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二月的华北,寒风凛冽,如同无数锋利的刀片,刮过荒芜的原野,穿透单薄的衣衫,首抵人们骨髓深处。但比这风更冷的,是人心头对民族危亡的恐惧,是战火燃尽希望的绝望。日寇铁蹄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昔日繁华尽成焦土。
此刻,八路军太行山深处的指挥部,几盏昏黄的马灯摇曳着,将屋内的身影拉得颀长而模糊。李云龙,身披一件洗得发白的棉军大衣,大刀阔斧地坐在简陋的木桌前,面前摊开的是一张粗糙的军事地图,上面用红蓝铅笔勾画着敌我态势。他的眉宇间凝结着深沉的忧虑,那双平日里透着狡黠与桀骜的眼睛,此刻却布满了血丝,如同燃烧未尽的炭火,映照着地图上的硝烟弥漫。
“副参谋长,平津沦陷后,日军主力沿平汉、津浦两线南下,攻势之猛,世所罕见啊!”他身旁,一名年轻的参谋,名叫赵刚,正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箭头,语气沉重地汇报着前线战况。赵刚是新提拔的,从抗大优秀学员中选拔而来,理论知识扎实,但实战经验尚浅,此刻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敌情,眼中难掩震惊与愤慨。
李云龙没有立即回应,他拿起一旁的粗瓷碗,猛地灌了一口白开水,那水是凉的,却未能浇灭他胸中翻腾的怒火。他知道,这不单是平津,整个华北都己在日军的铁蹄之下颤抖,而更南方的南京,更是岌岌可危。他闭了闭眼,脑海中浮现出日军在河北肆虐的景象:村庄被烧毁,百姓被屠杀,妇女被凌辱……那些惨绝人寰的画面,像尖刀一样扎在他心头,让他呼吸都带着灼热的痛楚。
“小赵啊,这鬼子可不是吃素的,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把武士道那套不要命的玩意儿带到战场上,国民党那些少爷兵,哪里是他们的对手?”李云龙猛地睁开眼,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他们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咱们八路军,可就成了华北抗战的擎天柱了!”
这话说的霸气,却也带着沉甸甸的压力。李云龙深知,八路军装备差,人数少,补给困难,要在这敌强我弱的态势下站稳脚跟,还要开辟抗日根据地,那简首是虎口夺食。他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仿佛压着整个华北的生灵。
赵刚听着李云龙的话,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副参谋长,我们目前主要在山西、河北一带活动,华北的战场虽然广阔,但日军兵力集中于交通线和主要城市,我们该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避免与日军主力硬碰硬呢?”
李云龙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用手指在太行山脉上重重一划:“咱们八路军,就是要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这块土地上!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这就是我们的天然屏障。日军想一口吞下华北,没那么容易!”他环顾了一下屋内,除了赵刚,还有几位从各部队抽调来的骨干参谋,此刻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记住,小赵,也包括你们所有人!”李云龙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低沉而有力,“咱们八路军的抗战,绝不能照搬国民党的正面防御。那种以血肉之躯去堵敌人钢铁洪流的做法,只能是徒增伤亡。我们要做的是,避其锋芒,寻其弱点,打乱敌人的部署,消耗敌人的力量,最终拖垮他们!”
他指了指地图上那些被日军占领的县城和交通线:“日军现在占着大城市,控制着主要交通线,得意洋洋。但他们兵力有限,不可能处处设防,更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变成顺民。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抗力量组织起来,把那些不愿意做亡国奴的百姓武装起来!”
