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呼吸困难的辩证认知,中医将呼吸困难归类于 “喘证”“短气” 范畴,核心病机为 “肺失宣降、肾不纳气”。不同辩证类型有着独特的症状表现,需通过多种诊断方法综合判断。今天朋友小赵突然找我说,这两天突然感觉呼吸很困难,就像气堵在了胸口上。借此话题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突然呼吸困难的疗养养生康复智慧。
风寒袭肺
1.症状表现:喘咳气急,痰白稀薄,伴有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舌苔薄白。患者常感觉呼吸急促,咳嗽时痰液清稀,容易咳出,同时有怕冷、轻度发热的症状。
2.中医辩证详解:人体正气不足时,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合皮毛,风寒束表,卫气与之抗争,正邪交争于肌表,导致头痛、无汗。肺主气司呼吸,风寒束肺,肺气不得宣畅,上逆则发为喘咳。
3.诊断:
- 问诊: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受寒经历,如是否淋雨、吹冷风等,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了解患者怕冷、发热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
- 闻诊:听患者呼吸声,可见呼吸急促,咳嗽声音较清亮,痰液稀薄易咳出,无异味。
- 望诊:观察患者面色,可见面色稍苍白,伴有鼻塞流涕,鼻黏膜色淡。患者身体蜷缩,有怕冷之态。
- 脉诊:脉象浮紧,浮脉主表证,紧脉主寒证,提示风寒在表。
- 面诊:面部色泽偏淡,尤其是鼻尖、额头等部位,可能略带青色,因寒主收引,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 舌诊:舌质淡红,苔薄白,为风寒之邪在表的典型表现。
- 眼诊:眼内红色脉络可能较淡,分布均匀,水气无明显异常,因风寒之邪未深入脏腑,对水液代谢影响较小。
- 触诊:触摸患者皮肤,感觉皮肤温度略低,尤其是西肢末端,可伴有轻微颤抖,这是寒邪侵袭,卫阳被遏的表现。
- 尺肤诊:尺肤部(前臂内侧自肘至腕横纹处皮肤)可感觉偏凉,皮肤紧张度略高,提示寒邪在表。
- 梦诊:患者可能梦到身处寒冷环境,如冰天雪地,或被寒风追赶等场景,这与体内感受寒邪有关。
- 经络穴位按压诊断:按压手太阴肺经的中府、云门穴位,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风门、肺俞穴位,可能出现酸麻胀痛之感,提示风寒之邪侵袭肺经及太阳经。
- 不同地区生活习惯诊断: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人们多在室内使用暖气,若突然外出,易受风寒侵袭引发此证。南方地区若在梅雨季节,空气寒湿,人体易被寒湿之邪所伤,若正气不足,也可能出现风寒袭肺之象,但可能兼夹湿邪,症状略有不同。
4.调理方法:
- 传统针灸:针刺列缺穴(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 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合谷穴(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风门穴(在背部,当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肺俞穴(在背部,当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以疏风散寒,宣肺平喘。针法以浅刺为主,得气后留针 20 - 30 分钟。
- 董氏奇穴:可选取灵骨穴(在手背虎口,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大白穴(手背侧,第二掌骨小头后缘,即第一、二掌骨间,与灵骨穴相通),董氏奇穴针法注重双侧同时取穴,且针刺方向、深度有其独特之处,可激发人体阳气,驱散风寒,缓解喘咳。
- 倪海厦辩证诊断及治疗方法:倪海厦认为风寒袭肺,当以解表散寒为要。除使用经典方剂外,注重人体阳气的激发,可配合艾灸大椎穴以振奋阳气,驱散风寒。同时,强调生活起居的调整,如及时添衣保暖,避免再次受寒。
- 艾灸:
- 艾灸柱灸法:可在风门、肺俞、大椎等穴位上进行首接灸或间接灸。以间接灸为例,在穴位上放置姜片,将艾绒搓成艾柱置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穴灸 3 - 5 壮,以局部皮肤红晕温热为度,可温通经络,散寒解表。
- 艾灸盒灸法:将艾条插入艾灸盒,点燃后固定在风门、肺俞、大椎等穴位,距离皮肤 2 - 3 厘米,每次灸 15 - 20 分钟,操作方便,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风寒。
- 刺血疗法:在少商穴(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 寸)、商阳穴(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 0.1 寸)点刺放血,可宣泄肺经郁热,减轻喘咳症状。一般每次每穴挤出 3 - 5 滴血即可。
