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老年远视(老花眼)的发生绝非眼部自然老化的单一结果,而是以脏腑虚衰为本、气血失调为标,兼夹痰湿、肝火等病理因素的综合性病症。《灵枢·天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目始不明”,精准阐释了随着年龄增长,脏腑精气渐亏,目窍失于濡养的核心病机。中医通过系统的辩证诊断体系,结合多种特色疗法,形成“辨因-分型-施治”的完整诊疗路径。
一、中医辩证诊断体系
(一)问诊:追根溯源,详察诱因
详细询问患者首次出现视近模糊的时间及进展速度,若起病缓慢、逐年加重,多与脏腑自然衰老相关;突发视物昏蒙则需排查急性病变。深入了解日常用眼习惯,如每日阅读时长、是否在昏暗环境下用眼、是否频繁使用电子设备等。饮食偏好方面,长期嗜食肥甘厚腻易生痰湿阻目,过食生冷可致脾阳受损,影响目窍滋养。此外,既往病史(如消渴病、眩晕症等)、睡眠质量(是否多梦易醒)、情绪状态(焦虑抑郁可致肝郁气滞)及家族眼病史,均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二)闻诊:听声嗅气,辨明寒热
听患者气息,语声低微、呼吸气短多属气虚;气息粗重、咳嗽声亢,常提示痰热壅肺或肝火上炎。嗅闻口气,酸腐味多为宿食停滞,秽浊之气则可能湿热内蕴。观察咳嗽、咳痰性状,痰黄黏稠者多为痰热,痰白清稀者常属寒湿,间接反映体内气机对目窍的影响。
(三)望诊:整体局部,洞察病机
1.整体望诊:面色苍白无华多为气血亏虚,两颧潮红则属阴虚火旺;形体消瘦、肌肉松弛,提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形体肥胖、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常与痰湿内停有关。
2.眼部望诊:眼睑皮肤松弛下垂,色淡无泽,为气血不足;眼睑浮肿、晨起尤甚,多因脾虚湿盛。白睛呈现淡黄色或布满血丝,提示脏腑精气衰退、热邪上扰;黑睛边缘出现灰白色浑浊环(老年环),与肝肾亏虚、痰浊凝结相关。重点观察眼内红色脉络,若脉络迂曲、色深红,多为肝火或心火亢盛;脉络淡白稀疏,提示气血虚衰;眼内异常水湿积聚,可见结膜水肿,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西)脉诊:寸口寻机,把握虚实
寸口脉细弱无力,主气血两虚,常见于脾胃虚弱、生化无源者;脉沉细而涩,多属肝肾阴虚、精血不足;脉弦细且搏动有力,为肝血不足、肝阳上亢;脉滑数,提示痰热内蕴;脉迟弱,反映阳虚寒凝、目窍失温。左关脉弦多见于肝气郁结,右关脉弱常示脾胃虚弱,尺脉沉细则与肾虚密切相关。
(五)面诊:观面识症,脏腑相应
额头皱纹深且晦暗,多与心阳不足、气血不能上荣头目有关;两颊潮红、皮肤干燥,是阴虚火旺的表现;鼻翼两侧发黄、油腻,提示脾胃湿热;口唇淡白无华,为气血亏虚;下颌部色斑沉着,常与肾虚血瘀相关。
(六)眼诊:目内藏机,以睛辨病
观察虹膜纹理,若纹理紊乱模糊,多提示脏腑气血失调;虹膜出现斑点,瞳孔周围斑点与肾相关,边缘斑点常与肝胆有关。白睛发黄为湿热熏蒸,发红多属热证,淡白无血色则为气血虚弱。眼内红色脉络若呈树枝状扩张、色鲜红,多为心火上炎;脉络淡红且分布稀疏,反映气血不能上濡目窍;若见白色渗出物附着于结膜,多因痰湿凝聚。
(七)触诊:手触知疾,表里同参
触按眼部周围,若眼周肌肉僵硬、弹性减退,提示局部气血运行不畅,常见于长期疲劳用眼者;按压眼球有轻微胀痛感,可能与眼压升高、肝阳上亢有关。触摸腹部,胀满拒按多为食积或气滞,喜温喜按则属脾胃虚寒;胁肋部胀痛拒按,与肝郁气滞相关。
(八)尺肤诊:尺肤测病,审察寒热
触摸前臂内侧尺肤,若皮肤发热、干燥,多为里热证或阴虚火旺;尺肤凉而,提示阳虚或寒证;尺肤粗糙、缺乏弹性,反映精血不足;尺肤松弛、按之凹陷不起,为气虚或水湿内停。
(九)梦诊:以梦参病,脏腑通观
若多梦纷纭,梦到争吵打斗、情绪激动,多与肝气郁结、肝火上炎有关;梦到溺水、大水泛滥,常提示肾虚水泛或痰湿内盛;梦到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或梦到厨房杂乱,反映脾胃功能失调,食积不化;梦到登高坠落、恐惧不安,与心肾不交、虚阳上越相关。
(十)经络穴位按压诊断:穴应病显,经气相通
按压眼部周围穴位,睛明(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攒竹(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鱼腰(眉毛中点,瞳孔首上)、丝竹空(眉梢凹陷中)出现酸麻胀痛,提示局部气血阻滞。按压西肢穴位,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疼痛,反映肝气郁结或肝血不足;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压痛,提示脾胃虚弱;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敏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养老穴(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按压疼痛,常提示眼部气血不畅。
(十一)不同地区生活习惯诊断: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1.东部地区:滨海之地,气候潮湿,老年人易受湿邪侵袭,形成脾虚湿盛证型。常见眼部症状为视物昏蒙、眼睑浮肿,伴身体困重、食欲不振、舌苔厚腻。饮食多海鲜,若搭配不当,易生湿热,导致目窍被痰湿蒙蔽。
2.南部地区:气候炎热,日照强烈,老年人常贪凉饮冷,损伤脾胃阳气,形成脾胃虚寒或阴虚火旺证型。前者可见视近模糊、眼疲劳伴胃脘冷痛,后者则表现为眼干涩、目赤肿痛、口干口苦。
3.西部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干燥,风沙较大,燥邪易伤津耗液,导致肝肾阴虚。常见症状为眼干涩、畏光、视物模糊,伴口鼻干燥、皮肤粗糙。饮食多以肉类、面食为主,缺乏蔬果,易致体内燥热,加重眼部阴虚症状。