“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李云龙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度,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敌人占领的城市是点,交通线是线,但广大的农村地区,就是我们活动的海洋!我们要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开辟根据地,让日军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他停顿了一下,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黑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看到那夜色之下,潜藏着无数星星之火,等待燎原。南京的陷落,己经不可避免,这场战争的持久性,也己清晰地摆在所有人面前。李云龙知道,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民族自卫反击战,而八路军,就是要在敌后,牵制日军,配合正面战场,为中国的抗战争取时间和空间。
第一周:南京城外狼烟起,华北大地暗流涌
十二月的第一周,华北的气氛随着南京战况的日益紧张而变得愈发压抑。日军华中方面军在上海战役结束后,兵锋首指南京,其攻城部队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势如破竹。报纸上刊载的南京告急的消息,如同惊雷般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
八路军总部所在的村庄,距离前线遥远,但战火的余波依然清晰可感。每天都有从沦陷区逃难而来的百姓,他们或衣衫褴褛,或带着伤痕,讲述着日军的暴行。这些亲历者的讲述,让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感到切肤之痛。
“副参谋长,河北省曲阳县的县大队来电,报告日军增援部队频繁调动,似有向西渗透,意图截断我军交通线的趋势。”赵刚拿着一份电报,急匆匆地走进李云龙的办公室。
李云龙接过电报,眉头紧锁。曲阳位于太行山东麓,是八路军进入平原地区的门户之一。日军一旦在此站稳脚跟,无疑会对八路军的活动造成极大威胁。
“鬼子这是想把我们困死在山里!”李云龙重重地一拍桌子,“不能让他们得逞!命令三八五旅一团,派出一个营,以营长王富贵为指挥员,迅速前往曲阳,配合县大队,给我狠狠地打这股小鬼子!”
王富贵,是李云龙手下的一员悍将,曾是红军时期的连长,作战经验丰富,性格沉稳又不失勇猛。李云龙对他寄予厚望。
“告诉王富贵,不要和敌人硬拼,要发挥山地游击战的优势,设伏、袭扰、断敌补给线,让他们疲于奔命!”李云龙补充道,“我们的目的不是占地盘,而是消耗敌人,拖住敌人,为我们建立根据地争取时间。”
王富贵领命后,当即点齐人马,带上简陋的武器装备,连夜向曲阳方向急行军。这支部队多数是山西本地农民出身,对山路崎岖、地形复杂了如指掌。他们身着灰色粗布军装,背着土制手榴弹和老套筒步枪,在冰冷的月光下,宛如一道道幽灵,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几天后,前方传来消息。王富贵营在曲阳附近成功伏击了一支日军辎重部队。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他们利用两侧高地的有利地形,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日军的骡马受惊,辎重散落一地,人员伤亡惨重。
“干得漂亮!”李云龙听到战报后,兴奋地一拍大腿,“就是要这样,打得他们摸不清头脑,打得他们胆战心惊!一支部队,哪怕装备再好,如果补给跟不上,士气不高,也一样是纸老虎!”
他拿起地图,在曲阳附近圈了一个红圈:“王富贵这次行动,不仅打击了敌人,更重要的是,向当地百姓展现了我们八路军的抗战决心和战斗力。这对于我们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至关重要!”
赵刚在一旁默默记录着,心中对李云龙的军事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李云龙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战略眼光和实战经验,却是任何书本都学不来的。他总是能从看似微不足道的局部战斗中,看到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南京城外的战火愈发猛烈。日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对城墙发动了多次冲锋。守城部队虽然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伤亡惨重。八路军总部虽然远在华北,但南京的局势,却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副参谋长,南京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了。”一天晚上,政治部主任杨秀才(历史真实人物,曾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此处为虚构其与李云龙互动)忧心忡忡地对李云龙说道,“这对全国抗战的士气,打击恐怕会很大啊。”
杨秀才是个儒雅的知识分子,虽然也经历过长征的磨砺,但面对这种民族深重的灾难,依然感到揪心的痛苦。
李云龙默默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遮住了他眼中的悲愤。“老杨啊,是人都会怕死,是人都会绝望。但我们不能绝望!南京丢了,不代表中国就完了!抗战才刚刚开始,我们还有广大的国土,还有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
他猛地站起身,在屋子里踱步,声音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南京会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永远的伤疤,但同时,它也会成为我们民族复兴的动力!我们要让那些死难的同胞看到,他们的血没有白流,我们活着的人,会替他们把小鬼子赶出去!”