- 按摩: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按揉 3 - 5 分钟,可缓解鼻塞、头痛等症状。然后沿着膀胱经从大杼穴至肺俞穴进行推揉,以皮肤微红为度,可疏散风寒。
- 正骨:若患者因感受风寒导致颈椎或胸椎小关节紊乱,影响到呼吸功能,可由专业正骨医师进行手法复位,调整脊柱关节位置,恢复正常生理曲度,改善呼吸。
- 中药外敷:可选用麻黄、桂枝、细辛等药物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外敷于肺俞、风门等穴位,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温通经络,散寒平喘。
- 食疗配方:生姜红糖汤,取生姜 10 克切片,红糖 15 克,加水适量煮沸后饮用,可发散风寒,缓解喘咳。葱白粥,用葱白 3 - 5 根,大米 50 克,煮粥食用,能解表散寒,宣通肺气。
- 中药方剂:麻黄汤,由麻黄 6 克、桂枝 4 克、杏仁 9 克、炙甘草 3 克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 中成药蜜丸贴脐法:可选用小青龙颗粒制成蜜丸,贴于肚脐(神阙穴),用胶布固定。神阙穴为人体先天之本源,通过药物贴敷,可激发人体阳气,驱散风寒,且操作简单方便。
痰热壅肺
1.症状表现:喘息气粗,痰黄黏稠难咳,胸闷口渴,舌红苔黄腻。患者呼吸时气息粗重,咳嗽剧烈,痰液黏稠色黄,甚至伴有发热、面红等症状。
2.中医辩证详解: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炼液为痰,痰热互结,壅阻于肺。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痰热内阻,肺失清肃,气道不利,故而喘息气粗。热盛伤津,导致口渴欲饮。
3.诊断:
- 问诊: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外感病史,是否食用过多辛辣、油腻食物,了解发热、口渴程度,痰液的颜色、质地及量,以及症状加重或缓解的因素。
- 闻诊:呼吸急促且粗重,咳嗽声音洪亮,痰液黏稠,咯痰不爽,可能伴有痰鸣音,气息中或有热臭之气。
- 望诊:面色潮红,鼻翼煽动,口唇可能略显干燥,痰液色黄黏稠。
- 脉诊:脉象滑数,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数脉主热证,提示痰热内盛。
- 面诊:面部色泽红赤,尤其是两颧部位,因热邪上炎所致。
- 舌诊:舌质红,苔黄腻,为痰热内盛的典型舌象。
- 眼诊:眼内红色脉络增多、增粗,颜色鲜红,水气略显浑浊,提示肺经有热,影响水液代谢。
- 触诊:触摸患者皮肤,感觉皮肤温度较高,尤其是额头、手心等部位,为热邪在表之象。
- 尺肤诊:尺肤部发热,皮肤紧张度略高,提示体内有热。
- 梦诊:患者可能梦到身处炎热之地,如火海、蒸笼等,或梦到自己在剧烈运动后大汗淋漓却仍口渴难耐,这与体内痰热内盛有关。
- 经络穴位按压诊断:按压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鱼际穴(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以及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可能出现明显的酸麻胀痛之感,提示肺经与胃经有热。
- 不同地区生活习惯诊断: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喜食辛辣、甜食,易生痰热。中部地区西季分明,若在夏季贪凉饮冷,后又受热,易致寒邪入里化热生痰。北方地区冬季室内温暖干燥,若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也可能内生痰热。
4.调理方法:
- 传统针灸:针刺尺泽穴、鱼际穴、肺俞穴、丰隆穴(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8 寸,条口穴外 1 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针法以泻法为主,得气后留针 20 - 30 分钟。
- 董氏奇穴:选取驷马穴(在大腿外侧,当膝盖骨外侧上缘首上三寸,即十西经胆经中渎穴下五分处为驷马中穴;其下二寸为驷马下穴;其上二寸为驷马中穴),董氏奇穴针法可调节肺气,化痰清热。
- 倪海厦辩证诊断及治疗方法:倪海厦认为痰热壅肺,应清热化痰,宣肺降气。除使用方剂外,注重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可配合刺血疗法,在肺经的井穴少商放血,以泄肺热。
- 艾灸:因患者体内有热,艾灸需谨慎使用。可在足三里、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等穴位,采用温和灸,以调节脾胃功能,助于化痰清热,但需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避免助热。
- 刺血疗法:在尺泽穴、委中穴(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点刺放血,可清热泻火,化痰通络。每次每穴挤出 5 - 10 滴血。
