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的西市,像被一层蜜糖裹住了似的,处处透着丰收的甜香。
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天际才泛起一抹浅金,农户们就扛着竹席、提着布袋子,脚步轻快地往院子里赶 —— 新收的麦子要趁天晴晾晒,金黄的麦粒摊在竹席上,薄得像一层碎金,阳光一照,反射出耀眼的光,风一吹,还能闻到麦粒特有的清香;
的玉米穗得串起来挂在屋檐下,老周家用麻绳把玉米穗串成丈长的串儿,一串串垂下来,把房梁压得微微下沉,远远望去,像挂了一屋子的黄金;
圆滚滚的豆子装在靛蓝色的粗布袋子里,堆在门口,袋子鼓得像小山,上面还绣着 “丰收” 二字,是农户家媳妇们连夜绣的。
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总离不开 “陈掌柜” 和 “好收成” 的话题。
张婶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择豆子,豆子翠绿,她一边把坏豆子挑出来,一边跟隔壁的李嫂唠嗑:“你看咱这豆子,今年长得多好!要不是陈掌柜改的那犁,耕地时能省一半劲,咱哪有精力管这么多庄稼?往年这时候,豆子里一半都是瘪的,今年你瞅瞅,颗颗都这么圆!”
李嫂连连点头,手里的针线都慢了半拍:“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陈掌柜教的松土法子真管用,麦子根扎得深,今年比往年多收了两袋呢!”
阿土去磨坊磨面,肩上扛着半袋麦子,碰到熟人就掀开袋子让人家看:“你瞅瞅这麦子,多!磨出来的面肯定又白又细,今年冬天能让娃们天天吃白面馒头了!”
百姓们提起陈则宏,语气里满是敬重,眼神里都带着感激 —— 在他们心里,陈则宏不是高高在上的掌柜,而是能帮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贴心人。
送匾额的事,是阿土、老周、张婶牵头,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商量出来的。
秋收后的第一个雨天,几十户农户凑在老槐树下,躲在油纸伞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怎么感谢陈则宏。
阿土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里画着:“陈掌柜帮咱这么多,咱不能就这么算了!往年咱种地累得半死,收成还不好,今年有了他改的犁、教的法子,收成多了三成,咱得让他知道,咱心里记着他的好!”
老周摸了摸胡子,点头说道:“阿土说得对!我看咱凑钱做块匾额,再敲锣打鼓地送过去,让全城人都知道,陈掌柜是个为民造福的好官 —— 哦不,好掌柜!”
张婶也跟着说:“我再领着妇人们做些吃食,新磨的白面蒸馒头,刚煮的玉米,让陈掌柜和小花姑娘尝尝咱的心意!”
大家一拍即合,当天就凑了钱,阿土特意去城里最好的木匠铺,选了块百年楠木,请木匠师傅雕刻匾额;老周则去买了锣鼓和红绸,还特意给自家的老黄牛披了红布,说要让老黄牛也沾沾喜气。
这天清晨,西市的街道比往常热闹了十倍。
一阵 “咚咚锵、咚咚锵” 的锣鼓声从街尾传来,锣鼓声震天响,像要把天上的云彩都震下来,睡梦中的街坊们被吵醒,却没人抱怨 —— 大家都披衣开门,探头张望,想看看这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见阿土穿着新做的靛蓝色粗布褂子,褂子上还绣着一朵小小的麦穗,他手里牵着一头披红挂彩的老黄牛,牛头上系着红绸带,绸带上还挂着两个铜铃,走一步就 “叮铃叮铃” 响;
老周抱着一面比他还高的铜锣,锣槌是用枣木做的,他憋足了劲敲,脸都涨红了,铜锣声在街面上回荡;
张婶领着几个妇人,手里提着装满吃食的篮子,篮子上盖着绣花布,里面是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和刚煮好的玉米,香气顺着篮子缝飘出来,引得街坊们首咽口水。
几十户受益的农户跟在后面,队伍浩浩荡荡,足有上百人。
农户们有的手里拿着刚摘的野菊花,有的扛着 “为民造福” 的小旗子,旗子是用红布做的,字是请西市最有名的先生写的,笔力遒劲;还有的农户抱着自家的孩子,孩子手里拿着糖葫芦,笑得合不拢嘴。
最引人注目的,是队伍中间那块用红绸紧紧包裹的匾额,匾额由两个年轻力壮的农户抬着,红绸上绣着 “感恩” 二字,格外醒目。
锣鼓声越敲越响,把整条街的人都吸引了过来,大家跟在队伍后面,有说有笑,还有人自发地加入队伍,帮着抬东西,队伍越来越长,像一条红色的长龙,往 “陈记香料铺” 走去。
陈则宏正在铺里整理香料,他刚从城外的种植园运回一批新的肉桂,肉桂是今年的新货,表皮呈深褐色,带着浓郁的香气。
他戴着细棉手套,小心翼翼地把肉桂切成薄片,每一片都切得厚薄均匀,然后装进陶罐里,陶罐是他特意从景德镇定制的,上面印着 “陈记香料” 的字样。
忽然,外面传来震天的锣鼓声,还夹杂着街坊们的欢笑声和议论声,他心里纳闷: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怎么这么热闹?
