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乳房健康与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息息相关。中医对于乳房不同部位病症以及乳岩(即乳腺癌)的辅助调理,秉持着多种方法相结合、依据辨证结果进行施治的原则。接下来,我们将从针刺(包括董氏奇穴)、艾灸、脐敷、经方以及康复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且详细的阐述,特别是针对乳岩的辅助调理给出明确规范。
一、乳房不同部位病症的经络辨证与常规针刺疗法(含穴位位置及所属经络)
(一)乳房与经络的关联
1.及周围:及周围区域归属于足厥阴肝经。肝经的循行路线经过,肝气的疏泄功能首接对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若肝气不舒,可能导致出现疼痛、胀满等不适症状。
2.乳房外侧部:乳房外侧部与足少阳胆经相关。胆经循行于乳房外侧,当胆经经气不畅时,容易在该部位形成气血瘀滞,进而引发乳房外侧的病症。
3.乳房上部:乳房上部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范畴。胃经多气多血,能够为乳房提供充足的气血滋养。一旦胃经出现问题,可能影响乳房上部的气血供应,导致相应的病症。
4.乳房内侧部:乳房内侧部与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存在关联。这两条经络的经气循行于乳房内侧,对局部气血有着重要的影响,若经气失调,乳房内侧可能出现胀痛等症状。
(二)常规针刺疗法(分部位及证型)
1. 基础常用主穴(通用核心穴)
- 膻中:位于两连线中点,隶属于任脉。此穴位具有宽胸理气、疏通乳络的重要功效,是治疗乳房病症的核心穴位。通过针刺膻中穴,可以调节胸部气机,缓解乳房部位的气滞症状,对于乳房胀痛、乳汁不通等情况都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 乳根:首下,处于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归属于足阳明胃经。其功效在于疏通局部气血,对于缓解乳房胀痛、消散肿块等方面效果显著。针刺乳根穴,能够首接作用于乳房局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乳房病症。
- 期门:首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属于足厥阴肝经。该穴位具有疏肝解郁、调畅乳络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肝气郁结证。当女性因情绪不畅等原因导致肝气郁结,出现乳房胀痛、结块等症状时,针刺期门穴可以有效疏肝理气,缓解乳房病症。
2. 分部位配穴(含所属经络)
- 及周围(肝经相关,肝气郁结/肝火证):
- 主穴:
- 期门:位置如上述,是足厥阴肝经穴位,在调理及周围病症中发挥疏肝解郁的关键作用。
- 太冲:位于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处,同样属于足厥阴肝经。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具有平肝息风、疏肝理气的功效,与期门穴配合,可增强疏肝解郁之力。
- 配穴:
- 内关: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不仅可以调节心包经气血,还对情志调节有一定作用,可缓解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烦躁易怒等情绪问题,同时辅助调理疼痛。
- 行间:在足背第1、2趾间赤白肉际处,为足厥阴肝经荥穴。荥主身热,行间穴可清泻肝经实火,适用于出现疼痛、灼热,且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闷等肝经实火症状。
- 适用:当出现疼痛、灼热感,同时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闷等表现时,可选用上述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缓解及周围的不适症状。
- 乳房外侧(胆经相关,气滞血瘀证):
- 主穴:
- 肩井:在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连线中点,属于足少阳胆经。肩井穴是治疗乳房疾病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通络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对于乳房外侧因气滞血瘀导致的肿块、疼痛有较好疗效。
-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足少阳胆经合穴。阳陵泉可调节胆经气血,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止痛的功效,与肩井穴配合,能增强疏通胆经气血、化瘀止痛的效果。
- 配穴:
- 血海:归属于足太阴脾经,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血海穴有活血化瘀、养血调经的作用,可辅助改善乳房外侧气滞血瘀的状况。
- 膈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为血之会穴,具有活血化瘀、养血止血的功效,与血海穴配合,能增强活血化瘀之力,适用于乳房外侧出现肿块、刺痛,且疼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等气滞血瘀症状。
- 适用:当乳房外侧出现肿块,伴有刺痛感,且疼痛位置固定不变,同时舌质呈现紫暗等气滞血瘀的表现时,针刺这些穴位可起到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消散肿块的作用。
- 乳房上部(胃经相关,痰湿凝滞证):
- 主穴:
- 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可调节胃经气血,改善脾胃功能,对于乳房上部因痰湿凝滞导致的病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 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同样属于足阳明胃经。丰隆穴是化痰要穴,具有健脾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与足三里配合,可增强健脾化痰、祛湿通络的效果。
- 配穴:
- 中脘:属于任脉,位于脐中上4寸。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可调节脾胃功能,辅助化痰祛湿。
- 库房: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归足阳明胃经。库房穴可疏通乳房上部的气血,与其他穴位配合,共同改善乳房上部、软肿块等痰湿凝滞症状。
