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
各位看官呐,
今儿个咱得好好唠唠,
梁太祖朱温他家儿女们的那些事儿。
这朱温呐,
本就是个在历史舞台上“大闹天宫”、
争议满身的主儿,
他这一家子,
更是故事跌宕起伏,
比那戏台上的连台本戏还精彩几分呐。
先说说朱温的大儿子朱友裕,
这孩子打小就跟着朱温在战场上摸爬滚打,
遗传了老爹那一股子勇猛劲儿,
在刀光剑影里长大。
想当年,
讨伐秦宗权那阵仗,
朱友裕不过是个半大少年,
可提刀上马,
毫不畏惧。
战场上硝烟弥漫,
喊杀声震天,
秦宗权的军队像潮水般涌来,
朱友裕小脸憋得通红,
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
大吼一声,
催马就冲入敌阵,
手中大刀左劈右砍,
那气势,
仿佛要把天都捅个窟窿。
周边的士兵都被他这股子劲头带动起来,
纷纷奋勇向前,
一时间竟把敌军的攻势给硬生生挡了回去。
朱温瞧在眼里,
乐在心头,
逢人便夸:
“我这大儿子,
有我当年的风范,
日后必成大器!”
打了胜仗,
朱温大摆庆功宴,
营帐里酒香四溢,
肉香扑鼻。
朱温拉着朱友裕的手,
往那主座上一坐,
咧着嘴笑道:
“儿啊,
你今日这番表现,
太给咱老朱家争气啦!
往后这军中事务,
你可得多担着点咯。”
朱友裕挠挠头,
脸上还带着稚气,
却也学着大人模样抱拳道:
“父亲放心,
孩儿定当竭尽全力,
为咱朱家开疆拓土!”
此后,
朱友裕在军中威望渐长,
统领着一帮精兵强将,
南征北战,
所到之处,
敌军皆闻风丧胆。
可命运这玩意儿,
就爱捉弄人。
朱友裕为人宽厚,
性格里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这在人心复杂的乱世,
却成了“绊脚石”。
有一回,
他奉命追击敌军,
误杀了朱温身边一个宠信的将领。
那将领的亲信跑回朱温跟前,
添油加醋地哭诉:
“大王啊,
朱公子他故意下黑手,
眼里可没把您的军令当回事呐!”
朱温本就多疑,
一听这话,
火“噌”地就冒起来了,
也不听朱友裕解释,
当即下令要严惩他。
朱友裕百口莫辩,
又怕回去触了老爹的霉头,
索性躲进深山,
暂避风头。
朱温这边,
气消了些后,
心里也犯嘀咕:
“我这大儿子,
平日里不是那莽撞之人呐,
难不成真有误会?”
派人一番打探,
才知道是场乌龙。
赶忙派人去寻朱友裕,
好言相劝:
“儿啊,
是爹糊涂,
错怪你啦,
快回来吧。”
朱友裕也是个孝顺孩子,
见老爹给了台阶,
便回到军中。
经此一遭,
虽父子和好,
可朱友裕心里总归有了些疙瘩,
行事愈发谨慎,
没了从前那股子冲劲。
后来,
在征战途中,
染上重病,
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
本该辉煌的军旅生涯,
就这么戛然而止,
朱温痛心疾首,
白发人送黑发人,
可乱世之中,
生死无常,
也只能徒叹奈何。
再讲讲二儿子朱友珪,
这人呐,
和朱友裕性格截然相反,
心思缜密得像个精算师,
可这心眼子,
大多都用来在歪处。
从小,
朱友珪就看着朱温在朝堂上翻云覆雨,
心里琢磨着:
“这皇位,
日后说不准能落到我头上,
可得多谋划谋划。”
平日里,
他对朱温那是毕恭毕敬,
人前装得乖巧懂事,
可背后小动作不断,
拉拢朝臣,
培植自已的势力,
跟那暗夜中的狐狸似的,
悄无声息地织着自已的“网”。
朱温晚年,
愈发昏聩,
在立嗣之事上摇摆不定,
像个挑花了眼的老糊涂。
一会儿看这个儿子的媳妇贴心,
就想传位给对应的儿子;
一会儿又改主意,
把几个儿子折腾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朝堂上下也是人心惶惶。
朱友珪瞧准了时机,
他媳妇整日在朱温身边吹“枕边风”,
把朱温哄得晕晕乎乎,
对朱友珪也多了几分偏爱。
可朱温那反复无常的性子,
说变就变,
眼瞅着风向又要转,
朱友珪一不做二不休,
勾结禁军统领,
谋划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
那夜,
月黑风高,
正是杀人夜。
朱友珪带着亲信,
如鬼魅般潜入朱温寝宫。
朱温正搂着美人做着春秋大梦呢,
就被一阵嘈杂声惊醒,
还没来得及喊出声,
朱友珪就手持利刃,
满脸狰狞地站到了床前,
冷笑道:
“老爹,
你也有今天!
你这糊涂劲儿,
这皇位,
我看还是我来坐吧!”
