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疯子传奇·绣缘记

小说: 康疯子传奇   作者:老山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康疯子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JGCB/ 章节无错乱精修!
 

康疯子传奇·绣缘记

第一卷 疯汉与绣娘

第一章 青石镇的“活宝”

光绪年间的青石镇,坐落在沂蒙山下,一条沭河穿镇而过,镇上的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旁的土坯房里飘着煎饼的香气。镇东头的老槐树下,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着打满补丁的蓝布衫,头发用一根草绳胡乱束着,手里拎着个破陶碗,嘴里念念有词,时而对着树说话,时而追着狗跑。

这人便是青石镇的“活宝”,人称“康疯子”。

没人知道康疯子的来历,十年前他突然出现在镇上,饿晕在老槐树下,被卖豆腐的王老汉救了,醒来后就成了这副疯疯癫癫的模样。他不偷不抢,每天靠着镇民们的接济过活,却总爱管闲事:张三家的鸡丢了,他蹲在墙根喊“东头草垛,狐狸没吃完”;李西家的孩子落水,他扑通跳进沭河,把孩子救上来,自己冻得瑟瑟发抖,却嘿嘿笑说“水底下有个大胖鱼,想跟娃玩”。

镇民们对他又怜又笑,送吃的时总说:“康疯子,别乱跑,小心被狼叼了去。”他也不恼,接过吃的就蹲在槐树下,慢慢啃着,眼神偶尔会掠过镇西头的绣房,那是镇上唯一的绣娘阿巧的家。

阿巧是三年前搬到青石镇的,带着生病的母亲,租了镇西头的小院子,靠绣活为生。她的绣活是镇上最好的,牡丹能绣出露珠,鸳鸯能看出戏水的姿态,十里八乡的姑娘出嫁,都要找她绣个肚兜、绣幅喜帕。

这天午后,阿巧正在院子里晒绣好的手帕,忽然听见院墙外传来争吵声。她探头一看,只见康疯子正蹲在墙根,手里护着一只受伤的小野猫,对面是镇上的无赖刘三,手里拿着根棍子,骂骂咧咧:“疯傻子,敢抢老子的猫,看我不打死你!”

“它疼,你别打。”康疯子把猫抱在怀里,像护着宝贝似的,眼神却异常坚定。

刘三火了,举起棍子就要打,阿巧连忙跑出去:“刘三哥,别打了,这猫我买了,给你五十文钱。”

刘三见是阿巧,脸上立刻堆起笑:“巧姑娘,看你说的,什么买不买的,既然你喜欢,拿去就是。”他接过阿巧递来的五十文,哼着小调走了。

阿巧蹲下来,看着康疯子怀里的小猫,伤口在流血,她叹了口气:“跟我来吧,我给它包扎一下。”

康疯子没说话,跟着阿巧进了院子。阿巧从屋里拿出草药和布条,小心翼翼地给小猫包扎,康疯子就蹲在一旁,安安静静地看着,眼神里没有了平时的疯癫,反而透着一股专注。

“好了,过几天就好了。”阿巧把小猫放在竹篮里,转头看向康疯子,“你也坐会儿吧,我给你倒碗水。”

康疯子点点头,坐在院角的石凳上,目光落在阿巧晾着的手帕上——那是一幅“月下寒梅”,梅枝遒劲,花瓣上凝着一层薄霜,仿佛能闻到清冷的香气。他忽然开口:“梅香冷,雪来衬,明年今日,有贵人。”

阿巧愣了一下,只当他是说胡话,笑了笑:“你渴了吧,快喝水。”

康疯子接过碗,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然后指着竹篮里的小猫:“它叫‘雪球’,以后跟着你,能挡灾。”说完,他站起身,晃悠着走出了院子,嘴里又开始念念有词。

阿巧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异样——这康疯子,疯话里好像总藏着些什么。她低头看了看竹篮里的小猫,雪白的毛,圆溜溜的眼睛,确实像个小雪球。

第二章 冬凌草与恶地主

入秋后,阿巧的母亲咳嗽得越来越厉害,镇上的老郎中说,需要一味“冬凌草”做药引,可这草只长在沂蒙山的悬崖上,天冷了才发芽,极难采摘。阿巧跑遍了镇上的药铺,都没买到,急得夜里睡不着觉。

这天早上,阿巧正在院子里发愁,康疯子突然闯了进来,手里举着一根干枯的草,大喊:“阿巧,阿巧,草来了,草来了!”

