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二回:辞叔父别长安远踏寻仙路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韩湘子得道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ISP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太虚观的晨钟敲过第三声时,韩湘子正跪在洗心池畔。池水墨绿如古玉,倒映着他新剃的发髻——吕洞宾昨夜亲手为他削去三千烦恼丝,只留额前三缕青丝编成道髻,簪着半片青玉碎料。指尖抚过颈间新系的丝绦,上面串着从韩府带来的唯一信物:母亲留下的螺钿荷包,里面装着半块刻着“湘”字的残玉。

“可曾后悔?”吕洞宾的声音从观后的松涛中飘来,青衫道人负手而立,腰间太虚剑的红穗子在晨风中轻轻摇晃,“你叔父此刻若站在观门前,你可敢首视他眼中失望?”

湘子垂眸望着池面泛起的涟漪,昨夜托梦时看见的场景又浮上心头:韩愈在书房对着他留下的《礼记》发呆,指尖反复他偷偷夹在书里的玉箫穗子——那是用母亲荷包上的残线编的,穗尾还系着片银杏叶,是去年秋天他们在曲江池散步时捡的。

“弟子并非无情,”湘子叩首时额头贴在青石板上,凉意渗进眉心,“只是若真等叔父白发苍苍时再道别,只怕更难割舍。”他想起吕洞宾昨夜说的“仙凡相隔,最忌拖泥带水”,又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指甲缝里还留着绣荷包时扎出的血痕——原来有些告别,早在他出生时就己写进命数。

吕洞宾忽然轻笑,袖中飞出三枚玉简,悬浮在湘子头顶:“既己斩断尘缘,便收下这‘太虚三卷’。上卷《云笈》记御空术,中卷《丹经》讲聚气法,下卷《灵音》录你前世司乐仙官的‘九霄凤鸣调’。”话音未落,玉简化作三道青光钻进湘子眉心,他只觉丹田处有玉箫与宝剑同时震颤,眼前竟浮现出终南山的全景——每一道溪流、每一块灵石都清晰如掌纹。

“今日便启程吧,”吕洞宾指向观外云雾缭绕的山口,“贫道要去岳阳楼赴钟离兄的酒约,你且独自往西蜀峨眉去。记住,修仙无捷径,需步步踏实地。”说着抛来一个锦囊,“里面有三枚‘云雷符’,危急时可召来雷神代步,但一月内最多用一次——天道忌巧,切记。”

湘子接过锦囊时,忽然注意到吕洞宾袖口露出半幅画卷,正是昨夜展示过的轮回图。他忽然伸手,指尖轻轻触碰画卷边缘:“仙长,能否让弟子再看一眼……叔父的前世?”

吕洞宾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展开画卷。金光中,前世的韩愈化作青袍道长,正将一串佛珠递给幼年的湘子——那是他今生第一次见到叔父时,对方从脖子上取下的护身符。“你叔父这一世虽为儒士,却暗藏道根,”吕洞宾指尖划过画卷中韩愈砚台里的墨字,那些“修身齐家”的批注下,竟隐隐透出八卦纹路,“待你在峨眉炼成‘五气朝元’,自可回来看他。”

晨雾渐散时,湘子背着青玉箫,腰悬太虚剑,站在观门前的石阶上。回望太虚观朱漆剥落的匾额,忽然想起三日前在长安城看见的景象:朱雀大街的槐树正在落叶,卖胡饼的老伯对着秋风咳嗽,而他曾以为,自己会像叔父那样,在这样的烟火气里慢慢变老。

“该走了。”他对自己说,解下腰间的儒巾,轻轻放在石阶上。儒巾上绣着的“学而不思则罔”字迹,是叔父去年亲手绣的——那时他以为侄子会是下一个“韩昌黎”。

踏上山路的第一步,鞋底碾碎了一片晨露浸润的枫叶。湘子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仙鹤长鸣,回头望去,只见三只丹顶鹤从观后的松林飞出,绕着他盘旋三圈,便向西南方向飞去。吕洞宾的声音随风飘来:“这是观里的‘引路仙禽’,跟着它们,便能找到第一处修行地‘青鸾谷’。”

山路越走越险,正午时分,湘子在一处悬崖边歇脚。取出锦囊里的干粮——竟是昨夜在观里没见过的麦饼,咬下一口,竟有松子的清香在舌尖炸开,细品之下,还混着晨露的清甜。他忽然想起,这味道像极了母亲生前做的“松露糕”,喉头一紧,连忙望向远处的云海。

行至申时,山径忽然消失,眼前是一片幽蓝的竹林。仙鹤停在竹梢上,发出清越的啼叫。湘子抚摸着竹子,发现每一片竹叶上都刻着细小的符文,指尖划过处,符文竟化作光点融入他的道袍。正当他惊异时,竹林深处传来孩童的笑声,一个扎着双髻的女童蹦跳着跑来,手中捧着个装满野莓的荷叶:“哥哥可是从太虚观来的?青鸾谷的灵侍小雾,在此恭候多时啦!”