朱温瞪大了眼睛,
怎么也想不到,
平日里乖巧的儿子,
竟会对自已下此毒手,
刚想开口怒骂,
朱友珪手起刀落,
朱温就此一命呜呼,
结束了他那波澜壮阔又充满争议的一生。
朱友珪弑父夺权后,
如愿登上皇位,
可这屁股还没坐热乎呢,
麻烦事儿就像雪片般飞来。
朝堂上,
那些老臣们本就对他这弑父行径嗤之以鼻,
暗地里联合起来,
处处给他使绊子;
民间百姓也对他指指点点,
骂声一片,
说他大逆不道,
不配为人君。
朱友珪呢,
为了巩固自已的地位,
开始大肆诛杀异已,
朝堂之上血腥味弥漫,
人人自危,
可越是这样,
他这皇位就越坐不稳当,
像在狂风巨浪里飘摇的破船,
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没过多久,
在外带兵的弟弟朱友贞瞅准时机,
打着“讨伐逆贼”的旗号,
起兵造反。
朱友珪慌了神,
调兵遣将想要抵挡,
可手下的士兵们大多都对他离心离德,
不愿卖命。
两军对垒,
朱友珪这边一触即溃,
兵败如山倒。
朱友珪见大势已去,
长叹一声,
心知自已难逃一劫,
最终在皇宫里引火自焚,
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本想在皇位上大展宏图,
却因自已的野心和不择手段,
把自已送上了绝路,
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个反面教材。
老三朱友贞呢,
自幼就生活在哥哥们的“阴影”下,
看着朱友裕在军中威风八面,
朱友珪在朝堂上暗中谋划,
他心里头也有着自已的小算盘。
平日里,
他不显山不露水,
埋头钻研兵法,
广交贤士,
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
实则在积蓄力量,
等待时机。
朱友珪弑父称帝后,
朱友贞知道,
自已的机会来了。
他振臂一呼,
召集起那些对朱友珪不满的将领和士兵,
慷慨陈词:
“诸位,
那朱友珪大逆不道,
弑父篡位,
此等恶行天理难容!
我们今日起兵,
就是要拨乱反正,
还天下一个太平!”
众人被他说得热血沸腾,
纷纷响应,
一路势如破竹,
直逼京城。
拿下皇位后,
朱友贞起初也想有一番作,
他整顿吏治,
轻徭薄赋,
试图让历经战乱的百姓能喘口气,
过上安稳日子。
可这五代十国的乱世,
就像个巨大的漩涡,
把所有人都裹挟其中,
由不得人。
外部强敌环伺,
北方的契丹时不时南下侵扰,
边疆战火纷飞;
内部藩镇割据,
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表面上对他俯首称臣,
实则各怀鬼胎,
稍有风吹草动,
就想自立为王。
朱友贞为了抵御外敌,
多次派军出征,
可往往是顾此失彼,
按下葫芦起了瓢。
军费开支像流水般,
把国库掏了个底儿空,
无奈之下,
只能加重赋税,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百姓们本就过得艰难,
这下更是怨声载道。
朝堂之上,
大臣们为了争权夺利,
吵得不可开交,
朱友贞夹在中间,
焦头烂额,
政令都出不了京城。
面对内忧外患,
朱友贞心力交瘁,
却又无计可施,
最终在敌军攻破京城之际,
绝望地登上皇宫高楼,
望着满城烽火,
长叹一声,
纵身一跃,
结束了自已悲剧的一生,
后梁也随之覆灭,
曾经朱温打下的江山,
就这么在儿子们的折腾下,
烟消云散,
令人唏嘘不已。
朱温的女儿们呢,
虽身处深闺,
可也被这乱世裹挟,
没个安稳日子。
有个女儿,
生得乖巧伶俐,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本想着能觅得如意郎君,
过上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
可朱温为了笼络朝臣,
巩固自已的势力,
硬生生把她嫁给了一个年迈的权臣。
那权臣家中妻妾成群,
对她这个年轻貌美的新妇不过是日前新鲜,
没过多久就丢在一旁,
不闻不问。
女儿满心委屈,
回娘家哭诉,
朱温却只想着自已的权势,
呵斥道:
“嫁出去的女儿,
泼出去的水,
你可得顾全大局,
莫要因小失大!”
女儿只能含泪咽下苦水,
在那深宅大院里,
虚度年华,
余生都在孤独和哀怨中度过,
成了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在历史的角落里,
无声地叹息着命运的不公。
朱温这一家子,
从他自已在乱世中崛起,
靠着勇猛和权谋建立后梁,
到儿子们为了皇位你争我夺、
自相残杀,
女儿们被当作棋子随意摆弄,
恰似一幅乱世悲歌图。
他们的故事,
见证了五代十国那残酷血腥、
崩坏的时代风貌,
也让后人看到,
在权力和欲望的诱惑下,
人性是多么复杂、
脆弱,
哪怕是亲生父子、
兄弟姐妹,
也能拔刀相向,
为了那至高无上的皇位,
不惜赔上一切,
只落得个身死国灭、
为后人所诟病的结局,
真真是应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呐,
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警醒与沉思。
(未完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HXA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