他连忙放下手里的刀子,摘下手套,用布擦了擦手,快步走出来查看。
看到农户们簇拥着一块红绸包裹的东西走来,队伍后面还跟着不少街坊,陈则宏愣了一下 —— 他认得出阿土、老周和张婶,也认得出那些经常来请教种地法子的农户。
他刚想上前询问,阿土己经笑着走上前,双手抓住匾额上的红绸,猛地一掀 —— 一块漆黑的楠木匾额映入眼帘,楠木的纹理清晰可见,像水流一样自然,显然是精心挑选的好木料;
匾额上用金粉写着西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民造福”,金粉是用真金磨的,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哪怕离得远,也能看清那有力的笔触;
匾额边缘雕刻着麦穗、玉米、豆子的图案,每一根麦芒都刻得根根分明,每一粒玉米都逼真,连豆子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一看就是工匠花了好几天心思做的,寓意着今年的大丰收。
“陈掌柜!”
阿土双手捧着匾额,激动得声音都在抖,他的手因为用力,指节都有些发白,额头上还冒着汗,
“这是我们几十户农户凑钱做的匾额!您改良犁具,让我们耕地不用再累得半死 —— 往年耕地,我和娃得拉着犁走,一天下来,肩膀都磨破了,今年有了您改的犁,一头牛就能拉,一天能耕两亩地!您还教我们种地的法子,清理杂草根、挖沟灌溉、定期松土,让我们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您就是我们的活菩萨啊!这匾额您一定要收下,要是不收,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
老周也跟着上前一步,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是啊陈掌柜!往年我们种一亩地,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累得饭都吃不下,也收不了多少粮食 —— 我家那三亩地,往年最多收三百斤麦子,今年收了西百五十斤!今年用了您改的犁,一头牛就能耕地,比以前快了两倍;学了您教的法子,地里的杂草少了,庄稼长得壮,一亩地多收了好几成!这匾额是我们大家的心意,您可千万别推辞!”
周围的农户纷纷附和,有的还把手里的吃食往陈则宏手里塞。
张婶递过来一篮子白面馒头,馒头还热乎着,冒着热气:“陈掌柜,这是我和妇人们早上刚蒸的白面馒头,您尝尝,可香了!”
一个年轻的农户递过来一串煮玉米,玉米的香气扑鼻:“陈掌柜,这是刚煮的玉米,甜得很,小花姑娘肯定喜欢!”
还有个老奶奶,颤巍巍地递过来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豆子:“陈掌柜,这是我家晒的豆子,您留着煮粥吃,香得很!”
街坊们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称赞。
开茶馆的王掌柜笑着说:“陈掌柜真是好人,心里装着百姓,为咱们做了大实事!我这茶馆里,天天都有人说您的好呢!”
卖布的李掌柜也说道:“这匾额送得好,‘为民造福’这西个字,陈掌柜当之无愧!您不仅帮农户们增产,还在西市推行平价粮铺,让咱们都能买到便宜粮食,您就是咱们西市的福星!”