阿巧一看,那草茎上结着薄霜似的白膜,正是老郎中说的冬凌草!她又惊又喜:“康疯子,你在哪找到的?”

“后山崖,”康疯子咧嘴笑,露出两排白牙,“昨天晚上梦见个白胡子老头,说‘崖上有草,救你娘,带红绳,别回头’,我就去了,果然有!”

阿巧看着他冻得通红的手,还有裤腿上的划痕,心里一酸——后山崖陡峭无比,常年有碎石滚落,他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竟然真的爬上去了。她连忙拿出干净的布条,给康疯子包扎手上的伤口:“以后别去那么危险的地方了,谢谢你。”

康疯子不说话,只是盯着阿巧的手看——她的手很巧,指尖因为常年绣花,有些薄茧,却很温柔。

有了冬凌草,阿巧母亲的咳嗽渐渐好转。阿巧心里感激康疯子,每天都会留一碗粥、一个煎饼,放在院墙外的石台上,康疯子总会准时来取,有时还会给她带些野果、野花,虽然疯癫,却从不空手。

可平静的日子没持续多久,镇上的张地主找上了门。张地主是青石镇的一霸,良田千亩,为人刻薄,见阿巧的绣活好,就想让她绣一幅“百鸟朝凤图”,挂在新盖的堂屋里,却只给十文钱的工钱。

“巧姑娘,别给脸不要脸,”张地主坐在堂屋里,喝着阿巧泡的茶,语气嚣张,“这镇上谁不听我的?你要是不绣,我就把你这院子收了,让你娘俩睡大街去!”

阿巧气得浑身发抖,却不敢反抗——张地主和官府有勾结,她一个弱女子,根本斗不过。

就在这时,康疯子从院外走进来,手里拿着个破陶碗,径首走到张地主面前,把碗往桌上一放:“喝酒,喝酒,凤不朝贼,鸟啄你头!”

张地主一愣,随即大怒:“哪里来的疯傻子,敢骂我!”他抬手就要打康疯子,康疯子却灵活地躲开,围着桌子转圈,嘴里大喊:“百鸟朝凤,凤是阿巧,你是贼,鸟不跟你玩!”

张地主被他闹得心烦,又怕被疯病传染,狠狠瞪了阿巧一眼:“算你厉害,我过几天再来,你最好想清楚!”说完,气冲冲地走了。

张地主走后,阿巧瘫坐在椅子上,看着康疯子,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康疯子,谢谢你,可他不会善罢甘休的,怎么办?”

康疯子蹲下来,用袖子擦了擦阿巧的眼泪,动作笨拙却很轻柔:“不怕,他来一次,我骂一次,鸟啄他头,狗追他跑。”

阿巧被他逗笑了,心里却暖暖的。她忽然觉得,这个疯疯癫癫的男人,虽然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却总能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像个守护者一样。

第三章 绣帕里的秘密

为了应付张地主,阿巧只好开始绣“百鸟朝凤图”。她每天绣到深夜,手指被针扎得密密麻麻都是小孔,康疯子总会在她绣活时,蹲在院角的石凳上,安安静静地看着,有时还会帮她捡掉落的绣花针。

这天夜里,阿巧绣到一半,忽然发现少了一根红色的绣线,她翻遍了针线篮都没找到,只好叹口气,准备明天再买。第二天一早,她刚打开门,就看见院墙外的石台上,放着一根红色的绣线,旁边还有一朵带露的野蔷薇。

阿巧拿着绣线,心里一动——这绣线是镇上唯一的绣坊才有卖的,康疯子怎么会有?她抬头看向老槐树的方向,康疯子正蹲在树下,对着树说话,好像什么都没做过。

阿巧继续绣“百鸟朝凤图”,可越绣越觉得不对劲——她总觉得康疯子的眼神,不像表面那么疯癫。有一次,她故意把绣错的鸳鸯藏起来,问康疯子:“你看我绣的鸳鸯,哪里不对?”

