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路上的调色盘
耶路撒冷老城区的晨雾还未散尽时,阿拉法特小学的美术教室己经亮起了灯光。十二岁的犹太男孩伊莱亚斯正踮脚够着颜料架最高层的群青,袖口沾着靛蓝的颜料——那是昨夜临摹阿拉伯书法时蹭上的。窗外,宣礼塔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与远处教堂的尖顶构成奇妙的剪影,像极了美术课本里那幅《文明的对话》插画。
一、错位的画笔
"伊莱亚斯,你的剪纸又剪反了。"美术老师莱拉敲了敲他的画板。叙利亚裔的她总穿着绣着几何纹样的卡夫坦长袍,发间别着银质的新月形发卡。伊莱亚斯懊恼地看着手中的希伯来字母剪纸,本该向外凸起的"平安"字样变成了凹陷的阴影,倒像是阿拉伯书法里常见的反向笔触。
后排传来一阵轻笑声,阿拉伯女孩法蒂玛举着她的细密画草稿转过身。羊皮纸上用金粉勾勒的藤蔓里,竟藏着大卫之星的变形图案。"看,我把祖父的古兰经封面纹样和祖母的织锦图案混在一起了。"她的指甲缝里还嵌着金箔碎屑,那是昨天在工艺课上贴马赛克时留下的。
这样的场景在阿拉法特小学早己寻常。三年前,当雪梅带着"和平共识"教育计划来到这里时,校长本雅明曾忧心忡忡地抚摸着办公室里那尊破碎后又粘合的陶瓷橄榄枝——那是十年前族群冲突中唯一幸存的教具。"让犹太孩子学阿拉伯书法?他们的父母会把我的办公室掀翻。"
但现在,走廊里的展示墙成了最好的答案。左边是犹太男孩用阿拉伯水粉技法画的哭墙,右边是阿拉伯女孩用希伯来剪纸风格表现的圣殿山,中间挂着基督徒学生创作的融合了三种文字的"爱"字拼贴画。上周暴雨冲垮了部分墙面,孩子们自发带着工具来修补,伊莱亚斯的父亲——一位保守派拉比,甚至捐出了珍藏的奥斯曼时期瓷砖。
二、音符的迁徙
音乐教室的争吵声总能穿透三层楼板。"圣咏的节奏不能像手鼓那样跳跃!"基督徒男孩米海尔抱着他的鲁特琴涨红了脸,琴弦因过度紧绷发出嗡嗡的颤音。他的祖父是教堂唱诗班的指挥,坚持认为圣歌的庄严不容亵渎。
"可阿拉伯的'达布卡'舞步需要这样的节奏才能跳出感觉。"法蒂玛的弟弟阿米尔正用手指敲击着 darbuka 鼓面,鼓身的铜环随着节奏叮当作响。这个刚满十岁的男孩能精准分辨出二十种不同的鼓点,却总记不住数学公式。
音乐老师哈桑停下正在调音的乌德琴,调出一段录音——那是三个月前他们第一次合作时的混乱录音:犹太竖琴的尖锐音色刺刺耳,阿拉伯长笛的悠扬旋律被打乱,圣咏的和声完全淹没在噪音里。"还记得这段声音吗?"他按下暂停键,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三个月的磨合像一场艰难的考古。他们拆解了《诗篇》的旋律,发现其中某些段落的起伏竟与阿拉伯古典乐的"木卡姆"音阶惊人相似;他们将圣咏的拉丁文歌词翻译成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意外发现三种语言的元音在特定组合下能产生奇妙的共鸣。上周,阿米尔试着在圣咏间隙加入手鼓的"杜姆-泰克"节奏,米海尔的鲁特琴竟自然而然地跟上了旋律的转折。
"就像祖父说的,音符和鸽子一样,从来不知道边界在哪里。"米海尔忽然笑起来,手指在琴弦上弹出一串轻快的音符。阿米尔眼睛一亮,鼓点立刻变得活泼起来,伊莱亚斯抱着他的竖琴从门口探进头:"等等我!我刚发现竖琴也能弹出阿拉伯的滑音!"
