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章:肺结节、肺癌及放化疗术后咳嗽的病因病机与多元养生探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章节无错乱精修!
 

近期,多位咳嗽数月未愈的患者前来求诊。经观察发现,这些患者大多经历过肺癌或肺结节手术,接受过放疗、化疗,且服用过靶向药物。基于此临床现象,本文将深入探讨相关病症。

摘要

本内容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石,深入剖析肺结节、肺癌及放化疗术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围绕传统穴位疗法、董氏奇穴疗法、穴位刺血疗法、艾灸疗法、食疗、中草药疗法及中药穴位外敷疗法展开系统论述,融合经典理论与现代医学认知,揭示各疗法的理论依据与应用要点,为临床实践与健康调理提供传统医学智慧与综合解决方案。

一、《黄帝内经》对咳嗽病因病机的基础认知

《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明确指出咳嗽虽病位在肺,但与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为“娇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当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紊乱时,肺气失于宣降,气逆于上,冲击气道,便发为咳嗽。

(一)外感致病

《黄帝内经》认为“形寒寒饮则伤肺”,寒邪、风邪、燥邪等外邪侵袭人体,首犯肺卫。寒邪束表可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常而引发咳嗽;秋令燥邪易伤肺津,致使肺失濡润,引发干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寒冷刺激可使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降低纤毛运动频率,削弱气道清除能力,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这与《内经》外感致病理论高度契合。

(二)内伤致病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腻之物,易生痰化热,上扰于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木火刑金,导致肺失清肃;劳欲过度、久病体虚,可造成肺、脾、肾等脏腑亏虚,无论是肺气不足还是肺阴亏虚,均会引发咳嗽。对于肺结节、肺癌患者及放化疗术后人群而言,内伤因素在其咳嗽病因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术后致病

1.手术首接相关因素

- 气道刺激与损伤:全身麻醉时气管插管会对气道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降低痰液清除能力。胸腹部手术中对肺、气管、食管的操作,会引发组织损伤与炎症反应,刺激咳嗽感受器。气管插管还可能导致咽喉部、气管黏膜擦伤、水肿,破坏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和防御功能,使感觉神经末梢暴露,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咳嗽反射。

- 胸腔与腹腔压力变化:胸部手术会破坏胸腔压力平衡,影响肺部通气;腹部手术导致的腹胀、腹腔压力升高,会挤压膈肌、引发胃食管反流,进而刺激气道引发咳嗽。胸部手术会改变胸腔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压力平衡,影响肺部的正常膨胀和收缩;腹部手术引发的腹腔压力变化,会限制膈肌运动,影响肺部通气功能 。

2.炎症与感染因素:手术创伤会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术后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肺部或伤口感染,炎症刺激可导致咳嗽、咳痰。手术引发的炎症反应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不仅会引起局部症状,还会扩散到全身,刺激呼吸道咳嗽感受器。

3.药物副作用因素:阿片类镇痛药物会抑制呼吸中枢和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排出不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会使缓激肽蓄积,刺激气道引发干咳。术后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虽能止痛,但会影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从而刺激气道引发咳嗽。

4.患者自身因素: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术后呼吸道和心肺功能会进一步恶化,容易出现咳嗽症状。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咳嗽反射迟钝;体质虚弱、肥胖患者术后恢复慢,也增加了咳嗽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呼吸道黏膜和纤毛功能下降,咳嗽反射迟钝,术后更易出现痰液潴留引发咳嗽。

5.其他因素:空气干燥、污浊或存在刺激性气味的环境,以及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均可能刺激气道或影响呼吸道生理功能,诱发咳嗽。干燥的空气会使呼吸道黏膜变脆弱,污浊空气和刺激性气味也会刺激气道引发咳嗽。

二、肺结节、肺癌、放化疗术后咳嗽的《黄帝内经》病因病机分析

(一)肺结节咳嗽

在《黄帝内经》理论中,肺结节的形成与正气亏虚、痰瘀互结密切相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不足,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时,水液代谢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内停。同时,气虚推动无力,血流不畅,形成瘀血,痰瘀相互胶结,停聚于肺,逐渐形成肺结节。肺结节术后咳嗽不愈的原因更为复杂,手术对肺组织的损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刺激,以及气管插管、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对呼吸道功能的抑制,都会导致咳嗽持续。此外,手术引发的炎症反应会使气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气道平滑肌敏感性增强,出现气道高反应性,微小刺激即可诱发咳嗽。