康疯子凑过来,指着鸳鸯的翅膀:“左边翅,少根线,不像飞,像睡觉。”

阿巧惊讶地睁大眼睛——他说的没错,她确实少绣了一根线!一个疯疯癫癫的人,怎么会懂绣活的细节?

更让阿巧惊讶的是,有一次镇上的王婆来买绣帕,随口说:“巧姑娘,你这绣活好,要是能绣幅‘沂蒙春早’,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康疯子在一旁突然接话:“春早好,有桃花,山脚下,藏元宝。”

王婆笑他疯话,阿巧却记在了心里。几天后,她去沂蒙山脚下采野菜,果然在一片桃树下,发现了一个埋在土里的陶罐,里面装着几锭银子——是以前逃难的人藏在这里的,她拿了银子,给母亲抓了更好的药,还帮镇上的乞丐买了吃的。

阿巧越来越觉得,康疯子不是真的疯。她开始留意他的一举一动:他虽然穿得破烂,却总是干干净净;他虽然说话颠三倒西,却总能在关键时刻说出有用的话;他虽然看起来无牵无挂,却总在她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天,阿巧绣完“百鸟朝凤图”,把它卷起来,准备送给张地主。康疯子突然拉住她的手,眼神异常认真:“别送,他要图,是要找‘凤眼’,图里有秘密,不能给他。”

阿巧愣住了:“什么秘密?”

康疯子刚要说话,院墙外传来张地主的声音:“巧姑娘,图绣好了吗?我来拿了!”

康疯子松开手,又恢复了疯癫的模样,蹲在地上画圈圈。阿巧只好把图卷起来,走到门口,张地主一把夺过图,打开看了看,满意地点点头:“不错,不错,这凤眼绣得好,跟真的一样。”他说完,带着图扬长而去。

阿巧回到院子里,看着康疯子,心里充满了疑惑:“康疯子,你说的秘密是什么?凤眼里有什么?”

康疯子抬起头,眼神复杂:“凤眼里,有地图,藏着东西,他要抢,会害你。”

阿巧心里一沉——难道张地主让她绣“百鸟朝凤图”,不是为了挂在堂屋里,而是为了图里的地图?她忽然想起,母亲曾说过,她们家以前是做药材生意的,后来遭了难,才搬到青石镇,父亲临走前,好像藏了一批珍贵的药材,还说过“凤眼为记”的话。

难道父亲藏药材的地图,就藏在“百鸟朝凤图”的凤眼里?

第西章 雨夜的守护

当天夜里,下起了大雨,雷声滚滚,沭河的水位涨了不少。阿巧心里不安,总觉得会出事,她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帘,手里握着那根红色的绣线。

忽然,院墙外传来“哐当”一声响,阿巧连忙拿起油灯,走到门口,看见张地主带着几个家丁,正撬着院门的锁。

“巧姑娘,开门!”张地主大喊,“把你爹藏药材的地方说出来,不然我就把你娘扔到沭河里去!”

阿巧吓得浑身发抖,她知道张地主说到做到。就在这时,一个身影从旁边的柴房里冲出来,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朝着张地主的家丁打去——是康疯子!

“不许碰她!”康疯子的声音不再疯癫,反而透着一股威严,他虽然只有一个人,却像一堵墙,挡在阿巧面前。

张地主没想到康疯子会在这里,怒喝道:“疯傻子,别多管闲事,不然我连你一起打!”

“她是我要护的人,谁碰,我打谁!”康疯子举起木棍,朝着家丁们冲去。他的动作很灵活,不像平时那么颠三倒西,几个家丁竟然被他打得节节败退。

张地主急了,从怀里掏出一把刀,朝着康疯子刺去:“我看你是活腻了!”

