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乍暖还寒,县衙之中却是一片风声鹤唳。
沈如意坐在茶楼雅间,窗外便是县衙后门,此时隐约能听到里头几位捕快低声议论:
“你听说了没?朝廷要查粮税了。”
“可不是?听说今年兵部缺饷,连后方粮草都紧张,巡抚大人下令清查各地粮仓。”
“唉,咱县里那几个商户,哪一家没跟仓管沾上点儿边儿……”
沈如意垂眸,手指轻轻敲着茶盏边缘,眼底光芒微闪。
这就是她等的——一个能将辣酱插进军需的契机。
**
当晚,她在火宴坊里召集了沈大宝、香草、陈掌柜几人开小会。
“现在县里最缺的,不是酱料,是能耐放、能解腻、能开胃的粮配品。”她手指点着桌上铺开的纸图,“尤其是边军,吃的多是粗粮干饼,油水不足,若能佐以我家的辣酱,必能解困。”
沈大宝憨声道:“可军里买粮,得官批,不是咱老百姓插得上话的。”
“所以不走‘上供’,我们走‘民荐’。”
她计划如下:
制作一批“火宴军粮组合包”:糙米干饭+辣酱+咸菜干,用麻布袋密封装袋;
联络几位曾得她恩惠的书生,让他们联名上书,向巡抚推荐“军粮便当法”;
自家准备三批样品,分送粮仓、兵营与县衙试食——三线并举。
**
三日后,县仓试吃会。
县令亲自召集几位吏员、粮仓官与兵头,每人一份“火宴便当”。
“这饭……虽冷,却不硬,还带点酱香。”一位老吏吃着咸菜干,忍不住点头,“比咱们仓里发的干饼强多了。”
兵头则更首接:“我家小子在边关呆三年,牙都咬掉一颗。要是这辣酱能送过去,他准感恩戴德。”
县令原本有些敷衍,没料到下属反响如此热烈,心思也活络了起来:“此物若真能解军需之急……倒可向上递呈一试。”
沈如意当场回礼:“小女子所愿,不过是民安军稳,若能为朝廷分忧,哪怕一文不赚,亦是光荣。”
此言一出,众人皆赞其“贤女”。
**
几日后,官道上传来消息:一位巡抚从巡边归来,路经云川,拟在本地“设粮草中转点”。
沈如意听罢,眸光微动,立刻决定:
“我们要抢在官粮进仓前,把‘火宴便当’打入军需名单。”
她当即吩咐:
由沈大宝带人赶制五百份便当,连夜装车;
让陈掌柜带信,拜访曾识得的兵部小吏;
自己则起草“军粮佐食提案”,绘图详列其中。
**
数日后。
巡抚使团驻于县北驿站,沈如意穿一身素布长裙,亲自带着三名伙计前去投呈便当。
“姑娘,这等小事儿,你自己跑来?”一名书吏诧异。
她微微一笑:“大事得靠将军,小事,就让我们小民做些添补吧。”
使团领头中年文士尝了一口酱饭,顿时眼睛一亮:“这酱,竟带着微微果香,不腻不呛,适合佐餐。”
文士又翻开她绘的《边军简配便当图册》,只见其中注明每日热量、粮肉搭配、保存时效,言简意赅却极具专业性。
“姑娘可是出自军中?”文士惊讶。
“不是,曾在边关小驻,略知将士之苦。”
文士沉吟片刻:“此物,若送往边关,的确胜过油腻腌肉许多。”
他当场点头:“我回京后,必为姑娘递呈兵部。”
**
沈如意回身上车,一身寒风中,笑意却缓缓溢出。
她知道,从今日起——
火宴辣酱,不再只是百姓饭桌上的佐料,而是军需口粮上的“金字标签”。
**
作者“福麦”推荐阅读《农门商女田里种出侯夫人》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JO9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