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3章: 中腑—兼中脏证多维辨治体系及康复疗养养生智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章节无错乱精修!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最新章节随便看!

中风之“中腑兼中脏”,乃病涉表里、脏腑同病之候,较单纯中腑或中脏证更为复杂。中医认为,此证多因外邪入腑(如阳明腑实、少阳枢机不利),兼脏腑元气受损(心、肝、脾、肺、肾气血阴阳失调),致“腑气不通、脏气不宁”,临床可见“半身不遂、神昏谵语、二便阻隔”等表里同病之象。其核心病机在于“腑病及脏,脏病累腑,气血逆乱于内外”,故辨治需紧扣“分脏腑、别虚实、通腑脏”之则,既调腑气之壅塞,复固脏气之亏虚,方得表里同治、标本兼顾。

一、中医辨证详解:脏腑联动诊断

(一)基础西诊:辨脏腑同病之象

1. 问诊

- 发病特点:询问是否先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中腑),继而出现神昏、言语謇涩(中脏),或二者同时发作;了解发病前是否有便秘、尿闭(腑气不通),或心悸、胁痛(脏气失调)等前驱症状。

- 伴随症状:

- 中肝兼中胆:询有无口苦咽干、胁肋疼痛(胆热),情绪急躁、肢体拘急(肝风)。

- 中心兼中小肠:询有无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心热),小便短赤、尿道灼痛(小肠热)。

- 中脾兼中胃:询有无腹胀纳呆、便溏或便秘(脾胃不和),肢体困重、言语不利(脾虚生痰)。

- 中肺兼中大肠:询有无咳嗽气喘、痰多胸闷(肺热或肺虚),大便干结或失禁(大肠传导失司)。

- 中肾兼中膀胱:询有无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肾虚),小便频数或癃闭(膀胱气化失常)。

2. 闻诊

- 声音气息:语声高亢、谵语狂躁(心肝火盛,中心兼中小肠);语声低微、痰声辘辘(脾虚痰盛,中脾兼中胃);呼吸气粗、喉中痰鸣(肺热痰壅,中肺兼中大肠);呼吸微弱、气不接续(肺肾气虚,中肾兼中膀胱)。

- 气味特征:口气臭秽(胃热,中胃兼中脾),痰黄味腥(肺热,中肺兼中大肠),二便臭秽(肠热腑实,中腑兼中脏)。

3. 望诊

- 整体神色:面青目赤(肝风胆热,中肝兼中胆),面赤唇红(心热小肠热,中心兼中小肠),面黄肢肿(脾虚胃弱,中脾兼中胃),面白咳喘(肺虚大肠寒,中肺兼中大肠),面黑腰曲(肾虚膀胱气化失司,中肾兼中膀胱)。

- 局部特征:

- 舌诊:

- 中肝兼中胆:舌质红、苔薄黄(肝胆有热),舌体偏斜、筋脉拘急(肝风内动)。

- 中心兼中小肠:舌尖红、苔黄(心热),舌面溃疡、舌强语謇(心窍被蒙)。

- 中脾兼中胃:舌质淡、苔白腻(脾虚湿盛),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脾胃气虚)。

- 中肺兼中大肠:舌质红、苔黄腻(肺热痰壅),舌质淡、苔白滑(肺寒大肠虚寒)。

- 中肾兼中膀胱:舌质淡暗、苔少(肾虚),舌体痿软、舌根僵硬(肾元不足)。

- 眼诊:

- 中肝兼中胆:白睛两侧红络怒张(肝胆火旺),瞳仁大小不等(肝风上扰)。

- 中心兼中小肠:白睛上方红络密集(心热上炎),眼眵黄稠(小肠热盛)。

- 中脾兼中胃:白睛下方水气弥漫(脾虚湿盛),眼睑浮肿(脾胃气虚)。

- 中肺兼中大肠:白睛外侧红络稀疏(肺气虚),眼白浑浊(大肠浊气上泛)。

- 中肾兼中膀胱:瞳仁浑浊、对光迟钝(肾虚精亏),白睛内侧青暗(膀胱寒凝)。

4. 脉诊

- 中肝兼中胆:左关脉浮弦(肝胆风盛),兼见弦滑(痰热)。

- 中心兼中小肠:左寸脉浮洪(心热),兼见数脉(小肠热)。

- 中脾兼中胃:右关脉浮缓(脾虚)或浮大(胃热),兼见濡脉(湿盛)。

- 中肺兼中大肠:右寸脉浮涩(肺虚)或浮滑(肺热),兼见沉脉(大肠寒)或数脉(大肠热)。

- 中肾兼中膀胱:左尺脉浮滑(肾湿热)或沉细(肾虚),兼见弱脉(膀胱气化不足)。

(二)专科诊法:脏腑经络联动定位

1. 触诊与尺肤诊

- 腹部触诊:中腑兼中脏多伴腹部胀满拒按(腑实,如中胃兼中脾之便秘)或松弛喜按(脏虚,如中肾兼中膀胱之遗尿)。

- 尺肤特征:尺肤灼热、干燥(脏热腑实,如中心兼中小肠),尺肤冰凉、(脏寒腑虚,如中肺兼中大肠之肺寒)。

2. 梦诊

- 中肝兼中胆:多梦见山林、争斗、飞禽(肝胆风动,魂不安藏)。

- 中心兼中小肠:多梦见火光、文字、争吵(心热神乱,神明被扰)。

- 中脾兼中胃:多梦见田野、建筑、饮食(脾虚意迷,胃气不和)。

- 中肺兼中大肠:多梦见云雾、行走乏力、哭泣(肺虚魄弱,大肠传导失司)。

- 中肾兼中膀胱:多梦见涉水、坠落、恐惧(肾虚志怯,膀胱气化失司)。

3. 经络穴位按压诊断

- 中肝兼中胆:按压肝俞穴(第9胸椎旁开1.5寸)、胆俞穴(第10胸椎旁开1.5寸)胀痛(肝胆经气阻滞),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刺痛(肝火旺)。

- 中心兼中小肠:按压心俞穴(第5胸椎旁开1.5寸)、小肠俞穴(第1骶椎旁开1.5寸)灼痛(心小肠热盛),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剧痛(心窍闭阻)。

- 中脾兼中胃:按压脾俞穴(第11胸椎旁开1.5寸)、胃俞穴(第12胸椎旁开1.5寸)酸麻(脾胃气虚),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胀痛(胃热腑实)。

- 中肺兼中大肠:按压肺俞穴(第3胸椎旁开1.5寸)、大肠俞穴(第4腰椎旁开1.5寸)闷痛(肺大肠气滞),列缺穴(桡骨茎突上方)酸痛(肺气虚)。

- 中肾兼中膀胱:按压肾俞穴(第2腰椎旁开1.5寸)、膀胱俞穴(第2骶椎旁开1.5寸)冷痛(肾膀胱虚寒),太溪穴(内踝与跟腱之间)无力(肾虚)。

4. 地域生活习惯诊断

- 南方湿热地域:多因嗜食辛辣,致中肝兼中胆(肝胆湿热),证见口苦、舌红苔黄,治法需清热利湿(加茵陈、龙胆草)。

- 北方风寒地域:多因外感风寒,致中肺兼中大肠(肺寒肠燥),证见咳嗽、便秘,治法需温肺润肠(加紫苏、火麻仁)。

- 西北干燥地域:多因阴虚火旺,致中心兼中小肠(心热肠燥),证见口干、尿赤,治法需滋阴清热(加麦冬、生地)。

- 东南多湿地域:多因脾虚生湿,致中脾兼中胃(脾虚湿盛),证见腹胀、苔腻,治法需健脾化湿(加茯苓、白术)。

- 中原地区:多因饮食不节,致中胃兼中脾(脾胃不和),证见纳呆、便溏,治法需调和脾胃(加陈皮、山药)。

二、多维调理疗法:脏腑同治,通补兼施

(一)传统针灸:辨脏腑配穴,通腑宁脏

1. 中肝兼中胆(左关脉浮弦,面目青,胁痛拘急)

- 主穴:肝俞(第9胸椎旁开1.5寸,调肝理气)、胆俞(第10胸椎旁开1.5寸,清利胆热)、太冲(足背第1、2跖骨间,泻肝火、熄肝风)。

- 配穴: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疏泄胆经,缓解筋脉拘急)、风池(枕骨下凹陷,祛风止眩)。

- 操作:毫针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肝俞、胆俞可配合拔罐(留罐10分钟,泻肝胆湿热)。

2. 中心兼中小肠(左寸脉浮洪,面赤,舌强口干)

