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9章:伤暑之辨——与热病、湿温的区别疗养养生智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章节无错乱精修!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最新章节随便看!

在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中,准确辨别伤暑与热病、湿温等相似病症,是实施精准治疗、保障患者康复的关键前提。伤暑作为一种在夏季较为常见的病症,因其症状与热病、湿温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极易造成误诊误治,故而深入剖析三者的差异至关重要。

伤暑与热病的脉象之辨

伤暑与热病在临床表现上,发热症状颇为相似,然而脉象却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鉴别要点。热病,多由外感温热邪气,或体内阳热亢盛所致。此时,人体气血运行亢奋,反映在脉象上,往往呈现盛大有力之象。犹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脉来洪大,指下充盈。例如,在温热病的极期,患者高热不退,脉象洪大且数,搏动有力,这是热邪充斥内外,气血涌盛的表现。

相较之下,伤暑是人体在暑热环境中,正气被暑热之邪侵袭,导致耗气伤津。正气虚弱,故而脉象虚弱无力。这种脉象,恰似江河之水,因源头损耗而流量减少,脉来细软,重按无力。临床中,伤暑患者除发热外,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症状,其脉象虚软,与热病脉象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一位在烈日下劳作许久后出现发热、口渴、汗多且神疲的患者,脉象虚弱,此多为伤暑之象。准确把握脉象特点,犹如掌握了一把鉴别伤暑与热病的重要钥匙,为后续的诊断与治疗指明方向。

伤暑与湿温的症状差异

伤暑与湿温同样存在易混淆之处,但仔细甄别,仍能发现明显差异。湿温,是由外感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与中暑相似,均可能有身热症状。然而,湿温的独特之处在于身凉不渴。这是因为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内阻气机,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故身热而热势不扬,自觉身凉。同时,湿邪内阻,津液未伤,所以口不渴。

中暑则不同,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最易耗气伤津。中暑患者除发热外,往往口渴明显。这是由于暑热之邪灼伤津液,人体津液亏乏,故而产生口渴欲饮的表现。例如,在炎热夏日,一位患者身热、口渴、汗多,此为典型的中暑症状;而另一位患者身热但体温并非极高,无明显口渴之感,身体困重,此时应高度怀疑湿温病。此外,湿温病还常伴有胸闷脘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的症状,这也是与中暑鉴别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细致观察与分析,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伤暑与湿温。

西诊合参,精准辨别伤暑

中医诊断强调西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全面收集患者信息,以实现对伤暑的精准诊断。

望诊

1.面诊:伤暑患者,面部常呈现垢浊之色。这是因为暑热之邪熏蒸,导致面部油脂分泌异常,加之汗液与污垢混合,使面部看起来如蒙污垢。面色可能微红,乃暑热上炎之象,但并非如热病那般满面通红、色泽鲜明。而热病患者,因体内阳热亢盛,气血上涌,面色多为通红,且光亮润泽。湿温患者,面色常晦暗,这是由于湿邪内阻,气血运行不畅,清阳不升所致。

2.舌诊:伤暑患者,舌质多红,这是暑热之邪入里,伤及阴液的表现。舌苔多薄黄,黄为热象,薄苔则提示热邪尚未入里化燥。热病患者,舌质往往红绛,绛为红色之甚,表明热邪深入营血,灼伤阴液更为严重,舌苔多黄燥,甚至焦黑起刺,显示热盛津伤己极。湿温患者,舌质偏淡红,因湿邪内阻,阳气不宣,故舌质颜色不如伤暑与热病那般红。舌苔多白腻或黄腻,白腻为湿邪偏盛,黄腻则为湿热并重。

闻诊

1.声音:伤暑患者,由于暑热伤气,往往声音低微,气短懒言。热病患者,因体内阳热亢盛,气血上逆,声音高亢洪亮,甚至可能出现谵语。湿温患者,声音多重浊,这与湿邪内阻,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有关。

2.气味:伤暑患者,因出汗较多,汗液经暑热熏蒸,可能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酸腐气味。热病患者,若热邪入里化火,灼伤津液,口中可能会有异味,如口臭等,多为热盛之象。湿温患者,由于湿邪内蕴,脾胃运化失常,口中可能会有黏腻之感,呼出之气也可能带有湿浊之气的味道。

