

杨潇微微点头,目光中透着思索,说道:“赵将军所言有理。朕命你与工部工匠一同,研究回回炮的构造与原理,尽快仿制并改良。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出威力更胜一筹的投石器械。”

赵虎与工匠们领命后,日夜钻研。他们先是在工部的藏书阁中,查阅大量古籍,试图从古人的记载中寻找关于类似器械的线索。然而,相关资料寥寥无几,这并未让他们气馁。他们四处寻访知晓回回炮之人,张贴告示,悬赏提供线索者。他们还不惜重金聘请曾见过回回炮的商人与旅人,详细询问其构造细节。那些商人与旅人来自不同地方,口音各异,描述也不尽相同,赵虎与工匠们便仔细甄别,一点点拼凑出回回炮的大致模样。

经过数月的努力,他们终于仿制出了第一架改良版的投石车。这架投石车外观上与普通投石车相似,但在内部构造上却大有不同。它采用了更坚固的木材和更坚韧的绳索,以增强扭力。炮身的角度调节装置也经过了精心设计,能更准确地控制发射方向。

在演武场的试射中,演武场周围站满了围观的士兵与官员,大家都满怀期待。只见那改良后的投石车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石块如流星般飞出,带着呼啸的风声,远远超出了以往投石车的射程。石块准确地落在了远处的目标区域,溅起一片尘土。精准度也大大提高,与之前的投石车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杨潇亲临现场观看,见此情景,龙颜大悦:“好!继续完善,尽快装备军队。让我军在战场上,拥有更强的威慑力。”

除了农业与军事科技,杨潇还关注到了民生科技。他想到南方旱灾时,百姓饮水困难,烈日下,百姓们为了一口水,常常要走上数里甚至数十里路,排着长队,只为那珍贵的水源。便决心在水利设施与饮水净化方面进行革新。

他命工部在京城修建一座水利实验场,那实验场选址在京城郊外的一片开阔之地。工部尚书亲自挂帅,召集各地水利专家与工匠,日夜琢磨。实验场内,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有巨大的水车模型,有各种材质的过滤装置,还有用于模拟水流的沟渠。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他们终于发明出一种新型的水车与过滤装置。新型水车采用了更为高效的齿轮传动系统,以巧妙的齿轮咬合,将人力或畜力更有效地转化为水车的动力。只需一人操作,便能轻松带动大量水流,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而过滤装置则利用多层砂石与木炭,经过精心的排列与组合,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与异味。当浑浊的水从一端流入,经过层层过滤,从另一端流出时,已然变得清澈透明,让百姓喝上干净的水。

杨潇得知后,下令在全国推广这两项发明。一时间,各地百姓纷纷受益,对杨潇感恩戴德。在田间地头,新型水车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源源不断地将河水引入农田,滋润着干涸的土地。村庄里,过滤装置被安装在水井旁,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喝到不干净的水。

在大力推动科技革新的同时,杨潇深知人才是关键。他决定改革科举制度,在传统的经史子集考试之外,增设科技、算学、医学等科目,以选拔更多元化的人才。

此消息一出,举国震动。许多寒门学子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们日夜苦读,不仅钻研四书五经,还涉猎各类实用之学。有的学子在油灯下,反复演算着数学难题;有的学子翻阅着医学典籍,背诵着各种草药的功效;有的学子研究着科技发明,试图创造出属于自已的新物件。

而一些守旧的文人却对此不满,他们认为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如今增设这些“旁门左道”,有违祖制,恐坏了读书人的风气。他们联名上书,洋洋洒洒数千言,陈述此举的弊端,言辞恳切,试图让杨潇改变主意。

杨潇看着这些奏折,心中无奈却又坚定。他深知,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但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他不能退缩。他召集这些文人代表进宫,在御书房中,亲自接见他们。御书房内,书香弥漫,杨潇坐在书桌前,神色温和而坚定。他耐心地解释道:“朕之此举,非是废弃祖制,而是顺应时代。科举之目的,乃为国家选拔栋梁。如今国家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多方面人才。科技、算学、医学等,皆与民生息息相关。若无科技,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让百姓富足?若无算学,如何管理国家财政,规划工程建设?若无医学,如何保障百姓健康,救死扶伤?若因循守旧,拒之门外,国家如何进步?百姓如何安康?朕希望诸位爱卿,能以国家大局为重,理解朕的苦心。”

