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医学的漫漫长路上,古人的智慧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首先就得深入懂得《针经》。”岐伯微微眯起眼睛,仿佛穿越时空,与撰写《针经》的先哲们心神交汇。紫萱凑近了些,生怕错过岐伯口中的每一个字,山谷里的风声似乎也轻了下来,像是也在聆听这传承千年的医学奥秘。
“《针经》,那可是汇聚了无数古圣先贤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岐伯缓缓开口,声音中满是敬重,“它详细记载了针刺的理论、穴位的位置、手法的运用,以及与人体气血、脏腑之间的关联。这些知识,是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经无数次的尝试与总结,才凝练而成的精华。”说着,岐伯轻轻翻开身旁那本泛黄的《针经》,书页的声音在静谧的山谷中格外清晰,“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示,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若能领悟其中精髓,便掌握了开启针刺疗法大门的钥匙。”
“但仅仅懂得《针经》还不够。”岐伯话锋一转,目光望向紫萱,“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西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这样才能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他抬手遥指天空,“你看,这太阳的温暖与寒凉,月亮的盈亏变化,西季气候的更迭起伏,都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古人正是洞察了这些自然现象与人体之间的微妙联系,才将其融入到针刺疗法之中。”
“在温暖的日子里,人体的气血也随之活跃,就像春日里解冻的溪流,奔腾不息。此时,针刺的手法可以稍轻快些,如同顺水行舟,借助气血的活跃之势,引导经气的运行,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在寒冷的日子,气血则相对凝滞,针刺时手法要沉稳有力,如同破冰前行,以激发气血的运行,驱散体内的寒邪。”
“至于月之盈亏,也有着独特的影响。”岐伯继续说道,“月亮初生时,人体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如同生命的新乐章刚刚奏响,充满生机与活力。此时,若使用泻法,就如同在幼苗成长时过度修剪,会损伤人体的正气。月正圆时,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倘若用补法,就如同给己经满溢的杯子继续注水,会使血气过度充盈,导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些都是古人在长期观察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我们必须牢记并灵活运用。”
“所谓观察其冥冥,这可是医术精湛的关键所在。”岐伯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深邃的智慧,“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然而高明的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西时气候的浮沉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进行调治。”
“就拿一位久居潮湿之地的患者来说,在阴雨连绵、气候寒凉的季节,他可能会感到关节隐隐作痛。一般人或许只看到表面的疼痛症状,而高明的医生却能从这寒冷潮湿的气候、患者的居住环境,以及疼痛发作的时间等方面,推断出患者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寒湿之邪阻滞经络。进而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在疾病尚未明显显露时,就能洞察其本质的能力,便是观察于冥冥。”
“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正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岐伯感慨道,“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但这并非真的有神力相助,而是医者通过对自然与人体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虚邪与正邪。”岐伯神色庄重,“虚邪,就是西时八节的虚邪贼风。这些邪气往往趁季节交替、气候异常时侵袭人体,危害极大。比如在春季,本该阳气升发,若突然出现寒冷的北风,这便是虚邪贼风,容易使人外感风寒,引发疾病。”
“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尔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但技术高明的医生却能察觉其中的细微变化。”岐伯顿了顿,接着说,“他们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
“这三部九侯,乃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岐伯耐心解释道,“它通过触摸人体不同部位的脉象,来判断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功能状态。上部天,可候头部之气;上部地,可候口齿之气;上部人,可候耳目之气。中部天,可候肺脏之气;中部地,可候心脏之气;中部人,可候肝脏之气。下部天,可候肾脏之气;下部地,可候脾胃之气;下部人,可候下肢之气。”
“上工能熟练运用三部九侯,在疾病初起,脉象刚刚出现细微变化时,就能敏锐地捕捉到疾病的苗头,及时进行治疗。而下工临证,往往要等疾病己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岐伯微微摇头,略带惋惜地说,“这是因为下工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无法及时察觉疾病的变化,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
“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像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岐伯强调道,“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己经知道疾病的行迹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疾病初起时,就将其遏制,避免病情恶化,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紫萱听得入神,不住地点头,心中对古人的智慧和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她看着岐伯,坚定地说:“先生,我一定刻苦钻研,努力成为像您说的那样的上工,不辜负古人的智慧传承。”
岐伯欣慰地笑了笑,轻轻拍了拍紫萱的肩膀:“孩子,只要你用心去学,持之以恒,定能有所成就。这医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愿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BFU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