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0章:《杂症疮疡》乳痈的中医内治核心逻辑及疗养养生康复智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天山圣女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乳痈的中医内治核心逻辑及疗养养生康复智慧

一、分期论治的理论依据

在中医外科范畴里,乳痈这一病症,其发病进程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中医依据 “痈疡三期”,即初起、成脓、溃后这一基本架构,并结合乳痈自身独特的发病特点,精心构建起一套系统且极具针对性的论治逻辑,概括而言便是 “初起分消透邪、成脓托毒溃坚、溃后补养收口”。

一、分期论治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溯源

追溯分期治法的源头,众多中医古籍都对痈疡的辨证论治有着详尽阐释。其中,《外科正宗》这部经典著作,犹如一座灯塔,为乳痈的分期治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疡科心得集》等典籍也进一步丰富了相关认知,它们所蕴含的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于乳痈治疗的全过程。尽管这些古籍中并非专门针对乳痈进行论述,但其中关于痈疡三期的见解,以及对各类疮疡在不同阶段治法的探讨,为后世医家针对乳痈实施分期论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分期治法解析

1.初起分消透邪:乳痈初起之时,多是由于肝郁胃热,致使乳汁淤积,再加上外感风热之邪乘虚而入,进而导致乳络堵塞不通,气血壅滞不畅,最终形成肿块,并伴有疼痛等症状。此阶段治疗的核心要点在于 “分消透邪”,也就是借助药物的功效,驱散郁结的气机,化解淤积的乳汁,同时透散外来之邪气,使乳络恢复通畅,气血重归调和,从而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成脓托毒溃坚:倘若乳痈在初起阶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便会进一步发展。此时热毒炽盛,气血瘀滞的情况愈发严重,就有可能形成脓肿。在成脓阶段,治疗的关键在于 “托毒溃坚”。所谓 “托”,即运用具备托举、透脓功效的药物,推动脓液顺利排出,避免毒邪向内深陷;而 “溃坚”,则是要化解坚硬的肿块,促使脓液排出、毒邪泄散,进而使肿消痛减。

3.溃后补养收口:乳痈溃破之后,虽然脓液得以流出,但此时患者的正气己然受损,气血处于亏虚状态,创口也难以自行愈合。所以,在溃后期的治疗重点便在于 “补养收口”,通过采用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等方式,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推动创口的愈合,促使身体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

二、经典方剂的深度解析

(一)初起阶段(瓜蒌牛蒡汤类方)

1.瓜蒌牛蒡汤药理分析

- 瓜蒌:瓜蒌味甘且略带微苦,性寒,归经于肺、胃、大肠经。其具备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以及润肠通便之功效。在乳痈初起的治疗中,瓜蒌能够凭借自身清热化痰的特性,消散乳中的痰凝瘀滞,对疏通乳络颇有助益。

- 牛蒡子: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它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以及利咽消肿的作用。其辛散之性能够透邪外出,解毒消肿,助力消散乳痈初起时的热毒壅滞。

- 黄芩: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它擅长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于乳痈初起时的热毒之邪,黄芩能够清泻肺胃之热,解毒消肿,防止热毒进一步蕴结。

- 栀子: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能起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与黄芩相互配伍,可增强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有效缓解乳痈初起时的红肿热痛症状。

- 诸药相互配合,共同奏出清热、通乳、散结的美妙乐章,使得乳络通畅无阻,热毒得以消解,肿块逐渐消散。

2.与其他方剂对比及加减应用

- 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组成,其侧重于清热解毒,适用于乳痈初起时热毒炽盛的类型。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极为明显,同时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性症状,舌质红,舌苔黄,脉象数而有力。五味消毒饮中的药物大多为清热解毒之品,能够有效抑制热毒邪气,但在疏肝通乳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

- 逍遥散:逍遥散主要成分包含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等,其侧重于疏肝解郁,适用于乳痈初起时肝郁气滞的类型。此类患者多因情志不畅,致使肝气郁结,进而导致乳络不通。逍遥散通过疏肝理气,调节气机,使乳络恢复通畅,然而其清热解毒的力量相较于瓜蒌牛蒡汤和五味消毒饮略显不足。

- 加减变化:若患者乳汁壅盛,可添加王不留行、漏芦,以增强通乳的功效。王不留行味苦,性平,归肝、胃经,能活血通经、下乳消肿;漏芦味苦、咸,性寒,归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通经下乳的作用。若肿块质地坚硬,可加入皂角刺、穿山甲,以达到软坚散结的目的。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能消肿托毒、排脓;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可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二)成脓阶段(透脓散类方)