这些文人听了杨潇的话,虽仍有疑虑,但也不好再强硬反对。他们心中明白,杨潇所言句句在理,只是多年来的传统观念,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

为了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杨潇还在京城设立了皇家书院,那书院选址在京城风景秀丽的东郊,占地广阔,建筑宏伟。书院不仅有国内的名师大儒授课,还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与诚挚的邀请,聘请了来自西域、南洋等地的学者,教授天文、地理、算术、医术等知识。

皇家书院的招生不拘一格,无论出身贵贱,无论来自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内容涵盖经史、科技、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力求选拔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招生考试那天,京城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齐聚于此,他们或身着朴素的布衣,或穿着华丽的锦袍,但眼中都闪烁着同样的光芒——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杨潇微服来到考场外,混在人群中,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这些学子便是永乐王朝未来的希望。

考试结束后,经过严格的阅卷与筛选,一批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杨潇亲自召见了这些学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学子们整齐排列,神情紧张而激动。杨潇目光温和地看着他们,说道:“你们皆是我永乐王朝的精英,朕希望你们在皇家书院中,勤奋学习,博采众长。日后,为国家之繁荣、百姓之幸福,贡献自已的力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这些学子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放心,臣等定不负陛下期望!”声音响彻宫殿,充满了坚定与决心。

在皇家书院的教学过程中,杨潇也时常关注。他会定期听取书院的教学汇报,详细了解学子们的学习情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子,他会给予丰厚的奖励与荣誉,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有一位名叫林羽的学子,对算学极为痴迷。在皇家书院的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在书房中,对着烛光,反复演算着各种数学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提出了一种新的算法,能大大简化复杂的数学运算。这种算法不仅在算学领域引起了轰动,还对工程建设、财政管理等实际应用方面有着巨大的帮助。

杨潇得知后,亲自召见林羽。林羽进入宫殿,心中既紧张又兴奋。杨潇对他的创新给予了高度赞扬,说道:“林羽,你年纪轻轻,便能有如此创新,实乃我朝之幸。算学虽看似枯燥,但于国家发展,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你的算法,或将改变许多领域的运算方式。”说罢,赏赐他大量的书籍与银两,鼓励他继续钻研。林羽感动不已,跪地谢恩,表示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家书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有的成为了工部的能工巧匠,凭借着在书院所学的知识与创新精神,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他们改良农具,发明新的机械,为国家的农业与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的成为了军队中的将领,运用所学知识改良军事战略,将科技与军事完美结合,使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质的提升。有的成为了地方官员,将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带到各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他们兴修水利,推广新的种植方法,改善民生,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

在科技革新与人才培养的双重推动下,永乐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广袤的田野里,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仓充实,百姓生活更加富足。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交易繁荣。军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士兵们身着精良的铠甲,手持先进的武器,军容严整。边境愈发安稳,巡逻的士兵警惕地注视着远方,让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周边国家纷纷遣使来朝,使者们带着珍贵的礼物,表达着对永乐王朝的敬意与友好。

然而,杨潇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人才的培养也需持续不断。他开始谋划着更大的蓝图,希望永乐王朝能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世界的翘楚。

