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黄惠姑的出身
在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二年(公元 871 年),
泉州府晋江县镇安铺黄田,
一声清脆的婴啼打破了黄家的宁静。
黄毅裕秀才满脸喜色,
看着襁褓里的女儿,
眼中满是期许,
给她取名黄蕨,字惠姑。
黄毅裕身为当地有名的秀才,
学识渊博却看淡仕途,
守着一方私塾,
整日与书卷、孩童为伴。
兄长黄发,虎头虎脑,
性子憨厚老实,
打小就把惠姑护在身后,
但凡有邻里小孩敢拿惠姑头上的癞疮打趣,
他立马撸起袖子,
佯装要揍人的模样,
瞪大眼吼道:“谁敢再乱说,
我拳头可不认人!
看我不揍得你满地找牙!”
惠姑却小手拉着哥哥,
笑嘻嘻地安抚:“哥,没事儿,
他们就是眼馋我比他们聪明,
等我头发长好了,
保准比他们都俊!”
四叔黄讷裕更是黄家的传奇人物,
唐僖宗李儇乾符元年(874 年)进士及第,
授江州录事那天,
整个黄田都沸腾了。
乡亲们纷纷前来道贺,
黄惠姑坐在父亲肩头,
瞧着热闹场景,
奶声奶气地问:“爹,四叔为啥这么厉害呀?”
黄毅裕笑着摸摸她的头:“惠姑啊,
你四叔苦读多年,
熬过数不清的寒冬酷暑,
翻烂了一箱又一箱书卷,
才有了这满腹学问,
往后你也要跟四叔学,
做个有出息的人。”
小惠姑眨巴眨巴眼睛,
重重点头:“嗯,我也要做厉害的人!”
虽说头上癞疮让惠姑遭了些白眼,
可她机灵得很。
私塾里,先生讲的诗词典故,
她总能第一个背熟。
一日,先生考校:“惠姑,
背一背昨日讲的《滕王阁序》。”
惠姑脆生生应下,
行云流水般吟诵:“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
地接衡庐……”
同窗们听得目瞪口呆。
女红刺绣时,邻家大娘打趣:“惠姑,
这花鸟鱼虫可不好绣,
你能成吗?”
惠姑扬起下巴,
自信满满:“大娘,您瞧好了!”
不多时,一只灵动的蝴蝶便在绣布上展翅欲飞,
众人皆惊,
自此再不敢小瞧她。
有次村里办文会,
几个富家小姐故意刁难,
指着池塘说:“黄惠姑,
你要能立马作出首咏荷诗,
我们才服你。”
惠姑下巴一扬,
灵动的双眸眨了眨,
不假思索地吟道:“翠盖亭亭立,
芙蕖映日开。
风摇珠玉落,
香韵入诗来。”
富家小姐们面面相觑,
半晌才回过神,
不情愿地嘟囔:“哼,算你厉害。”
第二章:入宫为妃
时光像指尖流沙,悄然而逝,
黄惠姑出落得如出水芙蓉,
温婉又明艳。
唐昭宗李晔光化元年(公元 898 年),
闽王王审知广选妃嫔的消息传来,
黄家上下既忐忑又期许。
惠姑躲在帘后,
偷瞧着前来相看的嬷嬷,
小手不自觉揪紧衣角,
小声嘀咕:“也不知这嬷嬷眼光多刁钻,
我能不能入得了眼。”
遴选那日,
惠姑施施然行礼、答题,
仪态万方。
待入选的消息敲定,
一家人围坐,
母亲红着眼眶,
拉着惠姑的手叮嘱:“惠姑啊,
入了王府可不像在家,
要谨言慎行,
莫要受了委屈也憋着,
实在想家就捎信回来。”
惠姑眼眶也泛起泪花,
却强装镇定:“娘,您放心,
女儿定不会丢咱家的脸,
定会寻机回来看望您和爹。”
初入王府,
雕梁画栋、仆从如云,
惠姑心里直发怵。
夜里,王审知前来,
见她拘谨,
轻声问:“爱妃,
你初来王府,
可还习惯?”
惠姑欠身行礼,
轻声答道:“承蒙大王厚爱,
臣妾一切安好,
只是夜深人静时,
床铺再软,
却总觉着空落落的,
难免惦念家中爹娘与兄长。”
王审知拉过她的 hands,
掌心温热,
笑道:“爱妃莫要伤感,
往后本王常陪你,
这儿就是你的家。
你要是闷了、想亲人了,
随时跟我说。”
惠姑心头一暖,
脸颊绯红,
轻声应下。
一日午后,
王府设宴,
歌姬起舞、丝竹悦耳。
王审知兴起,
转头问惠姑:“爱妃,
你家乡可有这般热闹?”