1.透脓散配伍解析

- 黄芪: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在透脓散中,黄芪发挥着补气托毒的关键作用,通过补益正气,增强机体的抗邪能力,促使脓液顺利排出。

- 穿山甲:穿山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胃经。能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与黄芪相互配伍,可协助黄芪托毒外出,同时软化坚硬的肿块,为脓液的排出创造有利条件。

- 皂角刺:皂角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具有消肿托毒、排脓的作用。其辛散温通之性,能够首达病所,透脓溃坚,协助穿山甲和黄芪共同托毒排脓。

- 川芎: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在透脓散中,川芎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对消肿排脓起到辅助作用。

- 当归: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与川芎相互配合,既能活血养血,又能行气止痛,使气血调和,有利于脓液的排出以及创口的愈合。

- 透脓散的立方本意在于 “托毒外出”,通过将补益气血、活血通络、消肿排脓的药物巧妙配伍,促使脓液排出体外,从而实现消肿止痛的目的。

2.与其他方剂对比及平衡运用

- 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饮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甘草、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组成,具有活血消肿、溃坚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乳痈成脓期且血瘀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此方在清热解毒的同时,着重于活血化瘀,对于局部疼痛、肿块坚硬、色红灼热等症状具有显著的缓解效果。与透脓散相比,仙方活命饮更侧重于活血消肿,而透脓散则以托毒排脓为主要功效。

- 成脓期“托补”与“清解”的平衡:在乳痈成脓期,单纯采用托毒排脓或者清热解毒的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需要将 “托补” 与 “清解” 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透脓散合五味消毒饮,透脓散中的黄芪等药物负责托毒排脓,而五味消毒饮中的金银花、野菊花等药物则承担清热解毒之责,二者合用,既能促使脓液排出,又能防止毒邪扩散,真正达到托毒不忘清热的目的。

(三)溃后阶段(八珍汤类方)

1.八珍汤原理解析

八珍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具有补益气血的显著功效。在乳痈溃后期,由于脓液的排出以及疾病对身体的消耗,患者往往处于气血两虚的状态,创口也因此难以愈合。八珍汤通过补益气血,使气血充足,从而能够滋养肌肤,推动创口的愈合。与此同时,气血充足还有助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外邪入侵,避免病情反复。

2.结合古籍论述及加减用药

- 《外科大成》中明确指出:“痈疡溃后,阴阳气血俱虚,当大补。” 这充分彰显了溃后期补养气血的重要性。

- 脾胃虚弱者:以西君子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西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若患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可添加山药、莲子等药物,以增强健脾益胃的作用。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可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 血虚明显者:以西物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西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是补血调血的经典方剂。若患者血虚症状明显,可加入阿胶、何首乌等药物,以加强养血补血的效果。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能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心、肾经,可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3.与其他方剂对比

- 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由西君子汤和西物汤加黄芪、肉桂组成,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适用于溃后虚寒证。此方在补益气血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增强补气之力,肉桂温阳散寒,对于气血两虚且兼有阳虚寒象的患者较为适宜。

- 人参养荣汤:人参养荣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陈皮、远志、五味子、肉桂、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养心健脾、益气补血的功效,适用于溃后气血两虚且兼有心神不宁的患者。该方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加入了养心安神的药物,如远志、五味子等,对于伴有心悸、失眠等症状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药对与单味药的独特应用

(一)经典药对梳理

1.青皮 - 陈皮:青皮味苦、辛,性温,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陈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配伍,青皮侧重于疏肝理气,陈皮则着重理脾和胃,共同调畅气血,使气机通畅无阻,对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所导致的乳痈初起,出现乳房胀痛、胸闷胁痛等症状,有着颇为良好的缓解作用。

2.蒲公英 - 金银花: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均为清热解毒的良药,配伍使用后,可显著增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对乳痈初起时热毒壅滞的症状疗效显著。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和金银花都具备抗菌抗炎的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3.柴胡 - 黄芩: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柴胡与黄芩配伍,柴胡负责疏解肝胆郁热,黄芩则清泻阳明之火,二者协同作用,可有效缓解乳痈初起因肝郁化火、胃热壅滞所引发的发热、乳房胀痛等症状。

(二)单味药特效应用及解析

1.漏芦:漏芦味苦、咸,性寒,归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通经下乳的功效。在乳痈的治疗过程中,漏芦不仅能够清热解毒,消散痈肿,还能通经下乳,促进乳汁的排出,有效缓解乳汁淤积的情况。现代研究发现,漏芦具有促进泌乳的作用,能够增加乳汁的分泌量,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对引起乳痈的常见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鹿角霜:鹿角霜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能温肾助阳、收敛止血、托毒生肌。在乳痈溃后期,鹿角霜可用于托毒生肌,促进创口的愈合。其温肾助阳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阳气,提升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有利于创口的修复。