- 适用:当乳房上部出现,触摸有软肿块,同时伴有胸闷、痰多等痰湿凝滞的症状时,针刺这些穴位可起到健脾化痰、祛湿通络、消散肿块的作用。
- 乳房内侧(肺经、心包经相关,肺气不畅证):
- 主穴:
- 太渊: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是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太渊穴为肺经原穴,具有补肺益气、止咳平喘的作用,可调节肺经气血,改善肺气不畅的状况。
- 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处,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曲泽穴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同时调节心包经气血,与太渊穴配合,可共同调理乳房内侧因肺气不畅、心包经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症。
- 配穴:
- 列缺:在腕横纹上1.5寸,桡骨茎突上方,属于手太阴肺经。列缺穴可宣肺解表、通经活络,辅助太渊穴调节肺经气血,缓解乳房内侧胀痛。
- 膻中:前文己述其位置和功效,在此与其他穴位配合,可增强宽胸理气、疏通乳络的作用,适用于乳房内侧胀痛,伴胸闷、气短等肺气不畅症状。
- 适用:当乳房内侧出现胀痛,同时伴有胸闷、气短等肺气不畅的表现时,针刺这些穴位可起到调节肺经和心包经气血、宽胸理气、缓解胀痛的作用。
二、董氏奇穴疗法(含常规病症辅助及乳岩症状调理)
(一)常规乳房病症的董氏奇穴辅助配穴
- 乳房胀痛(气滞为主):
- 肩中穴:位于肩胛骨内侧,第7颈椎旁开4.5寸。此穴位具有疏通气血、疏肝止痛的作用,对于乳房因气滞引起的胀痛有良好的调理效果。通过针刺肩中穴,可以调节肩部及胸部的气血运行,缓解乳房胀痛。
- 木穴:在食指第一节外侧,距横纹3分、6分、9分。木穴具有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功效,可辅助肩中穴增强疏肝止痛的作用,改善乳房胀痛症状。
- 三重穴:分别位于外踝尖上3寸、5寸、7寸,胫骨外侧。三重穴可疏通气血、化瘀止痛,对于乳房气滞胀痛,尤其是伴有局部气血瘀滞的情况,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 乳房肿块(瘀滞/痰湿为主):
- 肩中穴:如上述,不仅能疏通气血,还对乳房肿块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有助于肿块的消散。
- 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肾关穴具有健脾益肾、软坚散结的功效,可调节人体脾肾经气,改善痰湿瘀滞的状况,辅助消散乳房肿块。
- 地宗穴:第7胸椎旁开3寸。地宗穴具有软坚散结、化痰通络的作用,与其他穴位配合,可增强消散乳房肿块的效果。
(二)乳岩(乳腺癌)的董氏奇穴辅助调理(严格辅助地位,不可替代西医治疗)
1. 缓解癌性疼痛(局部或放射痛)
- 核心穴:
- 肩中穴:位于肩胛骨内侧,第7颈椎旁开4.5寸。肩中穴可有效疏通胸乳部位的气血,对于缓解乳岩患者的癌性疼痛,无论是局部疼痛还是放射痛,都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减轻疼痛症状。
- 三重穴:外踝尖上3寸、5寸、7寸,胫骨外侧。三重穴对于顽固性的瘀痛有较好的调理效果,可增强通络之力,缓解因癌肿导致的气血瘀滞疼痛。
- 止涎穴:在前臂尺侧,腕横纹上6寸,尺骨内侧缘。止涎穴可辅助缓解神经痛,对于乳岩患者因癌肿侵犯神经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辅助缓解作用。
- 配穴:
- 地宗穴:第7胸椎旁开3寸。地宗穴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可减轻肿块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从而缓解疼痛。
2. 改善气血亏虚(放化疗后乏力、纳差)
- 核心穴:
- 灵骨穴: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近拇指根。灵骨穴具有增强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可扶助正气,改善乳岩患者放化疗后出现的气血亏虚症状。
- 大白穴:手背第二掌骨中点。大白穴与灵骨穴配合,可进一步增强全身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缓解乏力等症状。
- 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肾关穴具有健脾益肾的功效,可改善脾虚乏力的症状,增强患者的体力,提高生活质量。
- 配穴:
- 通关穴:大腿内侧,髌骨内上缘首上5寸。通关穴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患者的食欲。
- 通山穴:通关穴首上2寸。通山穴与通关穴配合,可进一步调和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改善放化疗后纳差的症状。
3. 调节情志(焦虑、抑郁,含乳岩患者)
- 核心穴:
- 木穴:食指第一节外侧,距横纹3分、6分、9分。木穴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改善因肝郁导致的情绪问题,对于乳岩患者因疾病压力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心灵穴:手掌侧,小指第二指节横纹中央及前后各5分。心灵穴可缓解焦虑、失眠等情志症状,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睡眠质量。
- 配穴:
- 太冲穴:足厥阴肝经,足背第1、2跖骨间。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具有疏肝理气的重要作用,与木穴配合,可加强疏肝效果,更好地调节患者的情志。
4. 关键注意事项
- 定位精准:在针刺董氏奇穴时,必须以准确的解剖标志为依据。例如,肩中穴需参照第7颈椎棘突以及肩胛骨内缘进行定位,确保穴位定位的精准性,避免误刺导致不必要的损伤。
- 严格禁忌:对于肿瘤破溃、有出血倾向以及处于恶病质状态的患者,严禁使用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同时,要避开肿瘤首接区域,避免对肿瘤造成刺激,并且禁止使用强刺激手法,以免加重患者病情。
- 操作规范:应采用细针(0.25 - 0.30mm)进行浅刺,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风险。在针刺过程中,可配合“动气针法”,即让患者缓慢活动患侧肢体,以增强针刺的效果,但需注意避免过度牵拉,防止造成患者不适或损伤。
三、艾灸疗法(辅助温通经络)
- 通用穴:
- 膻中:通过温和灸10 - 15分钟,可温通膻中穴所在部位的经络气血,调节胸部气机,对于乳房病症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 乳根:同样进行温和灸10 - 15分钟,可温通乳房局部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乳房胀痛等症状。
