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逃离秦国的故事中,"鸡鸣狗盗" 之徒以卑微的技艺扭转乾坤,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揭示了人才选用的深层悖论:看似不入流的技能,在特定场景下可能成为关键破局点。本文将从历史典故、哲学思想、管理理论等维度,探讨领导者如何突破认知局限,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
鸡鸣狗盗的逆袭:边缘人才的关键作用
(一)危机中的特殊价值
公元前 299 年,孟尝君被秦昭襄王囚禁,生命危在旦夕。传统认知中的 "高端人才"(如门客中的谋士、辩士)均束手无策,反而是两名被视为 "鸡鸣狗盗" 的边缘人物挺身而出:一名门客施展盗术,窃得秦昭王珍藏的白狐裘,通过贿赂宠姬打通生路;另一名门客模仿鸡鸣骗开函谷关城门,助孟尝君一行虎口脱险。
这一事件颠覆了世人对 "人才" 的固有定义:在常规场景中被轻视的技能(如偷盗、口技),在极端情境下成为稀缺资源。正如《淮南子》所言:"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人才的价值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环境需求。
(二)主流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鸡鸣狗盗" 的贬义标签,本质是儒家主导的价值评判标准所致。在传统士大夫眼中,"君子不器",技艺需服务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宏大叙事,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往往被视为 "奇技淫巧"。这种思维定式导致大量边缘人才被埋没,正如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感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但战国时期的现实却充满讽刺:孟尝君豢养的数千门客中,正是这些 "不入流" 的角色拯救了他的性命,而那些高谈阔论的 "君子" 此时却沉默失语。这提示领导者:人才评价不能困于道德偏见,而应聚焦实际效能。
公孙龙的用人哲学:稀缺性决定可用性
(一)声音洪亮者的渡河启示
战国辩士公孙龙的一则轶事,进一步阐释了边缘人才的价值逻辑。某次渡河时,众人因无船而滞留,一名声音洪亮的门客隔着湍急河流向对岸船夫喊话,成功引来渡船。公孙龙对此的评价是:"人无废人,物无废物,唯用之妙耳"。在他看来,只要具备不可替代性,任何技能都有其用武之地。
现代管理学中的 "资源稀缺性理论" 与此不谋而合:人才的价值取决于其技能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正如在通讯技术匮乏的古代,"大声喊话" 是稀缺能力;在数字化时代,掌握冷门编程语言、特殊工艺的人才,同样因其稀缺性而备受青睐。
(二)打破人才同质化的困局
公孙龙的用人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规律:团队成员的同质化会导致创新力下降,而引入多元技能人才可激活组织活力。孟尝君的门客团队之所以能在危机中突围,正是因为其人才构成涵盖了谋士、武士、技师等多个维度,形成了立体的能力矩阵。
反观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与其人才选用策略密切相关。他重用的吕惠卿、章惇等人虽有改革魄力,却缺乏道德底线,最终因 "君子不足、小人有余" 导致变法变质。这印证了《易经?泰卦》的警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人才结构的平衡至关重要。
东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才观
(一)老子的 "袭明" 智慧
《道德经》提出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强调领导者需以包容心态发现万物价值。这与现代 "优势理论" 不谋而合 —— 盖洛普公司研究表明,成功的管理者往往聚焦下属的优势而非短板,通过合理配置使每个人成为 "有用之才"。
(二)鲇鱼效应的现代诠释
日本渔民在运输沙丁鱼时放入鲇鱼,迫使沙丁鱼保持活力,这一现象在管理学中被称为 "鲇鱼效应"。孟尝君的门客团队中,"鸡鸣狗盗" 之徒恰似搅动平静水面的鲇鱼,其存在迫使其他门客保持危机感,从而提升整个团队的应变能力。
(三)权变理论的实践应用
