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病势之沉重,已无转圜之余力,只怕是......要大去了。
尤芷打了个寒颤,下意识地抱住太后的手,徒劳地拉住她,似乎妄图将她留住。
“怀远,怀远,怀远......”
声音是从太后口中发出的,她在意识昏聩中,反复唤着这个名字。
“怀远,你来了?怀远......”
声音虽含糊不清,可尤芷却听得清清楚楚。
这个名字,如金石般敲击在尤芷的心坎上。
这时天盛帝过来探望太后,闲人需回避,尤芷慌忙给太后磕了头,退出来。
心就像被刀割裂一样难受,眼泪似开闸洪水,一泻千里。
模糊的视线,让她无法看清前面的路,她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
“芷儿!”
申嬷嬷唤她的声音从身后传过来,尤芷停下脚步,擦了把泪水,回望着她。
“太后最喜欢你那块儿玉佩,我想拿给她看看,试试能不能用它唤醒太后。”
这话像钢针扎着尤芷的心。
申嬷嬷还不知道,太后已经回春无望了。
尤芷将玉佩解下来,双手奉上。
想起太后的脉象,她心里满是灰暗悲凉,眼泪簌簌落在玉佩的罗缨上。
踉踉跄跄地,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敬武阁的。
心被摘走了,只剩下空空的躯壳。恍恍惚惚的神智,驱动她一直往前走。
眼前已是北边堂屋的黑漆门。
她推了下,门“吱钮”一声开了,光线涌进去。
室迩人远,这里,已经冷清沉寂了几十年。
北墙上,悬着好几幅祖父当年所作的字画。
虽已墨旧纸黄,但铁画银钩之力,笔意酣畅之势,依旧不减当年的风采。
尤芷的目光在落款处移动,定格在龙翔凤翥的两个字上——“怀远”。
怀远,是祖父忠国公的表字。
祖父,走了有四十年了。
他的名字鲜有人提起。就连尤芷,都觉得这个名字之久远,已邈若山河。
然而今日,它在太后的恍惚中被唤出,语气熟稔、亲密,就像在唤旧友,唤青梅一般。
院中的飞寒樱枝条衬着青色天幕,愈发舒逸优美,跟太后院里的飞寒樱遥相呼应,似碧天晴夜中的双星。
第二日,满城缟素,各衙署外面都贴了白色的讣告:
太后薨逝,天盛举国致哀三日。
太后——终于还是大去了。
敬武阁处处罩白,尤芷哭得心肺碎裂,气阻声哽。
从今以后,再也没人慈爱地抚摸她的头,气势汹汹地“保护”她了。
上次见太后时,她还精神焕发,头上银丝闪着微亮,富态的脸颊泛着红润的光。
她心里无法接受,太后已经跟她天人永隔。
总觉得自己进到雍和宫里,还能见到她慈爱的面容似的。
停灵七日后,太后的棺椁被送往皇陵。
全体宗亲和官员组成的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地护送着她,落棺下葬了。
申嬷嬷自请离宫,终身为太后守灵。
离开京都前,申嬷嬷来了敬武阁。
內侍跟在她后面,将带来的几个大木箱抬进院儿里。
申嬷嬷随手打开一个箱子,里面珠光宝气乍泄:
瑶簪宝珥,古玉紫金,东珠猫眼祖母绿,还有赤金和点翠的整套头面,满满地放在箱子的分隔里。
“太后有阵子是清醒的。她交待奴婢留给你一些东西。这世上让她放不下的,没几个人。”
尤芷眼泪又奔涌出来,申嬷嬷也红了眼,哽咽说:
“太后去就去了吧。亲人们都走了,她心里苦,也孤单。走时,她一直喊着娘亲,说看见娘亲来接她了......”
申嬷嬷抬起袖抹了抹泪,突然想起什么:
“芷儿,你那枚玉佩是太后之物。她走的那日,奴婢擅自做主,将玉佩放在太后棺椁中,让她带去了,芷儿莫怪。”
尤芷鼓起勇气问她:
“太后与家祖是否有旧?”
申嬷嬷看看尤芷,沉默了会儿,点点头,将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告诉她......
太后出身陈留望族谢家,是武将之女。尤芷的祖父怀远,是士族清流之后。
两家既是同乡又是世交,常有走动。
一对小儿女互生情愫,青梅竹马,彼此爱慕。
时南疆边患酷烈,先帝欲派谢父征北,又忌惮其掌重兵生异心,就征召其女进宫为妃。
消息如晴天霹雳,一对儿多情人痛彻肺腑,却又不得不劳燕分飞。
进宫前,谢女料想此生再难相见,将自己的随身玉佩,赠送给尤芷祖父,留下一个念想。
后宫里最不缺的就是莺莺燕燕。
妃嫔们为争宠八仙过海,羊车望幸,独谢妃清心寡欲,不事逢迎,因而无宠也无子女。
她命人在宫里种下好多飞寒樱,樱花开放的时候,她就呆望着枝上的花想心事。
故乡有一大片飞寒樱林子,春天时飞花如蝶,如雨,美极了。
她常跟怀远一起在那里散步,捉迷藏。
怀远会折一枝最美的樱花送给她,二人一起吟诗:“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
后宫争斗激烈,不时有妃嫔被废或赐死。
谢妃品格端方,为人淡泊,无欲无争。可还是免不了被后宫的倾轧波及。
那年皇帝率文武亲眷郊游,谢妃带着陪嫁侍女到梅园赏花,偶遇了尤芷祖父。
那是离别数年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此时,二人之间已经隔开了一条银河,无法逾越。只能相顾无言,泪落千行。
偏巧这一幕被别有用心之人看见,带皇帝过来捉奸,诬陷谢妃跟祖父私会。
皇帝踢开门进院,看到祖父与谢妃的宫女双双跪地,额头都磕破了,伤口沾着泥污,往外渗着血珠。
这宫女姓倪,发现主子被陷害,急中生智自毁名节,说与祖父两情相悦,连声央求哀告,求谢妃成全。
皇帝疑窦未减,称宫女有违宫规,喝令拖出去杖毙。
祖父自请降职领罚,求皇帝成全他跟宫女的姻缘。
当时祖父状元及第,初入仕途,在任上改革时弊,颇有成效,名满京都。
皇帝惜才,迟疑片刻,就允准了他的请求。
(http://www.220book.com/book/CY1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