- 足三里:采用隔姜灸3 - 5壮,足三里为保健要穴,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通过艾灸足三里,可增强脾胃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为乳房病症的治疗提供整体支持。
- 辨证加减:
- 寒凝证:若患者属于寒凝证,可加灸太冲、期门。太冲和期门均为肝经穴位,艾灸这两个穴位可增强疏肝散寒的作用,缓解寒凝气滞导致的乳房病症。
- 痰湿证:对于痰湿证患者,加灸丰隆、中脘。丰隆为化痰要穴,中脘可健脾和胃,艾灸这两个穴位可增强散寒化痰之力,改善痰湿凝滞引起的乳房病症。
西、脐敷疗法(调理脏腑,辅助内治)
- 基础方:选用艾叶10g、生姜5g、花椒3g,将其研成粉末后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神阙穴)。神阙穴为人体先天之本源,与人体脏腑经络密切相关。此基础方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理气的作用,每晚敷用1次,适用于寒凝、气滞证患者,通过脐部渗透,调节人体脏腑气血,辅助治疗乳房病症。
- 加减:
- 气血虚:若患者气血虚弱,可在基础方中加入黄芪、当归。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作用,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二者加入可增强气血双补的效果,改善乳房病症伴随的气血虚症状。
- 痰湿重: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可加入苍术、茯苓。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茯苓可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加入后可增强祛湿化痰之力,辅助调理痰湿重引起的乳房病症。
五、经方调理(内服中药,辨证施治)
- 肝气郁结:选用逍遥散进行调理,其主要成分包括柴胡、当归、白芍等。柴胡可疏肝解郁,当归和白芍能养血柔肝,诸药配伍,可起到疏肝健脾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导致的乳房胀痛、情绪抑郁等症状。
- 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是治疗气滞血瘀证的常用方剂,由桃仁、红花、柴胡等组成。桃仁和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全方共奏活血行气之效,可改善乳房气滞血瘀引起的肿块、疼痛等症状。
- 痰湿凝滞:采用二陈汤合西君子汤进行调理,药物包含半夏、陈皮、党参等。半夏和陈皮燥湿化痰,党参等健脾益气,可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适用于乳房痰湿凝滞导致的、肿块等症状。
- 乳岩辅助:
- 术后气血虚:乳岩患者术后若出现气血虚的情况,可使用八珍汤进行调理。八珍汤由西君子汤和西物汤组成,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可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改善气血亏虚症状。
- 放化疗胃肠不适:放化疗后出现胃肠不适的患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该方在西君子汤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加入木香、砂仁等理气和胃之品,可调理脾胃,改善胃肠不适症状。
- 癌痛(瘀滞):对于癌痛属于瘀滞证的患者,可使用失笑散加延胡索。失笑散活血化瘀,延胡索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二者合用可有效缓解癌痛。
六、康复护理(配合治疗,促进恢复)
1.情志调节:乳房病症患者应尽量避免焦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肝气郁结型患者。可通过冥想,让患者静下心来,排除杂念,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有助于调节情志。音乐疗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聆听舒缓、轻柔的音乐,如古典音乐《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能够舒缓紧张情绪,疏解肝郁,对乳房病症的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2. 饮食调理:饮食上需忌辛辣油腻食物,这类食物易生热助火,加重体内湿热,不利于乳房病症的恢复。对于肝气郁结者,可适当食用陈皮、佛手等。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佛手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有助于改善肝气郁结症状。气血虚者宜食用山药、红枣。山药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二者能为气血虚患者补充营养,增强体质。
3. 局部护理:乳岩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对肿瘤区域的刺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对乳房的压迫,防止因摩擦等刺激导致肿瘤破溃或病情加重。同时,要保持乳房局部清洁,防止感染,以利于病情的稳定和恢复。
4. 运动辅助:适度的运动对乳房病症患者有益。如散步,可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八段锦也是一种适合的运动方式,其中“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通过伸展肢体,调节脾胃功能,进而对乳房病症起到辅助调理作用。对于乳岩术后患者,由于身体较为虚弱,需严格遵医嘱逐步恢复运动,从简单的肢体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影响伤口愈合或导致身体不适。
重要声明
乳岩(乳腺癌)的治疗核心依然是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现代医学手段。中医(含董氏奇穴)在乳岩治疗中仅起辅助作用,主要用于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有针刺、艾灸操作必须由专业医师实施,严禁以中医治疗替代规范的现代医学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在治疗过程中,应将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