女童说话时,湘子注意到她赤足踩在竹叶上却不弯折,发间别着的银簪,正是青玉箫上的同款纹路。他忽然想起吕洞宾说的“仙途自有灵物相迎”,忙拱手道:“多谢仙童指引,不知这青鸾谷……”

“谷里有座‘听涛轩’,最适合练《九霄凤鸣调》,”小雾将野莓塞给湘子,转身蹦进竹林,韩湘子得道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韩湘子得道传最新章节随便看!裙角带起的风竟让竹叶奏出细碎的琴音,“轩里的石桌上有前辈留下的《灵音十二章》,哥哥记得每日卯时对着东方日出吹奏,三个月后便能引动青鸾来朝哦!”

夜幕降临时,湘子终于在青鸾谷深处找到听涛轩。石屋前的空地上,七块天然形成的石头摆成北斗状,中央石台上刻着“聚气阵”三个古字。他依照《云笈》所载,盘腿坐在阵眼,闭目调息时,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长安城的更鼓声——原来是思乡心切,幻听所致。

指尖无意识地着螺钿荷包,湘子想起离家前最后一次给叔父研墨的场景。韩愈鬓角的白发比春天时又多了些,砚台里的墨汁不知为何总泛着青色,现在想来,那或许是他道根未泯的征兆。“叔父,”他在心底默念,“待湘儿炼成仙术,定要回来告诉你,这世间除了‘修身齐家’,还有一种‘道’,能让枯木逢春,能让鸿雁传书,能让您……”

话音未落,阵中的北斗石忽然发出微光,青玉箫从背上缓缓飞起,悬在他胸前。湘子慌忙收心,按照玉简所授,将神识沉入箫中。刹那间,他仿佛看见无数光点在经脉中游走,最终汇聚在丹田,与太虚剑的青光交相辉映——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气”的存在,像母亲的怀抱般温暖,又像叔父的戒尺般清醒。

子时,谷中忽然起雾。湘子睁开眼,看见小雾站在轩外,正对着月亮比划手势。顺着她的指尖望去,只见月宫中竟有桂树影影绰绰,树下站着个持斧的身影——那是传说中的吴刚?小雾转头看见他,吐了吐舌头:“哥哥莫要偷看,这是灵侍在偷学‘月魄凝形术’呢!”

湘子轻笑,忽然想起行囊中还留着半块从韩府带来的端砚。他取出砚台,以清泉为墨,在石桌上写下《别叔父书》:

叔父大人膝下:

湘儿非是薄情弃儒,实乃天命所归。自记事后,常于月下见仙鹤徘徊,于书中遇符文自显,今得吕仙点化,方知前身本是瑶池司乐,玉箫乃东华所赠,轮回十世,只为再续仙缘。

大人前世曾为终南道长,与湘儿有师徒之缘,今虽执儒门之笔,眉间道气未消。湘儿此去,非是贪慕仙途逍遥,乃欲修成大道,他日得返人间,定当度大人脱离苦海,共赴蓬莱。

衣箱底层有大人未完成之《师说》手稿,墨中混有孩儿三年前偷偷研入的朱砂——此朱砂采自华山少阴洞,能保纸页千年不腐。望大人莫以湘儿为念,善自保重。

不孝侄湘子 顿首

写完后,他将纸折成纸鹤,用朱砂在鹤眼处点了两点。纸鹤忽然振翅飞起,在月光下化作流光向东而去——这是《云笈》中记载的“传信术”,需以修道者的精血为引,一生只能对凡人使用三次。

看着纸鹤消失的方向,湘子忽然听见远处传来隐约的叹息。他知道,那是叔父在千里之外,收到了他的告别。指尖抚过石桌上未干的墨迹,想起叔父常说“字如其人”,此刻他的字迹比往日多了几分飘逸,却仍保留着颜体的筋骨——原来儒与道,从来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像这石桌上的墨与泉,看似相斥,实则相融。

是夜,湘子在听涛轩第一次吹响青玉箫。箫声起时,北斗阵中的石头依次亮起,谷中的青鸾竹竟随着节奏弯曲摆动,竹叶相击如奏玉磬。当吹到《凤求凰》的变调时,远处的云雾中忽然浮现出母亲的幻影,她微笑着对他比了个“去”的手势,便化作流萤融入箫中。

次日清晨,小雾蹦跳着送来野果,忽然指着湘子的道袍惊呼:“哥哥的衣袂上有云纹!这是‘聚气成纹’的征兆,说明你的‘五气’己经开始朝元啦!”湘子低头看去,果然见袖口处浮现出淡青色的云雷纹,随着呼吸时隐时现——这是他踏上仙途的第一个印记,如同凡人考取功名后的官服补子,却比任何功名都更让他心安。

收拾行囊时,湘子将螺钿荷包系在腰间最显眼的位置。他知道,这小小的荷包里装着的,不是凡俗的牵挂,而是让他在仙途中保持初心的锚点——就像叔父在《师说》里写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的“道”,此刻才刚刚开始传授,而第一个要解的“惑”,便是如何在漫长的修行中,既不迷失仙心,又不忘人间真情。

离开青鸾谷时,三只仙鹤再次为他引路。行至谷口,湘子忽然回头,对着东方深深一揖——那里有他的家,有他的叔父,有他曾经以为会走完的人生路。山风掠过他的道髻,将一声清越的箫声带向千里之外的长安城,而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脚印将不再局限于青石板铺就的朱雀街,而是会踏上云海、越过星空,走向那个母亲在梦中向他招手的,属于仙人的远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ISP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韩湘子得道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ISP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