惠姑浅笑:“大王,
家乡虽不及王府奢华,
可逢年过节,
邻里相聚,
一家出道菜,
凑成满满一桌,
孩童们满街嬉闹,
也是热热闹闹,
人情味十足。”
王审知听得入神,
愈发觉得这姑娘心思通透,
点头赞道:“听爱妃这般说,
倒叫本王心生向往。”
第三章:心系家乡
惠姑在王府愈发受宠,
王审知常与她共赏诗词、
研讨政务,
可她的心始终系在千里之外的家乡。
有年夏日,
暴雨如注,
泉州府受灾严重的消息传来,
惠姑茶饭不思,
在房里来回踱步,
眼眶泛红。
王审知一回府,
就见她眼眶红肿,
满脸泪痕,
心疼问道:“爱妃,
这是怎么了?
哭得这般伤心。”
惠姑“扑通”跪地,
泣不成声:“大王,
臣妾家乡滨海风烈,
百姓的房屋本就简陋,
这场暴雨一冲,
全垮了,
好多人无家可归,
襁褓里的婴儿饿得直哭,
老人瘫倒在泥水里,
臣妾怎能不痛心啊!”
王审知扶起她,
皱眉沉思:“爱妃莫急,
本王即刻派人去查看灾情,
定全力救助。”
几日后,
派去的侍从回禀,
受灾情况比想象中还糟。
惠姑心急如焚,
拉着王审知的衣袖央求:“大王,
能不能多拨些钱粮、
木料,
百姓们太苦了。
哪怕多给一担粮,
或许就能救下一家人啊!”
王审知拍拍她手:“放心,
本王已安排妥当,
不仅送物资,
还会派工匠去帮忙重建。
本王也心疼百姓,
断不会坐视不管。”
惠姑破涕为笑,
盈盈下拜:“大王仁善,
臣妾代家乡百姓谢过您,
愿您洪福齐天。”
正巧这时,
有泉州老乡进宫办事,
顺道探望惠姑。
老乡眼眶含泪:“王妃娘娘,
多亏您与大王,
村里才慢慢有了生气,
大伙都念叨您的好呢。
那倒塌的屋子如今都立起来了,
孩子也有口热饭吃。”
惠姑眼眶一热:“都是大王慈悲,
我不过是说了几句,
你们日子安稳了就好。
往后若还有难处,
尽管告知我。”
第四章:“皇宫起”的传说
灾情渐缓,
王审知把惠姑叫到跟前,
神秘一笑:“爱妃,
本王决定恩赐你母家建皇宫式的房屋,
让亲人们住得舒坦,
免受风雨侵袭。”
惠姑瞪大眼,
愣了一,
随即跪地谢恩:“大王之恩,
臣妾无以为报,
定教导家人铭记大王的恩情,
让黄家世代忠君报国。”
旨意传至泉州,
却闹出个乌龙。
泉州本地话里,
战诸侯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你母”和“你府”发音相近,
工匠们误听,
以为要给泉州一府都建“皇宫起”。
一时间,
百姓奔走相告,
欢呼雀跃,
纷纷筹备建房。
街头,
百姓甲兴奋地拉住乙:“你听说没?
王府下令,
咱泉州都能建皇宫样式的宅子啦!”
乙瞪大眼:“真的?
咱普通百姓也能住上那般气派的房子?”
消息传回王府,
惠姑又惊又喜,
拉着王审知打趣:“大王,
您这无心插柳,
造福了一城百姓,
往后泉州百姓怕是都把您当活菩萨了!
这下大街小巷都得传颂您的仁德呢。”
王审从也乐了:“这是爱妃的福气惠及众人,
看来本王注定要留个好名声喽!”
街头巷尾,
百姓们议论纷纷。
有人咂舌:“咱普通百姓也能住上皇宫样式的房子,
多亏王妃娘娘啊!
往后下雨刮风都不怕喽。”
还有工匠炫耀:“我这手艺,
仿着王府规制,
保准把宅子建得漂漂亮亮,
雕梁画栋一处都不少。”
这场误会,
倒成了泉州一段佳话。
第五章:母以子贵
惠姑得王审知宠爱,
不久便生下儿子王延钧。
她将心血全倾注在孩子身上,
教他识字念书、
为人处世。
王延钧聪慧过人,
四五岁便能背诗诵文,
惠姑满心欣慰。
春日,
花园里繁花似锦。
惠姑带着王延钧赏花,
指着牡丹说:“钧儿,
做人要如这牡丹,
大气雍容,
心怀苍生。
不能因为身处高位就目中无人,
要时刻记着百姓是根基。”
王延钧眨眨眼睛,
奶声奶奶气问:“娘,
何为苍生?”