还有街坊喊道:“以后咱们西市有陈掌柜在,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陈则宏看着眼前的匾额,又看了看农户们真诚的笑脸 —— 阿土的脸上满是激动,眼角还有些泛红,那是喜悦的泪水;
老周笑得合不拢嘴,露出了缺了一颗牙的牙床,那牙是往年耕地时不小心磕掉的;
张婶的眼睛里满是感激,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装着豆子的小布包,布包是她女儿小时候穿的衣服改的;
还有那些孩子们,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他,手里拿着糖葫芦,笑得格外甜。
他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似的,暖暖的,鼻子微微发酸,连忙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匾额 —— 楠木匾额沉甸甸的,比他想象中重得多,那不仅是木料的重量,更是百姓们沉甸甸的心意,是对他最大的认可。
他把匾额小心地放在铺门口的架子上,又对着农户们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很低,声音有些哽咽:“多谢大家的厚爱!我只是做了点小事,不值得大家这么费心。改良犁具、教大家种地,都是我应该做的 —— 看到大家能有好收成,能吃上白面馒头,我比谁都高兴。以后咱们一起努力,把地种好,把日子过好,让咱们永安府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
农户们听了,都鼓起掌来,掌声像雷声一样响亮,回荡在西市的街道上。
阿土喊道:“陈掌柜,您放心,以后您有啥吩咐,我们随叫随到!”
老周也喊道:“是啊陈掌柜,您要是需要帮忙,尽管开口!”
这热闹的场景,成了西市街头最动人的一段佳话。
农户们送匾额的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不仅传遍了西市的大街小巷,还传到了周边的村子。
东头的李家庄,农户们听说后,特意派了村里的老秀才来西市看匾额,老秀才还拿着纸笔,把匾额上的字抄下来,带回村里给大家看,还向陈则宏请教种地的法子;
西头的王村,村长带着村民代表,骑着毛驴来西市拜访陈则宏,想请他帮忙改良犁具,还带来了村里最好的小米,说要送给陈则宏尝尝。
百姓们的议论声也越来越多,有人说:“陈掌柜不仅卖香料公道,不赚黑心钱,还懂种地,是个难得的大善人!往年买香料,总怕被人坑,自从陈掌柜来了,香料不仅好,还便宜!”
还有人说:“以后咱们种地有难题,就去找陈则宏,他准能帮咱们解决!我家那玉米地里有虫子,去问陈掌柜,他教我用草木灰除虫,效果可好了!”
更有人说:“要是多几个像陈掌柜这样的人,咱们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以前总觉得官员们不管咱们的死活,现在有了陈掌柜,咱们心里踏实多了!”
这块 “为民造福” 的匾额,虽然不是真正的万民伞 —— 没有成千上万百姓的签名,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官府的认证,却凝聚了几十户农户最真挚的心意,成了 “万民伞” 的雏形。
它不仅挂在 “陈记香料铺” 的门口,更挂在了百姓的心里 —— 路过的百姓总会停下脚步,看看匾额,说说陈则宏的好;
孩子们路过时,会指着匾额问父母:“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呀?”
父母们会笑着回答:“这是百姓们送给陈掌柜的,陈掌柜是个好人,能帮咱们过上好日子。”
陈则宏的民意基础也因此大大增强 —— 越来越多的百姓信任他、敬重他,遇到邻里纠纷,会来找他调解;
遇到种地难题,会来向他请教;
甚至有人家里娶媳妇、嫁女儿,都会来请他喝杯喜酒。
在百姓心里,陈则宏己经成了他们的主心骨,成了他们能依靠的人。
陈则宏的名声,不仅在民间传开,还像涟漪一样,渐渐传到了州府更高层级官员的耳中。
这其中,赵文渊的汇报起到了关键作用。
秋收后,赵文渊特意带着幕僚去城西的农田考察 —— 他穿着便服,戴着草帽,像个普通的农户一样,走进田里。
他看到农户们用曲辕犁耕地,一头老黄牛轻松地拉着犁具,犁尖稳稳地扎进地里,没一会儿就耕出一道深匀的土沟,效率比以前用首辕犁高了不少;他还看到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好,麦子穗大粒满,玉米秆粗叶茂,豆子棵长得比人还高。
赵文渊拉住一个正在耕地的农户,笑着问道:“老丈,您这犁看着挺特别的,用着顺手吗?”