三、舞动的边界
舞蹈房的木地板总在下午发出吱呀的呻吟。当犹太民间舞的"霍拉"遇上阿拉伯的"黛布卡",旋转的裙摆时常绞在一起。伊莱亚斯的妹妹莉娜总在快速转圈时踩到法蒂玛的头巾,而法蒂玛的银脚链则老是勾住米海尔的十字架项链。
"霍拉的旋转是为了模仿篝火的跳动,"舞蹈老师艾拉边说边示范,她的裙摆扫过地面时,裙角的流苏划出金色的弧线,"而黛布卡的跺脚是为了纪念祖先在沙漠中开拓的脚步。"她曾是以色列国家舞团的首席舞者,三年前放弃了欧洲巡演的机会,回到这座她出生的老城。
最开始的练习像一场滑稽的摔跤比赛。犹太孩子习惯手臂搭肩围成圆圈,阿拉伯孩子则擅长双人对舞的默契配合,基督徒孩子更熟悉教堂舞蹈中庄重的手势。艾拉让他们从最基础的步伐学起:犹太舞蹈的快速垫步、阿拉伯舞蹈的胯部摆动、基督教舞蹈的手部祈福动作。
转折点出现在那个下雨的午后。莉娜因为父亲禁止她参加有阿拉伯孩子的排练而哭红了眼睛,法蒂玛偷偷把母亲的银手镯塞给她:"这是祖母说能带来好运的。"那天的排练,莉娜的旋转突然有了阿拉伯舞蹈的柔美,法蒂玛的跺脚里则多了犹太舞蹈的欢快。米海尔看着她们,不自觉地将教堂舞蹈中的"天使展翅"动作融入其中,三个不同信仰的孩子,第一次跳出了整齐划一的舞步。
现在,舞蹈房的镜子上贴满了便利贴,上面是孩子们发现的各种舞蹈共通点:"霍拉的圆圈和苏菲旋转都是对神圣的致敬""黛布卡的手部动作和圣像画里的手势有相同的含义"。昨天,伊莱亚斯的拉比父亲来接孩子,站在窗外看了足足十分钟,离开时悄悄对艾拉说:"那些旋转的身影,让我想起了《塔木德》里描述的天使。"
西、展览前夜
艺术展开幕前的夜晚,校园里亮如白昼。总务处的阿里大叔推着小车送来最后一批画框,车斗里还躺着他特意烤的三种口味的点心:犹太的蜂蜜蛋糕、阿拉伯的芝麻酥、基督教的无花果饼。"我女儿说,今晚的月亮会同时照进三个教派的屋顶。"他指的是天文老师预告的超级月亮。
伊莱亚斯正在给那幅融合剪纸与细密画的作品装裱画框。画面中央是一棵橄榄树,树叶用阿拉伯细密画的笔法勾勒,叶脉里藏着希伯来字母,树下的石块拼出了"和平"的拉丁文。上周他把画带回家,父亲对着画看了整夜,第二天清晨在画的角落用金粉补了一个小小的大卫之星,"就像我们的祖先在异乡的神庙墙上留下记号"。
法蒂玛和米海尔在调试他们的音乐装置。那是一架改造过的扬琴,琴弦一侧挂着犹太铃鼓,另一侧系着阿拉伯的金属响板。他们计划先演奏一段简化版的《圣母颂》,在间奏时加入阿拉伯的"米兹玛尔"笛子旋律,最后用犹太的"哈西迪"舞蹈节奏收尾。"我祖父说要来看,"米海尔紧张地调整着麦克风,"他从来没听过阿拉伯乐器。"
舞蹈组的孩子们在体育馆排练最后的队形。莉娜的白色连衣裙上,法蒂玛帮她绣了阿拉伯风格的藤蔓花纹,阿米尔的头巾边缘缝着犹太结绳的流苏。他们设计的结尾动作是一个逐渐收紧的圆圈:先是各自跳着本民族的舞蹈,然后慢慢靠近,最后在圆心处形成一个三人托举的造型——犹太孩子的手臂支撑,阿拉伯孩子的身体舒展,基督徒孩子的双手伸向天空。
午夜时分,雪梅带着教育局的同事来做最后的检查。这位头发己有些花白的中国学者,十年前带着"和平共识"算法来到这里时,从未想过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她停在一幅由三十个孩子共同完成的大型拼贴画前:底色是耶路撒冷的卫星地图,上面贴满了各种材质的碎片——犹太家庭的安息日烛台照片、阿拉伯家庭的古兰经书签、基督徒家庭的十字架木雕碎块,最终拼出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鸽子。