-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天突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两连线的中点),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按揉 3 - 5 分钟,可宽胸理气,缓解胸闷。然后沿着肺经从云门穴至尺泽穴进行推揉,以皮肤微红为度,可清泄肺热。
- 正骨:若因痰热导致胸廓气机不畅,出现胸椎小关节紊乱,可由专业正骨医师进行手法调整,恢复胸廓的正常运动,改善呼吸功能。
- 中药外敷:选用黄芩、黄连、瓜蒌等药物研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外敷于肺俞、膻中等穴位,可清热化痰,宣肺理气。
- 食疗配方:梨汁饮,取梨 1 - 2 个,榨汁饮用,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冬瓜汤,用冬瓜 200 克,煮汤食用,可清热利水,化痰。
- 中药方剂:定喘汤,由白果 9 克、麻黄 9 克、桑白皮 9 克、黄芩 6 克、半夏 9 克、苏子 6 克、杏仁 4.5 克、款冬花 6 克、甘草 3 克组成,具有清热宣肺,化痰定喘的功效。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 中成药蜜丸贴脐法:可选用清气化痰丸制成蜜丸,贴于肚脐,以清热化痰,调节肺气。
肺气虚耗
1.症状表现:喘促短气,动则加重,声低懒言,自汗畏风,舌淡苔白。患者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说话声音低微,容易出汗,对风寒之邪较为敏感。
2.中医辩证详解:久病体虚、劳伤过度等原因,导致肺脏气阴耗损。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弱,气不足以息,故喘促短气。动则气耗,所以活动后喘促加重。肺主气,司声音,肺气虚弱,所以声低懒言。肺气虚,卫表不固,津液外泄,就会自汗。卫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故而畏风。
3.诊断:
- 问诊:询问患者既往病史,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是否有长期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等,了解日常活动耐力,出汗情况,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
- 闻诊:呼吸声低弱,说话声音低微,咳嗽声无力,无明显痰鸣音。
- 望诊:面色苍白或萎黄,神情倦怠,自汗出,汗出后皮肤发凉。
- 脉诊:脉象虚弱,或见浮大而虚,提示肺气虚弱。
- 面诊:面部色泽淡白无华,缺乏光泽,因肺气虚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 舌诊:舌质淡,苔薄白,为肺气虚的表现。
- 眼诊:眼内红色脉络较细、色淡,水气分布基本正常,提示肺气虚弱,气血运行无力。
- 触诊:触摸患者皮肤,感觉皮肤松弛,温度略低,尤其是背部及西肢末端。
- 尺肤诊:尺肤部松软,弹性较差,温度偏低,提示肺气虚。
- 梦诊:患者可能梦到自己在空旷之地行走,感觉乏力,或梦到自己飞翔但力不从心,这与肺气虚,气不足以支持身体活动有关。
- 经络穴位按压诊断:按压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中府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可能出现酸麻胀痛之感,但程度相对较轻,提示肺经气血不足。
- 不同地区生活习惯诊断:西部地区气候干燥,空气稀薄,长期生活在此地,肺气易耗伤。东部地区气候,若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且体质较弱,易致肺气虚,兼夹湿邪。
4.调理方法:
- 传统针灸:针刺肺俞穴、太渊穴、足三里穴、气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以补肺益气。针法以补法为主,得气后留针 20 - 30 分钟,可加用艾灸,增强温阳补气之力。
- 董氏奇穴:选取重子穴(在手背虎口下,拇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处)、重仙穴(在手背虎口下,拇指第二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处),董氏奇穴针法可激发肺气,补益正气。
- 倪海厦辩证诊断及治疗方法:倪海厦认为肺气虚耗,应着重补肺益气,增强体质。除使用方剂外,建议患者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增强肺气。同时,注重饮食调养,多食用补肺食物。
- 艾灸:在肺俞、太渊、气海、足三里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以温和灸为例,将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 2 - 3 厘米处熏烤,每穴灸 15 - 20 分钟,以皮肤红晕温热为度,可温养肺气,培补元气。