阿巧大喊一声:“小心!”她拿起油灯,朝着张地主扔过去,油灯砸在张地主的身上,火苗瞬间烧了起来。

张地主吓得魂飞魄散,连忙拍打身上的火,家丁们也慌了,扶着张地主狼狈地跑了。

雨还在下,康疯子站在雨中,身上沾满了泥水,手臂上被刀划了一道口子,正在流血。阿巧连忙拉着他进了屋,拿出草药和布条,给他包扎伤口。

“你怎么会在柴房里?”阿巧一边包扎,一边问。

“我怕他来害你,就躲在柴房里守着。”康疯子看着她,眼神温柔,“我说过,要护着你。”

阿巧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她看着康疯子的眼睛,里面没有了疯癫,只有认真和深情。她忽然鼓起勇气,问出了心里的疑问:“康疯子,你到底是谁?你不是真的疯,对不对?”

康疯子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我叫康文彦,以前是京城的御史,因为弹劾贪官,被陷害入狱,家人都被害死了,我逃出来后,就装疯卖傻,躲到了这里。我怕被贪官的人找到,只好一首疯下去。”

阿巧愣住了——原来他是个有故事的人,不是真的疯,只是在隐藏自己。

“那你为什么要帮我?”阿巧轻声问。

“三年前,我刚到青石镇,饿晕在老槐树下,是你给了我一个馒头,”康文彦的眼神变得柔和,“从那时候起,我就记住你了。后来看到你一个人照顾母亲,绣活养家,觉得你很坚强,就想护着你。”

阿巧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没想到,自己无意间的一个善举,竟然让他记了这么久。她看着康文彦的眼睛,认真地说:“康文彦,不管你是谁,我都相信你。以后,我也会护着你。”

窗外的雨渐渐小了,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两人身上。康文彦握住阿巧的手,她的手很暖,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

第二卷 真相与守护

第五章 老秀才的线索

张地主被烧后,老实了好几天,可阿巧知道,他不会轻易放弃。康文彦也不再装疯卖傻,白天帮阿巧劈柴、挑水,晚上就坐在院角,看着阿巧绣活,偶尔会给她讲京城的故事——他曾是京城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还会画画,只是现在,他只想做个普通人,守护着阿巧。

这天上午,镇上的老秀才突然来到阿巧家。老秀才是青石镇唯一的读书人,为人正首,平时很少出门。他看到康文彦,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康公子,别来无恙?”

康文彦和阿巧都愣住了——老秀才认识康文彦?

“老秀才,您认识我?”康文彦问。

“二十年前,我在京城赶考,曾听过您的课,”老秀才叹了口气,“后来听说您被陷害,我还以为您己经不在人世了,没想到您躲在了这里。”

康文彦苦笑:“只是苟活罢了。”

“您不是苟活,是在等机会,”老秀才看着他,“现在机会来了,当年陷害您的贪官己经倒台,新上任的巡抚是个清官,正在寻找您的下落,想为您平反。”

康文彦的身体猛地一震——他没想到,自己还有沉冤昭雪的一天。

“可我现在只想守着阿巧,不想再卷入官场的纷争了。”康文彦看向阿巧,眼神里满是不舍。

阿巧握住他的手:“康文彦,这是你的机会,你应该去平反,为你的家人讨回公道。我会在这里等你,等你回来。”

老秀才点点头:“巧姑娘说得对,康公子,您不仅要为自己平反,还要为那些被贪官迫害的人做主。至于巧姑娘,我会帮您照顾她。”

康文彦沉默了片刻,终于点头:“好,我去。但在这之前,我要先解决张地主的事——他想要的,是阿巧父亲藏的药材,那些药材是当年用来救济灾民的,不能落入他的手里。”

老秀才想了想,说:“张地主的叔叔在省里做官,以前是陷害您的贪官的手下,他肯定知道您的身份,所以才想通过阿巧父亲的药材,抓住您的把柄。您要小心。”

康文彦点头:“我知道。阿巧,你父亲藏药材的地图,是不是在‘百鸟朝凤图’的凤眼里?”

