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23章 探测器发射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探测器总装测试合格后,便被运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专属测试厂房,进入发射前最后的 “全系统联调” 阶段。

秦奕带领核心团队驻扎在厂房旁的临时办公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 5 小时,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联调工作中。

联调的首个重点是 “星箭协同测试”—— 需要模拟探测器与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的数据交互,确保火箭入轨后能精准将探测器送入前往天鹅座的转移轨道。

测试当天,厂房内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探测器与火箭模拟器的各项参数。

当模拟 “火箭二级关机” 指令发出后,探测器的姿态控制系统本应在 10 秒内启动轨道调整程序,却出现了 2 秒的延迟。

秦奕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立刻示意测试团队暂停,带领工程师们排查问题。

经过反复追溯数据链路,发现是探测器的轨道计算模块与火箭模拟器的时间同步存在偏差,导致指令接收延迟。

“我们在探测器的时间同步系统中加入‘北斗’导航信号校准功能,每 0.5 秒与地面时间同步一次,确保与火箭的时间偏差不超过 1 毫秒。” 秦奕提出解决方案,重新测试后,姿态控制系统的启动延迟缩短至 0.8 秒,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联调期间,探测器的 “深空通信天线” 也出现了小插曲。

在模拟星际通信测试中,天线对地球方向的信号增益突然下降 15%,导致地面接收的数据流出现丢包现象。

团队拆解天线馈源后发现,是馈源内部的一个微波元件在长期测试中出现性能衰减。

秦奕立刻联系生产厂家,紧急调运备用元件,同时安排工程师对天线的所有微波元件进行全面检测,更换了 3 个存在潜在风险的元件。更换后,天线的信号增益恢复正常,在连续 72 小时的模拟通信测试中,数据传输的丢包率始终低于 0.01%。

随着联调工作接近尾声,发射日期也日益临近。

发射前一周,国际合作团队的代表们陆续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秦奕团队共同完成最后的准备工作。

欧洲航天局的工程师带来了他们研发的 “星际尘埃监测仪”,需要与探测器的科学载荷系统进行对接调试。

在对接过程中,监测仪的供电接口与探测器的供电系统不兼容,无法正常获取电力。

秦奕当即召集机械与电气工程师,设计出一款 “接口转接适配器”—— 适配器采用模块化设计,既能适配欧洲监测仪的接口,又能满足探测器的供电标准,仅用 8 小时就完成了设计与制造,成功解决了接口兼容问题。

发射当天清晨,天还未亮,发射中心的观测区就己挤满了人。

秦奕穿着深蓝色的航天制服,站在观测区的最前排,目光紧盯着远处矗立的运载火箭 —— 探测器就安静地躺在火箭顶端的整流罩内,等待着开启前往天鹅座的漫长旅程。

“各单位注意,30 分钟倒计时开始。” 广播里传来调度员庄重的声音,秦奕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天眼工作笔记。

倒计时归零的瞬间,火箭底部喷出耀眼的烈焰,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秦奕看着火箭缓缓升空,逐渐化作一道橘红色的弧线,消失在晨雾中。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他始终守在地面指挥中心的主屏幕前,紧盯探测器的飞行数据:“一级火箭分离正常”“整流罩分离成功”“探测器进入地球转移轨道”—— 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确认,都让指挥中心的气氛愈发热烈。

当屏幕上显示 “探测器成功脱离地球引力,进入星际转移轨道” 时,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秦奕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眼角泛起了泪光。

探测器进入星际转移轨道后,按照预设程序启动了 “深空通信天线”,向地球传回了第一组状态数据。

秦奕看着屏幕上 “所有系统正常,能源充足,航向精准” 的报告,长舒了一口气。

他走到指挥中心的窗边,望着蔚蓝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期待 ——

探测器将在太空中飞行约 12 年才能抵达天鹅座矮行星,在这漫长的旅程中,还会面临星际尘埃撞击、太阳风扰等诸多挑战,但他坚信,只要团队持续关注探测器的状态,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终能等到探测器抵达目标、揭开矮行星神秘面纱的那一天。

当天傍晚,秦奕在工作笔记上写下:“探测器成功发射,踏上前往天鹅座的征程。十五年探索,从信号捕捉到探测器升空,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未来,我们仍需坚守,静待远方的捷报。”

写完,他合上笔记,抬头望向夜空,天鹅座的星星在暮色中逐渐显现,仿佛在向远去的探测器招手,也在向执着探索的人们传递着宇宙的邀约。

探测器启程后的第一个月,地面控制中心每天都会收到它传回的状态数据 —— 能源系统稳定输出,通信链路畅通,航向偏差控制在 0.01° 以内,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

秦奕团队逐渐从发射的紧张与兴奋中沉淀下来,开始着手建立 “探测器长期监测体系”:他们将 “星云” 超级算力平台与全球 12 个深空测控站联网,开发出一套实时预警系统,能自动分析探测器传回的数据,一旦发现参数异常便立刻触发警报。

然而,挑战在探测器飞行至第 18 个月时悄然降临。

那天清晨,预警系统突然发出红色警报 —— 探测器的 “星际尘埃监测仪” 传回的数据显示,其传感器灵敏度下降了 30%,且数据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秦奕立刻召集团队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分析监测仪传回的原始数据和设备日志,初步判断是传感器镜头被微小的星际尘埃撞击,导致表面出现划痕,影响了探测精度。

“我们无法派人去太空修复,但可以通过软件算法补偿镜头划痕带来的误差。” 秦奕指着屏幕上的镜头损伤模拟图,“让算法团队根据划痕的位置和形状,构建‘误差补偿模型’,修正监测数据。”

算法团队连续奋战 72 小时,基于大量模拟的尘埃探测数据,终于研发出适配的补偿算法。

当算法通过深空通信链路上传至探测器后,监测仪的灵敏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的 92%,数据波动也大幅减小。

这次危机的化解,让秦奕更加意识到建立 “在轨自主修复能力” 的重要性 —— 他随即推动团队启动 “探测器智能运维系统” 研发,计划通过 AI 算法让探测器具备自主诊断故障、优化设备参数的能力,为后续漫长的星际飞行增添保障。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