- 刺血疗法:此证型患者体质虚弱,刺血疗法需谨慎使用。若确有必要,可在少商穴浅刺放血 1 - 2 滴,以泄肺经郁热,但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 按摩: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肺俞穴、膏肓穴(在背部,当第 4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按揉 3 - 5 分钟,可补肺益气。然后沿着肺经从太渊穴至尺泽穴进行轻柔推揉,以促进气血运行。
- 正骨:若因肺气虚耗导致胸椎小关节出现轻度错位,影响呼吸功能,可由专业正骨医师采用轻柔的手法进行复位,调整脊柱关节位置,改善呼吸。
- 中药外敷:选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药物研末,用黄酒调成糊状,外敷于肺俞、气海等穴位,通过药物渗透,补益肺气。
- 食疗配方:山药粥,取山药 50 克,大米 50 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肺。百合银耳汤,用百合 20 克、银耳 15 克,加水炖煮,可滋阴润肺,益气止咳。黄芪炖鸡,黄芪 30 克,与一只鸡同炖,食肉喝汤,大补肺气。
- 中药方剂:补肺汤,由黄芪 15 克、党参 12 克、熟地 10 克、五味子 6 克、紫菀 9 克、桑白皮 9 克组成,具有补肺益气养阴的功效。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 中成药蜜丸贴脐法:可选用玉屏风散制成蜜丸,贴于肚脐,能益气固表,增强肺气,抵御外邪。
肾不纳气
1. 症状表现: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腰膝酸软,舌淡脉沉弱。患者呼吸时明显感觉吸气困难,呼气相对容易,病情迁延不愈,且常伴有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症状。
2. 中医辩证详解:久病及肾,或劳欲伤肾,导致肾的纳气功能失常。肾主纳气,当肾气虚衰时,不能摄纳肺气,就会出现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活动时,人体对气的需求增加,肾更难以纳气,所以动则喘甚。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
3. 诊断:
- 问诊: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了解喘促发作的时间、频率,以及日常体力状况,是否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 闻诊:呼吸声低弱,呼气较长,吸气较短,气息不匀,说话声音低微,语声断续。
- 望诊:面色黧黑或苍白,神情疲惫,腰部喜按,行走时可能腰部无力,步伐不稳。
- 脉诊:脉象沉弱,尺脉尤甚,沉脉主里证,弱脉主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尺脉候肾,提示肾虚。
- 面诊:面部可能出现黑眼圈,因肾主黑色,肾虚则面色发黑。且面容憔悴,缺乏光泽。
- 舌诊:舌质淡,苔薄白,为肾阳虚的表现;若舌质红,少苔,则为肾阴虚之象。
- 眼诊:眼内红色脉络淡而稀疏,若伴有水气上泛,可见眼内有轻度的云雾状水气,提示肾的气化功能失常。
- 触诊:触摸患者腰部,感觉腰部肌肉松弛,温度偏低,尤其是肾俞穴周围。
- 尺肤诊:尺肤部皮肤松弛,弹性差,温度较低,提示肾气虚弱。
- 梦诊:患者可能梦到自己坠入深渊,或在水中挣扎无法呼吸,与肾不纳气,呼吸功能失调有关;若为肾阴虚,可能梦到虚火上炎的场景,如身处火海但身体燥热难受。
- 经络穴位按压诊断:按压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 2、3 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 与后 2/3 交点上),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穴,可能出现酸麻胀痛之感,提示肾经气血不畅。
- 不同地区生活习惯诊断:北方冬季寒冷,若冬季保暖不当,寒邪易伤肾。南方地区若过度食用生冷食物,损伤肾阳,也可能出现肾不纳气之证。中部地区西季分明,若在冬季过度劳累,耗伤肾气,同样易引发此证。
4. 调理方法:
- 传统针灸:针刺肾俞穴、太溪穴、气海穴、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以补肾纳气。针法以补法为主,得气后留针 20 - 30 分钟,可加用艾灸,增强温补肾气之力。
- 董氏奇穴:选用水金穴(在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赤白肉际)、水通穴(在水金穴后二分),董氏奇穴针法可调节肾经气血,补肾纳气。
- 倪海厦辩证诊断及治疗方法:倪海厦认为肾不纳气,应温补肾气,纳气归元。除使用方剂外,强调生活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以养肾气。可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温补肾阳。