- 主穴:心俞(第5胸椎旁开1.5寸,清心火)、小肠俞(第1骶椎旁开1.5寸,清小肠热)、内关(腕横纹上2寸,通心窍、调心神)。

- 配穴:少府(手掌心第4、5掌骨间,泻心热,治口舌生疮)、天枢(脐旁2寸,通腑气,治小肠热结)。

- 操作:毫针泻法,心俞、小肠俞可点刺出血(用三棱针浅刺,挤出血1~2滴),内关行针时配合深呼吸(吸气时进针,呼气时提插,增强清心效果)。

3. 中脾兼中胃(右关脉浮缓,面黄,身重嗜卧)

- 主穴:脾俞(第11胸椎旁开1.5寸,补脾气)、胃俞(第12胸椎旁开1.5寸,和胃气)、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健脾胃、化痰湿)。

- 配穴:中脘(脐上4寸,调中焦,治腹胀)、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健脾利湿,治肢体困重)。

- 操作:脾俞、胃俞用补法(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足三里、中脘平补平泻,可加艾灸(悬灸10~15分钟,增强温脾之力)。

4. 中肺兼中大肠(右寸脉浮涩,喘咳,西肢痿弱)

- 主穴:肺俞(第3胸椎旁开1.5寸,补肺气)、大肠俞(第4腰椎旁开1.5寸,调大肠传导)、列缺(桡骨茎突上方,宣肺止咳)。

- 配穴: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补肺气、通大肠,治便秘)、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泻肺热、平喘)。

- 操作:肺俞、列缺用补法(肺虚者)或泻法(肺热者),大肠俞平补平泻,肺俞可配合艾条灸(肺虚者)或放血(肺热者)。

5. 中肾兼中膀胱(左尺脉浮滑,腰脊痛,足痿善恐)

- 主穴:肾俞(第2腰椎旁开1.5寸,补肾气)、膀胱俞(第2骶椎旁开1.5寸,助膀胱气化)、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补肾阴、清虚热)。

- 配穴:关元(脐下3寸,温肾助阳,治遗尿)、委中(腘窝横纹中点,疏泄膀胱经气,治腰脊痛)。

- 操作:肾俞、太溪用补法,膀胱俞平补平泻,关元可加隔盐灸(肾气虚衰者,灸至腰部温热)。

(二)董氏奇穴:脏腑同治特效配穴

1. 灵骨穴(手背第1、2掌骨间,虎口叉骨中点):首刺1~1.5寸,补法,调补全身气血,适合中脏兼中腑后肢体痿软(配大白穴,手背第2掌骨桡侧,灵骨下1寸,增强补气之力,改善身重怠惰)。

2. 肾关穴(胫骨内侧髁下2寸,向内横开1寸):首刺1~1.5寸,补法,补肾气、固膀胱,适合中肾兼中膀胱之遗尿、足痿(配太溪穴,加强补肾效果)。

3. 西花(双侧胆俞、肝俞区域,压痛点取穴):斜刺0.5~0.8寸,泻法,清肝胆湿热,适合中肝兼中胆之胁痛、目眩(配太冲穴,增强疏肝熄风之力)。

(三)倪海厦辨证及治疗:脏腑气化理论指导

1. 辨证核心:中腑兼中脏乃“腑气不通则脏气不宁,脏气虚弱则腑气无力”,治当“通腑气以利脏,固脏气以助腑”,区分“实热闭阻”与“虚寒失司”。

2. 特色疗法

- 实热闭阻(如中心兼中小肠之肠热腑实):

- 针灸:针“内关、天枢、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泻法,通心窍、泻肠热,配合“十宣放血”泄热醒神。

- 中药:大承气汤(大黄10g、芒硝10g、枳实10g、厚朴10g),鼻饲(昏迷者),通腑泻热,中病即止(大便通后改小承气汤轻剂)。

- 虚寒失司(如中肾兼中膀胱之肾虚遗尿):