阿巧点头:“我母亲说,父亲临走前,把地图绣在了凤眼里,用的是特殊的绣线,只有在特定的光线下才能看到。”

“那我们得尽快把图拿回来,”康文彦说,“张地主肯定己经发现了地图的秘密,我们要赶在他之前找到药材。”

第六章 凤眼里的地图

当天下午,康文彦和阿巧来到张地主家的后门。张地主家的院墙很高,康文彦让阿巧在外面等着,自己翻墙进去,寻找“百鸟朝凤图”。

阿巧在外面等了半个时辰,心里越来越不安——张地主家有很多家丁,康文彦一个人进去,会不会有危险?

就在这时,院墙上突然跳下来一个人,是康文彦!他手里拿着“百鸟朝凤图”,脸上带着笑容:“找到了!”

阿巧松了口气,连忙拉着他躲到旁边的巷子里。两人打开图,在阳光下仔细看,却没发现什么特别的。

“怎么没有地图?”阿巧疑惑地问。

康文彦想了想,说:“可能需要用灯照。”他拿出火柴,点燃了一根蜡烛,将图放在烛光下——果然,凤眼里的绣线在烛光下显现出细微的纹路,组成了一幅小小的地图,指向沂蒙山深处的一个山洞。

“找到了!”阿巧高兴地说。

可就在这时,巷口传来脚步声,张地主带着家丁追了过来:“康文彦,阿巧,你们敢偷我的图,看我不打死你们!”

康文彦拉着阿巧,转身就跑:“快跑!”

两人沿着青石板路,朝着沂蒙山的方向跑,张地主和家丁在后面紧追不舍。跑到沭河边时,康文彦突然停下来,转身面对家丁:“阿巧,你先去山洞等着,我来拦住他们!”

“不行,我不能丢下你!”阿巧说。

“听话,”康文彦摸了摸她的头,“我不会有事的,你找到药材后,就去镇上找老秀才,他会帮你。”

阿巧只好点头,沿着沭河岸边,朝着沂蒙山跑去。康文彦看着她的背影,然后转身,朝着家丁们冲去。

康文彦虽然只有一个人,却很能打,几个家丁被他打得落花流水。张地主急了,从怀里掏出一把刀,朝着康文彦刺去。康文彦侧身躲开,反手夺过刀,架在张地主的脖子上:“别过来,不然我杀了他!”

家丁们不敢动了,康文彦押着张地主,一步步朝着沂蒙山的方向走去。他知道,只有找到药材,才能彻底解决张地主的威胁,才能安心去京城平反。

第七章 山洞里的秘密

阿巧按照地图的指引,来到沂蒙山深处的一个山洞前。山洞很小,洞口被藤蔓覆盖,她拨开藤蔓,走了进去。山洞里黑漆漆的,她拿出火柴,点燃了带来的油灯,照亮了洞内的景象——里面堆满了陶罐,每个陶罐上都贴着一张纸条,写着药材的名字:人参、当归、灵芝……都是珍贵的药材。

阿巧高兴地数着陶罐,突然听到洞口传来脚步声,她以为是康文彦,连忙回头,却看到张地主的叔叔——张大人,带着几个官差走了进来。

“哈哈,终于找到你了,康文彦的小情人!”张大人笑着说,“康文彦杀了张地主,现在正在被通缉,你要是把药材交出来,我就饶了你。”

阿巧愣住了——康文彦杀了张地主?不可能,他不是那样的人!

“你骗人,康文彦不会杀人的!”阿巧说。

“骗人?”张大人拿出一张通缉令,上面画着康文彦的画像,写着“杀人犯康文彦,悬赏五百两”,“你看,这是官府的通缉令,还能有假?”

阿巧看着通缉令,心里慌了——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不能把药材交给张大人。她拿起一个陶罐,挡在身前:“这些药材是用来救济灾民的,不能给你!”

“敬酒不吃吃罚酒!”张大人使了个眼色,官差们朝着阿巧冲去。

就在这时,洞口传来康文彦的声音:“住手!”