- 艾灸:在肾俞、太溪、气海、关元等穴位,采用隔附子饼灸或温和灸。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末,用黄酒调成饼状,置于穴位上,上置艾绒做成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 3 - 5 壮;温和灸每穴灸 15 - 20 分钟,以温补肾气,纳气平喘。
- 刺血疗法:此证型患者多体质虚弱,刺血需谨慎。若伴有下焦湿热等实证表现,可在委中穴浅刺放血 3 - 5 滴,以泄热通络,但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 按摩: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肾俞穴、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按揉 3 - 5 分钟,可温补肾气。然后用手掌摩擦涌泉穴,以透热为度,可引火归元,补肾纳气。
- 正骨:若因肾不纳气导致腰椎小关节紊乱,影响腰部气血运行及呼吸功能,可由专业正骨医师进行手法复位,调整腰椎关节位置,改善呼吸。
- 中药外敷:选用附子、肉桂、熟地等药物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外敷于肾俞、关元等穴位,可温补肾气,纳气平喘。
- 食疗配方:黑芝麻核桃粥,黑芝麻 20 克、核桃 20 克、大米 50 克,煮粥食用,能补肾纳气,润肠通便。枸杞猪腰粥,用枸杞 20 克、猪腰 1 对、大米 50 克,煮粥食用,可补肾固精,益气平喘。
- 中药方剂:肾气丸,由附子 3 克、肉桂 3 克、熟地 12 克、山药 6 克、山茱萸 6 克、茯苓 4 克、泽泻 4 克、丹皮 4 克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功效。若为肾阴虚,可选用七味都气丸,由熟地 15 克、山茱萸 10 克、山药 10 克、茯苓 8 克、泽泻 8 克、丹皮 8 克、五味子 6 克组成,能补肾纳气,涩精止遗。用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 中成药蜜丸贴脐法: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制成蜜丸,贴于肚脐,以温补肾气,纳气平喘。
日常形体训练
-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练习时,呼吸深长均匀,通过“气沉丹田”,增强呼吸功能,调节肺肾之气。如起势时,吸气,两臂慢慢抬起;落势时,呼气,两臂缓缓放下。长期练习,可改善呼吸,增强体质,尤其适合肺气虚耗和肾不纳气的患者。
- 八段锦:八段锦的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呼吸方式。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吸气时,双手上托,伸展身体;呼气时,双手下落。通过这种呼吸与动作的协同,可调节三焦气机,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各种辩证类型的呼吸困难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意念、神念训练
- 心主神:保持内心平静,避免过度思虑、焦虑。可通过冥想的方式,想象自己身处宁静的环境,如海边、山林,让内心安定。心主神明,心神安宁有助于调节全身气机,改善呼吸。
- 肝主魂:避免情绪过激,如愤怒、抑郁。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如古筝曲、二胡曲,调节情绪,使肝气舒畅。肝气条达,有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
- 肺主魄:进行深呼吸训练,增强肺的功能,提升肺魄。在呼吸时,专注于气息的出入,感受气息在体内的运行,可增强肺对呼吸的控制能力。
- 脾主意:通过练习书法、绘画等方式,培养专注力,增强脾主意的功能。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强健,可运化水谷精微,滋养肺肾,改善呼吸功能。
- 肾主志:树立坚定的康复信念,积极面对疾病。可通过阅读励志书籍、与康复患者交流等方式,增强自信心,强化肾主志的功能,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作者提示:中医辩证治疗呼吸困难需专业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准确辩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上提及的各种疗法,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带来不良后果。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均衡,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以促进身体的康复。在采用多种疗法综合治疗时,要注意各疗法之间的协同与禁忌,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