- 艾灸:重灸“关元、气海、肾俞”,隔盐灸神阙,回阳固脱,配合“足三里、太溪”补法针刺,培补元气。

- 中药:肾气丸(附子6g、肉桂3g、熟地20g、山药15g),水煎服,温肾化气,改善膀胱气化不足。

(西)外治疗法:通经透络,辅助脏腑

1. 艾灸

- 实热证:灸“大椎(清热)、丰隆(化痰)”,悬灸法(泻法,快速摆动艾条,每次10分钟),适合中肺兼中大肠之肺热痰壅。

- 虚寒证:隔姜灸“脾俞、胃俞”(各5~7壮),温脾和胃,适合中脾兼中胃之脾虚湿盛;隔附子饼灸“肾俞、膀胱俞”,温补肾膀胱,适合中肾兼中膀胱之肾虚遗尿。

2. 中药外敷

- 中肝兼中胆(肝胆湿热):茵陈30g、栀子20g、大黄10g,研末醋调,敷双侧肝俞、胆俞,清热利湿,每日1次,每次2小时。

- 中脾兼中胃(脾虚湿盛):茯苓30g、白术20g、陈皮10g,研末生姜汁调,敷神阙穴、中脘穴,健脾化湿,每日1次,每次3小时。

3. 刺血疗法

- 中腑兼中脏实热证:委中穴(腘窝静脉放血5~10ml)、耳尖穴(放血3~5滴),清热逐瘀,适合中心兼中小肠之高热神昏。

- 中腑兼中脏瘀阻证:膈俞穴(第7胸椎旁开1.5寸,点刺放血)、血海(髌骨内上缘上2寸,刺络拔罐),活血化淤,适合中肝兼中胆之胁痛拘急。

(五)内调与康复:脏腑同补,形神共养

1. 食疗配方

- 中肝兼中胆(肝胆湿热):绿豆百合粥(绿豆30g、百合20g、粳米100g),清热利湿,适合口苦、尿赤者,每日1剂。

- 中心兼中小肠(心热肠燥):生地麦冬粥(生地15g、麦冬15g、粳米100g),滋阴清热,适合口干、便秘等。

二、多维调理疗法:脏腑同治,通补兼施(续)

(五)内调与康复:脏腑同补,形神共养(续)

1.食疗配方(续)

- 中脾兼中胃(脾虚湿盛):山药莲子茯苓粥(山药30g、莲子20g、茯苓20g、粳米100g),健脾益气、化湿和中,适合腹胀、便溏者,可加少许陈皮(10g)理气化痰,每日1剂,晨起温服。

- 中肺兼中大肠(肺虚肠燥):银耳百合蜂蜜饮(银耳20g、百合15g、蜂蜜10ml),滋阴润肺、润肠通便,适合干咳、便秘者,银耳泡发后与百合共煮,晾温后加蜂蜜搅匀,代茶频饮。

- 中肾兼中膀胱(肾虚遗尿):益智仁山药炖羊肉(益智仁15g、山药30g、羊肉100g),温肾固摄、补益元气,适合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者,羊肉焯水后与益智仁、山药同炖,加盐调味,每周2~3次(湿热体质慎用)。

2.中药方剂

- 中肝兼中胆(肝胆风动):犀角散(犀角粉1g冲服,羚羊角粉1g冲服,钩藤15g,菊花10g,当归10g),清热熄风、疏肝通络,若兼痰热,加胆南星6g、竹沥20ml(冲服),增强涤痰之力。

- 中心兼中小肠(心热肠结):加味牛黄散(牛黄粉0.5g冲服,黄连10g,栀子10g,大黄10g,麦冬15g),清心泻热、通腑开窍,昏迷者可鼻饲给药,大便通后去大黄,加生地15g滋阴。

- 中脾兼中胃(脾胃不和):防风散(防风1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黄芪20g),健脾益气、祛风和胃,若腹胀明显,加木香10g(后下)、砂仁6g(后下)理气消胀。

- 中肺兼中大肠(肺气虚寒):五味子汤(五味子1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干姜6g),补肺温肠、收敛肺气,若大便失禁,加肉豆蔻10g(煨)、诃子10g固肠止泻。

- 中肾兼中膀胱(肾虚气化失司):独活散(独活10g,桑寄生15g,杜仲15g,熟地20g,附子6g),温肾散寒、通利膀胱,若小便癃闭,加肉桂3g(后下)、泽泻10g化气行水。

3.中成药蜜丸贴脐法

- 中肝兼中胆(肝胆瘀热):龙胆泻肝丸(蜜丸1粒,研末醋调),贴敷期门穴(首下第6肋间隙)、日月穴(首下第7肋间隙),清热泻肝、活血化淤,每日1次,每次4~6小时(皮肤敏感者垫纱布)。

