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暑常见症状及对应方剂(二)——泻症及相关兼症疗养养生智慧
伤暑之疾,乃因暑热邪气乘虚袭人,致使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进而衍生出一系列复杂的症状表现。其中,泻症及其相关兼症在伤暑病症里颇为常见,且病情变幻多端。故而,医者需审慎辨证,精准遣方用药,方能取得良效。本章将深入剖析伤暑所引发的泻症及相关兼症的常见症状、病因病机,以及相应的方剂运用,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二、泻症的常见类型及症状分析
(一)泻而渴
1.症状表现:患者呈现出泄泻与口渴并见的症状。泄泻之物或溏薄,或稀水状,发作次数不定。与此同时,患者自觉口干舌燥,迫切需要饮水来缓解不适。
2.病因病机:暑热之邪侵入人体,一方面困遏脾阳,使得脾脏运化功能失常,水湿无法正常代谢,遂下趋肠道,从而引发泄泻;另一方面,暑热之邪灼伤津液,导致津液亏耗,不能上承于口,故而出现口渴症状。此乃湿热内蕴,兼夹津液损伤之征象。
3.方剂解析:
- 胃苓散(生料平胃散和生料五苓散各半贴):
- 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配伍而成。苍术性味苦温而燥,擅长燥湿运脾,为君药;厚朴可行气化湿,消除胀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协助厚朴增强行气燥湿之功;甘草调和诸药,兼能补脾和胃。西药合用,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效,使湿浊得以运化,脾气健旺,则泄泻自止。
- 五苓散:泽泻甘淡性寒,功专利水渗湿,为君药;茯苓、猪苓助泽泻利水消肿,增强利水之力;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湿得以运化;桂枝温阳化气,助膀胱气化,令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五苓散着重于利水渗湿,使湿邪有外泄之路,且能生津止渴,缓解口渴之症。二者合为胃苓散,既能燥湿止泻,又可利水生津,切中湿热内蕴兼津伤之病机。
- 连理汤(理中汤加黄连):
- 理中汤: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振奋中阳,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助人参补脾益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补脾和胃,为使药。全方共奏温中健脾之功,适用于中焦虚寒之泄泻。
- 黄连: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厚肠止泻之效。中焦虚寒之人,复感暑热之邪,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此时加入黄连,可清解湿热以止泻,与理中汤配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对于中焦虚寒兼湿热泄泻之症颇为契合。
(二)泻定后仍口渴
1.症状表现:泄泻症状虽己停止,但患者口渴之感依旧未消,时常感觉口干咽燥,需频繁饮水以缓解不适。
2.病因病机:尽管泄泻己止,但此前暑热之邪灼伤津液,加之泄泻过程中津液进一步流失,致使体内津液亏损,一时难以恢复,故而口渴持续存在。
3.方剂解析:
- 春泽汤:由五苓散加人参而成。五苓散利水渗湿,使水湿之邪从小便而去,且有一定的生津作用。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泄泻停止后,脾胃之气尚未完全恢复,人参可助脾胃运化,促使津液正常生成与输布,从而缓解口渴。同时,五苓散的利水作用可防止体内水湿停滞,避免因津液不足而引发水肿等变证。
- 缩脾饮:主要由砂仁、草果、乌梅、甘草、扁豆、葛根组成。砂仁、草果芳香化湿,醒脾和胃,可祛除体内残留的暑湿之邪;乌梅味酸,能敛阴生津止渴;甘草调和诸药;扁豆健脾化湿;葛根升阳生津,解肌退热。诸药合用,共奏消暑气、除烦渴、止吐泻之功,对于泻定后口渴之症疗效颇佳,且能调理脾胃,促进身体恢复。
(三)泻而腹痛且有积滞
1.症状表现:患者在泄泻的同时,伴有腹部疼痛,且自觉有明显的积滞感。可能出现腹胀、嗳腐吞酸,大便气味臭秽,或夹杂未消化的食物等症状。
2.病因病机:暑热之邪侵犯人体,影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导致饮食积滞于肠道。积滞内停,阻碍气机运行,不通则痛,故见腹痛;积滞与暑湿之邪相互搏结,下迫肠道,从而引发泄泻,且大便性状多有异常。
3.方剂解析:
- 生料五苓散、藿香正气散均匀各半贴:
- 生料五苓散:如前文所述,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可祛暑湿之邪,使水湿从小便排出,有助于缓解泄泻症状。
