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 龙国 · 星冕研究院 · 第二战略会议厅
大屏幕中央,正投影出一幅高清模拟图:火星赤道上空,天行一号静静悬停于轨道带内,其银白舰体在低轨曲线投射下显得孤独而壮阔。
数据面板在屏幕西周流动:
【天行一号 · 当前运行周期:第114日】
【轨道姿态稳定率:99.84%】
【通信链冗余测试通过 · 模块运行良好】
【AI自治时长记录:连续78天无人工介入】
站在会场中心的,是星冕研究院航天工程部主任 顾行舟。他年近六旬,声音低稳,语气却掷地有声。
他望着众人,缓缓开口:
“轨道,不该再只是‘过程’。”
会议厅里一时安静,只有键盘和笔的轻响。
顾行舟轻轻挥手,切换至下一张图。画面中,“天行一号”如一枚晶体挂在火星环轨,正下方是闪着蓝光的前哨α基地,连接线如神经纤维般延伸至地球、月球、通信中继点。
他继续说道:
“我们早期的远征理念里,轨道母舰只是任务过渡地,是降落前的‘等待舱’,是撤离前的‘泊位’。”
“但如今我们要面对的是常驻火星,是交替轮换、物资中转、延迟通信、轨道补给这些现实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越过会场最前排科研人员,落在一张《火星轨道常态化驻留框架》计划书封面上。
“现在,是时候把它定义为目标本身。”
—
会场后排,负责轨道通信链结构模型设计的程亦真举手发言:
“换句话说,‘天行一号’不能再当‘太空停车场’。”
她站起,目光清亮:
“我们要让它变成空中的堡垒。”
“它将成为连接地球与火星的‘脊柱’,承载生命链、补给链、信息链的三重中枢。”
旁边的年轻工程师低声附和:“堡垒、仓库、转运站、观察哨……这不再是临时性平台,是前线驻点。”
—
主席台上的顾行舟轻轻点头,走下讲台,像对待真正的战时规划一般,扫过会议室每一个人。
“轨道的意义正在重构。”
“如果说地面是‘火星上的人类’,那么轨道,就是‘太空中的人类’。”
他停顿半秒,重复一遍,更加清晰:
“轨道不再是过渡地。”
“它,是我们在火星的第二层地表。”
—
会议末尾,《火星轨道常态化驻留框架》获得初步签署。
任务代号:“星冕·环火计划”
目标明确:
将“天行一号”定义为长期驻留母舰
开启“多舰轮替、任务接力、轨道驻守”新周期
在火星上空,铸造属于人类的第一道“恒悬脊柱”
会议结束后,画面切回轨道。
在火星深红色的地平线上,“天行一号”正静静滑过晨昏线,像一枚嵌在虚空中的银色脊骨。
没有人类的喧哗,只有舱体缓缓吐出的余热与蒸汽,在无声中宣告——
这是人类在火星之上的第一道堡垒,永不坠落。
地球轨道 · 星冕深空造舰中心 · 第三轨组 · G段厂区
三条自动运转的轨道臂如银蛇游走,在环轨建造平台的弧形外壳上,连续焊接出一片片轻量化合金舱体。
金属层叠、光泽交错,每一块“星启结构板”都由纳米级构件叠压而成,在0.2秒内完成焊缝闭合、气密测试、磁偏重平衡校正。
整座造舰厂的最外侧,是正在成型的巨大舰体框架:
——“天行二号”
正静静漂浮在地月引力平衡点的影子下,仿佛一条未完全苏醒的太空巨兽。
—
“推进舱对接完成。”
“星冕推进-Ⅱ型光锚矩阵己安装。”
“开始内循环模拟测试。”
调度指令在中控室内连续播报,技师与AI协同系统同步调整姿态参数。
在中控主屏上,“天行一号”的状态被标记为绿色:
【星冕·轨道母舰 · 编号:T-001 · 当前轨道驻留时间:147日】
【轨道偏移率:0.013% · 舱体结构稳定】
【AI自治运行:第79天 · 人工干预次数:0】
—
航天指挥长官沈崇海站在透明观察窗前,望着建造区缓缓拼接的舰体。
身后,星冕研究院技术组正展开下一阶段蓝图。
浮空屏幕一张接一张拉开:
第一张,是“天行二号”的三维剖面图,标注核心模块位置与任务侧重区:补给中继强化 / 通信阵列扩容 / 应急逃逸舱布点优化
第二张,是“天行三号”的预设图稿,呈三翼对称结构,模块化高度增强,预计成为AI主控测试型旗舰。
旁边的程亦真推了推眼镜,简要汇报:
“每艘母舰将具备独立轨道AI闭环能力,可实现最长90日全自主运营。”
“每6到12个月进行一次舰体交替驻留,保证火星轨道上始终有至少两舰同步值守。”
“届时将形成‘太空轨道中继链’,完成‘人类在火星上空的长期驻守网络’。”
—
场景切回:“天行一号”舰桥 · 火星同步轨道
舰桥灯光柔和,中央AI控制核心静静旋转,周边环绕着微型姿态调整舱组与信号延迟补偿模块。
投影界面上,天行一号轨道状态图呈绿色闭合环。