问诊

1.症状询问:询问患者发热的特点,伤暑发热多为午后或夜间加重,且伴有汗出、口渴等症状。热病发热则多为持续高热,热势较高,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口渴多饮且喜冷饮。湿温发热则以身热不扬为特点,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且伴有胸闷脘痞、身重肢困等症状。询问汗出情况,伤暑患者汗出较多,以自汗为主,这是由于暑热伤气,卫表不固所致。热病患者也多汗,但多为高热汗出,且汗出热不解。湿温患者汗出较少,即使出汗,热也不易退,且常伴有身热缠绵的特点。询问口渴程度,伤暑患者口渴明显,喜饮凉水,这是因为暑热伤津。热病患者口渴更甚,饮水量大,且常伴有烦躁不安。湿温患者口渴不明显,或虽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这是湿邪内阻,津液不布的表现。

2.病史与环境:了解患者近期的生活环境与活动情况。伤暑患者往往有在高温环境下劳作或活动的病史,如在烈日下工作、长时间户外活动等。热病患者可能有外感温热邪气的诱因,如接触发热病人、居住环境闷热等。湿温患者多在气候潮湿闷热的季节发病,或有居住环境潮湿等情况。

切诊

1.脉象:前文己提及伤暑脉虚,热病脉盛,此为二者脉象的主要区别。伤暑脉象多虚数,虚为正气不足,数为暑热之象。热病脉象洪大有力,或滑数,洪大主热盛,滑数则表示热邪亢盛且气血运行滑利。湿温脉象多濡数或缓,濡脉主湿,数为有热,缓脉也常与湿邪有关,反映了湿温病湿热内阻的病机特点。

2.肌肤温度与湿度:触摸患者肌肤,伤暑患者肌肤温度升高,且因出汗较多,肌肤。热病患者肌肤灼热烫手,热度较高,出汗量也可能较多,但与伤暑不同的是,其热势更甚。湿温患者肌肤初触不觉很热,但持续触摸一段时间后,会感觉热意渐盛,且肌肤常黏腻,这是湿邪内蕴的表现。

伤暑的食疗辅助调理

食疗在伤暑的预防与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起到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功效。

清热解暑类食疗

1.绿豆汤:绿豆味甘,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将绿豆洗净,加水适量,煮至绿豆开花,汤汁浓稠。可每日饮用 2 - 3 次,每次 200 - 300 毫升。绿豆汤能有效清除暑热之邪,减轻伤暑引起的发热、口渴等症状。对于轻度伤暑患者,饮用绿豆汤可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2.冬瓜汤:冬瓜味甘、淡,性凉,能清热利水、消暑解毒。将冬瓜去皮、瓤,切成小块,与适量清水一同煮成汤,可加入少许食盐调味。每日饮用 2 - 3 次,每次 200 毫升左右。冬瓜汤可帮助人体排出暑湿之邪,减轻身热、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状。尤其适用于伤暑伴有水肿或小便短赤的患者。

益气生津类食疗

1.西洋参茶: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能补气养阴、清热生津。取 3 - 5 克西洋参切片,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多次冲泡,至味淡为止。西洋参茶对于伤暑后气阴两虚,出现神疲乏力、口渴咽干等症状有良好的调理作用。特别适合体质较弱的伤暑患者。

2.麦冬粥: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将麦冬 15 克洗净,加水煎取药汁,去渣后与粳米 50 克一同煮粥。可每日食用 1 - 2 次,能滋阴润燥、生津止渴。对于伤暑后津液亏虚,出现口渴、咽干、心烦等症状的患者,麦冬粥是一种很好的食疗选择。

祛湿化浊类食疗(针对伤暑夹湿情况)

1.薏仁赤小豆粥:薏仁味甘、淡,性凉,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赤小豆味甘、酸,性平,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将薏仁 30 克、赤小豆 30 克洗净,浸泡 3 - 4 小时后,与适量清水一同煮粥。可每日食用 1 - 2 次,对于伤暑伴有湿邪内阻,出现身体困重、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患者,薏仁赤小豆粥能起到祛湿健脾的作用,改善症状。

2.藿香佩兰茶:藿香、佩兰均具有芳香化湿、解暑的功效。取藿香 5 克、佩兰 5 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可多次冲泡,能化湿解暑,缓解伤暑后胸闷脘痞、恶心呕吐等湿浊内阻的症状。尤其适用于伤暑后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的患者。

通过西诊合参准确辨别伤暑与热病、湿温的区别,并合理运用食疗辅助调理,能为伤暑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诊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伤暑与热病、湿温的现代医学认识与鉴别要点补充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伤暑、热病和湿温也各自有着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三者的差异。

伤暑的现代医学解读

伤暑在现代医学中多归为中暑范畴,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困难,产热与散热失衡,就会导致体温升高。同时,高温还会引起人体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伤暑初期,患者可能表现为头晕、乏力、口渴等轻度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严重症状。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能会出现血液浓缩,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升高,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等。

