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3章 三候阴阳与治疗之秘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BFUB/ 章节无错乱精修!
 

病风死于傍晚阳衰之时。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患病之人阳气常随病邪而浮越外泄。傍晚时分,自然界阳气渐衰,人体阳气也随之减弱。此时,病人体内本就不固的阳气更难抵御病邪与外界阴寒之气的双重影响,阳气愈发衰败,最终难以维系生命,故而多在此时离世。就像一盏随风摇曳的灯火,在风力逐渐增强且燃油将尽之时,微弱的火苗终会在风中熄灭。

“病水死于夜半阴极之时。”岐伯的声音沉稳而凝重,病水之症,多由人体阳气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水湿泛滥所致。夜半是阴极最盛之际,阴气的强盛进一步抑制了体内本就不足的阳气。阳气无力推动水液的运行与排泄,水湿在体内进一步积聚,加重了脏腑的负担,尤其是对肾脏的损伤更为严重。肾脏功能衰竭,无法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便在这阴寒至极的时刻悄然消逝。

“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息,乃脾气内绝,死于辰戌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岐伯耐心解释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一旦内绝,人体的气血生成与运化就会陷入困境。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息,正是脾气衰败,无法正常统摄气血,致使气血运行紊乱的表现。辰戌丑未这四个时辰,分别对应着平旦、日中、日夕、夜半,被称为“日乘四季”。这四个时段是阴阳交替与转换的关键节点,人体的气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当脾气内绝时,人体在这些阴阳转换的时刻,更难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气血的紊乱进一步加剧,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

“若形坏肉脱,虽九侯协调,犹是死亡的征象。”岐伯的眼神中流露出悲悯,人体的形体与肌肉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当出现形坏肉脱的情况时,意味着身体的营养极度匮乏,脏腑功能严重受损,即使此时九侯脉象看似协调,也只是一种假象。这就如同房屋的主体结构已经坍塌,即便门窗等部分看似完好,也无法改变房屋即将倒塌的命运。身体的内在生机已经耗尽,生命的终结只是时间问题。

“假使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侯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候。”岐伯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所说的七诊之脉,通常是指在某些特殊病症下出现的较为严重的脉象变化。然而,如果此时九侯脉象能够顺应四季的变化,说明人体的整体气血状态仍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与自然的节律还能保持一定的契合度。人体自身的自愈机制可能仍在发挥作用,通过合理的治疗与调养,还有恢复健康的可能。

“所说不死的病,指心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候。”岐伯进一步解释道,心感风病,是指心脏感受风邪而引发的病症,风邪善行多变,可能会导致脉象出现一些异常波动。月经之病,女性在经期或月经不调时,脉象也可能会有所变化。虽然这些病症的脉象可能看似与七诊之脉相似,但本质上是由于疾病的特殊性或生理周期的变化所引起的,并非是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表现。只要及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改善的。

“若七诊出现,其脉候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侯。”岐伯的神色再度变得凝重,当七诊之脉出现,且脉象呈现出明显的败坏之象,如脉来散乱、毫无规律,或是脉象极细极弱,似有若无等,这表明脏腑功能已经全面崩溃,生命垂危。呃逆等证候的出现,是人体气机严重逆乱的表现,此时人体的阴阳之气已经无法正常升降出入,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岐伯语重心长地说道,详细询问病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环节。了解患者的起病原因、发病过程以及现在的症状表现,可以帮助医者全面掌握病情的来龙去脉。通过切脉,感受脉象的浮沉、强弱、快慢等变化,能够判断经络中气血的运行状态,以及人体上下、内外的阴阳逆顺情况。只有全面了解病情,才能制定出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侯;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亦是死侯。”岐伯总结道,脉来流利,如同行云流水,说明人体气血通畅,脏腑功能正常,是健康的表现。而脉来迟缓,意味着气血运行不畅,可能是由于寒邪凝滞、气血亏虚等原因导致,是疾病的征兆。脉不往来,即脉搏停止跳动,这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久病之人,身体极度虚弱,肌肉逐渐萎缩,皮肤干枯附着在筋骨之上,这表明身体的营养已经耗尽,脏腑功能衰竭,生命也难以维持。

治疗之道:顺应生命之理

“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岐伯阐述着治疗的原则,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病在经脉,就直接针刺相应的经脉,以调整经脉中的气血,使其恢复通畅。孙络是经络系统中最细小的分支,若病邪在孙络,通过针刺孙络使其出血,可以排出病邪,改善局部的气血循环。当出现血病且伴有身痛症状时,说明病邪已经影响到了经脉和络脉,需要同时治疗经与络,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目的。

“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岐伯介绍着特殊的针刺方法,大络是连接人体左右两侧的重要脉络。当病邪留在大络时,由于人体左右经络气血相互关联,采用缪刺法,即右病刺左、左病刺右,可以调整人体左右两侧的气血平衡,使病邪得以消散。这种治疗方法巧妙地利用了人体经络的对称性和气血的循环规律,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岐伯继续说道,邪气久留不移,说明病邪已经深入人体,并且在局部形成了积聚。四肢八溪之间,即人体四肢关节的缝隙处,以及骨节交会之处,是人体气血汇聚和流通的重要部位。在这些部位针刺,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驱散邪气。同时,这些部位的神经和血管分布丰富,针刺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岐伯针对上实下虚的病症给出了治疗方法,上实下虚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表现为上部气机壅滞、实邪积聚,而下部气血不足、阳气亏虚。此时,医者需要仔细切按患者的气脉,寻找气脉络郁结的部位,通过针刺放血的方法,排出体内的瘀血和实邪,使气机得以通畅。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畅后,下部的阳气和气血也能够得到补充,从而改善上实下虚的症状。

“如目上视的,是太阳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岐伯强调着判断生死的关键要点,眼睛的变化往往能反映人体经络气血的盛衰。目上视,是因为太阳经气不足,无法正常约束眼球,导致眼球上翻。若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则是太阳经气已经完全断绝,人体的阳气无法上达于目,这是生命垂危的重要标志。医者在临床诊断中,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眼睛的变化,结合其他症状和脉象,准确判断病情的轻重和生死预后。

紫萱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记录着要点。她时而微微皱眉,陷入沉思,思考着岐伯所讲内容的深刻含义;时而轻轻点头,对某些观点表示认同,心中对医道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待岐伯讲完,她恭敬地说道:“先生的教诲,犹如醍醐灌顶,让我对医道中决断生死的学问有了全新的认识。弟子定会将这些知识牢记于心,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力求将其运用到实际的诊疗中,为患者解除病痛。”

岐伯微微颔首,目光中满是期许:“紫萱,医道之路没有尽头,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成长。希望你能始终保持这份对知识的热忱和对患者的关爱,将所学的医道运用到实际中,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记住,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慈悲的心。”

紫萱望着岐伯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坚定。她再次翻开《黄帝内经》,在这宁静的静虚谷中,继续探寻着中医的无尽奥秘。她深知,自已肩负着传承医道的重任,而岐伯的教导和《黄帝内经》的智慧,将成为她前行路上最坚实的依靠。未来的日子里,她将不断努力,用自已的所学,去诠释医道的博大精深,去践行医者的神圣职责,为弘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已的力量。

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BFU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BFU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