- 藿香正气散:主要由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甘草等组成。藿香芳香化湿,辟秽和中,为君药;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和中去湿,为臣药;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半夏、陈皮理气和胃,茯苓、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对于暑湿之邪夹滞引起的腹痛、泄泻疗效显著。二者各半贴合用,既能消食导滞,又能祛湿止泻,使积滞得去,湿邪得除,腹痛缓解,泄泻自止。
(西)泻虽无积,但腹痛剧烈
1.症状表现:患者泄泻,但并无明显的积滞表现,然而腹部疼痛却较为剧烈。疼痛性质多样,如绞痛、刺痛或胀痛等,患者痛苦难耐。
2.病因病机:虽无积滞,但暑热之邪仍可导致脾胃气机紊乱,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正所谓“不通则痛”。此外,湿邪阻滞亦可使腹部气机壅塞,加重腹痛症状。
3.方剂解析:
- 生料五苓散加木香七分:生料五苓散利水渗湿,祛除暑湿之邪,以治其本。木香辛行苦降,善于通行脾胃大肠之气滞,为行气止痛之要药。在五苓散中加入木香七分,可在祛湿的基础上,增强行气止痛之力,使气机通畅,腹痛自止。
- 六和汤加木香半钱:六和汤由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藿香、扁豆、厚朴、香薷组成。砂仁、半夏、杏仁、藿香、厚朴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香薷解表祛暑;扁豆健脾化湿。全方具有祛暑化湿、健脾和胃之功。加入木香半钱,可增强行气止痛之效,对于伤暑泄泻伴腹痛剧烈者疗效较好。
- 二药煎熟去滓,调下苏合香丸:此处二药可能指上述生料五苓散或六和汤等祛暑湿之方。苏合香丸由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沉香、丁香、乳香、荜茇、水牛角、朱砂等组成。苏合香、麝香、冰片、安息香等芳香开窍,行气止痛;青木香、香附、白檀香、沉香、丁香等理气活血,散瘀止痛;乳香、荜茇活血行气,止痛生肌;水牛角清热解毒,朱砂镇心安神。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之力较强,对于腹痛剧烈者,调和服用可增强止痛效果,且能开窍醒神,防止因疼痛过度而出现昏厥等变证。
(五)不泻而腹干痛
1.症状表现:患者并无泄泻症状,但自觉腹部干痛,疼痛程度各异,可能伴有腹部拘急不适,口干咽燥等症状。
2.病因病机:暑热之邪耗伤津液,致使肠道失于濡润,同时气机不畅,进而导致腹部干痛。虽无泄泻,但暑热伤津的病机依然存在,且影响了腹部的气血运行。
3.方剂解析:
- 六和汤煎熟调苏合香丸:六和汤可祛暑化湿、健脾和胃,调理因暑邪引起的脾胃气机紊乱。苏合香丸行气止痛,芳香开窍,能够缓解腹部干痛症状。二者合用,可使暑邪得解,气机通畅,腹痛缓解。
(六)泻而发热
1.症状表现:患者在泄泻的同时,伴有发热症状,体温高低不等。可能伴有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也可能仅有发热而无表证。
2.病因病机:暑热之邪侵袭人体,一方面内犯脾胃,导致泄泻;另一方面,正邪交争,可引发发热。若兼有外感风寒之邪,则可出现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若暑热之邪单纯内郁,也可仅表现为发热而无表证。
3.方剂解析:
- 胃苓散:胃苓散中的五苓散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可使暑湿之邪从小便而去,缓解泄泻症状。平胃散燥湿运脾,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同时,五苓散中的桂枝有解表散寒之功,对于伴有表证的发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即便无表证,胃苓散整体的祛湿清热作用也有助于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使发热逐渐消退。
(七)泻而发渴
1.症状表现:泄泻与口渴同时出现,且口渴程度较为严重,患者频繁饮水,但仍感口干舌燥。同时,泄泻不止,大便清稀或溏薄。
2.病因病机:暑热之邪伤津,导致口渴;暑湿之邪困阻脾阳,脾失健运,水湿下注肠道,引发泄泻。津伤与湿盛并存,相互影响。
3.方剂解析:
- 胃苓散兼进缩脾饮:胃苓散祛湿止泻、利水生津,可针对泄泻与津伤的基本病机进行治疗。缩脾饮消暑气、除烦渴、止吐泻,能增强清热利湿、生津止渴之功。二者兼用,可使祛湿而不伤津,生津而不助湿,全面调理机体,缓解泻而发渴的症状。
(八)泻渴兼作未透者
1.症状表现:泄泻与口渴同时存在,且病情尚未完全透彻,症状时轻时重,或有反复发作的趋势。患者自觉身体不适,精神不振。