3.丝瓜络:丝瓜络味甘,性平,归肺、肝、胃经。具有祛风化痰、通络下乳的功效。丝瓜络能够通络下乳,对于乳痈患者出现乳汁不通、乳房胀痛等症状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其通络的作用还能够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有助于消肿散结。

西、辨证要点与灵活运用

(一)辨证要点

1.辨病程阶段:精准判断乳痈处于初起、成脓还是溃后阶段,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初起阶段,乳房肿块质地较为坚硬,边界模糊不清,皮肤微微发红或者不红,伴有疼痛,多以胀痛为主,可能还会伴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到了成脓阶段,肿块会逐渐增大,中央部位变软,按压时有波动感,疼痛也会加剧,可伴有高热、烦渴等症状;而在溃后阶段,脓肿破溃,脓液流出,肿消痛减,但创口的愈合速度较为缓慢,常常伴有气血两虚的表现。

2.辨病因病机: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舌象脉象的表现,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机。若因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患者常伴有胸闷、胁胀、喜欢叹气等症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弦;若因胃热壅滞,可见口渴、口臭、便秘等症状,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若因外感风热之邪,可伴有发热、怕风、头痛等症状,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3.辨体质差异:不同体质的患者,对乳痈的治疗反应以及预后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体质强壮的患者,正气充足,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好,治疗过程相对较为顺利;而体质虚弱的患者,正气不足,抗邪能力较弱,在治疗时需要格外注意扶正祛邪,避免过度使用攻伐之药。

(二)灵活运用

1.个体化用药:在遵循分期论治和经典方剂的基础之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例如,对于初起阶段的患者,如果兼有血瘀症状,可在瓜蒌牛蒡汤中适当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对于成脓阶段的患者,若脓液排出不畅,可加大透脓散中穿山甲、皂角刺的用量,以增强透脓排脓的力量;对于溃后阶段的患者,若创口长时间不愈合,可根据气血亏虚的具体状况,对八珍汤的组成和剂量进行调整,或者加入一些具有收敛生肌作用的药物,如龙骨、牡蛎等。

2.结合现代医学:在运用中医治疗乳痈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治疗方法,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效果。例如,通过乳腺超声、血常规等检查,详细了解乳腺的病变情况以及炎症程度,为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有力指导;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脓肿较大的患者,可在中医治疗的同时,配合西医的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等方法,以迅速缓解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五、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保持心情舒畅:要避免情志过度极端,尤其是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以免导致肝郁气滞,影响乳络的通畅。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缓解压力,比如散步、聆听音乐、与他人交流沟通等。

2.注意乳房卫生:要经常使用温水清洗,保持清洁干燥。同时要避免受到损伤,如果存在内陷的情况,应当及时进行纠正,防止乳汁淤积。

3.合理哺乳:在哺乳期间,应注重正确的哺乳方法,避免乳汁淤积。每次哺乳时,应尽量让婴儿吸空乳汁,如果乳汁过多,可用吸奶器吸尽剩余乳汁。此外,还要留意观察婴儿的口腔状况,避免婴儿口腔感染引发乳痈。

4.饮食调理:产后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量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助长火热之邪,引发乳痈。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通乳下乳作用的食物,如丝瓜、冬瓜、鲫鱼等。

(二)调护

1.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乳房肿块的大小、硬度、颜色、温度以及疼痛程度等方面,同时留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病情加重或者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 休息与活动:乳痈患者需注重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度进行活动,如散步等,以此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防加重病情。

3. 饮食护理:依据患者的病情与体质状况,给予合理的饮食护理。在乳痈初起和成脓阶段,饮食宜清淡,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在溃后阶段,可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多食用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以推动创口的愈合。

4. 创口护理:对于溃后期的患者,要确保创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换药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发生感染。同时,要密切观察创口的愈合情况,若出现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状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六、案例分析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案例分析

1. 案例一

- 患者信息:王某,女性,28岁,处于产后3周。

- 主诉:右侧乳房红肿疼痛己持续3天。

- 现病史:该患者3天前因情绪不畅,突感右侧乳房胀痛,随后发现乳房出现红肿,同时伴有发热症状,体温最高升至38.5℃。患者自行按摩后,症状未见缓解,遂前来就诊。

- 检查: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及一个约4cm×5cm大小的肿块,质地坚硬,边界模糊不清,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压痛十分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诊断:乳痈(肝郁胃热型)。

