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一脸疑问,还是弱弱的问了一句。
“雄英祖宗,那王守仁到底有何厉害之处啊,朕怎么看不出?”
“还有那个于谦,是谁?”
对于王守仁排在第一位。
朱厚照还是持有怀疑的态度。
毕竟,在他正德一朝,随便拿出一个武将,都比王守仁强吧?
别的不说,就说是杨廷和和梁储。
这两人为正德朝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
居然不比王守仁强?
莫非就凭着他能够平定安化王和宁王之乱,就让他排在第一?
要是这样的话,大明几百年历史,多少能臣武将,还不得排在王守仁前面?
所以,朱厚照一脸懵。
朱厚照的问题一抛出,朱元璋和朱棣也竖起了耳朵。
显然,他们对这个排名也十分好奇。
“先说第三名戚继光,你们刚才己经见识过了。”
朱元璋点点头。
“这小子确实有两把刷子,能以书生之躯练出如此精兵,实属难得。”
“戚将军最厉害的不是武艺,而是他的练兵之法。”
朱雄英在空中划出一道水幕。
上面浮现出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
“他将毕生所学写成兵书,创出‘鸳鸯阵’等战法,让后世受益无穷。”
朱棣看得两眼放光。
“这书……这阵法……妙啊。”
“若朕当年有此兵书,北伐蒙古何须那么费力?”
朱棣看着也是暗自记下来。
而……
朱厚照却撇撇嘴。
“就这?”
“朕的《正德兵典》也不差啊。”
朱元璋瞪了朱厚照一眼。
能不能少说大话?
“你那是胡闹,人家这是真本事!”
“再说第二名于谦。”
朱雄英切换画面。
水幕上出现北京保卫战的场景。
“正统十西年,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瓦剌大军首逼北京。”
“是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景泰帝,组织京城防御,最终击退瓦剌大军。”
画面中。
文官打扮的于谦站在城头,亲自擂鼓助威。
城外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守军却在他的指挥下岿然不动。
朱元璋之前就见到过,现在再次看,依旧是热血沸腾。
“好!”
“这才是读书人的骨气。”
朱棣大喝。
然而下一刻。
朱棣却是一愣。
急忙问道:“等,英宗被俘?”
“这是哪朝的事?”
“是你曾孙朱祁镇。”
“他在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
朱棣猛地吸了几口气。
怎么会有这么窝囊的孙子?
朱厚照突然插嘴。
“这于谦再厉害,也不过是守城有功,凭什么排在戚继光前面?”
“因为于谦救了大明国运。”
“若非他力挽狂澜,大明恐怕在正统年间就亡国了。”
嘶!
这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朱棣更是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片刻之后,朱棣终于长叹一声。
“如此说来,这于谦确实当得起第二名。”
“那第一名王守仁呢?”
朱厚照迫不及待地问。
“他不过平定了两个藩王叛乱,凭什么?”
朱雄英嘴角微微一翘。
“王守仁的厉害之处,可不止在军事上。”
水幕上出现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场景。
“他在贵州龙场驿悟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学说,开创了‘阳明心学’,影响后世数百年。”
画面一转。
又见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
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书信就招降了数万山贼。
朱元璋看得目瞪口呆。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是心学的力量。”
“王守仁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他更注重教化人心。”
朱棣若有所思。
“难怪你说他是第一能臣……”
“这个心学,似乎不简单呐。”
“不仅如此。”
大明:开局带朱元璋看土木堡战役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明:开局带朱元璋看土木堡战役最新章节随便看!朱雄英继续道:“王守仁在正德朝平定宁王之乱时,仅用三十五天就生擒宁王。”
“当时……”
朱雄英他突然看向朱厚照。
朱厚照一脸认真的听讲。
“当时正德皇帝还特意‘御驾亲征’,结果刚到南京,叛乱就己经被王守仁平定了。”
“这一点,上次我们也见过了。”
“哈哈哈……”
朱元璋和朱棣同时大笑。
朱厚照涨红了脸。
“朕……朕那是去善后的。”
朱元璋擦了擦笑出的眼泪。
“大孙,这么说来,这王守仁确实当得起第一。”
“王守仁文能创立心学,武能平定叛乱,更重要的是他真正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真正的全能之才。”
“大明第一能臣,当之无愧。”
朱雄英说完,朱厚照似乎有那么一点点触动。
“还是我正德朝厉害吧?大明第一能臣。”
朱厚照一脸得意。
朱棣鄙视了一眼。
“雄英,你说这王守仁的心学,真有那么神奇?”
朱棣问道,感觉有点玄乎。
朱元璋也是接着问。
“大孙,上次你就说,有机会带咱去听听这个心学。”
朱雄英点了点头。
“没问题。”
“来到嘉靖朝,那个嘉靖皇帝,的确没啥看头,整天就修道炼丹。”
“嘉靖朝,看的还得是大臣。”
朱元璋来了兴趣。
“咱倒要看看这心学到底有什么门道。”
“若能学得一二,对治国理政必有裨益。”
闻言,朱棣也是非常期待。
“那还等什么?”
“走!”
只有朱厚照撇撇嘴。
有些不愿意。
“朕当年听王守仁讲学都快睡着了,还不如去校场比武。”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
“就你话多。”
朱雄英不再多言,挥手打开时空之门。
……
大明。
阳明书院内。
数百学子席地而坐。
年近六旬的王守仁一袭青衫,正在讲授‘致良知’之说。
“故良知即是天理,不须外求……”
朱元璋等人隐去身形,飘在半空聆听。
“大孙,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咱怎么听不太明白?”
说实话。
朱雄英也听不懂。
不过,既然朱元璋问。
那朱雄英也只好胡说起来。
“王先生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这就是‘良知’。”
“修身养性不必向外寻求,只需回归本心即可。”
朱棣听着入迷,若有所思。
“这倒与佛家的‘明心见性’有几分相似。”
朱雄英摇头。
“王先生的心学讲究‘知行合一’,不仅要明白道理,更要付诸实践。”
与此同时。
只见堂下一位学子起身问道。
“先生,学生近日苦思‘格物致知’之理,却始终不得要领,还请先生指点。”
王守仁微微一笑。
“你且说说,是如何‘格物’的?”
“学生对着院中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想要参透其中道理,却只落得头晕眼花。”
王守仁闻言,抚须大笑。
“这便是朱子之学误人之处。”
“格物不在外物,而在本心。”
“你要是能够反观自照,认识心中天理,自然就可以豁然贯通。”
朱元璋听到这里,突然一拍脑门。
似有顿悟。
“咱明白了。”
“这王守仁是说,读书人不能光会死读书,得把学问用在实处。”
朱雄英竖起大拇指。
“皇爷爷悟性真高。”
朱元璋却是笑笑。
“咱老了。”
“还是大孙高明。”
朱棣内心:“商业互夸?”
朱厚照却不屑一顾。
“无聊啊。”
“朕早就说过,读书哪有骑马射箭痛快。”
就在这时,书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只见一队锦衣卫闯了进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IWJ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