热病的现代医学认识

热病在现代医学中涵盖多种疾病,常见的如感染性发热疾病,像肺炎、流感等,由病原体入侵人体,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发热。这类疾病往往伴有感染相关症状,如咳嗽、咳痰、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或腹痛、腹泻等(消化道感染)。通过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此外,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也会出现相应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非感染性发热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发热。此类疾病除发热外,还伴有各自特征性的症状,如红斑、关节疼痛、、畸形等,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特殊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湿温的现代医学关联

湿温在现代医学中可能涉及一些感染性疾病合并湿邪致病特点的情况,例如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后,在潮湿闷热环境下,人体感染后症状可能表现出湿邪内阻的特点,如身体困重、胸闷、腹胀等。此外,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有类似湿温的表现。例如,夏季常见的胃肠型感冒,除发热外,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身体困重等症状,与湿温的某些症状相似。但胃肠型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通过粪便检查、病毒抗原检测等可协助诊断。

伤暑与热病、湿温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差异

儿童群体

1. 伤暑:儿童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伤暑。伤暑后,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相较于,其发热可能更为迅速,且容易出现惊厥。此外,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口渴、乏力等不适,需要家长仔细观察。例如,孩子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多汗等症状,此时应警惕伤暑可能。在舌诊方面,儿童舌质可能更红嫩,舌苔薄黄,由于儿童饮食多清淡,舌苔变化可能不如明显。

2. 热病:儿童患热病,如感染性发热疾病,除高热外,可能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不同病原体感染表现有所差异,如流感病毒感染可能高热、头痛、肌肉酸痛更为突出,且病情进展较快。在面诊上,可能面色潮红,甚至口唇周围可能出现疱疹。舌象多为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具体依病情和病程而定。

3. 湿温:儿童患湿温时,同样会有身热不扬的特点,可能表现为体温波动,不像单纯热病那样高热持续。身体困重表现为孩子活动减少,懒动,精神不振。由于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湿邪易困脾胃,可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舌象上,舌质多淡红,舌苔白腻或微黄腻,反映湿邪内阻之象。

老年群体

1. 伤暑: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下降,伤暑后症状可能更为隐匿。除常见的发热、口渴、乏力外,可能较早出现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慌、胸闷、血压波动等。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伤暑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在舌诊上,舌质可能暗红,这与老年人气血运行相对缓慢有关,舌苔薄黄或黄燥,提示暑热伤津。

2. 热病:老年人患热病,如肺部感染等,由于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发热可能不典型,有时体温升高不明显,但病情可能较重。除发热外,可能迅速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症状,这与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减退有关。面诊时,面色可能苍白或灰暗,而非年轻人热病时的通红。舌象多为舌质淡暗,苔黄腻或白腻,黄腻提示热象,白腻可能与湿邪内阻或机体阳气不足有关。

3. 湿温:老年患者患湿温,湿邪困脾的症状可能更为突出,如腹胀、便溏、肢体浮肿等。由于老年人脾胃虚弱,湿邪更易内停,且病程可能较长,缠绵难愈。在舌诊上,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或厚腻,反映脾胃虚弱、湿邪内盛之象。

伤暑、热病、湿温误诊案例分析及启示

伤暑误诊为热病案例

一位 45 岁男性,夏季在户外建筑工地劳作数小时后,出现发热、口渴、汗多症状,体温 38.5℃。初诊医生仅依据发热、口渴等症状,未详细询问工作环境及脉象,误诊为热病,给予大量清热解毒药物。用药后,患者症状未缓解,反而出现神疲乏力加重、气短等症状。后经仔细问诊,了解到患者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且脉象虚弱,纠正诊断为伤暑,改用清暑益气之剂,症状逐渐缓解。此案例启示我们,在诊断时不能仅关注症状,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工作、生活环境等,同时重视脉象等体征,避免因片面诊断而误诊。

湿温误诊为伤暑案例

一名 30 岁女性,夏季发病,自觉身热,体温 37.8℃,伴有胸闷、腹胀、身体困重。患者自认为是伤暑,自行服用解暑药物,但症状无改善。就诊时,医生未仔细分辨发热特点及伴随症状,未重视胸闷、腹胀等湿邪内阻表现,误诊为伤暑。后经详细检查,发现患者身热不扬,口渴不明显,舌苔白腻,最终诊断为湿温,调整用药为清热化湿之剂,病情得以好转。此案例提醒我们,要准确辨别伤暑与湿温的症状差异,对于身热伴有胸闷、腹胀、苔腻等症状者,应考虑湿温可能,避免误诊误治。

通过从现代医学认识、不同人群表现差异以及误诊案例分析等多方面深入探讨伤暑与热病、湿温的区别,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三种病症,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更恰当的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以上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不是治疗的依据,有病及时就医。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