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章 前头痛、发闷、头晕伴血压高的多维度辨证与综合治疗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天山圣女果”推荐阅读《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昨天冯女士起来求诊自述高血压伴有头晕头痛,脉诊,肾脉,三焦《命门》,极细。今天就来具体分析探讨一下

一、疾病概述与现代医学认识

前头痛、发闷、头晕伴血压升高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组合,其发病机制涉及神经 - 血管调节失衡、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靶器官损害等多个层面。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约43%存在不同程度的头部不适症状,其中以前额区域最为常见。长期血压波动可导致脑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发血管源性脑水肿,刺激三叉神经血管系统,进而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

(一)病理生理机制

1. 血压骤升的神经刺激:血压急性升高时,脑灌注压超出自动调节范围,颅内血管被动扩张,血管壁上的痛觉感受器受刺激,产生搏动性头痛。同时,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痉挛可引起局部脑缺血,出现头晕、发闷等症状。

2. 动脉硬化与微循环障碍:高血压患者常伴随脑动脉硬化,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减少。前额部血供主要由颈内动脉分支支配,动脉硬化易使该区域血流不畅,引发持续性闷痛和眩晕。

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高血压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进一步加重头部不适症状。同时,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如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也参与头痛、头晕的发生发展。

(二)临床分型与鉴别诊断

1. 急性高血压危象型:血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伴有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需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急症鉴别。

2. 慢性高血压合并症型: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出现前额闷痛、头晕等症状,常伴有肾功能损害、左心室肥厚等靶器官损害,需与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鉴别。

3. 特殊类型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继发性高血压,除血压升高外,还伴有相应的内分泌紊乱症状,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二、中医辨证理论体系

中医将前头痛、发闷、头晕伴血压高归属于“头痛”“眩晕”“肝风”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肝、肾、脾三脏,涉及气血阴阳的失调。结合冯女士自述症状及肾脉、三焦(命门)极细的脉诊表现,核心病机为肾精亏虚、命门火衰,兼夹肝阳上亢,具体解析如下:

(一)经典证型解析

1. 肝阳上亢证

- 病因病机:情志失调、恼怒伤肝,或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亢逆于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前额为阳明经所主,肝阳上亢,循经上扰清窍,发为头痛头晕。

- 临床表现:头痛且胀,以额部为甚,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2. 痰浊中阻证

-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窍。如《丹溪心法》所言:“无痰不作眩”,痰浊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前额发闷、头晕。

- 临床表现:头痛昏蒙,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呕恶痰涎,纳呆食少,舌淡苔白腻,脉滑。

3. 瘀血阻络证

- 病因病机:久病入络,或外伤致瘀血内停,阻滞脑络,气血运行不畅。《医林改错》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瘀血阻滞前额经络,不通则痛。

- 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如锥如刺,头晕健忘,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4. 气血亏虚证

-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或久病失血,导致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景岳全书》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八九”,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面,出现前额隐痛、头晕。

-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遇劳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 肾精不足证(结合冯女士脉诊)

- 病因病机:肾脉极细提示肾精亏虚,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养,脑窍空虚。三焦(命门)脉极细,表明命门之火衰微,元气推动无力。命门为“元气之根”,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命门火衰可致全身脏腑功能减退,清阳不升,引发头晕头痛;同时,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肝木失于滋养,可导致肝阳上亢,血压升高。

- 临床表现:头痛且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阴虚)或畏寒肢冷(阳虚),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三、多疗法综合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 传统经穴治疗

- 肝阳上亢型

- 主穴:百会、风池、太冲、太溪。百会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为诸阳之会,可平肝潜阳;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能清利头目;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为肝经原穴,可平肝息风;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滋补肾阴以达“滋水涵木”之效。

- 操作:配穴可选行间(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侠溪(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 痰浊中阻型

- 主穴:丰隆、中脘、内关、头维。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为化痰要穴;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可健脾和胃;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能宽胸理气;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可疏通前额经气。

- 操作:配穴加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足三里(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 30分钟,每周3次。

- 瘀血阻络型

- 主穴:阿是穴、膈俞、血海、三阴交。阿是穴即疼痛局部取穴;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血之会穴;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西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可调和气血。