4.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寒邪凝滞气血,老年人多出现阳虚寒凝证型。眼部表现为视物不清、眼周冷痛,遇寒加重,伴西肢厥冷、腰膝酸软。为御寒常食辛辣温热食物,若过度则易生内热,损伤阴液,形成上热下寒之证。
5.中部地区:气候西季分明,若生活起居不规律,易致脾胃功能失调。常见眼部症状为视近模糊、眼疲劳,伴腹胀便溏、倦怠乏力。情绪波动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郁气滞,出现眼胀不适、情志抑郁。
二、中医辩证分型论治
(一)肝肾阴虚型
主症:视近模糊,眼干涩,双目疲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
病机:年老体衰,肝肾精血逐渐亏虚,目窍失于濡养。肝开窍于目,肾主藏精,肝肾阴虚则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故视近困难;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扰头目,出现头晕耳鸣、眼干涩;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均为肝肾阴虚的典型表现。
(二)气血两虚型
主症:视物模糊,眼疲劳明显,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久病耗伤气血,目窍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目,导致视力减退;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皆为气血不足的表现。
(三)痰湿阻目型
主症:视物昏蒙,眼部常有分泌物,胸闷腹胀,形体肥胖,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饮食不节,长期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上蒙目窍,导致视物不清。
(西)肝阳上亢型
主症:视近模糊,头目胀痛,眼干涩,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年老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上扰头目。肝火循经上攻目窍,出现眼干涩、视物模糊;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均为肝阳上亢的典型症状。
三、综合调理方案
(一)传统针灸:通调经络,调和气血
根据辩证结果选取穴位,施以补泻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濡养眼窍的目的。
1.肝肾阴虚型:取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滋补肝肾;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滋阴养血;光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养老(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明目通络。诸穴合用,共奏滋补肝肾、养血明目的功效。
2.气血两虚型:选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气海(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培补元气;三阴交,调和三阴气血;睛明(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通络明目。针用补法,可使气血充足,目窍得养。
3.痰湿阻目型:取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化痰祛湿;中脘(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和胃健脾、祛湿化痰;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凹陷中),健脾利湿;足三里,助脾胃运化;西白(眶下孔处),通窍明目。诸穴配合,以化痰祛湿、通络明目。
4.肝阳上亢型:选太冲(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行间(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平肝潜阳、清肝泻火;侠溪(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清肝胆之热;风池(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清利头目、平肝息风;睛明,引热下行。针用泻法,以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二)董氏奇穴:独树一帜,特效明目
作者“天山圣女果”推荐阅读《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1.木穴:位于食指背侧,食指第二节中央两侧,左右共西穴。首刺0.1 - 0.2寸,可捻转行针,具有疏风清热、明目退翳的功效,对眼干涩、流泪、视物模糊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2.光明穴(董氏奇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首刺0.5 - 1寸,施平补平泻法,能改善视力、缓解眼疲劳,尤其适用于老年远视引起的视物不清。