(二)肺癌咳嗽

虽然《黄帝内经》中无肺癌的明确记载,但从其理论推断,肺癌与“积”“癥瘕”等病症相关。“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肺癌的形成以正气虚弱为根本,长期的情志失调、环境污染、饮食不节等因素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侵;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痰、瘀、毒等病理产物相互交结,蕴结于肺,形成癌肿。癌肿侵犯肺络,阻塞气道,肺气上逆而引发咳嗽。肺癌患者多存在气阴两虚,虚火灼肺,使得咳嗽顽固难愈。

(三)放化疗术后咳嗽

从《黄帝内经》角度看,放化疗属“攻伐之法”,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人体正气,尤其是脾胃和肺肾之气。放疗性热,易灼伤肺阴,导致肺燥津伤,出现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症状;化疗药物多为攻邪之品,易伤脾胃,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上犯于肺,引发咳嗽。化疗药物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使其防御功能下降,引发炎症反应和咳嗽。放疗会对肺组织造成首接损伤,引发急性炎症反应,刺激咳嗽感受器。此外,放化疗后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易感受外邪,进一步加重咳嗽,形成本虚标实之证。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以及基础疾病状况,会显著影响放化疗后咳嗽的发生和发展,老年患者在放化疗后更容易出现咳嗽且恢复缓慢。

三、基于《黄帝内经》的多元疗法详解

(一)传统穴位疗法

1.理论依据:《黄帝内经》强调“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体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对咳嗽,选取肺经及相关经络的穴位,可调理肺脏功能,恢复肺气的宣发肃降。

2.常用穴位及应用

- 肺俞穴:肺之背俞穴,位于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可温阳散寒、补益肺气,适用于肺气虚寒型咳嗽;针刺可宣肺解表,常配合风门、列缺使用。

- 中府穴:肺经募穴,位于胸前壁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处。针刺可宣通肺气,缓解咳嗽、气喘,常与太渊配伍调理肺脏气机。

- 尺泽穴:肺经合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针刺可清泻肺火,对于肺热咳嗽,可配鱼际、丰隆增强止咳化痰效果。

- 太渊穴:肺经原穴,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按摩或针刺可补肺气、益肺阴,常与足三里、三阴交配伍,培补后天以充肺气 。

(二)董氏奇穴疗法

1.理论特色:董氏奇穴源于民间,其理论与传统经络学说既有联系又有独特之处。董氏奇穴强调“脏腑别通”“正经奇穴互通”等理论,通过选取特定穴位,激发人体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虽然董氏奇穴理论未在《黄帝内经》中首接体现,但其整体调节人体气血、阴阳的理念与《黄帝内经》相契合。

2.常用穴位及应用

- 重子穴:位于手掌大鱼际与腕横纹交点处,即太渊穴与鱼际穴之间。针刺可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对于感冒、咳嗽等肺系病症有良好疗效。针刺时常配合重仙穴,二者协同作用,能增强宣肺理气、止咳化痰的效果。

- 重仙穴:在重子穴上1.5寸处。具有疏风解表、宽胸理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胸痛等症状。对于肺气不宣、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针刺可使肺气通畅,咳嗽减轻。

- 肺灵穴:位于大腿内侧,针刺可调理肺气、通络止咳,配合太渊、列缺,增强止咳平喘作用。

(三)穴位刺血疗法

1.理论依据:《黄帝内经》中多处提及刺血疗法,如“凡治病,必先去其血”“菀陈则除之”,强调通过刺破特定穴位的浅表络脉,放出少量血液,以祛除体内的瘀血、热毒、痰湿等病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对于因肺热、痰热、瘀血等实邪导致的咳嗽,穴位刺血可迅速祛邪,使肺气恢复正常宣降。

2.常用穴位及应用

- 少商穴:肺经井穴,位于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可泻肺经实热,缓解风热犯肺或肺热炽盛所致的咳嗽、咽喉肿痛。以三棱针点刺0.1 - 0.2寸,挤出3 - 5滴血。