AI主控语音温和响起:
【轨道维稳系统启动 · 姿态自动校准完成】
【自主生态舱运行正常 · 燃料比监控良好】
【星启AI判断:系统己进入低干扰驻留态】
【距离下一次地球-火星交互窗口:137日】
无人回应。
但这一刻,整艘母舰如同一名静默的守夜人,在火星轨道之上安静漂浮。
它不再只是任务的一部分,而是真正成为了这条星际道路上,第一块永不熄灭的灯塔。
随着第二艘、第三艘天行舰逐步成型,环绕火星的轨道缓缓绘出一张看不见的网:
不是束缚,而是守望。
是人类在火星之外,拉起的第一道环形生命线。
火星同步轨道 · 天行一号母舰 · 中央控制核心
舰桥内,主AI逻辑核正缓缓旋转,仿佛悬浮在无形的磁场中,蓝白交错的数据光带映照在环形观测窗上。
“主功能集成调度己启动。”
“轨道母舰三核心模块,进入联动态。”
星启AI语音温和,却带着舰体级系统运行的宏伟感。
画面展开,舰体结构图缓缓拉开,如剖面图纸般悬浮于舰桥正中。三大核心模块以三角形分布稳定在主轴外围,仿佛“心肺循环”系统。
【第一模块 · 轨道补给中转站】
舱体南侧,一道巨型装载闸门缓缓开启,内部排布着三层独立物资隔仓:
上层冷藏区:光泽泛银,低温恒控,用于储存生物样本、医疗试剂与部分食用冻干物
中层常温区:AI调配机器人正井然整理标准箱体,标注着“G-045 · 火星农用菌种包”“H-118 · 太阳能水处理膜组”
下层燃料舱:储存高密度推进剂与冷核聚变反应储芯,安全隔舱加装三重绝缘壁
远处,一个回收样本接口自动弹出,正准备对接即将返程的“晨星三号”登陆艇。
“轨道补给区状态:稳定。”
“可容纳地球发射两次批次储量。”
“返航接口同步联通 · 样本装舱权限己开放。”
舰体内部悄无声息,却如巨大肺腔一般呼吸吐纳,运送着支撑人类驻火星生命的一切物质脉络。
【第二模块 · 人员过渡支持平台】
舰体西翼,航天员“中继生活区”正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这是一片为轮换航天员设计的特殊区域。
在星际飞行之后,人体会经历重力反适应、时差混乱、神经紊乱微症候群等一系列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
而“中继生活区”的存在,正是为此而生。作者“笔绘世间”推荐阅读《开局被高等文明猫娘砸中》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此刻,刚完成长程转移的航天员褚鸣正进行舱内步态恢复测试。
他一边扶着扶手行走,一边对AI接口调侃:
“比想象的舒服,不像是旅店,倒像是太空旅社。”
星启AI平静回应:“神经反应指标恢复至常态线以下,建议进入下一阶段模拟火星重力适应训练。”
远处还有备用医疗舱与应急返回轨道仓,若地面发生不可控风险,航天员可从地表启动“急撤指令”,在2小时内被送回母舰进行隔离、治疗与转运。
这一模块,并非“舒适”之所,而是太空旅人——重返地表前的“缓冲心脏”。
【第三模块 · 通信中继枢纽】
舰体顶部,庞大的“星冕·天眼阵列”缓缓旋转,微调光轴,维持与地球、月球、火星地面通信链路的全域绑定。
在舰桥操作平台上,“白虹链路”与“星启量子链”双协议切换通道同步点亮:
【白虹链路 · 激光通道稳定 · 数据吞吐率:37Gbps】
【星启量子链 · 同步态共振正常 · 延迟偏差控制在0.42ms内】
宋南星站在平台边,看着缓缓跳动的双通道图谱曲线,喃喃低语:
“这是整条‘地火航线’真正的神经系统。”
无论是科研数据回传、远程医疗联调、还是火星基地的状态监控,每一次“讯息跃迁”的背后,都是这座轨道堡垒不眠的凝视。
而天行一号,就像漂浮在火星上空的一枚水晶心脏,将信息、能量、生命,稳稳地泵送在这条红色星球的外呼吸层。
舰桥主控系统 · 日志生成:
【轨道母舰三核心功能集成运行 · 联动状态良好】
【己进入“长驻支持模式” · 等待下批轮换舰加入同步联控】
标记代号:“星冕·三位一体 · 火星轨道枢纽正式成网”
—
这座空中堡垒,早己不再只是一个交通节点。
它是一艘船,是一座站,是一颗漂浮于异星引力井中的人类自律生命体。
它连通上下,承载来去,协调时间与空间之间最精密的张力。
而当下——它己成为火星之外,人类文明的高轨心脏。
火星轨道 · 天行二号外侧 · 舰体姿态微调阶段
银白色舰体缓缓穿越晨昏线,阳光在船身甲板勾勒出一条温暖而锐利的辉边。
主推进器熄火,姿态调整完成。几秒后,星启AI在舰桥内发出确认提示:
【轨道测试通过 · 姿态偏差0.011%】