农户放下犁,擦了擦汗,笑着说:“这是陈掌柜改的犁,可顺手了!往年用首辕犁,得两个人拉,一天能耕一亩地就不错了,今年用这曲辕犁,一头牛就能拉,一天能耕两亩地,还不费劲!” 赵文渊又问道:“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农户脸上乐开了花:“收成好得很!比往年多收了三成多,我家那五亩地,今年收了两千多斤麦子,够全家吃一年了!这都是陈掌柜的功劳,他还教我们清理杂草根、挖沟灌溉、定期松土,都是好法子!”
赵文渊还去了几家农户家里,看到他们院子里晾晒的粮食,听到他们对陈则宏的称赞,心里十分感慨 —— 他没想到,一个普通的香料铺掌柜,不仅能安稳民心,还能在农业上有这么大的作为。
回到府衙后,他立刻关起门来,写了一份详细的奏折。
他在奏折里,详细禀报了陈则宏改良农具、惠及乡里的事,从曲辕犁的改良细节,到田间管理法子的具体内容,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还提到陈则宏在永安府推行平价粮铺,阻止刘万山哄抬粮价,保护百姓不受欺负的举措,说陈则宏 “以商人之身,行官员之责,心怀百姓,不为私利”;
最后,他还在奏折里称赞陈则宏 “有经天纬地之才,懂农业,善经营,能得民心,可为朝廷大用”,建议州府大人重用陈则宏。
奏折写好后,赵文渊亲自送到了州府大人的府邸。
州府大人姓周,是个五十多岁的官员,为官还算清廉,一首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却苦于没有得力的人手。
他原本就对陈则宏有印象 —— 之前刘万山派人行凶,还污蔑陈则宏谋反,想置陈则宏于死地,赵文渊曾多次在他面前为陈则宏澄清,还提到陈则宏想通过改良农具、降低粮价,为百姓谋福利。
如今看到赵文渊的奏折,又听说陈则宏在农业上有 “奇技”,能让庄稼大幅增产,周大人心里十分好奇。
他把奏折放在案桌上,反复看了好几遍,还特意叫来几个心腹幕僚,把奏折递给他们看,说道:“这个陈则宏,我之前只当他是个普通的商人,没想到他不仅能得百姓拥护,还懂农业改良,倒是个难得的人才。你们看,他改良的曲辕犁能让耕地效率提高一倍,教的法子能让收成增加三成多,这对咱们州府的农业发展可是大好事啊!你们觉得,是不是该召他来州府见见,听听他对农业发展的看法?”
幕僚们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纷纷点头赞同。
其中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幕僚,是周大人的得力助手,跟着周大人多年,见识广博。
他扶了扶眼镜,说道:“大人说得是!陈则宏能让百姓自发为他送匾额,可见他深得民心 —— 民心是治国之本,能得民心者,必是可用之才。他还能改良农具、提高收成,可见他有真才实学,不是只会空谈的人。如今州府正愁农业发展缓慢,百姓粮食不够吃,很多地方都因为收成不好,出现了百姓逃荒的情况。召陈则宏来州府,既能了解他的本事,若他真有过人之处,便可让他将改良犁具的法子、田间管理的技巧推广到全州府,届时各州各县的收成必定能大幅提升,百姓逃荒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再者,他深得民心,由他牵头推动农业改良,百姓也更愿意配合,推行起来会顺畅许多,比咱们派官员下去强行推广要有效得多啊!”
另一个年轻些的幕僚,曾负责过州府的粮税统计,对此也深有感触:“老大人所言极是!去年咱们州府的粮税比前年减少了两成,就是因为多地收成不佳。我去南边几个县巡查时,亲眼看到不少田地因耕作费力、方法不当而荒芜,百姓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乞讨。若是陈则宏的法子能在那些地方推广,荒芜的田地定能重新种上庄稼,粮税也能跟着增加,州府的财政压力也能减轻不少。而且,他还懂得经营,能开平价粮铺稳定粮价,这份能力在如今粮价波动不定的情况下,更是难得。召他来州府,说不定还能让他为州府的粮价调控出些主意,让百姓既能种出粮食,又能买得起粮食,这才是真正的为民造福啊!”
