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春,淮海战役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战场上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与焦糊味。孟铁山站在一处被炮火摧毁的高地上,望着远处国军阵地,眼神中满是坚毅与决绝。此时的他,左臂的残肢被绷带紧紧包裹,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军装补丁摞着补丁,却依旧
笔挺这场战役,将是他军事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战,也是检验这些年来战术创新与部队成长的试金石。
孟铁山发明的 “土坦克” 战术,在这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所谓 “土坦克”,实则是用驴车改装而成。战士们将厚实的湿棉被覆盖在驴车上,用以抵挡敌军的子弹与炮火。这些看似简陋的 “土坦克”,凝聚着战士们的智慧与心血。为了制作湿棉被,乡亲们纷纷拿出家中仅有的被褥,妇女们连夜缝制;为了寻找合适的驴车,村里的青壮年西处奔波。孟铁山看着忙碌的战士与乡亲们,心中满是感动,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作战部署会议上,孟铁山目光如炬,扫视着在座的各级指挥员,声音坚定地说道:“同志们,敌军自以为装备精良,就不可一世。但我们有‘土坦克’,有智慧,更有必胜的决心!这次,我们要用这土办法,撕开他们的防线!” 他详细地讲解着战术,从 “土坦克” 的行进路线,到各部队的配合,再到后续的进攻策略,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
战斗打响后,“土坦克” 在战士们的驱赶下,向着国军阵地缓缓进发。驴车的木轮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湿棉被在炮火的冲击下,不断溅起泥水,却牢牢地守护着车内的战士。国军起初并未将这些 “土坦克” 放在眼里,疯狂地扫射着。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些看似脆弱的 “土坦克” 竟能抵挡住大部分子弹,让他们的攻击收效甚微。
随着 “土坦克” 的不断推进,战场局势逐渐发生转变。孟铁山站在后方的高地上,手持望远镜,密切关注着战局。当看到 “土坦克” 成功突破敌军第一道防线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立刻下达命令,后续部队迅速跟进,扩大战果。
然而,国军很快调整了战术,集中火力对 “土坦克” 进行攻击。一辆辆 “土坦克” 在炮火中损毁,战士们伤亡惨重。但即便如此,活着的战士们依旧毫不退缩,他们从损毁的 “土坦克” 中爬出,端起枪,继续向敌军冲锋。孟铁山看着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眼眶不禁了。他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啊!胜利就在前方!”
在激烈的战斗中,孟铁山始终牢记着历史细节。他带领部队还原着淮海战役的 “车轮战术”,战士们以顽强的毅力,在 72 小时内奔袭 300 里。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克服了重重困难。有的战士脚上磨出了血泡,却一声不吭;有的战士累得晕倒在地,醒来后又继续赶路。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们能够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对敌军形成包围之势。
当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孟铁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亲自带领一支敢死队,向敌军的核心阵地发起冲锋。他独臂挥舞着大刀,大声呐喊着:“跟我上!” 在他的带领下,敢死队员们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他们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大刀与刺刀的碰撞声、战士们的喊杀声、敌人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战场。
在这场战斗中,孟铁山也展现出了他的人性反思。当战斗接近尾声,面对投降的敌军战俘,他没有丝毫的傲慢与残忍。他让人准备了食物和水,分发给战俘们。他看着这些曾经的敌人,语重心长地说道:“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伤痛,希望你们回去后,能明白和平的珍贵。” 说着,他将一本《论持久战》递给了敌军的一位军官,“带回去给你长官上上课!”
最终,在孟铁山和战士们的英勇奋战下,这场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战场上,硝烟渐渐散去,阳光洒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孟铁山站在胜利的高地上,看着身边疲惫却充满喜悦的战士们,心中感慨万千。这场终局对决,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正义与和平的胜利。他深知,为了这一刻,无数的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们的牺牲,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七杀太行(http://www.220book.com/book/IWJ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