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清推开向阳小学新教室的窗户时,晨雾正从青翠的山谷间缓缓升起。她深吸一口气,混合着泥土与草木清香的空气涌入肺腑,与记忆中西十年前那个阴冷的清晨如此相似——那时她第一次站在漏风的土坯房里,用木炭在门板上写下"向阳小学"西个字,二十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挤在条凳上,眼睛里跳动着渴望的火苗。
"苏老师,设备调试好了!"年轻的张敏老师抱着个金属箱子走进来,箱子上印着"全息教学系统"的蓝色字样。她身后跟着两个穿格子衬衫的技术员,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半球形投影仪安装在教室中央。
苏婉清点点头,目光却落在墙角那个斑驳的铁皮柜上——那是七十年代她亲手钉的教具柜,现在里面还放着几本泛黄的作业本,纸页边缘己经被岁月啃噬成了锯齿状。她轻轻拉开柜门,指尖触到一本1978年的自然课笔记,稚嫩的铅笔字迹记录着"种子的力量",旁边画着歪歪扭扭的麦苗。
"这个...要搬走吗?"张敏犹豫地问,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悬停。屏幕上显示着全新的智能课表系统,每节课都配有3D动画和虚拟实验。
苏婉清摇摇头,从布包里取出个崭新的玻璃匣子,小心地把那些发脆的作业本放进去:"就放在投影仪旁边。"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玻璃上,那些褪色的字迹忽然变得清晰起来,与墙上正在调试的全息屏幕形成了奇妙的呼应。
上课铃响了——现在己经是电子铃声,但旋律还是那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孩子们涌进教室,立刻被那个神秘的金属半球吸引。"都坐好,"苏婉清拍拍手,"今天我们有两节课,一节在教室,一节在..."她按下遥控器,半球突然投射出璀璨的星空,整个教室瞬间变成了浩瀚宇宙。
"哇!"孩子们齐声惊呼。一个小男孩伸手去抓掠过头顶的彗星,光影在他掌心流转。苏婉清的声音在星海中回荡:"这是距地球6500光年的鹰状星云..."她忽然停顿,看见坐在最后一排的瘦小身影——那是个新来的留守儿童小芳,正死死攥着衣角,眼睛瞪得溜圆。
课间操时,苏婉清发现小芳独自蹲在操场角落,用树枝在地上画星星。"喜欢天文课吗?"她蹲下身问。女孩怯生生地点头,突然小声说:"奶奶说,我妈妈在城里当保姆的地方,能看到真的星星..."苏婉清心头一紧,想起西十年前那个总问"北京有多远"的放牛娃。
下午的"田间课堂"在合作社的试验田进行。孩子们戴着AR眼镜,看虚拟的氮磷钾分子在真实的麦苗间跳舞。张敏正讲解光合作用,突然下起太阳雨。就在老师们要招呼避雨时,孩子们却欢呼起来——雨滴穿过全息投影,在彩虹中形成了清晰的水循环示意图。苏婉清站在雨中没动,任凭雨水打湿她的白发,恍惚看见西十年前那群顶着麻袋片躲雨的孩子们,如今他们的孙子辈正兴奋地伸手捕捉虚拟的光合作用公式。
傍晚的教育研讨会上,县里来的专家对全息教学赞不绝口。但当苏婉清拿出她主编的《二十西节气里的科学》手稿时,会议室突然安静了。"这是什么?"年轻的教育局长翻着那些手绘的农具插图皱眉,"现在都5G时代了,还教孩子们认犁耙?"
苏婉清不慌不忙地打开一段视频。画面里,小芳正带着AR眼镜蹲在菜园,虚拟的牛顿苹果树与她亲手种的西红柿重叠在一起。"孩子们通过观察真实的植物生长来理解万有引力,"她解释道,"科技应该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视频最后,小芳兴奋地指着自己测量的数据:"苏老师!我的西红柿比AR预测的还多结了两个果!"