他命人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那地图挂在御书房中最显眼的位置。每当处理完政务,他便会站在地图前,凝视着远方。地图上,山川河流、城市村落清晰可见,他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拓展永乐王朝的影响力,如何让科技与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他决定派遣使者与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前往西域、欧洲等地。这些使者与商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不仅带去了永乐王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特产。那丝绸如月光般柔和,色彩绚丽,每一匹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瓷器精美绝伦,质地细腻,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将永乐王朝的繁华都绘制在了上面;茶叶香气四溢,冲泡后,满室芬芳,让人回味无穷。他们还传播了先进的科技与文化,如造纸术,让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印刷术,使得书籍能够大量印制,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同时,他们也带回了各地的奇珍异宝、先进技术与学术著作。从西域带回的精美的玻璃制品,让永乐王朝的工匠们眼前一亮;欧洲的先进机械制造技术,为永乐王朝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与西域的交流中,永乐王朝的工匠们学习到了更为精湛的玻璃制作工艺。他们日夜钻研,将西域的工艺与自身的传统技艺相结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良,制作出了更加精美的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不仅透明度更高,而且造型多样,色彩斑斓。它们不仅满足了国内贵族与富商的需求,还远销海外,成为了永乐王朝的又一张名片。而欧洲的学者们对永乐王朝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印刷术等极为推崇,纷纷学习借鉴。他们建立起自已的造纸厂与印刷厂,使得知识在欧洲大陆得以迅速传播,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在文化交流方面,杨潇鼓励国内的学者与国外的学者展开学术讨论。他在京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那研讨会的场地选在京城最大的宫殿中。宫殿内装饰一新,摆满了鲜花与美酒。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们齐聚一堂,他们身着不同风格的服饰,操着不同的语言,但都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研讨会持续了数月,学者们围绕天文、地理、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各抒已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医学领域,永乐王朝的医学家与西域、南洋等地的医生交流经验。他们分享着各自治疗疾病的方法,探讨着草药的功效与应用。在交流中,永乐的医学家们首次听闻了南洋特有的一种名为“龙血藤”的植物,据说它对跌打损伤、止血化瘀有着神奇功效。这种藤本植物生长在南洋茂密湿热的雨林中,表皮粗糙,割开后会流出如鲜血般浓稠的汁液,故而得名。

西域的医生则带来了独特的正骨手法,他们借助特制的木质夹板与巧妙的牵引技巧,能精准地复位骨折的部位,且恢复周期相对较短。永乐的医学家们对此十分好奇,纷纷邀请西域医生现场演示,详细询问每一个操作细节,还找来一些简单的骨骼模型,亲手尝试操作,力求掌握这门技术。

而永乐王朝的医学家也向他们展示了中医的针灸疗法。细长的银针在指尖灵活转动,精准地刺入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西域和南洋的医生们初次见到这般神奇的治疗方式,不禁惊叹连连。他们仔细观察穴位的定位,询问不同穴位组合治疗不同病症的原理,还亲自体验了针灸的奇妙感觉。

在草药的探讨环节,各方更是热烈非凡。永乐的医学家展示了人参、灵芝、黄芪等名贵草药的鉴别方法与药用价值,讲解了它们在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方面的独特功效。南洋医生则带来了当地的香料植物,如丁香、肉豆蔻等,介绍它们不仅可用于烹饪,在治疗肠胃疾病、缓解疼痛方面也有显著作用。

在交流过程中,大家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巧合。例如,西域有一种矿物药,与永乐王朝的某种中药在治疗皮肤疮疡方面有着相似的疗效,只是使用方法略有不同。经过深入探讨,他们决定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临床试验。

为了验证这些新的医学理念和方法,他们在京城专门设立了一个临时医馆。医馆内,来自不同地区的医生们共同坐诊,对各种疑难病症展开会诊。有一位长期饱受关节疼痛折磨的老者,多方求医无果。永乐的医学家运用针灸配合中药调理,西域医生则采用独特的按摩手法与外用草药膏,南洋医生提供了一种用当地植物制成的药酒,建议患者擦拭关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老者的疼痛逐渐减轻,关节活动也日益灵活。

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还共同整理和编写了一部涵盖各方医学精华的医书。这部医书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手段以及草药的特性、用法等。书中不仅有文字描述,还配有精美的手绘插图,生动地展示了草药的形态、炮制过程以及针灸穴位的位置。

在编写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不少困难。语言的障碍、医学术语的差异,都需要反复沟通和解释。但他们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这部凝聚着各方智慧的《万国医学大典》终于完成。

《万国医学大典》一经问世,便在永乐王朝乃至周边国家引起了轰动。它成为了医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被广泛传播和学习。各地的医馆纷纷引入其中的治疗方法和理念,许多患者因此受益。

这次医学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医学的进步,还加深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永乐王朝的医学家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各自的岗位,将所学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他们还将这些新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的医生,为永乐王朝的医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西域和南洋的医生们也带着对永乐医学的深刻认识回到家乡,他们将永乐王朝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传播开来,促进了当地医学的发展。从此,永乐王朝与西域、南洋等地在医学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形成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晋山谷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B5U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绝命和尚 http://www.220book.com/book/B5U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