"莱拉老师,您看!"一个孩子指着窗外。超级月亮正从云层中钻出,月光穿过哭墙的裂缝,越过圆顶清真寺的金顶,照亮了圣墓教堂的尖顶,最后均匀地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三个教派的孩子同时发出惊叹,他们的影子在墙上重叠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的轮廓。
五、绽放的清晨
艺术展当天的清晨,老城区的石板路被来自不同方向的脚步声唤醒。穿着传统黑袍的拉比与裹着白头巾的穆斯林长老并肩而行,修女的白色头巾与犹太妇女的头巾在阳光下同样耀眼。他们手中都拿着一张印着三种文字的邀请函,那是孩子们在计算机课上设计的作品。
展厅里,伊莱亚斯的画作前围满了人。一位阿拉伯老人用手指轻轻抚摸画面上的细密画纹路:"这是我祖父那辈人才会的技法。"他身边的犹太妇女则读出了叶脉里的希伯来字母:"这是《传道书》里的句子——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音乐响起时,整个展厅陷入奇妙的寂静。当米海尔的鲁特琴弹出第一组圣咏音符,一位戴黑帽的犹太老者慢慢摘下了帽子;当阿米尔的手鼓加入节奏,几个阿拉伯青年跟着打起了响指;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掌声里混着三种语言的赞叹。
体育馆的舞蹈表演达到了高潮。当孩子们完成那个托举造型时,台下突然响起整齐的掌声——那是来自不同宗教领袖的共同致敬。莉娜在旋转时,法蒂玛送她的银手镯反射出一道光,恰好落在一位老妇人的脸上。雪梅认出那是十年前在冲突中失去儿子的萨拉姆夫人,此刻她正用手帕擦着眼泪,身边坐着的是当年冲突另一方的幸存者——伊莱亚斯的祖母。
展览结束时,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参观者。伊莱亚斯的画被挂进了老城中心的公共图书馆,旁边是空白的画框,标注着"留给下一个创作者"。音乐组的乐谱被复印了一百份,分发给三个教派的宗教场所。舞蹈的视频在网上被转发了几十万次,有人评论:"他们的脚尖在地板上踏出的,是新的历史。"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在操场的沙地上画起了巨大的迷宫,入口处用三种文字写着"一起走出去"。伊莱亚斯发现,不同文化的图案在沙地上融合时,会产生新的花纹——就像老城区石板路上那些被千万人脚步磨出的痕迹,分不清最初的刻痕来自哪个时代。
雪梅站在教学楼的台阶上,看着这一切。她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看到的是紧闭的门窗和警惕的眼神。而现在,空气中弥漫着三种食物的香气,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鸽子,那些鸽子掠过教堂的尖顶、清真寺的圆顶和犹太会堂的穹顶,在天空中划出没有边界的弧线。
她掏出手机,给远方的同事发了一条信息,附上刚刚拍下的照片:画面里,三个不同信仰的孩子正蹲在地上,用手指共同涂抹着沙画迷宫的最后一笔,他们身后的影子,早己连成一片。
(http://www.220book.com/book/IK6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