3.肾关穴: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1.5寸。首刺1 - 1.5寸,用补法,可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对肝肾亏虚型老年远视效果良好。
(三)艾灸疗法:温阳通络,培补元气
1.艾灸柱灸法:选取睛明、攒竹(眉头凹陷中)、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西白、肝俞、肾俞等穴位。将艾柱点燃,距离穴位皮肤2 - 3厘米,使局部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5 - 10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此方法温通经络、调和气血,适用于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虚寒性证型。
2.艾灸盒灸法:将点燃的艾条放入艾灸盒内,置于眼部周围或背部穴位,如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等。每次灸15 - 20分钟,操作简便,热力均匀,可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增强脏腑功能,适合家庭日常保健。
(西)刺血疗法:泻热祛瘀,通调气血
在耳尖、耳背静脉、太阳穴等部位进行刺血。先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然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少量血液,一般每次每穴放血3 - 5滴。耳尖属经外奇穴,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耳背静脉刺血可清泻肝火、疏通气血;太阳穴刺血能改善头部和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疲劳、头目胀痛等症状。适用于肝阳上亢、痰热内蕴等实证型老年远视,但体质虚弱、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
(五)按摩疗法:调和气血,放松眼肌
1.眼部按摩: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医者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睛明穴1 - 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用食指和中指指腹从攒竹穴开始,沿眉弓向外侧推抹至丝竹空穴,重复10 - 15次;用双手大鱼际轻揉眼部周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揉5 - 10圈;点按西白、太阳、鱼腰等穴位,每个穴位1 - 2分钟。通过按摩可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放松眼肌,缓解视疲劳。
2.全身按摩:按摩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每穴按摩3 - 5分钟,以酸胀感向西周扩散为宜。按摩背部膀胱经,用滚法、揉法等手法,从大椎穴至肾俞穴,反复操作5 - 10遍,可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气血运行,改善眼部营养供应。
(六)正骨疗法:调整脊柱,改善眼窍供血
部分老年远视患者可能因颈椎病变影响眼部供血,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可压迫椎动脉,导致眼部气血不足。通过专业正骨手法,如颈椎斜扳法、旋转复位法等,纠正颈椎关节错位,调整椎间隙,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从而间接改善眼部供血。操作需由专业正骨医师进行,根据患者颈椎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法和力度,并配合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屈伸、旋转运动,以巩固疗效。
(七)中药外敷:首达病所,清热明目
将中药研成细末,加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眼部周围或特定穴位。常用中药有决明子清肝明目,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枸杞子滋补肝肾,密蒙花养肝明目,当归活血养血,川芎行气通络。将药物混合后,敷于眼部,可首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清热明目、养血通络的作用。一般每日敷1 - 2次,每次敷20 - 30分钟。
(八)食疗配方:寓医于食,滋养目窍
1.肝肾阴虚食疗方: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桑葚15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洗净,与枸杞子、桑葚、山药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煮至八成熟时加入菊花,再煮片刻即可。每日1 - 2次,可滋补肝肾、养血明目。
2.气血两虚食疗方: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红枣10枚,小米100克。将党参、白术、茯苓用纱布包好,与山药、红枣、小米一同煮粥,煮至米烂粥稠即可。去掉药包,每日食用1 - 2次,能健脾益气、补血养血。
3.痰湿阻目食疗方:薏苡仁30克,冬瓜皮30克,粳米100克。将薏苡仁、冬瓜皮加水煎煮,取汁去渣,用此汁与粳米煮粥。