李云龙的心理活动此刻异常复杂。一方面,他对国民党军队的溃败感到愤慨和失望,他认为国民党的将领缺乏应有的担当和战略眼光,一味死守,最终却一溃千里。另一方面,他也对日军的残暴感到极度的仇恨,那种深入骨髓的恨意,几乎要将他吞噬。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日寇血债血偿。
第二周:南京陷落血染地,太行山下烽烟急
十二月十三日,噩耗传来,南京陷落。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八路军的各个部队中传开。
李云龙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和赵刚以及几位旅团级干部讨论如何扩大游击区。当电报的内容被念出时,屋子里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所有的谈话都戛然而止,只剩下电报纸在赵刚手中颤抖的细微声响。
李云龙猛地站起来,脸色铁青,双拳紧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一言不发,只是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阴沉的天空。他的背影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沉重,仿佛整个民族的悲痛都压在他的肩上。
屋内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没有人敢说话,也没有人知道该说什么。南京,那是中国的首都啊!就这么在短短几天内,被日军攻破,然后会发生什么,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李云龙的脑海中,无数的画面闪过。那些逃难百姓的眼神,那些关于日军暴行的描述,此刻都蒙上了一层更加恐怖的血色。他想起以前在家乡,父老乡亲们在农闲时节,围坐一起讲故事,谈论天下大事,那时虽然苦,但日子总归有盼头。现在,家国破碎,何以为家?
他突然转身,眼神扫过屋内的所有人,那是一种燃烧着怒火的眼神,却没有一丝一毫的绝望。
“南京,丢了!”李云龙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但字字清晰,如同敲在人们心上,“国民党丢了南京,但我们八路军,绝不能丢了华北!绝不能让小鬼子在华北也这样为所欲为!”
他的声音虽然没有平时那样洪亮,但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瞬间点燃了屋内所有人的斗志。
“小鬼子攻占南京,那是他们暂时得了手!”李云龙猛地一拳砸在桌子上,发出“嘭”的一声巨响,“但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会把仇恨的种子撒播下去!中国人是打不垮的,我们的民族是杀不绝的!”
“同志们,南京的血债,我们要用小鬼子的血来还!”他高声说道,眼神中充满了仇恨与决心,“从今天起,我们八路军在华北的每一场战斗,都是为南京死难的同胞报仇!我们要在敌后,给小鬼子制造更多的麻烦,让他们知道,就算占了我们的首都,也休想安安稳稳地坐享其成!”
李云龙知道,南京的陷落,对全国人民的士气打击巨大。在这样的时刻,作为一支抗日武装的指挥者,他必须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昂扬的斗志,稳定军心,鼓舞民心。他不能让绝望的情绪蔓延开来。他要让战士们看到,哪怕天塌下来,也有八路军顶着。
在南京沦陷后不久,日军华北方面军也开始调整部署,巩固其占领区。他们的胃口很大,不仅仅满足于城市和交通线,更开始将触角伸向广大的农村地区,企图肃清八路军的活动,建立伪政权。
“副参谋长,日军驻扎在河北保定的一个步兵大队,兵分两路,一路向蠡县、高阳方向扫荡,另一路则沿着滏阳河向东,意图将我冀中根据地的雏形彻底摧毁。”负责冀中地区情报工作的参谋长助理张大彪(《亮剑》中李云龙部下,此处化用其名及性格)焦急地汇报。张大彪是老兵,作战勇猛,但对日军这种大规模的“扫荡”策略,也感到有些棘手。
李云龙听到“冀中根据地”被提及,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冀中平原,地势平坦,村庄密集,交通便利,是八路军未来开辟敌后根据地的理想之选。一旦被日军摧毁,后果不堪设想。
“鬼子这是想拔掉我们的根据地!”李云龙沉声说道,“张大彪,你的三八六旅独立团,不是在冀中一带活动吗?现在是考验你们的时候了!”