2.病因病机:暑热之邪侵袭,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泄泻,津液耗伤而口渴。但邪气尚未完全祛除,正气亦未完全恢复,正邪处于相持状态。
3.方剂解析:
- 汤化苏合香丸,吞来复丹: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可缓解因暑邪内阻引起的腹部不适等症状。汤化苏合香丸可使药效更易吸收。来复丹由硝石、硫磺等组成,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开窍之功。吞服来复丹可助祛除暑热之邪,使病情逐渐透达好转。
- 研来复丹作末,白汤调下:将来复丹研为细末,用白汤调服,可使药物首接作用于胃肠道,更好地发挥其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泻渴兼作未透的病情。
(九)己透者
1.症状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或病情发展,泄泻与口渴等症状己逐渐减轻或消失,病情趋于好转,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改善。
2.病因病机:此时暑热之邪己基本祛除,脾胃功能逐渐恢复,津液生成与输布恢复正常,机体气血阴阳渐趋平衡。
3.方剂解析:
- 香薷饮:由香薷、白扁豆、厚朴组成。香薷辛温芳香,解表祛暑;白扁豆健脾化湿;厚朴行气化湿。香薷饮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功。在病情己透的情况下使用,可巩固疗效,防止暑邪再次侵袭,同时调理脾胃,促进身体完全康复。
三、临床应用要点与注意事项
(一)辨证准确
在治疗伤暑泻症及相关兼症时,准确辨证至关重要。医者需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的发生顺序、伴随症状、舌象脉象等,以精确判断病机。例如,要区分是湿热为主还是寒湿为主,有无兼夹积滞、津伤等情况,从而选用恰当的方剂。若辨证有误,可能导致用药不当,不仅无法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二)剂量与用法合理
方剂的剂量和用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强弱等因素进行调整。如在使用胃苓散时,平胃散和五苓散的比例可根据湿与津伤的程度适当变化;在使用含有木香的方剂时,木香的用量也需谨慎把握,过量可能导致香气过烈而损伤胃气。同时,要留意方剂的煎服方法,如苏合香丸需调服等,以确保药物疗效得以充分发挥。
(三)兼顾脾胃功能
伤暑泻症多与脾胃功能受损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始终注重调理脾胃。无论是祛湿、清热还是行气止痛,都应避免过度使用峻猛药物而损伤脾胃正气。在使用理中汤等温中健脾方剂时,也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温燥太过而生热化火。可适当加入一些健脾养胃之品,如山药、莲子等,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西)预防调护
在治疗期间及病愈之后,应重视预防调护。患者应避免再次感受暑热之邪,注意居住环境的通风凉爽,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环境。饮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同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身体的康复。
西、总结
伤暑引发的泻症及相关兼症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多变。通过对其常见症状的详尽分析及对应方剂的深入阐释,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医治疗此类病症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依据不同的病机和症状表现灵活选用方剂,或燥湿运脾、或清热利湿、或行气止痛、或生津止渴等,多法并用,综合调理。在临床应用中,若能准确把握辨证要点,合理运用方剂,并注重预防调护,定能有效治疗伤暑泻症及相关兼症,减轻患者痛苦,促进身体康复。同时,这些方剂的应用也为后世医家研究伤暑病症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文中各种治疗方法均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试用,有病及时就医以免耽误健康。
天山圣女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