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南的官办纸坊内,匠人们正将珍贵的蚕茧煮烂抽丝,剩下的茧渣被反复捶打,制成巴掌大的粗糙纸张。
"一担上等蚕茧,只得三十张纸。"老匠人抹着汗对单天行解释,"若要印《永昌律》万册,怕是要耗尽河南道三年的蚕丝产量。"
单天行拾起一张未干的纸,指尖稍一用力便戳出个窟窿。身后随行的户部官员小声嘀咕:"这般脆薄的纸,如何载录新政?不如沿用竹简......"
"竹简?"徐茂公铁骨扇"唰"地展开,扇面上密密麻麻写满小字,"一部《永昌律》若刻简,需牛车十辆才拉得动,如何传行天下?"
单天行突然蹲下身,抓起一把浸泡在池边的楮树皮:"这个,试过吗?"
纸坊角落的偏院里,三个年轻匠人正按单天行口述的方法捣浆。
楮树皮混着破渔网在石臼里反复捶打,渐渐变成黏稠的糊状。老匠人看得首摇头:"蔡伦古法早试过,这等粗料造的纸,一写就晕墨......"
"再加一道工序。"单天行从怀中掏出块醋布,"用这个裹住纸浆蒸。"
众人将信将疑地照做。当蒸笼揭开时,奇迹发生了——原本泛黄的纸浆竟变得洁白细腻!徐茂公取来毛笔一试,墨迹清晰不晕,比蚕丝纸更胜三分。
"妙啊!"老匠人激动得胡子首抖,"醋布蒸煮能去杂质,渔网的麻线增了韧性,这......这成本连蚕丝纸的一成都不到!"
单天行却望向堆积如山的破渔网:"洛阳每日有多少这样的废料?"
"回陛下,仅洛水渔家每日弃网就不下百张。"
"传令。"龙鳞戟在地上划出深深痕迹,"即日起,各州设立'废料市',渔网、麻布、楮皮皆可换粮。"
新政颁布第十日,长安来的密探混入了洛阳纸坊。
"大人请看。"探子将偷来的纸样呈给长孙无忌,"此纸不仅廉价,还能双面书写,若让永昌用来印檄文......"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隋唐之七省绿林天子长孙无忌捏着纸样冷笑:"传令将作监,即日起收购天下楮树皮,价格翻倍!"
与此同时,洛阳各处的"废料市"突然挤满了陌生商贩。一个瘸腿老汉刚背来破渔网,就被三拨人争抢,价格哄抬到离谱的五十文一斤。
"不对劲。"赵老六蹲在茶铺二楼观察,"那些'商人'指甲缝里没半点鱼腥味,倒像是......"
"读书人。"徐茂公铁骨扇轻点桌面,"李世民这是要断我们造纸的原料。"
纸坊再度陷入原料危机时,单天行却带着程咬金去了趟茅房。
"陛、陛下?"程咬金捏着鼻子,"就算缺料,也不至于......"
单天行用木棍挑起粪池旁的腐草:"认识这个吗?"
随行的老农战战兢兢回答:"回万岁爷,这是沤烂的稻草,俺们叫'粪皮子'......"
三日后,纸坊里飘起古怪的味道。匠人们将粪池打捞的腐草与芦苇混合,竟造出了更厚实的纸板!虽然气味不佳,但适合印制告示,成本几乎为零。
消息传到长安,李世民气得摔了砚台:"单天行这是要拿粪纸印《永昌律》羞辱朕吗?!"
房玄龄却脸色凝重:"陛下,他若真用此纸广贴告示,天下百姓谁还看朝廷的绢布诏书......"
秋分这天,洛阳城万人空巷。
五百名学童捧着新印的《永昌律》简本沿街诵读,纸张的墨香混着淡淡的草木气息。有老儒生颤抖着接过一本,发现竟能轻松卷起塞入袖中。
"法如纸薄,可载万民之愿。"徐茂公在扉页题词,"民心似铁,能铸千秋之基。"
单天行站在城楼上,看着人流涌向各州设立的"读法亭"。那里有专人讲解律文,而用来记百姓意见的,正是那些"粪纸"制成的意见簿。
一阵风过,几张纸屑飘上天空。有人惊呼着去追,却见那纸屑在夕阳中化作点点金斑——原来是掺在纸浆里的苇絮在发光。
"看好了李世民。"单天行轻声自语,"这才叫'王气'。"
(http://www.220book.com/book/IZL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