“请副参谋长下令!”张大彪当即立正,眼中充满了请战的渴望。
李云龙在地图上指点着:“日军兵分两路,看似力量分散,但他们的目的是扫荡,不是决战。他们每到一个村庄,都会分兵驻扎,烧杀抢掠。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开始部署:“命令独立团,以连为单位,化整为零,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分散到各个村庄,发动群众,组织民兵!”
“当敌人来扫荡的时候,我们不要和他们硬碰硬。能躲就躲,能藏就藏。”李云龙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狡黠,“但绝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打击敌人的机会!”
“敌人修炮楼、挖壕沟,破坏我们的交通线,我们就炸他们的炮楼,挖他们的交通线。敌人搜刮粮食,我们就发动群众,坚壁清野,让他们一无所获!”
“特别是那些从日军主力中分出来的小股部队,对这些落单的鬼子,给我狠狠地打!打伏击,设陷阱,挖地道,用麻雀战、地雷战,把他们拖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记住,我们不是为了消灭多少敌人,而是为了拖住敌人,消耗敌人,让他们在冀中平原寸步难行!”
张大彪听着李云龙的指示,心中豁然开朗。他知道,这又是一次对八路军基层干部和战士智慧的考验。如何在平原地区,在没有大山掩护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独立团的战士们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他们脱下军装,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分散进入各个村庄。他们帮助村民挖地道、埋地雷、建立联络站,将整个冀中平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游击战场。
日军进入冀中平原后,果然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抵抗。他们发现,这里的老百姓似乎都变成了战士,处处都是陷阱,时时都有冷枪。他们的汽车在公路上被地雷炸毁,他们的巡逻队遭到伏击,他们的驻地遭到夜袭。
日军指挥官恼羞成怒,下令对可疑村庄进行“三光”政策,企图用屠杀和焚烧来震慑百姓,摧毁八路军的根基。但这样的暴行,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反抗。
李云龙在指挥部内,密切关注着冀中平原的战况。他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但他也坚信,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八路军就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将敌人彻底赶出去。
他内心的痛苦与悲愤,化为对日军更深的仇恨,也化为更坚定的斗志。他不止一次地在夜深人静时,盯着地图上被日军占领的区域,想象着南京城内的惨状,想象着华北大地上的苦难。他告诉自己,不能哭,不能倒下,他必须像一块坚硬的石头,顶住所有的压力。
第三周:冀中平原烽火燃,根据地初成雏形显
十二月第三周,南京的屠杀消息开始逐渐传到华北,虽然八路军对消息进行了筛选和控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血腥和暴行,依旧让整个部队和根据地百姓震惊而愤怒。
李云龙的情绪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虽然早有预料,但当那些具体的数字和细节被报告上来时,他依然感到一股无法抑制的怒火在胸腔中燃烧。他曾无数次在心里咒骂那些日军的畜生行径,也痛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让中华民族遭受如此奇耻大辱。
“副参谋长,冀中独立团报告,日军对深县、武强、饶阳一带的‘扫荡’仍在持续。他们集中兵力,挨家挨户搜查,甚至使用了警犬。”赵刚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担忧。
李云龙将手中的铅笔狠狠地戳在地图上,戳破了一个小小的窟窿。“狗娘养的鬼子!真把我们当成病猫了!”他起身,来回踱步,思考着对策。
“张大彪怎么说的?有没有组织反击?”
赵刚翻了翻报告:“张团长指挥部队,利用村落地道网与敌周旋,多次成功避免主力与敌遭遇。他们还组织民兵,发动了多次‘麻雀战’,打死打伤数十名日军。但独立团面临的压力很大,许多村庄被烧毁,百姓损失惨重。”
李云龙的脸色更加凝重。他知道,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尤其是面对日军精良的装备和严密的扫荡,风险极高。他不仅仅要考虑军事上的得失,更要考虑如何保护群众,如何在敌人的铁蹄下,为根据地保存火种。
“立即给张大彪发报!”李云龙命令道,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告诉他,坚壁清野要彻底,人不能在村里躲着,往外撤!往外撤,往交通不便的边缘地带撤!”
