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斜,是临床常见的面部神经功能障碍病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表情肌运动失调为主要特征。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早有相关记载,其发病机制与人体经络气血、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此症不仅影响面容外观,更可能伴随言语不利、进食漏液等功能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在现代医学中,口眼?斜常见于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疾病,但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独特的辩证体系与多元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康复方案。
辩证分型
1. 风邪中络证:起病急骤,多有受凉吹风史,面部肌肉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头痛、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此型多因外感风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痹阻所致。
2. 风热侵袭症:口眼歪斜,面部灼热,目赤流泪,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浮数。常见于外感风热之邪,循经上扰面部,壅滞气血。
3. 痰瘀阻络证:口眼歪斜,面部麻木,形体肥胖,胸闷痰多,舌暗苔腻,脉滑或涩。多因脾虚生痰,痰瘀互结,阻滞面部经络。
4. 气血亏虚症:病程较长,口眼歪斜迁延不愈,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多因久病体虚,气血不足,面部经络失于濡养。
5. 肝肾阴虚证:口眼歪斜,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常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伤阴,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西季患病分析
- 春季:春主风,风气通于肝。春季发病多因外感风邪,或肝郁化风,风邪上扰面部经络,引发口眼歪斜。此时病症常兼夹表症,如头痛、恶风等。
- 夏季:夏季暑热夹湿,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易致气血运行不畅。若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循经上犯面部,可出现口眼歪斜,常伴肢体困重、舌苔黄腻等症。
- 秋季:秋气干燥,燥易伤津。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肺,耗伤阴津,导致面部经络失润,气血运行受阻,亦可引发口眼?斜,常伴口鼻干燥、干咳等症。
- 冬季:冬主寒,寒性收引凝滞。寒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筋脉拘急,出现口眼歪斜,症状多较严重,伴局部冷痛、遇寒加重。
现代治疗的误区
现代医学多将口眼?斜简单归为神经损伤,常依赖激素、抗病毒药物及物理治疗。然而,单纯使用激素虽可快速减轻神经水肿,但易引发胃肠道反应、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过度依赖物理治疗,如长时间高频电刺激,可能导致面部肌肉疲劳、损伤。此外,现代医学较少关注患者整体体质与生活环境,忽略了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优势,难以从根源上调理脏腑功能,易致病情反复。
中医辩证详解
问诊
详细询问起病时间、诱因,如是否有受凉、吹风、感冒病史;了解伴随症状,如有无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利;询问既往病史,判断是否为中风后遗症或其他疾病引发;关注饮食、睡眠、二便情况,以判断脏腑功能。
问诊
听患者言语是否清晰,有无发音障碍;嗅口气是否异常,若口气秽臭,多为胃肠积热;口气腐臭,可能有龋齿或口腔感染;口气酸腐,常提示宿食停滞。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面色萎黄多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多为痰瘀内阻;查看面部表情,判断口眼歪斜程度及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注意形体肥瘦,肥胖者多痰湿,消瘦者多阴虚或气血亏虚。
脉诊
浮脉主表证,浮紧多为风寒,浮数多为风热;沉脉主里证,沉细多为气血亏虚,沉滑多为痰饮内停;弦脉主肝病,弦紧多为寒凝肝脉,弦疏多为肝郁化火。
面诊
观察面部色泽、纹理,若面部青筋显露,多为气滞血瘀;面部皮肤松弛,多为气虚;鼻准部发红,多为肺胃有热。
舌诊
舌质淡红为正常,淡白多为气血亏虚,红绛多为热证,青紫多为瘀血;舌苔薄白为正常,厚腻多为痰湿,黄腻多为湿热,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虚。
眼诊
观察眼内红色脉络走向、粗细及水气分布。若眼内血丝鲜红、怒张,多为肝火上炎;血丝淡红、迂曲,多为气滞血瘀;眼内水气增多、混浊,多为痰湿内停。
触诊
触摸面部肌肉,判断其张力、弹性,若肌肉僵硬拘急,多为寒凝或血瘀;若肌肉松弛无力,多为气血亏虚。按压眼眶、颧骨周围,若有压痛,提示局部气血不通。
尺肤诊
触摸前臂内侧皮肤,若尺肤热,多为里热证;尺肤凉,多为里寒证;尺肤松弛,多为气虚;尺肤紧绷,多为实邪阻滞。
梦诊
若患者多梦纷纭,梦中多与争吵、打斗相关,多为肝气郁结;若梦中涉水、遇雨,多为痰湿内盛;若梦中飞翔、登高,多为肝火上炎;若梦中坠落、恐惧,多为肾气不足。
经络穴位按压诊断
按压面部阳白、西白、地仓、颊车等穴位,若出现明显疼痛,提示局部经络不通;按压手足阳明经、足厥阴肝经的远端穴位,如合谷、太冲等,若有酸麻胀痛感,可判断所属经络气血异常。
不同地区生活习惯诊断
- 东方地区:滨海傍水,居民多食鱼盐,体质多实,发病多因湿热内蕴,循经上犯面部。
- 西方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干燥,居民多嗜辛辣,易致燥热内生,灼伤阴津,引发口眼歪斜。
- 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居民多贪凉饮冷,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阻滞经络。
-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居民多衣皮褐,饮食多肥甘,易致寒凝血瘀,或痰湿积聚,引发病症。
-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居民饮食杂而不劳,多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易受外邪侵袭。
调理方法
传统针灸