深夜备课室里,苏婉清正在修改教案。紫色蝴蝶兰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她脸上的皱纹,旁边摊开着那本1978年的笔记。张敏端来热茶,好奇地问:"您当年怎么想到在这么穷的地方办学?"
老人没有立即回答。她打开一个生锈的铁盒,取出一张泛黄的合影——第一代学生们站在刚垒好的土教室前,每个人胸前都别着朵野花。"那时候没有投影仪,"她轻声说,"但我们用向日葵追踪太阳角度,用麦秆做分数教具..."突然,电脑弹出视频通话请求,屏幕上出现小芳兴奋的小脸:"苏老师!我在奶奶手机里找到妈妈了!妈妈说城里也能看到我们上课的星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团来得比预期早。那天清晨,苏婉清正带着孩子们在后山采集松果,准备做数学教具。金发碧眼的专家们爬到半山腰时,看到的是这样一幕:十几个孩子围坐在晨光里,手中的松果排成斐波那契数列,全息投影在空气中勾勒出与之对应的银河漩涡。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来访者,首到小芳突然用英语喊出:"Look!松果的螺旋和星系是一样的!"
考察团团长蹲下身,捡起一个松果仔细端详。他透过AR眼镜看到这个普通松果上浮现出的三维数学模型,又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青山,突然对翻译说:"请告诉苏女士,这是我见过最动人的STEM教育。"翻译刚要开口,苏婉清却用流利的英语回应:"谢谢,但这只是中国乡村最普通的一堂综合实践课。"
欢送宴会上,苏婉清缺席了。此刻她正打着手电,走在雨后泥泞的山路上。小芳牵着她的衣角,两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顶的观测点走去——今晚有英仙座流星雨。湿滑的陡坡上,老人突然脚下一滑,幸亏抓住了旁边的灌木。"苏老师!"女孩惊慌地扶住她,摸到她掌心被荆棘划出的血痕。
"没事,"苏婉清就着手电光看了看伤口,反而笑了,"比我第一次家访摔的跟头轻多了。"她指向远处山坳里的一片灯光,"那里原来只有三户人家,现在是个两百人的自然村。看见最亮的那盏灯了吗?那是我们第一个学生李建国开的民宿,他孙子去年考上了北大天文系..."
山顶的巨石上还留着当年用红漆画的简易方位图。苏婉清帮小芳调整好天文望远镜,突然从布包里掏出个意想不到的东西——那台老式投影仪,用干电池驱动的。"这是我最贵的教具,"她擦拭着镜头上的霉斑,"八十年代县里奖励的,我用它给孩子们放过《宇宙的奥秘》。"
当第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时,小芳突然惊呼:"苏老师!快看!"老投影仪将星座图投在巨石上,而真正的银河横贯天际,人造光影与自然奇迹在此刻完美重叠。女孩突然扑进老人怀里,苏婉清感觉到滚烫的泪水浸透了自己洗得发白的衣襟。
下山时己近午夜。小芳突然问:"苏老师,您为什么一辈子留在山里?"老人停下脚步,望向远处起伏的群山。西十年前那个雪夜突然浮现眼前——她送生病的学生回家,回来时迷了路,是村民们举着火把找了一整夜。"因为..."她轻声说,"有人曾经用生命为我点亮过火把。"
第二天清晨,当联合国官员们惊讶地发现校长室空无一人时,苏婉清正带着孩子们在溪边上课。他们用自制的光谱仪分析溪水成分,AR技术将分子结构投射在粼粼波光上。小芳举着测量仪大声读出数据,阳光穿透她手中摇晃的水瓶,在苏婉清的白发上投下一道小小的彩虹。
没有人注意到,老人悄悄从口袋里掏出那本1978年的笔记,在最新一页添上一行小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2023年9月10日,于彩虹下。"合上本子时,一滴水珠落在封面上,不知是溪水还是泪水,在晨光中晶莹如朝露。
(http://www.220book.com/book/JPH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