美国管理学家费德勒的权变理论指出,不存在 "最佳" 管理方式,唯有根据环境灵活调整策略。孟尝君在秦国的困境中,常规的游说、贿赂手段失效,此时启用边缘人才便成为唯一可行的权变之计。这提示领导者:人才选用需因时、因地、因事制宜,不可固守教条。
小人与君子的平衡术:领导者的核心命题
(一)小人的正向价值
所谓 "小人",本质是指德行有亏但具备特定能力的人。这类人并非全然无用:其机敏灵活可用于应对突发危机(如孟尝君的门客),其趋利本性可作为制度设计的 "压力测试点"。正如唐太宗重用酷吏来俊臣,通过其严酷手段震慑官僚体系,维系统治稳定。
(二)君子的约束作用
君子的价值在于构建组织的道德根基与战略定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强调 "亲贤臣,远小人",正是因为君子的存在能制衡小人的投机倾向。北宋名臣富弼面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以 "君子和而不同" 的态度据理力争,虽未能阻止变法,却保留了改革的理性底线。
(三)动态平衡的管理模型
理想的人才结构应遵循 "金字塔原则":以君子为塔基(占比 60%-70%),确保组织价值观的延续;以小人为塔身(占比 20%-30%),提供创新与应变的动能;以领袖为塔顶,通过制度设计(如考核机制、监督体系)防止小人坐大。
历史镜鉴:人才选用的成败启示
(一)成功案例:曹操的 "唯才是举"
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出 "士有偏短,庸可废乎",破格提拔了大量出身低微但能力出众的人才(如郭嘉、张辽)。他对陈琳的任用堪称典范:陈琳曾为袁绍撰写檄文痛骂曹操祖宗,曹操却因其文采斐然予以重用,最终成为曹魏集团的笔杆子。
(二)失败教训:崇祯帝的刚愎自用
崇祯帝秉持 "非黑即白" 的人才观,将袁崇焕等能臣视为 "君子",却因猜忌将其凌迟;将陈新甲等务实派视为 "小人",频繁更换首辅。这种极端化的用人策略导致朝堂人才断层,最终加速了明朝灭亡。
(三)现代启示:科技公司的 "海盗文化"
硅谷科技公司盛行 "海盗文化",吸纳大量 "怪才"" 偏才 ":Facebook 早期雇佣的程序员中,有人曾因黑客行为入狱,却凭借技术能力成为核心开发者。这种包容态度,正是创新生态的重要基石。
新时代人才观的重构:从 "好用" 到 "善用"
(一)技能无贵贱,关键在定位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传统意义上的 "小技能" 正迎来价值重估:游戏代练、网络主播、密室设计师等新兴职业,在特定领域创造着巨大商业价值。领导者需打破 "职业偏见",以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义人才。
(二)制度约束取代道德批判
与其纠结于人才的 "道德标签",不如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 KPI 考核规范行为边界,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过程透明化,借助匿名举报机制防范权力滥用。正如《韩非子》所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己矣。二柄者,刑德也",以制度之 "刑德" 替代道德之 "臧否",更能实现人才的有效管理。
(三)多元包容的组织文化
谷歌的 "20% 时间法则" 允许员工将 20% 的工作时间用于个人兴趣项目,最终催生了 Gmail 等重要产品;华为的 "天才少年计划" 以百万年薪招募顶尖人才,同时包容 "歪才"" 怪才 "。这些实践证明:唯有营造多元包容的文化,才能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超越标签的领导力
孟尝君的故事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才选用的复杂光谱:鸡鸣狗盗之徒既是 "小人" 的代名词,也是危机中的 "救世主"。在 VUCA 时代( volatility 易变性、uainty 不确定性、plexity 复杂性、ambiguity 模糊性),领导者的核心能力己从 "辨才" 转向 "用才"—— 不困于道德评判,不惑于身份标签,以开放心态构建 "君子引领方向、小人激活创新、制度维系平衡" 的人才生态。如此,方能在波谲云诡的竞争中,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就一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事业。
(http://www.220book.com/book/I9E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