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青州文化中心展厅,被改造成临时的古瓷修复大赛赛场。数十张工作台整齐排列,每张台上都摆放着待修复的残损古瓷、基础修复工具与计时器,台下坐着评委与观赛的文物爱好者,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又期待的气息。
小夏穿着姜念柠给她的浅灰色工装服,站在 3 号工作台前,手里攥着一块刚磨好的细砂纸 —— 她今天要修复的是一只清代青花山水残盘,盘身有两道交叉的冲线,边缘还缺了一小块,最棘手的是,冲线深处藏着肉眼难辨的细微裂纹,稍不注意就会在修复时造成二次损伤。
“比赛开始!” 随着评委长的一声令下,小夏深吸一口气,戴上双层手套,没有急着调瓷粉,而是先将指尖轻轻贴在瓷盘的冲线上。她想起姜念柠教她的 “听瓷辨损” 技巧:“老瓷的裂纹里藏着‘呼吸’,顺着冲线慢慢摸,能感受到细微的震动,那是隐藏裂纹的‘信号’。”
果然,指尖在冲线交叉处停留时,她感受到一丝极轻的震动,像蝴蝶翅膀掠过皮肤。她立刻用记号笔在震动处做了个极小的标记,再用强光手电筒照射 —— 隐藏的裂纹在光束下显露出淡淡的痕迹,恰好与她标记的位置完全重合。
“这孩子找裂纹的手法,跟念柠当年一模一样!” 坐在台下的周伯,指着小夏的动作,对身边的姜念柠笑着说,“你教的‘听瓷’技巧,她倒是学了十成十,连摸瓷的力度都像你。”
姜念柠看着台上专注的小夏,眼里满是欣慰。只见小夏按标记的位置,用细头刻刀小心清理裂纹里的污垢,再调上与瓷盘胎质匹配的瓷粉,混着三年陈糯米胶,一点点填入裂纹。她的动作轻柔却坚定,填好的瓷粉与原盘胎色几乎无缝衔接,连评委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三小时后,比赛结束。小夏的修复作品被放在展台上 —— 清代青花盘的冲线与缺口被补得平整自然,对着光看也难辨修复痕迹,尤其是隐藏裂纹的处理,完全没有留下二次损伤的痕迹。最终,她以最高分获得 “最佳新人奖”。
“谢谢评委老师,更谢谢我的姜老师!” 小夏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捧着水晶奖杯,眼眶微红,“以前我只觉得捡碎瓷片好玩,是姜老师让我知道,修复不只是把瓷补好,更是要懂瓷的‘脾气’、听瓷的‘故事’。她总说‘瓷是有温度的老朋友’,现在我终于懂了 —— 只有把瓷当朋友,才能修好它。”
午后的博物馆公益课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整齐排列的修复工具上。苏曼妮穿着志愿者马甲,正蹲在地上整理瓷粉罐 —— 她上个月刚刑满释放,得知姜念柠的公益课缺志愿者,就主动报名来了。她的头发剪得整齐,脸上没了往日的骄纵,多了几分踏实与谦逊。
“念柠,这是今天的工具清点清单,都核对好了。” 苏曼妮把一张表格递到姜念柠手里,小声补充道,“我现在在老城区的‘古雅轩’当学徒,老板说我认瓷快、手稳,还让我负责整理民国瓷的资料… 要是没有你当初愿意原谅我,还鼓励我学修复,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干什么呢。”
姜念柠接过清单,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递给她:“这是我妈当年的修复笔记,里面记了很多民国瓷的修复细节,比如怎么调青花料的颜色,怎么补民国瓷特有的薄胎。你现在接触民国瓷多,这个对你应该有帮助。以后有不懂的,随时来问我,不用客气。”
苏曼妮接过笔记,指尖触到封面 “姜若薇” 的名字,眼眶瞬间。她轻轻翻开,里面的字迹工整认真,页边还有姜念柠补画的示意图,像是在隔着时光,给她传递修复的心意。“谢谢… 谢谢你,念柠。” 她哽咽着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不辜负你和阿姨的心意。”
傍晚的博物馆门口,夕阳把地面染成金红色。小夏背着装满工具的背包,苏曼妮提着整理好的瓷粉罐,一起送姜念柠回家。瓷瓷蹲在小夏的肩上,嘴里叼着一片晒干的梧桐叶;墨墨跟在旁边,尾巴轻轻扫过三人的裤脚,时不时抬头看看她们。
“哟,这是组成‘修复小分队’了?” 一辆白色轿车缓缓停在路边,萧砚舟探出头,笑着对她们说,“以后青州要是有小的文物鉴定或修复活儿,说不定还能请你们帮忙 —— 小夏认裂纹快,曼妮整理资料细,刚好跟念柠搭档。”
“真的吗?” 小夏眼睛一亮,拉着苏曼妮的胳膊,“曼妮姐,我们以后可以跟姜老师一起干活了!”
苏曼妮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姜念柠看着眼前的画面 —— 认真成长的小夏、努力改变的苏曼妮,身边还有萧砚舟温柔的目光,瓷瓷和墨墨的陪伴,心里满是温暖。
夕阳渐渐西沉,西人一鼠一狗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姜念柠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 “传承” 与 “救赎”—— 不仅要自己守护文物,还要带着更多人一起;不仅要原谅过去的错误,还要给人重新开始的机会。而这条路上,有这样一群温暖的人同行,便是最好的圆满。
(http://www.220book.com/book/M2C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