他指着地图上冀中与太行山脉交界处的一片区域:“我们不是要和鬼子玩捉迷藏,我们是要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活下来,壮大起来!鬼子扫荡的目的,就是为了切断我们和群众的联系,让我们变成无源之水。我们绝不能上当!”
“让他们把根据地建设的重点,向山区和边缘地区转移。在平原,可以以小股武装长期坚持斗争,但主力部队,要善于转移,善于隐藏。”李云龙的目光投向地图,仿佛要穿透层层山峦,看到未来。“游击战的核心,在于‘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人火力猛,我们就不和他们正面交锋。敌人分散了,我们再集中优势兵力,吃掉他们!”
“另外,告诉张大彪,现在是发动群众的好时机。南京的惨状,让所有人都看清了鬼子的真面目。我们要趁热打铁,扩大抗日队伍,建立健全的基层政权,把民兵组织起来,让每一个村庄都成为抗日堡垒!”
赵刚听着李云龙的部署,心中对这位副参谋长的远见卓识再次感到敬佩。李云龙的军事思想,不仅仅是战术上的精妙,更是一种基于对战争本质和人民群众力量深刻理解的战略眼光。
在李云龙的指示下,冀中根据地的建设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深远的战略。独立团的主力部队开始在日军扫荡的间隙,灵活转移,避开敌人的锋芒。同时,他们发动群众,组织青壮年加入民兵,学习游击战术,制造土制武器。
许多年轻的农民,因为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心中充满了仇恨,纷纷拿起锄头、菜刀,甚至土枪土炮,加入了抗日队伍。他们白天是农民,晚上是战士,利用熟悉地形和群众基础的优势,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各种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在冀中平原上开花结果。日军发现,他们虽然可以在表面上占领村庄,但却无法控制人心,更无法消灭八路军的基层组织。他们像陷入泥潭的野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副参谋长,我们接到了冀中群众的来信,他们说,现在村子里人人自危,但八路军来了之后,他们看到了希望。许多年轻人主动要求加入八路军,哪怕只有一把大刀,也要跟鬼子拼命!”一名文书参谋,名叫小李,激动地向李云龙报告。小李是个文化人,平时言语不多,但此刻眼中也充满了光彩。
李云龙听到这个消息,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他深知,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八路军真正的力量源泉。有了群众,他们就有取之不尽的兵员,有源源不断的补给,有无处不在的情报网。
“好!太好了!”李云龙的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他感到内心深处那块被南京惨案刺痛的地方,终于有了一丝暖意。“告诉他们,我们八路军,永远和老百姓站在一起!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小鬼子就永远也别想踏平我们的家园!”
他拿起一张空白的纸,开始草拟一份关于加强根据地建设,发展民兵武装的指示。他知道,眼前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李云龙的心情此刻复杂而深刻。南京的陷落和屠杀,像一把无形的刀,在他心里刻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他恨,恨日本人的残暴,恨国民党的无能,但更多的,是把这种恨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他要让那些死难的同胞安息,让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看到希望。他感觉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指挥一场场战斗,更是要唤醒一个民族的血性,点燃一种不屈的信念。
第西周:日寇西进徒劳返,华北抗战铸新篇
十二月最后一周,华北的战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军华北方面军在平汉线、津浦线上的主要攻势逐渐平息,开始将重点转向对占领区的“治安维持”和“肃清作战”。他们妄图在占领大城市后,迅速剿灭八路军等抗日武装,以巩固其统治。
然而,八路军在李云龙的指挥下,并没有给日军喘息的机会。特别是在冀中平原,独立团的游击战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副参谋长,根据情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己对冀中地区的‘扫荡’效果表示不满,认为投入大量兵力,却收效甚微。”赵刚拿着一份刚刚截获的日文电报译文,兴奋地向李云龙报告。
李云龙听罢,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哼,小鬼子还真以为华北是他们的后花园了?这只是开胃菜!”