- 主穴:地仓(口角旁开0.4寸)、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咀嚼时咬肌隆起处)、翳风(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合谷(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配穴:风邪中络加风池、外关;风热侵袭加大椎、曲池;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气血亏虚加足三里、气海;肝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
董氏奇穴
- 侧三里(在足三里外开1寸,再下2寸处)、侧下三里(侧三里下2寸):用于调理面部气血,改善口眼歪斜。
- 灵骨(在手背第1、2掌骨结合部前凹陷中)、大白(即三间穴,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倪海厦辩证诊断及治疗方法
倪海厦强调辨明虚实寒热,若为风寒袭络,常用葛根汤加减;风热侵袭,以银翘散合牵正散化裁;对于久病气血亏虚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同时注重针刺与中药结合,针刺取穴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少阳、太阳经穴位。
艾灸
- 艾灸柱灸法:取地仓、颊车、阳白、翳风等穴位,将艾柱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每穴灸3 - 5状,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 艾灸盒灸法:将艾灸盒置于面部患侧,覆盖多个穴位,每次灸15 - 20分钟,每日1 - 2次。适用于虚寒症或病程较长者。
刺血疗法
在患侧面部太阳、印堂、阿是穴等部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加拔火罐,以吸出瘀血。每周1 - 2次,适用于实证、血瘀证。
按摩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指腹沿面部肌肉走行方向,从下向上、从内向外轻轻按摩,重点按摩地仓、颊车、西白、阳白等穴位,每次10 - 15分钟,每日1 - 2次,可促进面部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
正骨
对于因颈椎错位压迫神经导致的口眼歪斜,可采用正骨手法纠正颈椎关节错位。常用手法有旋转复位法、斜扳法等,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中药外敷
取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份,研成细末,用黄酒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面部,避开眼部,每日1次,每次敷2 - 3小时,可祛风通络,化痰散结。
食疗配方
- 防风粥:防风10g,葱白2根,粳米60g。先将防风、葱白煎取药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1剂,适用于风邪中络症。
- 薏苡仁粥:薏苡仁30g,粳米60g。将薏苡仁、粳米煮粥,每日1剂,适用于痰湿阻络症。
- 枸杞桂圆粥:枸杞子15g,桂圆肉10g,粳米60g。煮粥食用,每日1剂,适用于气血亏虚证。
中药方剂
- 牵正散: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份,研末,每次3g,每日2 - 3次,温酒送服,适用于风痰阻络所致的口眼?斜。
- 大秦艽汤:秦艽9g,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各6g,甘草、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白术、生地黄、熟地黄、白茯苓各3g,细辛1.5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风邪初中经络症。
中成药蜜丸贴脐法
取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蜜丸,切成小块,贴于肚脐(神阙穴),用胶布固定,3 - 5天更换1次。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适用于气血亏虚、脾胃虚弱型口眼歪斜。
日常形体训练
- 面部表情训练:对着镜子练习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等动作,每个动作重复10 - 20次,每日3 - 4组,可增强面部肌肉力量。
- 颈部活动:缓慢进行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运动,每个方向重复10 - 15次,每日2 - 3次,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意念、神念训练
根据“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志”的理论,患者可通过冥想进行意念训练。如在安静环境中,闭目养神,意念集中于丹田,想象温暖的气流在体内运行,滋养脏腑经络。对于肝气郁结者,可意念想象自己置身于宁静的山林,舒缓情绪;对于气血亏虚者,可意念想象金色的光芒笼罩全身,补充正气,调节脏腑功能,促进病情康复。
经典原文解析
经曰:“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动缋戾拘缓。又云:厥阴所至为缋。盖缋缩短也。木不及则金化缩短乘之,以胜木之条达也。戾者,口目?斜也。拘者,筋脉拘强也。木为金之缩短牵引而?斜拘强也。缓者,筋脉纵也。木为金乘,则土寡于畏,故土兼化缓纵,于其空隙而拘缓者,自缓也。”此段经文从五行生克角度阐释口眼?斜病机。肝属木,若肝木不及,金气相对亢盛,金克木致筋脉受约束牵引,出现口眼?斜、筋脉拘强;同时,木被金乘,脾土失去制约,可致筋脉弛缓。“故口目?斜者,多属胃土,然有筋脉之分焉。经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此胃土之筋为?斜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所生病者,口?唇斜,此胃土之脉为?斜也。”明确指出口眼歪斜与胃土及筋脉、经脉关系密切,阳明经筋、经脉气血不畅均可引发病症 。
“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治宜清阳汤、秦艽升麻汤,或二方合用。黄芪二钱,人参、当归、白芍药各一钱,甘草、桂枝各五分,升麻、葛根、秦艽各一钱,白芷、防风、苏木、红花、酒黄柏各五分,水酒各半煎,稍热服。初起有外感者,加莲须葱白三茎同煎,取微汗。第二服不用。”清阳汤、秦艽升麻汤以黄芪、人参等补气,当归、白芍养血,升麻、葛根升阳,秦艽、防风等祛风,适用于气血不足、风邪侵袭之症。“外以酒煮桂取汁一升,以故布浸拓病上,左?拓右,右?拓左。筋急?斜,药之可愈。脉急?斜,非灸不愈。目斜灸承泣,口?灸地仓,如未效,于人迎、颊车灸之。戴云:中而口眼?邪者,先烧皂角烟熏之,以逐去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其血脉。”强调内外同治,外用酒煮肉桂汁湿敷、艾灸及烟熏疗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口眼?斜具有良好疗效,体现了中医综合治疗的特色 。
作者提示,文中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有病及时就医以免耽误健康。
作者“天山圣女果”推荐阅读《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