- 治疗:治疗原则为疏肝清胃、通乳散结。选用瓜蒌牛蒡汤进行加减治疗。具体处方为:瓜蒌15g、牛蒡子10g、黄芩10g、栀子10g、柴胡10g、青皮10g、陈皮10g、王不留行10g、漏芦10g、甘草6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叮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避免挤压乳房。

- 复诊:服药3剂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乳房红肿疼痛症状明显减轻,肿块也有所变软。此时,上方去掉柴胡、青皮,加入赤芍10g、丹参15g,以进一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再服5剂后,诸症全部消除,乳房恢复正常。

- 分析:此例患者因产后情志不畅,致使肝郁气滞,加之胃热壅滞,造成乳络不通,乳汁淤积,最终引发乳痈。初起时以瓜蒌牛蒡汤加减,紧扣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的病机,故而症状迅速得到缓解。复诊时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加强活血化瘀之力,从而促使肿块得以消散。

2. 案例二

- 患者信息:李某,女性,32岁,正处于哺乳期。

- 主诉:左侧乳房脓肿破溃己有2天。

- 现病史:患者1周前左侧乳房出现红肿疼痛症状,在当地诊所接受抗感染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但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2天前,脓肿自行破溃,虽有脓液流出,但创口愈合缓慢,仍有少量脓液渗出,同时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 检查:左侧乳房可见一个约2cm×3cm大小的破溃创口,周围皮肤红肿,有少量脓性分泌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 诊断:乳痈(溃后期,气血两虚型)。

- 治疗:治疗原则为补益气血、托毒生肌。选用八珍汤进行加减治疗。具体处方为:人参10g(另煎)、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熟地黄15g、黄芪15g、鹿角霜10g(先煎)、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5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注重创口清洁,定期换药。

- 复诊:服药5剂后,患者精神状态有所好转,食欲增加,创口脓性分泌物减少,肉芽生长良好。继续上方去掉龙骨、牡蛎,加入阿胶10g(烊化)、何首乌15g,以增强养血补血之力。再服10剂后,创口基本愈合。

- 分析:此例患者乳痈溃后,呈现气血两虚之象,导致创口难以愈合。以八珍汤加减补益气血,添加鹿角霜托毒生肌,龙骨、牡蛎收敛生肌。复诊时依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加强养血补血之力,从而促进创口的愈合。

(二)临床经验总结

1. 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乳痈在早期时,病情相对较轻,若能及时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恰当治疗,大多可取得良好疗效,有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哺乳期女性一旦出现乳房胀痛、红肿等不适症状,务必高度重视,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便实现早期诊断与治疗。

2. 辨证论治的准确性:中医治疗乳痈着重强调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病程阶段、体质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务必准确判断患者的辨证类型,合理选用方剂与药物,方能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于肝郁气滞型乳痈,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对于胃热壅滞型乳痈,则应侧重于清胃泻火。

3. 药物配伍与加减的灵活性:在运用经典方剂治疗乳痈时,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进行药物配伍与加减。如初起阶段,若乳汁壅盛可添加通乳药物,若肿块坚硬可加入软坚散结药物;成脓阶段,需注重托毒与清解的平衡;溃后阶段,应依据气血亏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同时,还可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适当选用一些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的中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4. 综合治疗与调护的必要性:乳痈的治疗不能仅仅依赖药物,还需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方法与调护措施。如在成脓期,可配合西医的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等方法,迅速缓解症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患者的情绪调节、饮食调理、休息与活动等方面的调护,以提高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情的顺利恢复。

七、结语

乳痈作为哺乳期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由肝郁胃热、乳汁淤积、外感邪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中医在治疗乳痈方面具备独特优势,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辨证论治,依据不同病程阶段进行分期施治,灵活运用中药方剂,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和治疗手段,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推动病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乳痈治疗的重要意义,以及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同时,药物配伍与加减的灵活性、综合治疗与调护的必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提升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此外,预防乳痈的发生同样不容忽视。通过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乳房卫生、合理哺乳、注重饮食调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乳痈的发病率,保障哺乳期女性的身体健康。

总之,中医治疗乳痈是一门古老而实用的医学技艺,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持续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为乳痈患者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让这一传统医学瑰宝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需再次强调,文中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同时,中西医在医学领域各有千秋。西医具有精准诊断的优势,依靠先进的检查设备和科学的诊断标准,能快速明确病症。在急救和外科手术方面,西医往往能迅速解决危急状况。然而,中医治疗乳痈等病症,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从人体的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能全面调理人体机能。其使用的天然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安全性高。在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身体机能方面,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

文中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有病及时就医以免耽误健康。谢谢。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