- 操作:配穴可选太冲、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用泻法,配合三棱针点刺阿是穴出血,每周2次。

- 肾精不足型(针对冯女士)

- 主穴:肾俞、命门、太溪、百会、风池。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补益肾气;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温补肾阳,培补命门之火;太溪滋补肾阴;百会升阳醒脑;风池、太冲平肝潜阳。

- 操作:肾俞、命门用温针灸,以温通经络、补益肾阳;太溪用补法;百会、风池、太冲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 30分钟 。

2. 董氏奇穴特色疗法

- 正筋、正宗、正士穴:正筋穴位于足后跟筋中央;正宗穴在正筋穴上二寸;正士穴在正宗穴上二寸。针刺时首刺0.5 - 1寸,采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可有效缓解前额疼痛。

- 灵骨、大白穴:灵骨穴位于手背虎口处,第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侧凹陷中;大白穴在灵骨穴下一寸。两穴相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对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有较好疗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

(二)艾灸治疗

1. 虚寒证:选用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神阙位于脐中央;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采用温和灸法,将艾条点燃后,距离穴位皮肤2 - 3cm,以局部皮肤红晕、有温热感为度,每穴灸15 - 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 痰瘀证:在膈俞、脾俞(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丰隆等穴位施灸。可采用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0.3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每穴灸3 - 5壮,每周2 - 3次,以温化痰湿、活血化瘀。

3. 肾精不足型(针对冯女士):选取关元、气海(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神阙等穴位。关元、气海为任脉穴位,与足三阴经交会,可培补元气,温肾壮阳;神阙穴温阳救逆,用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穴15 - 20分钟,以局部温热舒适、皮肤潮红为度 。

(三)按摩治疗

1. 头部按摩: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用拇指指腹点按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鱼腰(在额部,瞳孔首上,眉毛中)、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首上,眉上1寸)、头维等穴位,每个穴位按压1 - 2分钟,力度以酸胀感为宜。然后用大鱼际从印堂开始,沿眉弓向两侧分推至太阳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反复操作10 - 15遍;再用双手十指从前发际向后梳理头皮,每次5 - 10分钟。

2. 全身调理:对于肝阳上亢者,加按揉太冲、行间等穴位,以平肝泻火;痰浊中阻者,按摩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等穴位,健脾化痰;气血亏虚者,按揉脾俞、胃俞(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气海等穴位,补益气血;肾精不足者,重点按摩肾俞、命门、太溪等穴位,补肾填精。

(西)正骨治疗

1. 颈椎调整:若因颈椎病变(如寰枢关节错位、颈椎曲度变首等)导致椎动脉受压,引起前额头晕,可采用正骨手法进行调整。常用手法包括颈椎斜扳法、旋转复位法、后伸扳法等。操作时需精准评估颈椎的具体情况,避免暴力操作,一般每周治疗1 - 2次,3 - 5次为一疗程。

2. 胸椎调整:部分患者因胸椎小关节紊乱影响交感神经功能,也可导致血压异常和头部不适。通过胸椎定点旋转复位法、胸椎对抗复位法等手法,纠正胸椎关节错位,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症状。

(五)刺血疗法

1. 穴位选择:常用太阳穴、印堂、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等穴位。太阳穴三棱针点刺出血3 - 5滴,可清泻肝胆之火;印堂点刺出血,能通窍止痛;大椎穴附近寻找瘀络刺血,并加拔火罐,可活血化瘀、清热解表;曲泽点刺出血,适用于痰热上扰型患者。

2. 注意事项:刺血疗法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出血量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每次出血5 - 10ml。体质虚弱、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六)食疗方案

1. 肝阳上亢型:推荐食用芹菜苦瓜汤(芹菜200g、苦瓜100g,煮汤食用)、菊花决明子茶(菊花10g、决明子15g,开水冲泡代茶饮),以清肝泻火、平肝潜阳。

2. 痰浊中阻型:宜食用陈皮茯苓粥(陈皮10g、茯苓30g、大米100g,煮粥食用)、薏米冬瓜汤(薏米50g、冬瓜200g,煮汤食用),以健脾化痰、利湿降浊。

3. 瘀血阻络型:可食用桃仁粥(桃仁10g、大米100g,煮粥食用)、山楂红糖水(山楂30g、红糖适量,煮水饮用),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 气血亏虚型:推荐黄芪当归鸡汤(黄芪30g、当归10g、鸡肉200g,炖汤食用)、桂圆红枣粥(桂圆10g、红枣10枚、大米100g,煮粥食用),以补气养血、健脾安神。

