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柳州裹着层湿漉漉的寒意,老巷的青石板结着薄霜。林小满天没亮就被冻醒,呵出的白气在屋内凝成细小冰晶。她裹紧补丁摞补丁的棉袄,踩着胶鞋往摊位赶,煤球炉里的余火早熄了,铁锅里的螺蛳汤结着油亮的红冰。
"得换蜂窝煤了。"她哈着气搓手,铁钳夹起煤块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隔壁馄饨摊的周伯挑着担子路过,竹扁担压得吱呀作响:"小满,气象台说今晚有冻雨,你这塑料棚该加固加固。"话音未落,巷口突然传来重物倒地的闷响——是收废品的赵大爷,三轮车上的纸箱被风掀翻,在地上打着旋儿。
林小满扔下铁钳就跑,阿星紧随其后。两人帮着大爷收拾散落的纸箱,冻得通红的手指被纸片划出细痕也浑然不觉。赵大爷颤巍巍掏出皱巴巴的零钱要请吃粉,被林小满硬塞了回去:"您留着买顶棉帽,这天儿冷得能咬掉耳朵。"大爷抹着眼角道谢,三轮车轱辘碾过青石板的声音渐渐远去,阿星突然开口:"林姐,我母星没有寒冷,也没有...这样的人情味。"
摊位支起来时,晨雾还未散尽。第一个客人是拄着拐杖的陈阿婆,她总爱坐在最角落的塑料凳上,就着粉汤吃药。林小满照例往她碗里多放了青菜,又悄悄把卤蛋切成小块:"阿婆,今儿的汤多熬了半小时,您尝尝鲜。"阿婆没牙的嘴笑得合不拢,浑浊的眼睛映着汤锅的火光:"闺女,听你这煤球炉响,我夜里都睡得踏实。"
十点左右,巷子里突然热闹起来。十几个穿着统一马甲的志愿者涌进摊位,胸前的"老街改造调研"字样被雨水洇得模糊。领头的姑娘搓着手不好意思地笑:"老板,能给我们匀出十碗粉吗?我们从早上跑到现在,脚都冻麻了。"林小满二话不说掀开三个汤锅,酸笋、腐竹、炸蛋流水般飞进碗里。志愿者们捧着碗蹲在屋檐下吃得热火朝天,有人突然喊:"这粉够劲!比我们调研的老街改造方案还让人心里暖!"
雨势渐大时,阿星守着汤锅往汤里加香料。他新学了调配汤底,在八角桂皮里偷偷混了点星核研磨的粉末,汤头竟多了层梦幻的淡紫色光晕。林小满正要打趣,忽见街角闪过个熟悉身影——是许久未见的韩国姑娘,她怀里抱着个精致的食盒,发梢还沾着雨水。
"欧尼!"姑娘用韩语喊着扑过来,食盒里飘出辣白菜的香气,"我回韩国后天天想这碗粉,这次特意带来妈妈做的泡菜,想和你交换味道!"她掀开食盒,鲜红的辣白菜上撒着白芝麻,与螺蛳粉的酸香碰撞出奇妙的气息。林小满眼眶发热,想起在星际战场时,不同文明交换味道记忆的场景,此刻竟在这方小小的摊位重现。
哑巴少年顶着雨跑来时,怀里抱着团用油布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是只冻得瑟瑟发抖的橘猫,爪子上还缠着废弃的渔网。林小满赶紧把猫揣进怀里,用体温给它取暖,又舀了勺热汤泡软米饭。少年比划着,意思是在河边捡到的,想养却没地方。阿星突然开口:"我住的仓库...可以腾出个角落。"橘猫似乎听懂了,喵呜一声蹭了蹭他的机械手掌。
傍晚,冻雨如期而至。塑料棚被砸得噼啪作响,林小满却不慌不忙。她早用铁丝加固了棚架,又在煤球炉旁支起炭火盆。几个流浪歌手抱着吉他躲进来避雨,即兴弹唱起改编版的《粉香谣》:"酸笋辣,腐竹脆,一碗粉里有滋味..."歌声混着雨声,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林小满煮着粉,突然发现人群里有个戴兜帽的身影——是那个总用纪念币付账的汉服姑娘,她正举着手机首播,镜头里满是食客满足的笑脸。
打烊时己是深夜,林小满数着零钱,发现多了张手绘的地图。图上用朱砂标记着老巷的每个角落:画着煤球炉的是她的摊位,馄饨摊旁画着周伯的笑脸,修车铺里还添了辆卡通自行车。地图背面写着:"老街改造方案通过,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最有烟火气的文化街'。这些温暖的味道,值得被永远记住。"
雨还在下,林小满望着空荡荡的巷子。煤球炉里的火星明明灭灭,铁锅边缘凝结的汤汁在路灯下泛着微光。她想起曾经在星际穿越时,寻找的那些珍贵的味道记忆,此刻竟都浓缩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是赵大爷颤抖的手,陈阿婆浑浊的眼,韩国姑娘带来的辣白菜,还有流浪歌手跑调的歌声。或许宇宙再辽阔,最动人的味道,永远生长在人与人交汇的褶皱里。
阿星抱着橘猫来帮忙收拾,猫爪子不小心碰倒了调料罐。花椒、八角撒了一地,却在雨水冲刷下,勾勒出类似星图的纹路。林小满蹲下捡拾,指尖触到颗带着体温的贝壳——是哑巴少年偷偷放在她口袋里的。远处江面的汽笛声穿透雨幕,与巷子里未散的粉香缠绕在一起,在寒夜里织就一张温暖的网,网住了过往,也网住了未来无数个寻常却珍贵的日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JJN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