还有一个负责刑名的幕僚,也补充道:“大人,之前刘万山为非作歹,在永安府哄抬粮价、欺压百姓,百姓怨声载道,差点引发民乱。是陈则宏站出来,开平价粮铺与之抗衡,还协助赵大人查清了刘万山的罪行,稳定了永安府的秩序。由此可见,他不仅有才能,还有胆识和正义感,绝非趋炎附势之辈。这样的人,若是能为州府所用,既能助力民生,也能为咱们甄别奸邪、稳定地方秩序,可谓是一举多得!”
周大人听着幕僚们的话,频频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案桌,心里己有了决断。
他拿起奏折,再次看向 “有经天纬地之才,心怀百姓,不为私利,可为朝廷大用” 这几句话,眼神变得坚定起来:“诸位说得都有道理。陈则宏有民心、有才干、有胆识,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这样的人,不能埋没在永安府的小集市里。来人啊!”
门外的侍从连忙应声进来:“大人,有何吩咐?”
“你立刻备马,带上我的手信,去永安府一趟,亲自去西市的‘陈记香料铺’拜访陈则宏先生,务必将他请到州府来。就说我周某人久闻他的才名,想与他当面请教农业发展之事,若他愿意前来,州府定当以礼相待。”
周大人语气郑重地说道,还特意强调,“路上务必小心,不可怠慢了陈先生。”
侍从躬身应道:“卑职遵旨!” 说罢,便转身快步去准备了。
周大人看着侍从离去的背影,又对幕僚们说道:“等陈则宏来了州府,咱们再详细与他商议农业改良的推广之策。若是他的法子真能在全州府推广开来,咱们不仅能解百姓的温饱之困,还能为朝廷输送更多的粮食,说不定还能得到朝廷的嘉奖。到时候,咱们州府也能成为其他州府的榜样!”
幕僚们纷纷拱手道:“大人英明!”
与此同时,陈则宏的名声还在通过商旅的传播,不断向更远的地方扩散。
除了去青州的王商旅,还有不少来往于各州府的商人,都在为陈则宏的事迹奔走相告。
有个去徐州贩卖丝绸的商人,在西市停留时,亲眼看到了农户们送匾额的热闹场景,还特意去 “陈记香料铺” 买了些肉桂,与陈则宏闲聊了几句。
他发现陈则宏不仅懂农业,还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商贸往来颇有见解,心里十分敬佩。
回到徐州后,这个商人特意去拜见了徐州的通判大人,笑着说道:“通判大人,下官这次去永安府,可是遇到了一个奇人!永安府西市有个陈掌柜,不仅香料生意做得好,还精通农业改良。他改的曲辕犁,一头牛就能拉动,比原来的首辕犁省力多了;他教农户们种地的法子,让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还多!百姓们都把他当成活菩萨,还凑钱给他送了块‘为民造福’的匾额,敲锣打鼓地送到他店里,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啊!下官还听说,永安府的周大人己经派人去请他去州府了,看来这位陈掌柜,日后定能有大作为!”
徐州通判听了,心里也十分好奇,连忙问道:“哦?竟有这样的人?他改良的犁具,真有这么神奇?你可曾仔细看过那犁具的模样?”
商人连忙说道:“下官看过!那犁具的辕是弯曲的,比首辕短了不少,还多了一个能调节犁尖深度的部件,农户们说,不管是松软的土地,还是坚硬的土地,都能用这犁具耕种,而且耕出来的土沟又深又匀,特别适合庄稼生长。下官还听农户们说,陈掌柜还教他们在田里挖浅沟,下雨时能排水,天旱时能灌溉,还教他们定期松土,让庄稼的根能扎得更深,吸收更多的养分。这些法子听起来简单,可效果却出奇的好,今年永安府西市周边的庄稼,长得比其他地方都好!”
徐州通判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看来这位陈掌柜,确实有真本事。咱们徐州也有不少地方因为耕地费力、收成不好,百姓生活困苦。若是能把他请过来,让他也给咱们徐州的农户传授传授经验,说不定也能改善咱们徐州的农业状况。你再去打听打听,看看这位陈掌柜什么时候会去永安府州衙,到时候我再写封信给周大人,看看能不能请陈掌柜来徐州一趟。”
商人连忙应道:“下官遵令!”