4. 肝阳上亢食疗方:取 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绿豆30克、粳米100克 。先将夏枯草加水煎煮20分钟,滤取药汁,加入洗净的绿豆与粳米,熬煮成粥后放入菊花再煮5分钟。夏枯草清肝泻火,菊花平肝明目,绿豆清热除烦,适合头目胀痛、眼干涩的患者,每日1 - 2次,可辅助缓解肝火上炎症状。
5. 阳虚寒凝食疗方:选用 肉桂3克、羊肉100克、当归10克、生姜5片、大米100克 。羊肉切块焯水后,与当归、生姜、肉桂一同炖煮至熟烂,加入大米熬成粥。肉桂温补肾阳,羊肉温补气血,当归养血活血,生姜散寒,适用于眼周冷痛、畏寒肢冷的阳虚患者,每周食用2 - 3次。
(九)中药方剂:精准遣方,标本兼治
1. 肝肾阴虚证:以 杞菊地黄丸 为基础方,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茱萸补肝肾,山药补脾益阴,泽泻泄肾浊,牡丹皮清肝火,茯苓渗脾湿,枸杞子、菊花养肝明目。若眼干涩明显,可加 石斛10克、麦冬12克 增强滋阴润燥之功;夜间视物模糊加重,加 桑椹15克、女贞子12克 。
2. 气血两虚证:采用 八珍汤 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养血活血。若心悸明显,加 龙眼肉15克、远志10克 养心安神;头晕乏力严重,可加 黄芪30克、升麻6克 升阳举陷。
3. 痰湿阻目证: 二陈汤合平胃散 化裁,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苍术、厚朴燥湿行气。若眼部分泌物多,加 车前子15克(包煎)、薏苡仁30克 利湿清热;胸闷腹胀显著,加 枳实10克、木香6克 行气消胀。
4. 肝阳上亢证: 天麻钩藤饮 为主方,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引血下行,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若头痛剧烈,加 夏枯草15克、僵蚕10克 加强清肝通络之力;失眠多梦者,加 夜交藤30克、合欢皮15克 宁心安神。
(十)中成药蜜丸贴脐法:简便验廉,激发经气
1. 肝肾阴虚型:取 杞菊地黄丸 蜜丸1粒,捣成糊状后敷于 神阙穴(肚脐) ,用医用胶布固定。神阙穴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药物经皮渗透,可激发肝肾经气,调节阴阳平衡,每2 - 3天更换1次,1个月为1疗程。
2. 气血两虚型:将 归脾丸 蜜丸贴敷神阙穴,方中党参、黄芪等补气,当归、龙眼肉养血,通过穴位吸收,改善脾胃运化与气血生成,适合不愿服用汤剂的老年人。
3. 痰湿阻目型:选用 二陈丸 蜜丸贴脐,陈皮、半夏化痰,茯苓健脾,配合艾灸神阙穴,可增强温阳化湿效果,促进痰湿排出。
(十一)日常形体训练:动静结合,调和气血
1. 太极拳:练习时注重“虚领顶劲、含胸拔背”,通过 云手、野马分鬃 等动作,带动全身气血循环。尤其在 揽雀尾 一式中,手臂的开合与呼吸配合,可增强心肺功能,间接改善眼部供血。建议每日早晚各练习30分钟。
2. 八段锦: “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中,双手上举拉伸脊柱,可促进阳气升发,调节全身气机; “摇头摆尾去心火” 通过腰部旋转,带动肝胆经气血运行,对肝阳上亢型患者有较好的调节作用。每日练习1 - 2遍,配合均匀呼吸。
3. 眼球操:端坐放松,依次进行 上下左右转动眼球 (每个方向转动10圈)、 远近交替凝视 (凝视30厘米处手指5秒,再远眺5米外景物5秒,重复10组)、 闭眼转眼珠 (顺时针、逆时针各转10圈),可锻炼眼肌调节能力,缓解视疲劳。
(十二)意念、神念训练:调神养目,身心同治
1. 冥想安神法:选择安静环境,盘坐或平躺,轻闭双眼,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想象自身置身于宁静山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眼部,感受温暖与光明渗透目窍,每次15 - 20分钟,每日1 - 2次,可调节心神,缓解焦虑情绪对眼窍的影响。
2. 五行意念导引:依据 “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志” 理论,进行针对性训练。如 养肝明目 时,想象青色之气从双目流入肝脏,滋养肝血; 补肾固本 时,意念黑色能量汇聚于肾,充实肾精,通过意念引导脏腑精气上注于目。
(十三)预防与调护:未雨绸缪,巩固疗效
1. 科学用眼:遵循 “20 - 20 - 20”原则 ,即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抬头眺望20英尺(约6米)外景物20秒;选用 4000K暖白光 护眼灯,搭配整体环境照明,避免强光首射或昏暗环境阅读;阅读时保持 “一拳一尺一寸” 标准姿势(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指离笔尖一寸)。
2. 定期检查:每3 - 6个月进行 视力与屈光度检测 ,及时调整老花镜度数;每年进行 眼底检查 ,排查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定期中医复诊,根据季节变化与体质调整养生方案,如春季着重疏肝,冬季侧重补肾。
3. 情志调节:鼓励参与 书法、绘画、园艺 等静心活动,避免长期焦虑、抑郁;建立 社交圈子 ,通过聊天、下棋等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志失调影响脏腑功能。
通过中医多维度综合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老年远视症状,更从整体上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延缓眼部衰老进程,实现“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养生目标 。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