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5章 长空逐梦交流群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章节无错乱精修!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最新章节随便看!

老张点击闪烁的消息提示,一个名为“长空逐梦交流群”的群聊窗口便出现在屏幕中央。

对话框里 “求知者” 的头像率先跳动:“结合前三次同型号火箭三级二次点火后的速度波动,此次轨道修正是否仍采用延长发动机工作时间的方式?” 发言末尾还附上几个标注文献来源的简短代码,像是某种只有圈内人能看懂的暗号。

“没错!还是老办法。”“发射场老周” 立刻回复:“靠 YF-73 发动机延长工作时间来调整轨道。不过这次我们根据前几次发射的速度波动数据,重新校准了发动机的工作时长参数。就像你说的,前几次三级二次点火后的速度波动,确实给这次参数设定提供了不少参考。”

紧接着他又补充道:“而且为了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错,从火箭总装时的零部件检测,到发射前的全系统模拟演练,每个步骤都安排了双人复核,连燃料加注的流速都精确到每秒克数,另外这次发射前还专门进行了十万级洁净度检测,就为了保证卫星和火箭的适配万无一失。”

他是发射场的基层指挥员,见证过多次火箭发射,对技术方案和现场流程都颇为熟悉。

“胶片追光者” 被这紧张的讨论氛围感染,语气中带着兴奋与遗憾:“我守在发射场外围,用胶片相机连拍了好几张!等明天冲洗出来,一定第一时间给大家分享,刚才看着浓烟升起来那刻,心跳都漏了一拍,也不知道这会儿火箭是不是正冲破云层!”

“火箭 DIY 小子” 盯着屏幕上的文字,仿佛看到了现场画面,兴奋地回复道:“太期待照片了!等这次发射成功,我打算改良自制火箭模型的推进剂配方!说不定未来咱们民间也能搞大动静,到时候也让大家拍拍咱的火箭发射现场!”

“北航力学系小李” 推了推眼镜,严谨地分析道:“从‘求知者’提到的速度波动数据来看,结合《宇航学报》最新论文,此次发射的入轨精度理论上在预期范围内。不过,大气阻力对长期轨道的影响还需持续观察,后续的轨道维持工作也不容小觑。”

“海归测控专家” 点了点头,补充道:“这次远望号的数据回传系统经过改良,关键节点的监测精度比上一次任务有明显提升,但由于通信带宽限制,数据回传和决策存在分钟级延迟。再加上全球覆盖率相对有限,后续轨道修正主要还是依赖预设计划。”

“少年航模队长” 满眼憧憬地说:“听你们讨论好厉害!看了这次发射,我们航模队准备办个航天主题展览,我要把《航空知识》上剪下来的资料全用上,也给同学们讲讲火箭发射里这些有意思的门道!”

“航天决策参考” 快速敲击键盘,发送道:“从一线实操到理论推演,各位的见解让我深受启发。这次发射不仅是技术攻坚的成果,更是向世界展示实力的契机。老周提及的严苛检测流程,小李分析的轨道精度要点,都是成功的关键。”

“即便面临数据传输和覆盖范围的难题,凭借咱们的智慧与坚持,必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老张深吸一口气,敲下文字:“看着这些跳动的数据,就像看到无数航天人在发射场、测控中心彻夜坚守的身影。每一个参数背后,都是跨越山海的接力。虽然全球测控网还有缺口,但这次发射,己经是我们迈向太空的坚实一步!”

刚发送出去,对话框里瞬间挤满点赞符号。

他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 “亚洲一号” 轨迹,仿佛己置身于浩瀚宇宙,见证着华国航天的荣耀时刻。

-·-·-

一周前,桓山问泽在青鸟频道公众号推送了一则重磅消息:“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全程文字首播,发送‘航天首播’至青鸟公众号,获取专属讨论社群入群链接,与航天爱好者共赴星辰之约!”

起初,常先预估热度有限,仅搭建了一个容纳 100 人的青鸟社群,想着能满足核心爱好者交流即可。

谁知推文发出后,后台的消息提示音逐渐密集起来,申请入群的数量不断上涨。

常先盯着不断跳动的数字,眼睛瞪得滚圆 —— 短短半小时,申请人数己突破 500,是预设人数的五倍!

“看来大家对这次发射的热情比我们想得高。” 常先快速权衡后,拨通了马华腾的电话,“小马,申请入群的人数爆了,得紧急增开社群,先准备二十个吧。”

马华腾放下电话,立刻将全员召集到星云会议室。

“情况紧急,咱们得在一小时内搞定二十个新社群。” 马华腾敲了敲白板,目光扫过团队成员。

雷君作为青鸟团队的技术负责人,早己调出后台系统里的社群创建配置模板,然后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整着各项参数:“还好之前做过类似预案,只要改改参数,再分配下服务器资源就行。”

“服务器负载得重新分配!” 雷君头也不抬地喊了一声。

财务陈一丹此时立刻起身,从文件柜深处翻找出前几天打印的服务器参数表,她熟练地将表格在桌上摊开,拿起计算器快速按键,又时不时对照墙上的服务器性能图表。

显然,她不是第一次处理这类技术数据计算的工作了,做起来驾轻就熟。

雷君接过陈一丹计算出来的结果,眉头紧锁:“硬件配置勉强能支撑二十个 50 人规模的社群同时运行,但跨地区数据传输会产生大量的网络交互。咱们现有的带宽和服务器响应速度,根本扛不住全国网友在各个群里频繁交流产生的数据流量。”

“上次临时扩容失败就是吃了网络传输的亏,这次必须提前规避风险。”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