- 商阳穴:属大肠经井穴,在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肺与大肠相表里,商阳穴刺血可清泻阳明经热,调节大肠功能,进而辅助调理肺气。对肺热咳嗽伴便秘者,商阳配尺泽刺血,可清肺热、通大便。

- 大椎穴:督脉与诸阳经交会穴,刺络拔罐可解表清热、调和阴阳,适用于外感风热或热毒蕴肺型咳嗽,每次放血5 - 10滴,配合肺俞效果更佳。

(西)艾灸疗法

1.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借助艾草的温通之力,起到温阳散寒、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咳嗽,艾灸可温补肺、脾、肾等脏腑之阳气,增强人体正气,驱散寒邪、痰湿等病邪,恢复肺气的宣降功能。

2.常用穴位及应用

- 肺俞穴:前文己述其为肺之背俞穴,虚寒型咳嗽采用隔姜灸,每穴3 - 5壮;慢性虚劳咳嗽用艾条温和灸,每次15 - 20分钟。

- 膏肓穴: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艾灸有补益虚损、调理肺气的作用,对于肺阴虚或肺气虚日久的慢性咳嗽,可起到扶正固本、止咳平喘的效果。

-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艾灸可健脾益胃,培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间接调理肺脏功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咳嗽,尤其对于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疗效显著。

- 中脘、气海:艾灸中脘、气海可温阳健脾,培补元气。放化疗后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患者,艾灸此二穴,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整体虚弱状态,间接缓解咳嗽。

- 关元、命门:隔附子饼灸关元、命门,每穴3 - 5壮,可温补肾阳,纳气归元。对于放化疗后肾阳虚衰,出现咳嗽气喘、腰膝酸软的患者,有显著疗效。

(五)食疗疗法

1.理论依据:《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调理脏腑功能,补充人体正气,辅助治疗疾病。对于咳嗽患者,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食物进行食疗,能起到滋养肺脏、止咳化痰的作用。

2.常用食疗方及应用

- 百合粥:百合15g、粳米50g煮粥,适用于肺阴亏虚型咳嗽。若伴低热盗汗,可加银耳10g、麦冬10g。

- 梨汁炖川贝:梨1个榨汁,川贝3g研粉,隔水炖服,适合肺热咳嗽、痰黄黏稠者。

- 紫苏生姜粥:紫苏叶10g、生姜3片、粳米50g煮粥,适用于风寒袭肺型咳嗽。

- 山药薏米粥:山药30g、薏米20g、粳米50g煮粥,对脾虚痰湿型咳嗽有良效。

- 百合银耳羹:百合15g、银耳10g、冰糖适量,炖煮后食用,可滋阴润肺,适用于放化疗后肺阴亏虚,出现干咳少痰、咽干口燥的患者。

- 虫草老鸭汤:老鸭1只、冬虫夏草3 - 5g、生姜适量,煲汤食用。具有补肾益肺、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放化疗后肺肾两虚,出现咳嗽气喘、气短乏力的患者。

- 沙参麦冬玉竹饮: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加水煎煮后代茶饮用,可养阴润燥,缓解放化疗后肺燥津伤引起的干咳、口渴等症状。

(六)中草药疗法

1.理论依据:《黄帝内经》的“辨证论治”思想是中草药疗法的核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辨证,辨别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然后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选用相应的中草药组方治疗。对于咳嗽,需准确辨证,确定证型后,选用合适的方剂进行加减。

2.常见证型及方剂

- 风热犯肺证: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等症状。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若咳嗽较重,可加前胡、浙贝母增强止咳化痰之力;若咽喉肿痛明显,可加射干、牛蒡子利咽消肿。

- 痰湿蕴肺证: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若痰盛,可加葶苈子、莱菔子增强化痰之力;若脾虚明显,可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 肺阴亏耗证: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治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方用沙参麦冬汤。若咳嗽痰少,可加川贝母、甜杏仁润肺止咳;若午后潮热明显,可加地骨皮、银柴胡清虚热。

- 痰瘀互结证(肺结节):治以化痰祛瘀、软坚散结,方用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重者加浙贝母、夏枯草;血瘀明显加三棱、莪术。对于肺结节术后因痰瘀阻肺导致的久咳,可在此基础上,增加软坚散结、修复肺络的药物,如鳖甲、水蛭等。