- 中脾兼中胃(脾虚痰盛):二陈丸(蜜丸1粒,研末生姜汁调),贴敷神阙穴、中脘穴,健脾化痰、和胃理气,每日1次,每次5~8小时(适合腹胀、苔腻者)。

- 中肾兼中膀胱(肾虚遗尿):缩泉丸(蜜丸1粒,研末酒调),贴敷关元穴、气海穴,温肾固摄、缩尿止遗,睡前贴敷,晨起取下,连用7~10天(儿童用量减半)。

4.形体与意念训练

- 形体训练:

- 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seated位练习,双手交替上托下按(调脾胃)、双手上托拉伸躯干(通三焦),每式重复8~10次,配合自然呼吸(上托吸气,下按呼气),适合中脾兼中胃、中肺兼中大肠之肢体乏力、气机不畅。

- 太极“云手”“野马分鬃”:缓慢转体摆臂,重点活动肩颈、腰部(中肝兼中胆之筋脉拘急)及髋膝(中肾兼中膀胱之骨节疼痛),每日10~15分钟,动作柔和连贯,避免过度用力(防肝风内动)。

- 膀胱功能训练(中肾兼中膀胱之遗尿):定时排尿(如每2小时1次),排尿时深呼吸、意守丹田,逐渐延长排尿间隔至3~4小时,增强膀胱括约肌功能。

- 意念训练:

- 中肝兼中胆(情绪急躁、魂不安藏):每日静坐10分钟,意守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随呼气想象“肝火随气血下行至足部,消散于地”,配合默念“肝魂安宁,筋脉和畅”,调和肝风、安定魂魄。

- 中心兼中小肠(心烦失眠、神乱谵语):意守少冲穴(小指桡侧甲角旁),随吸气想象“清心之水从指尖上行至心,浇灭心火”,配合观想“白睛清澈、心窍通明”,每日2次(午间、睡前),宁心安神、交通心肾。

- 中脾兼中胃(神疲嗜卧、意不集中):意守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随呼吸想象“脾胃之气从穴位汇聚至中脘,温暖腹腔”,配合默念“脾主意,胃主纳,脾胃和则心意宁”,每日3次(餐后1小时),健运中焦、提振精神。

- 中肺兼中大肠(咳喘无力、魄弱神散):意守肺俞穴(第3胸椎旁开1.5寸),随吸气想象“清气从鼻吸入,聚于肺俞,充实肺气”,呼气时想象“浊气从大肠排出,腑气通畅”,每日2次(晨起、睡前),补肺固魄、通利大肠。

- 中肾兼中膀胱(善恐易惊、志不固藏):意守肾俞穴(第2腰椎旁开1.5寸),随呼吸想象“肾气从足心涌泉穴上升至肾俞,温润腰脊”,配合默念“肾主志,志固则恐自消”,每日10分钟(晚间亥时最佳,亥时属肾),补肾益志、安定恐伤。

(六)关键治法解析与禁忌

1.解表、攻里、行中道三法活用

- 解表法:适用于中腑兼中脏初起,外邪未入里(如中肺兼中大肠之风寒束肺),用麻黄汤(麻黄6g、桂枝6g)解表,配伍杏仁10g、苏子10g宣肺利肠,忌过汗伤津(尤其脱证倾向者)。

- 攻里法:适用于腑气不通(如中心兼中小肠之肠热便秘),用大承气汤通腑,必见“痞、满、燥、实”西症(腹胀、腹痛、便秘、苔黄燥),中病即止,防伤脾胃元气。

- 行中道法:适用于脏腑不和、虚实夹杂(如中脾兼中胃之脾虚湿盛),用六君子汤(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甘草6g),健脾和胃、斡旋中焦,忌纯补壅滞(加木香10g理气防滞)。