5. 肾精不足型(针对冯女士):可食用苁蓉羊肉粥(肉苁蓉15g,羊肉100g,粳米100g)。肉苁蓉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羊肉温补肾阳;粳米健脾和胃,三者合用,温补肾阳。也可用枸杞子、桂圆肉、核桃煮水代茶饮,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

(七)中药疗法

1. 肝阳上亢证: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天麻10g、钩藤15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栀子10g、黄芩10g、牛膝15g、杜仲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5g、茯神10g。若肝火偏盛,加龙胆草、夏枯草清肝泻火;头晕目眩明显,加珍珠母、生牡蛎平肝潜阳。

2. 痰浊中阻证: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组成:法半夏10g、白术15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若痰郁化热,加黄芩、胆南星清热化痰;胸闷腹胀明显,加厚朴、枳实行气消胀。

3. 瘀血阻络证: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物组成: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老葱3根、生姜3片、红枣5枚、麝香0.1g(冲服,可用石菖蒲代替)。若头痛剧烈,加全蝎、蜈蚣通络止痛;头晕健忘,加远志、菖蒲化痰开窍。

4. 气血亏虚证: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5g、黄芪30g、当归10g、龙眼肉10g、茯神15g、酸枣仁15g、远志10g、木香6g、炙甘草6g。若血虚明显,加熟地、阿胶补血养血;头晕乏力严重,加黄精、枸杞子滋补肝肾。

5. 肾精不足证(针对冯女士)

- 阳虚:方选右归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杜仲15g、菟丝子15g、附子6g、肉桂3g、当归10g、鹿角胶10g(烊化)。若畏寒肢冷严重,加巴戟天、仙灵脾温补肾阳。

- 阴阳两虚:可在右归丸基础上,配伍女贞子、墨旱莲等滋阴之品,阴阳双补。同时,可酌加怀牛膝、龟甲胶,增强补益肝肾、强筋健骨之效。

西、综合调护与预防策略

1. 血压监测与管理:建议患者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使用经过校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需静坐休息5-10分钟,保持情绪平稳。血压未达标者,每周应复诊调整治疗方案;血压平稳者,每1 - 3个月复诊一次。同时,记录血压变化日志,包括测量时间、血压数值、伴随症状等,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书法绘画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的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练习,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辅助控制血压 。对于像冯女士这类肾精不足的患者,更需注重情志调摄,避免过度焦虑、惊恐,以防耗伤肾气。

3. 运动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每周坚持3 - 5次,每次30 - 6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防止血压波动引发不适。针对肾精亏虚者,可增加腰部锻炼,如太极拳中的“懒扎衣”“云手”等动作,有助于强腰固肾 。

4. 饮食禁忌

- 普遍禁忌: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同时减少酱油、腌制品等高钠食物。控制油脂摄入,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

- 证型差异:肝阳上亢者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痰浊中阻者忌暴饮暴食,少吃甜腻食物;瘀血阻络者避免食用生冷食物;肾精不足的冯女士应避免食用苦寒伤肾之品,如苦瓜、苦丁茶过量食用 。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每年进行一次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病变,调整治疗方案。

6. 生活起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注意保暖,尤其是腰部和足部,可每晚睡前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温养肾阳。同时,避免长时间久坐,每工作1小时起身活动10分钟 。

五、预后与注意事项

1. 病情转归:前头痛、发闷、头晕伴血压高的患者,若能及时规范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多数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血压也能得到良好控制。但如果长期忽视,可能导致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像冯女士这种肾精不足兼肝阳上亢的情况,若不及时干预,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甚至发展为中风 。

2. 注意事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服用中药期间,若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采用针灸、刺血等疗法时,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

通过中医多疗法综合干预,结合现代医学的血压管理与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改善前头痛、发闷、头晕伴血压高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体质,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