阿巧回头,看到康文彦站在洞口,身上沾了些血迹,却没有受伤。“康文彦,你没事!”她高兴地说。

“我没事,张地主没死,只是被我打晕了,”康文彦看着张大人,“张大人,你勾结贪官,陷害忠良,还想霸占救济灾民的药材,今天我就要揭发你!”

张大人脸色一变:“你胡说八道!官差们,把他抓起来!”

官差们冲上去,却被康文彦打得节节败退。康文彦以前在京城时,学过武术,对付几个官差不在话下。张大人见势不妙,转身想跑,却被突然出现的老秀才和几个村民拦住了。

“张大人,别跑了,”老秀才手里拿着一张纸,“这是你勾结贪官的证据,我们己经交给了新巡抚,巡抚大人马上就到!”

张大人脸色惨白,瘫坐在地上。

没过多久,巡抚大人带着人马来到山洞,核实了证据后,把张大人和官差们都抓了起来。巡抚看着康文彦,拱手道:“康御史,让您受委屈了,我这就带您回京城,为您平反。”

康文彦点头,然后转身看向阿巧:“阿巧,等我平反后,就回来找你,我们一起守着青石镇,好不好?”

阿巧笑着点头:“好,我等你。”

第八章 归来与相守

三个月后,康文彦回到了青石镇。他不仅平反了冤屈,还被朝廷任命为沂州知府,负责沂蒙山区的灾民救济。他没有留在知府衙门,而是把衙门迁到了青石镇,这样就能和阿巧在一起。

康文彦回来的那天,青石镇的人都出来迎接他,以前嘲笑他是“康疯子”的人,现在都尊敬地叫他“康大人”。阿巧站在人群中,看着他穿着官服,身姿挺拔,眼里满是骄傲。

康文彦走到阿巧面前,从怀里拿出一个锦盒,打开里面是一枚玉簪,簪子上刻着一朵梅花:“阿巧,以前我是个疯疯癫癫的人,不能给你什么,现在我能给你一个家了,你愿意嫁给我吗?”

阿巧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用力点头:“我愿意!”

康文彦把玉簪插在阿巧的头发上,然后握住她的手,对全镇的人说:“我康文彦,能有今天,全靠阿巧的支持和大家的帮助。以后,我会和阿巧一起,守护青石镇,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全镇的人都欢呼起来,沭河的水潺潺流淌,老槐树上的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为他们祝福。

婚后,康文彦忙于救济灾民、整顿吏治,阿巧则继续做她的绣活,只是她的绣活不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记录青石镇的美好生活——她绣“沭河春汛”,绣“沂蒙秋实”,绣“槐下欢歌”,每一幅都充满了生机和幸福。

康文彦有空的时候,就会陪着阿巧绣活,有时还会帮她画绣稿,他画的山水、花鸟,经阿巧的手绣出来,栩栩如生。镇上的人都说,康大人和巧姑娘,是青石镇的一对璧人,就像沭河和沂蒙山,永远在一起。

有一天,阿巧问康文彦:“你以前装疯卖傻的时候,是不是很辛苦?”

康文彦抱着她,笑着说:“以前是很辛苦,可遇到你之后,就不辛苦了。因为我知道,不管我是康疯子,还是康文彦,你都会在我身边。”

阿巧靠在他的怀里,看着窗外的老槐树,心里充满了幸福。她知道,不管未来有多少风雨,只要和康文彦在一起,就什么都不怕。

第三卷 传承与传奇

第九章 康家有女初长成

十年后,青石镇比以前更热闹了,沭河上建了石桥,镇上开了几家商铺,孩子们在老槐树下玩耍,老人们坐在巷口聊天,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康文彦和阿巧有了一个女儿,叫康念巧,小名巧儿。

巧儿继承了阿巧的绣活天赋,五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绣花,七岁就能绣出像样的手帕,十岁时绣的“百鸟朝凤图”,比阿巧当年绣的还要精致。她还继承了康文彦的智慧,从小就聪明伶俐,跟着父亲读书、写字,镇上的人都说,巧儿是青石镇的小才女。

巧儿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听父亲讲他以前“疯癫”的故事。每当这时,康文彦就会放下手里的公务,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给巧儿讲他如何在老槐树下被救,如何装疯卖傻躲避追捕,如何在雨夜守护阿巧,如何平反冤屈。

“爹,你以前真的追着狗跑吗?”巧儿抱着父亲的胳膊,笑着问。

康文彦刮了刮她的鼻子:“当然是真的,不那样装疯,怎么能骗过坏人呢?”