惠姑摸摸他头:“就是世间百姓,
你往后若有本事,
定要护百姓周全。
要是百姓受苦,
咱这富贵也守不住。”
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四年(公元 933 年),
王延钧在福州称帝,
建元龙启。
登基大典后,
王延钧直奔后宫,
跪地尊封生母黄蕨为太后。
惠姑身着华服,
扶起儿子,
目光慈爱:“儿啊,
皇帝之位责任重大,
切不可骄纵,
要以仁治国。
这龙椅坐着可不光是威风,
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呐。”
王延钧恭敬道:“母后放心,
儿臣谨记教诲,
定让闽国昌盛,
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乐土。”
朝堂宴会上,
有大臣阿谀奉承:“太后娘娘福泽深厚,
培养出如此英武皇帝,
实乃闽国之幸。”
惠姑颜色一沉:“爱卿,
皇帝之功在于勤政爱民,
非靠福泽庇佑。
若只靠运气福气,
这江山能稳几日?
望诸位大臣尽心辅佐,
莫要懈怠,
朝堂安稳,
百姓才有好日子过。”
大臣们纷纷称是,
王延钧也暗暗钦佩母亲的清醒。
第六章:宫廷风云
王延钧称帝初期还勤勉,
时日一长,
权力和享乐蒙蔽了心智。
他大兴土木,
搜罗奇珍异宝,
朝堂奢靡之风渐起。
惠姑瞧在眼里,
急在心里,
多次想劝诫儿子。
一日,
趁王延钧来请安,
惠姑屏退众人,
叹道:“儿啊,
你看看这宫廷,
绫罗绸缎堆积如山,
珍馐美馔吃不完就倒掉,
官员们也忙着捞钱,
百姓却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
街头常有饿殍,
你看不见吗?
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啊!”
王延钧皱起眉头,
不耐烦道:“母后,
朝堂之事复杂,
儿臣自有安排,
您就安心颐养天年,
别操心这些烦心事了。”
惠姑气极,
拿起桌上书卷砸向他:“糊涂!
你这般放纵,
是要把祖宗基业毁了!
到时候百姓揭竿而起,
悔之晚矣!”
王延钧躲闪开,
冷哼一声,
拂袖而去。
夜里,
惠姑辗转难眠,
贴身宫女劝道:“太后,
您别气坏身子,
皇帝兴许过段时间就醒悟了。”
惠姑摇头:“难啊,
权力最是蚀人心骨,
但愿上天保佑闽国,
别让百姓遭太多罪。”
第七章:太皇太后的无奈
闽康宗王继鹏通文元年(公元 933 年),
王延钧驾崩,
王继鹏继位,
惠姑成了太皇太后。
本以为能劝孙子走上正轨,
没想到王继鹏更荒唐。
他整日泡在后宫,
与妃嫔嬉闹,
奏折堆积如山也不批阅。
惠姑忍无可忍,
拄着拐杖闯进寝宫,
怒喝:“孙儿,
你眼里还有没有祖宗基业、
天下百姓?
这奏折都堆成山了,
你也不管!”
王继鹏从美人怀里抬起头,
懒洋洋道:“祖母,
我这不是还年轻嘛,
有的是时间处理政务,
您别操心,
小心累坏身子。
玩乐也是为了放松,
才能更好治国。”
惠姑气得浑身发抖,
用拐杖猛戳地:“你这昏君!
看看现在的闽国,
军备松弛,
将士缺饷,
百姓怨声载道,
再这么下去,
亡国就在眼前!”
王继鹏翻了个白眼,
嘟囔:“祖母,
您老了,
观念过时了,
如今时代不同,
自有我的法子。”
惠姑失落地回到寝宫,
泪湿枕巾。
宫女小声安慰:“太皇太后,
您别气了,
气坏身子不值当。”
惠姑哽咽道:“我如何能不气?
这闽国是几代人的心血,
眼看着要败在他手里。
祖宗若泉下有知,
该多痛心啊!”
第八章:最后的时光
此后,
惠姑身体每况愈下,
闽国局势也愈发危急。
边疆战事吃紧,
朝堂贪污成风,
百姓苦不堪言。
惠姑躺在病床上,
听着窗外风声,
满心悲凉。
宫女端来药汤,
轻声劝:“太皇太后,
喝药吧,
身子要紧。”
惠姑摆摆手:“喝了也无济于事,
我知道自已时日不多了。”
她目光空洞,
喃喃道:“我这一生,
从黄家女到王妃、
太后、
太皇太后,
荣华富贵享尽,
可闽国却要没了,
我终究是没护住啊……
本想着能教导儿孙做个好君主,
却都事与愿违。”
临终前,
惠姑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叮嘱身边人:“把我葬在美女峰,
让我看着闽国,
盼日后还有能人贤士,
拯救这一方百姓……
莫要让闽地沦为废墟。”
说罢,
缓缓闭上双眼,
享年近七十岁。
惠姑离世的消息传出,
泉州百姓自发为她设祭,
哭声回荡街巷。
虽闽国后来走向衰败,
但她心系家乡、
关爱百姓的故事,
在泉州代代流传,
成为了不朽传奇,
激励后人铭记那份赤诚与担当。
哪怕岁月流转,
提起黄惠姑,
百姓们仍是满脸敬意,
念叨着她的好。
(未完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HXA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