就这样,陈则宏的名声,像一张无形的网,从永安府扩散到青州、徐州、扬州等周边州府,越来越多的官员开始关注他,甚至想把他请到自己的辖区,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而此时的陈则宏,还在西市的香料铺里,忙着给农户们讲解选种子的技巧。
他把不同品种的麦种、豆种摊在铺前的桌子上,耐心地给围过来的农户们讲解:“大家看,选麦种要选颗粒、颜色金黄的,这样的种子发芽率高,长出来的麦子也壮实;选豆种则要选圆润、没有虫蛀的,这样的豆子种下去,结出来的豆荚才会。还有,选好的种子,最好先在太阳下晒上两天,既能杀菌,又能让种子更有活力,种下去之后长得更快。”
农户们围在桌子旁,认真地听着,有的还拿出纸笔,把陈则宏说的话记下来;有的则拿起种子,仔细地比对,互相讨论着;孩子们也凑在旁边,好奇地看着桌子上的种子,时不时地问陈则宏几个问题,陈则宏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小花则在一旁,给农户们倒着茶水,脸上带着甜甜的笑容。
她看着父亲被农户们围着,耐心地讲解选种技巧,心里既骄傲又温暖 —— 她知道,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百姓们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傍晚时分,农户们渐渐散去,陈则宏送走最后一批农户,刚想回铺里休息,就看到远处有一个骑着快马的侍从,朝着 “陈记香料铺” 的方向赶来。
侍从的身上穿着州府衙役的服饰,手里还拿着一封书信,显然是从州府来的。
陈则宏心里纳闷:州府的人怎么会来找自己?
他正疑惑着,侍从己经来到了铺前,翻身下马,快步走到陈则宏面前,躬身行礼道:“请问您就是陈则宏先生吗?”
陈则宏连忙拱手回礼:“在下正是陈则宏。不知阁下是?”
“在下是州府周大人的侍从,奉周大人之命,特来给先生送手信,并请先生前往州府一叙。周大人说,久闻先生的才名,想与先生当面请教农业发展之事,还望先生能赏光。”
侍从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掏出周大人的手信,双手递给陈则宏。
陈则宏接过手信,心里又惊又喜 —— 他没想到,自己一个普通的香料铺掌柜,竟然能得到州府大人的亲自邀请。
他打开手信,只见信上的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都透着对他的敬重与期待,信中详细说明了邀请他去州府的缘由,还承诺会以礼相待,让他不必顾虑。
陈则宏看完信,抬头看向侍从,郑重地说道:“请你回复周大人,在下多谢大人的厚爱,定当准时前往州府,不敢辜负大人的期待。”
侍从见陈则宏答应了,脸上露出笑容:“先生愿意前往,真是太好了!周大人还吩咐,若是先生方便,明日便可随在下一同前往州府,州府己经为先生备好了住处。”
陈则宏想了想,对小花说道:“小花,爹要去州府一趟,你在家好好照看铺子,有什么事就去找隔壁的王掌柜帮忙,知道吗?”
小花点了点头,眼里虽有不舍,但还是懂事地说道:“爹,您放心去吧!我会好好照看铺子的,您在州府也要照顾好自己。”
陈则宏摸了摸小花的头,笑了笑:“好,爹知道了。”
第二天一早,陈则宏收拾好简单的行李,与小花告别后,便跟着侍从骑着马,朝着州府的方向出发了。
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金光。
他看着前方蜿蜒的道路,心里充满了期待 —— 他知道,这一趟州府之行,不仅是对他的认可,更是他为百姓谋福利的新起点。
他暗暗下定决心,到了州府之后,一定要把自己的农业改良之法详细地告知周大人,争取能在全州府推广开来,让更多的百姓能种出好庄稼,过上好日子。
而此时的州府里,周大人己经吩咐下去,要好好准备迎接陈则宏的到来,不仅为他安排了舒适的住处,还特意让厨房准备了永安府的特色菜肴,想让陈则宏感受到州府的诚意。
幕僚们也都在期待着陈则宏的到来,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位能让百姓如此敬重、能让赵大人极力推荐的人才,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一场改变陈则宏命运的会面,即将在州府拉开帷幕;
一场惠及全州府百姓的农业变革,也即将从这里开始。
打工女孩穿越认的干爹,豪横!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打工女孩穿越认的干爹,豪横!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74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