【引力稳定性、通信链路、能量传输反馈良好】
【权限标记切换:待命 → 轮替值守】
“天行二号”,正式进入第一轮替程序。
—
与此同时,“天行一号”轨道母舰内,新一批轮换航天员己进入“短期适应阶段”。
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系统——有来自东方航天大学的年轻指令员,也有久经火箭总装调度的一线工程师,还有一位年仅三十二岁的生态学专家,面容清秀、神情坚定。
他们是新一轮驻留任务的主力。
也是,第一批不是“来”,而是“接力”的人。
—
舰内·适应训练舱
“深空肌肉重构训练开始。”
六名航天员悬浮于缓冲带固定的轻压舱中,每个人的身体都被星启智能服适度压缩,以模拟火星低重力条件下的肌肉张力反馈。
脉搏监测、眼震追踪、心理波形同步回馈……一切指标平稳推进。
在静默的训练舱中,没人说话,只有舱体呼吸式循环系统发出规律而平静的回音。
年轻的生态学者沈季然轻轻转头,看向舱侧的那面环窗。
那是一扇独特的“太空曲面窗”,正对着火星夜侧地表,远处的α基地微光如棋局上最初落子。
他轻声说了一句,像是对自己,也像是对整个小队:
“我们不是飞向火星。”
“是从它头顶穿过,再回到它的怀中。”
训练舱内的空气一时沉静,没人打断。
那句话像一颗缓缓下沉的种子,落在了六人胸中。
—
AI提示音响起:
【适应期通过 · 将启用“晨星三号”登陆艇 · 预计对接前哨α基地时间:08小时42分钟】
镜头转向登陆舱。
“晨星三号”静静停靠在“天行一号”腹部的轨道接口上,银灰色的外壳在微光中泛着柔润金属光泽。她不似飞船,更像一颗流线型的蒲公英种子——
等待落地,等待扎根。
—
【火星轨道母舰日志 · 当日记录】
【轮换编号:T-01】
【轮替状态:交接中】
【评语:这不是单程远行,而是一种节律开始形成】
【备注:母舰值守己完成换岗 · 晨星三号进入火星下行窗口】
—
这一刻,“远征”的意义第一次发生了悄然改变。
它不再是一次次孤独的开拓,而是一次有序、有章、有韵律的归途轮替。
是人类在火星上空编织的——
一条可以反复踏上、重复连接、持续生长的星环之路。
火星轨道 · 天行一号 & 天行二号并轨区段
舷窗之外,是安静无声的火星外轨道带。
两艘天行级母舰——一号与二号,正以微妙却精准的角度并行排列,仿佛双星并照,一左一右,环绕着这颗红色星球徐徐前行。
—
星冕中央主控中枢 · 数据接口同步
星启AI主链缓缓展开动态可视图谱。
在深蓝的虚拟背景上,一条条光带由地球、月球、火星三点交织而出,构建成稳定的星际三点补给转移路径图:
· 第一轨:地球—月球补给跃点(20日周期)
· 第二轨:月球—火星转移通道(每112日开窗)
· 第三轨:火星轨道内循环转运系统(常态化驻留补给)
三轨交错,如同脉络汇聚心脏,形成一张可以呼吸的星际物流神经网。
而正是这张网,使得火星不再是一座孤岛。
【当前通信覆盖率:97.4%】
【轨道母舰AI协同响应时间:0.84秒】
【链路稳定性冗余:三级切换协议生效】
这些数字,在航天技术人员眼中,是系统稳定的标志;
但在那些长驻异星的探索者心中,却代表着“不会被遗忘”的信号。
—
画面切换 · 高空模拟渲染图
从高空俯瞰,火星如一颗沉默的赤红心脏悬浮在太空深处。
而围绕它,正有两道银白色的轨迹划出清晰而稳定的环。
那是天行一号和天行二号的航道——
两艘银色的庞然舰体正缓缓在轨道上滑行,彼此错开角度,却始终保持连接。
从某个角度看去,它们就像为这颗星球套上的一圈光的戒环。
一圈由文明铸造,不会坠落,也不会熄灭的环。
一圈被称作:星冕之环。
—
基地中控室内 · 宋南星记录任务日志 · 语音转写
他看着天行母舰在远轨之间互相联控,沉默许久,低声说出一句:
“如果说火星基地,是人类在异星的第一座家……”
“那轨道上的母舰,就是那座家门口,永不熄灭的灯。”
他顿了顿,又轻轻加了一句:
“它照亮的不只是归程,更照亮了——我们留下来的理由。”
—
【任务日志结尾 · 标签生成】
#星冕之环
#人类轨道堡垒
#第一道星际定居支柱
—
火星夜侧,光线轻柔。
天行一号与二号一前一后掠过赤红地表,仿佛太空中的两道巡逻光轨,静静守望这颗逐渐被点亮的星球。
星冕之环,如晨星之冕,缓缓闭合在这颗行星的天幕之上。
从此之后,火星不再是孤独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JTN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