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七这个地头蛇的引导和系统给出的模糊方位提示下。
再加上人多力量大,仅仅用了两天时间……
好消息就传了回来!
在距离希望谷东面约五里外的一处山坳里,发现了一座小型的石灰岩山体!
而在南面河谷的拐弯处,则找到了大片质地细腻、颜色呈黄褐色的优质粘土!
两个矿点的距离都不算太远,而且开采难度相对较低!
“天助我也!”
李恪得到消息,大喜过望!
原料问题解决!
接下来,就是建造土窑和试验烧制了!
李恪亲自带人,来到了选定的粘土矿点附近。
这里地势相对平坦,靠近水源,也方便运输石灰石过来。
他根据脑海中系统提供的「简易立窑设计图」,指挥着工匠和流民们开始动工。
所谓的简易立窑,其实就是一个用耐火砖和泥土堆砌起来的、类似烟囱的垂首圆筒状窑炉。
(耐火砖是暂时没有,只能用厚实的黏土块混合碎石,低温烘干替代)
下方是炉膛和通风口,用来添加燃料和控制空气进入。
(燃料为木柴或煤炭,后者暂时没有,只能用前者)
中部是煅烧带,需要达到极高的温度;上方是预热带和加料口。
建造过程并不复杂。
但在李恪的严格要求下,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精准。
窑体的厚度、内壁的光滑度、通风口的大小和位置都需要反复调整。
同时,另一批人则负责将开采回来的石灰石和粘土,用石磨或者人力捶打的方式,尽可能地破碎、研磨成细粉。
然后按照李恪根据系统给出的严格比例,加水混合均匀,揉捏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泥球,晾干备用。
几天后,第一座高达两丈(约六米)的简易水泥立窑,终于矗立在了河谷旁!
虽然外表看起来有些粗糙,甚至歪歪扭扭。
但它承载的,却是希望谷技术革新的希望!
“点火!!”
随着李恪一声令下,早己准备好的干柴被塞入窑底的炉膛,熊熊烈火瞬间燃起!
负责烧窑的几个老卒和流民,是李恪特意挑选了几个心思细密、有烧炭或烧陶经验的人。
他们按照李恪的指示,开始小心翼翼地控制火势。
不断添加燃料,同时密切观察着窑内的火焰颜色和烟囱冒出的烟气。
李恪更是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窑边。
凭借着系统赋予的知识,不断指导着工人调整通风口的大小,判断窑内温度的大致范围。
水泥烧制的关键,就在于高温!
必须让窑内煅烧带的温度,长时间稳定在1400摄氏度左右!
这个温度,对于这个时代,尤其是这种简陋的土窑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
第一次试验,很快就宣告失败了。
由于火势控制不当,燃料添加过多,通风口开得太大。
导致窑内温度蹿升过快,但持续时间太短,部分原料甚至出现了过度燃烧和熔融现象。
等窑冷却后,取出来的只有一堆颜色焦黑、半熔不熔、奇形怪状的废渣。
根本不是预想中的水泥熟料。
“失败了……”
看着那堆废渣,工人们有些垂头丧气。
“别灰心!”
李恪拍了拍负责烧窑的老卒的肩膀:“第一次尝试,能点着火,没把窑烧塌,就己经算成功了一半!找出问题,下次改进!”
他仔细检查了废渣的形态,又询问了烧制过程中的火焰颜色变化。
结合脑海中的知识,很快判断出是升温过猛、保温不足的问题。
第二次试验,他们吸取了先前失败的教训。
减少了前期燃料的添加速度,更加注重火势的稳定和持久。
然而,这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温度始终上不去!
窑内虽然火光熊熊,但距离水泥熟料烧结所需的温度,还差着一大截。
最后得到的,是一堆煅烧不充分、结构疏松的粉末,加水后根本无法凝固。
“这次是温度不够,烧结不完全。”
李恪再次分析道:“看来,光靠木柴,热值还是低了些,而且难以稳定维持高温。”
“得想办法提高炉膛温度,并且减少热量散失。”
他指挥工人对土窑进行了改造,加厚了窑壁,改进了通风设计。
并且尝试在木柴中混入一些干燥的、打碎的兽骨。
(骨头燃烧也能提供一定热量,虽然效果有限)。
第三次试验……
第西次试验……
一连几天,李恪和烧窑的工人们,几乎是吃住都在窑边。
他们不断地调整着燃料的种类和添加方式,摸索着控制通风的技巧,改进着原料的配比和预处理方式。
失败,分析,改进,再试验……
这个过程枯燥而艰辛,每一次失败都消耗着大量的燃料和人力,也考验着所有人的耐心和信心。
一些流民开始窃窃私语,不明白殿下为何如此执着于烧这种“没用的石头疙瘩”。
但李恪始终没有放弃。
他的眼神依旧坚定,不断地鼓励着手下,亲自参与到每一次的试验和分析中。
王大山也全力支持,派锐士营士兵轮流看守窑场,确保试验不受干扰。
终于,在第五次试验,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窑温提升到某个临界点,并艰难地维持了数个时辰之后。
从冷却后的窑底取出的,不再是之前的废渣或生料!
而是一块块颜色呈灰黑色、质地坚硬、敲起来当当作响的块状物!
“这……这是什么?”
工人们好奇地围了上来。
李恪拿起一块,仔细观察着它的断面和色泽,又用锤子敲碎了一小块,捻了捻粉末。
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磨!立刻把这些块料,全部磨成最细的粉末!”
李恪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工人们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立刻动手,用石磨开始费力地研磨这些坚硬的石头疙瘩。
当第一捧细腻的、散发着特殊气味的灰黑色粉末被磨出来后。
李恪亲自端来一盆清水。
在所有人好奇而期待的目光注视下。
他将那捧粉末缓缓倒入水中,然后用手搅拌均匀,形成了一种粘稠的灰色泥浆。
接下来,就是等待!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盆灰色的泥浆。
奇迹,会发生吗?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大唐:开局被贬,我反手狂建帝国(http://www.220book.com/book/J1W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