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的手指紧紧攥住那封信,指尖发白。他猛地站起身,眼中寒光一闪。
“婉儿姐……被带走?”
小厮点头:“是,送信人说是在清河州城外的一处废弃庙宇里找到的这封信,对方还留下一句话——‘若要人安,莫谈改革’。”
周怀恩脸色一沉:“这是威胁。”
林昭却笑了,笑容里透着冷意:“他们以为这样就能让我退缩?呵。”
他将信折好,收入袖中,转身对王慎之低声说道:“明日廷议,恐怕会有人借题发挥。”
王慎之皱眉:“你是说,他们会拿你姐姐的事做文章?”
“不止。”林昭眼神如刀,“他们会借此指责我挟私怨而乱朝政,甚至可能会说我勾结地方势力,煽动民变。”
王慎之沉默片刻,低声道:“那你打算如何应对?”
林昭望向窗外夜色,目光坚定:“既然他们想用家人的安危来逼我低头,那我就把这场博弈,彻底掀开。”
---
次日清晨,朝堂再聚。
皇帝尚未驾临,殿内己暗流汹涌。赵尚书等人围坐一处,神色凝重。另一边,王慎之与几位支持改革的老臣低声交谈,见林昭入殿,纷纷投来关切目光。
“林公子。”王慎之轻声问道,“昨夜之事……可有眉目?”
林昭摇头:“只有一封信,其余尚无音讯。”
王慎之叹了口气:“若真被人劫持,恐非寻常士族所为。”
林昭未答,只是静静站在原地,等待皇帝升座。
钟声响起,皇帝缓步登殿,面色平静,却掩不住眼底的倦意。
“今日廷议,继续审议科举改革一事。”皇帝缓缓开口。
赵尚书当即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不可仓促定夺。今有传言,林昭之姐林婉儿,己被地方不明势力劫走,更有言称其与寒门学子串联,意图煽动地方动荡。臣请陛下彻查此案,暂缓改革之议。”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荒唐!”王慎之怒斥,“赵大人,仅凭传言便妄断朝政大事,岂非贻笑大方?”
赵尚书冷笑:“王大人,不是我妄断,而是林昭身为改革主事者,家中竟生如此变故,难保不牵涉其中。若不查明,贸然推进改革,岂非纵容宵小?”
皇帝眉头微蹙,目光落在林昭身上。
林昭上前一步,神情自若:“陛下,臣愿以性命担保,绝无此事。”
赵尚书冷哼一声:“空口无凭。”
林昭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高举过头:“陛下,臣手中乃家姐亲笔所书,信中详述她如何被清河州地方士族派人强行带走,并提及多名涉案官员姓名。臣恳请陛下明察。”
皇帝接过信,展开细读。随着目光扫过字句,他的脸色逐渐阴沉下来。
信中写道:
> “弟昭亲启:
> 婉儿今晨于归途中遭数名黑衣人拦截,押往清河州西郊废庙。彼等自称受命于州府某官,言语间屡提‘林昭若执意改革,必祸及全家’。庙中另有关押数名寒门学子,皆因上书抗议乡试舞弊而遭报复。弟若闻此信,请速报朝廷,切勿轻举妄动……”
殿中一片死寂。
王慎之率先打破沉默:“陛下,此信若属实,便是地方士族勾结官吏、打压寒门之铁证!”
一位御史立即起身弹劾:“臣请彻查清河州相关官员,务必严惩幕后黑手!”
赵尚书脸色大变,急道:“陛下,此事尚需核实,不可轻信一面之词。”
皇帝抬手止住争论,语气冰冷:“即刻派锦衣卫前往清河州彻查,凡涉及此案者,一律停职待审。”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林昭身上:“至于改革一事,三日后再度廷议。”
林昭躬身谢恩,退下殿去。
回府路上,周怀恩低声问道:“公子,下一步怎么办?”
林昭淡淡一笑:“让天下人都知道,寒门子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
回到府中,林昭立刻召见几名心腹,安排人手秘密前往清河州打探林婉儿下落,并指示友人在民间散播寒门学子遭遇,争取更多民众支持。
夜深时分,书房灯火未熄。
林昭独自坐在案前,手中握着一封未曾送出的信。信纸上的墨迹未干,最后一句话清晰可见:
> “若此战败,林家无后;若胜,则天下寒门有望。”
他轻轻吹干墨迹,将信放入抽屉最深处。
窗外,风起。
林昭起身推窗,远处传来更鼓声。
忽然,他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公子,我们找到了。”
林昭猛然回头。
“找到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JTX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