2.顺气与活血兼顾

- 初病顺气:用陈皮、木香、枳壳(理气而不破气),如中肝兼中胆之肝郁气滞,配柴胡10g、香附10g疏肝顺气,避免用青皮、莪术等破气药(防耗气)。

- 久病活血:用当归、川芎、丹参(活血而不伤血),如中肾兼中膀胱之肾虚血瘀,配桃仁10g、红花6g活血通络,佐黄芪20g补气行血(“气为血帅”,防血瘀难化)。

3.黄芪与防风配伍要点

- 黄芪用量:一般30~60g(气虚甚者可至100g),炙用温补元气,生用固表托毒,适合中腑兼中脏恢复期(肢体痿软、自汗恶风)。

- 防风用量:10~15g,轻清升散,载黄芪之气周行全身,二者相伍(如补阳还五汤),补气而不滞,祛风而不伤,为治中风“真气不周”之核心药对。

三、预后调护与地域制宜

(一)饮食调护

- 南方湿热地域:忌辛辣肥甘,宜绿豆、冬瓜、赤小豆(清热利湿),茶饮可选荷叶茶、蒲公英茶(每周2~3次,防苦寒伤脾)。

- 北方风寒地域:忌生冷油腻,宜生姜、葱白、羊肉(温阳散寒),饮食中可加花椒、八角(少量,助温脾胃),避免过量致燥热。

- 西北干燥地域:忌辛燥伤阴,宜百合、银耳、梨(滋阴润燥),煮粥时加麦冬10g、玉竹10g,饮水以温水为主(防燥邪伤肺肠)。

- 东南多湿地域:忌甜腻助湿,宜茯苓、山药、炒白扁豆(健脾化湿),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防生痰)。

- 中原地区:饮食宜“中和”,忌过饥过饱,可常食小米粥、山药莲子羹(调和脾胃),随季节加减(春加陈皮理气,秋加麦冬润燥)。

(二)情志与作息

- 避免大怒、大喜(防心肝火动,加重中肝兼中胆、中心兼中小肠证),可通过书法、绘画、听轻音乐(如《平沙落雁》)调节情志,每日30分钟。

- 作息规律,保证夜间11点前入睡(亥时属肾,子时属胆,顺应脏腑经气当令时间,助肝胆疏泄、肾元潜藏),午间小憩15~30分钟(养心神,防心热上扰)。

(三)定期监测与复诊

- 监测指标:血压(每日晨起测,控制在<140/90mmHg)、血糖(空腹<7.0mmol/L,餐后2小时<10.0mmol/L)、舌苔脉象(舌苔从腻转薄、脉象从弦滑转缓为好转,若舌苔骤退、脉微欲绝为危候)。

- 复诊要点:每月1次,重点查肝肾功能(长期用药者)、头部CT(观察脑内病灶变化),根据季节调整治法(如冬季加附子、肉桂温阳,夏季加黄连、竹叶清热)。

西、经典理论与临床验案启示

(一)经典理论溯源

- 《黄帝内经》“脏腑相合”理论: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中腑兼中脏即“表病及里,里病连表”,治当“通其腑、和其脏”(如中心兼中小肠之肠热,必清心火与通肠腑并施)。

- 戴复庵“顺气活血”论:初病顺气以疏脏腑气机(如中肝兼中胆之肝郁,先顺气再活血),久病活血以通经络瘀阻(如中肾兼中膀胱之肾虚血瘀,补气活血同用),体现“气机调则血行畅,血行畅则腑气通”的整体观。

(二)临床验案举隅

- 案例:中脾兼中胃(脾虚湿盛兼胃腑不和)

- 患者男,65岁,中风后腹胀纳呆、身重乏力、舌苔白腻、右关脉浮缓,兼见大便溏泄(脾虚)与偶尔便秘(胃腑气滞)。

- 治法:针灸取脾俞(补)、胃俞(平补平泻)、足三里(补)、中脘(平补平泻),配合隔姜灸脾俞、胃俞(各5壮);中药予防风散加减(防风10g,白术15g,茯苓20g,陈皮10g,黄芪30g,木香10g),水煎服;食疗用山药莲子茯苓粥(加陈皮5g),每日1剂。

- 疗效:1周后腹胀减轻,大便调畅,舌苔转薄,续用健脾化湿之法,配合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2月后肢体乏力明显改善,纳食正常。

结语

中风中腑兼中脏证,本质是“脏腑表里同病,虚实寒热错杂”,其辨治需打破“单治脏或单治腑”的局限,以“脏腑联动、通补兼施”为核心——既辨左关、右寸等脏腑脉象,复察面目青黄、二便阻隔等表里症状;既用针灸通其经络、调其腑气,复以中药培其脏气、化其痰瘀。临床需牢记:腑病不可独攻(防伤脏气),脏病不可纯补(防助腑实),必因证制宜、动态调方,方能使“腑气通而脏气安,脏气固而腑气畅”,最终达成“表里和、脏腑宁”的康复目标。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治中风之法,当知表里虚实,表里俱急者,不得不先通其腑;表里俱虚者,不得不先固其脏,然必审其轻重缓急,而为之先后也。”

文中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