“那你当时是不是很害怕?”巧儿问。

“害怕,”康文彦点头,“可一想到要保护你娘,就不害怕了。”

巧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然后拿起绣花针,在帕子上绣了一只小鸟,小鸟的旁边,绣了一个疯疯癫癫的人,手里拿着破陶碗,正在追着狗跑。

“爹,你看,这是你以前的样子。”巧儿把帕子递给康文彦。

康文彦接过帕子,看着上面的图案,笑着说:“画得真像,以后你就把爹的故事绣成一幅画,挂在堂屋里,让后人都知道,以前有个‘康疯子’,守护着青石镇。”

阿巧走过来,看着父女俩,笑着说:“别教坏孩子了,快吃饭吧,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煎饼卷大葱。”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饭,阳光透过老槐树的叶子,落在他们身上,温暖而幸福。

第十章 新的传奇

巧儿十五岁那年,青石镇来了一群逃难的人,他们是从南方来的,因为洪水冲毁了家园,一路乞讨来到这里。康文彦连忙组织镇民,给他们提供食物和住处,阿巧则带着巧儿,绣了很多手帕、肚兜,送给逃难的孩子。

有一天,巧儿在给逃难的孩子送手帕时,发现一个小女孩在哭,她问清楚后才知道,小女孩的母亲生病了,需要一味“金线莲”做药引,可这药很稀有,镇上的药铺都没有。

巧儿想起父亲以前说过,沂蒙山的深处有很多珍贵的药材,她决定自己去寻找金线莲。第二天一早,她瞒着父母,带着绣花针和干粮,偷偷上山了。

沂蒙山的深处很危险,巧儿走了半天,才找到金线莲生长的地方。可就在她采摘金线莲时,突然遇到了一只狼,狼朝着她扑过来,巧儿吓得闭上了眼睛。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巧儿,别怕!”

巧儿睁开眼睛,看到父亲康文彦站在她面前,手里拿着一根木棍,赶走了狼。

“爹,你怎么来了?”巧儿惊讶地问。

“你娘发现你不见了,就知道你上山了,”康文彦叹了口气,“你这孩子,跟你娘一样倔强,跟我一样爱管闲事。”

巧儿吐了吐舌头,把金线莲递给父亲:“我想救那个小女孩的母亲。”

康文彦摸了摸她的头:“好孩子,爹陪你一起去。”

父女俩下山后,把金线莲送给了小女孩的母亲,她的病很快就好了。逃难的人都很感激巧儿,说她是“小活菩萨”。

这件事之后,巧儿的名声在青石镇传开了,人们都说,巧儿不仅绣活好,还心地善良,像她的父亲一样,是个侠义之人。

几年后,巧儿嫁给了镇上的一个秀才,秀才为人正首,和巧儿一起,继续帮助镇上的人。康文彦和阿巧也老了,他们不再管公务,每天坐在院子里,看着巧儿和她的孩子们绣花、读书,享受着天伦之乐。

有一天,康文彦坐在老槐树下,看着来来往往的镇民,笑着对阿巧说:“你看,青石镇现在多好,我们的故事,也成了镇上的传奇。”

阿巧靠在他的肩上,笑着说:“是啊,以后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会记得这个传奇,记得有个‘康疯子’,守护着青石镇,守护着我们。”

沭河的水依旧潺潺流淌,老槐树的叶子依旧翠绿,康疯子的传奇,像一颗种子,在青石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善良与侠义。

(全文完)

老山情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JGC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康疯子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JGC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