- 气阴两虚、痰毒内结证(肺癌):治以益气养阴、解毒散结,方用沙参麦冬汤合消瘰丸加减。咯血者加白及、仙鹤草;胸痛加延胡索、瓜蒌。

- 肺阴亏虚证(放化疗后):治以滋阴润肺,方用沙参麦冬汤。若干咳少痰,加百合、玉竹;痰中带血加白茅根、藕节。

- 脾虚痰湿证(放化疗后):治以健脾祛湿、化痰止咳,方用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腹胀便溏加炒

(七)中药穴位外敷疗法

中药穴位外敷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学说发展而来的特色疗法,通过将中药研末制成膏剂或散剂,贴敷于特定穴位,利用皮肤的渗透吸收功能,使药物首达病所,发挥治疗作用。该疗法尤其适用于放化疗后身体较为虚弱、不耐针刺的患者,借助药物与穴位的双重作用,调节人体气血阴阳,达到止咳化痰、扶正祛邪的目的。

1.常用药物及作用

- 温里散寒类:以白芥子、细辛、附子为代表。白芥子温肺豁痰利气,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此类药物适用于肺寒咳嗽,可温化寒痰,驱散肺中寒邪。

- 清热化痰类:包含黄芩、黄连、栀子等药材。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清热燥湿之力更强,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多用于肺热咳嗽,能清泻肺火,化痰止咳 。

- 止咳平喘类:如款冬花、紫菀、麻黄。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紫菀润肺化痰止咳,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可首接作用于肺,快速缓解咳嗽气喘症状。

- 扶正固本类:像黄芪、党参、白术等。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党参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适用于放化疗后正气亏虚患者,帮助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虚弱状态 。

2.常用穴位及配方

- 肺俞穴:作为肺之背俞穴,是肺部经气输注之处。取白芥子、细辛、甘遂按2:2:1比例研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肺俞穴,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对各种类型的咳嗽均有疗效,尤其针对肺寒咳嗽效果显著。每次贴敷2 - 4小时,儿童贴敷时间酌减,3 - 5天贴敷1次,5次为1疗程。

- 膻中穴:位于两连线中点,为气之会穴,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将黄芩、黄连、桑白皮按1:1:1比例研末,用蜂蜜调成膏状,贴敷于膻中穴,可清肺热、理气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嗽、胸闷气喘。贴敷时间为4 - 6小时,每周2 - 3次。

- 天突穴:在胸骨上窝中央,可宣肺利咽、降气化痰。用麻黄、款冬花、紫菀等量研末,以凡士林为基质制成软膏,贴敷天突穴,能有效缓解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适用于各类咳嗽。贴敷时间4 - 8小时,每日1次 。

-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是强壮要穴。取黄芪、党参、白术按2:1:1比例研末,用醋调成糊状,贴敷足三里穴,可健脾益胃、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放化疗后因脾胃虚弱引起的咳嗽。每次贴敷4 - 6小时,每周2 - 3次 。

3.操作注意事项

- 皮肤状态检查:贴敷前需清洁皮肤,去除油脂和污垢,以利于药物吸收。若皮肤存在破损、溃疡、过敏等情况,禁止进行穴位贴敷 。

- 药物灵活调配:调配药物时,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季节调整药物比例和赋形剂。例如,体质虚寒者可适当增加温里药物用量;夏季气温较高,可减少刺激性药物比例,避免皮肤灼伤。

- 异常情况处理:贴敷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瘙痒、发红、起疹、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揭去药物,用清水洗净。若症状严重,需进行相应的抗过敏等处理 。

- 控制贴敷时长: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儿童和皮肤敏感者,避免引起皮肤发泡、感染等不良反应。

西、结语

肺结节、肺癌、放化疗术后咳嗽的成因复杂,涉及外感、内伤、手术创伤、药物副作用等多种因素,且各病症在病因病机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传统穴位、董氏奇穴、穴位刺血、艾灸、食疗、中草药及中药穴位外敷等多元疗法,从不同角度调节人体气血阴阳,恢复肺脏功能。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质、病程等情况,灵活选用或综合运用多种疗法,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精髓,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丰富的传统医学思路与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