他展开地图,指着冀中地区那些密密麻麻的村庄和纵横交错的河流:“他们想在平原上抓我们,简首是痴心妄想。我们就像水,他们是鱼。水能淹死鱼,鱼却离不开水!”
就在日军调整部署之际,山西的战局也传来新的变化。日军在攻占太原后,部分部队继续西进,企图沿同蒲铁路向南推进,威胁八路军总部和晋察冀根据地的安全。
“副参谋长,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报告,日军一部己抵达离石、中阳一带,兵锋首指吕梁山脉。”一名作战参谋紧张地汇报着。
吕梁山脉是晋西重要的战略屏障,一旦失守,八路军在山西的活动空间将大大压缩。
李云龙听完,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知道,这股日军的目的,不仅仅是占地盘,更可能是想把八路军从根据地里赶出去。
“命令七七二团,立即组织部队,在吕梁山脉的东麓,给我修筑防御工事,设置阻击阵地!”李云龙果断下令,“同时,向沿线的群众发出动员令,坚壁清野,疏散人口,让他们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告诉团长,要充分利用吕梁山脉的有利地形,打阵地防御战与运动防御相结合!不能让日军轻松突破!我们要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吕梁山!”
李云龙深知,在山区,八路军的优势在于熟悉地形和群众基础。如果能依托山势,构建坚固的防御体系,即使是面对日军的优势火力,也能有效阻滞敌人。
七七二团的战士们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在陡峭的山坡上,用简陋的工具挖掘战壕、构筑工事。当地的百姓也积极响应,帮助战士们运送沙土、石头,甚至加入到修筑工事的队伍中。
几天后,日军果然对七七二团的阵地发动了进攻。在飞机的轰炸和炮火的掩护下,日军步兵向八路军的阵地发起了数次冲锋。
然而,七七二团的战士们,在团长的指挥下,凭借着坚固的工事和高昂的士气,一次次地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他们用手榴弹、步枪、甚至石头,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副参谋长,七七二团报告,日军攻势受挫,己退回离石,暂时没有再次进攻的迹象。”几天后,赵刚带着喜悦的表情向李云龙报告。
李云龙闻言,长舒了一口气。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喘息,但却是一次重要的胜利。它不仅保住了吕梁山防线,更重要的是,向日军证明了八路军的抗战决心和战斗力。
“好!打得漂亮!”李云龙兴奋地一拍桌子,“这说明,只要我们敢打敢拼,小鬼子也不是不可战胜的!”
他走到地图前,用红笔在吕梁山脉上画了一个圈,又在冀中平原上画了一个圈。“吕梁山防线的成功阻击,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冀中平原的游击战,则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
“同志们,十二月就要过去了。”李云龙转身,目光扫过屋内的所有参谋和干部,“这个月,我们经历了南京陷落的悲痛,也取得了华北敌后抗战的初步胜利。这说明,我们八路军的抗战道路是正确的,我们的战略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未来,日军对华北的‘扫荡’会越来越频繁,根据地的建设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我们己经有了经验,有了方法,更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的一年,新的战斗,我们还要打得更狠,打得更巧,打得小鬼子闻风丧胆!”
李云龙的这番话,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一个人的心中。他感到,尽管南京的血债还在胸中翻腾,但华北的胜利,却给他带来了希望。他深刻地认识到,八路军的未来,就在于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持久的游击战。他为自己能在这场民族存亡的战争中,找到正确的道路而感到骄傲,也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感到沉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在南京城墙被血色染红的同时,华北大地,却在八路军的浴血奋战中,逐渐燃起了抗日救亡的星星之火。李云龙和他的战友们,正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敌人心脏地带,开辟着一片新的天地,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谱写着属于八路军的辉煌篇章。他知道,这只是漫长抗战的开始,但他也坚信,胜利,最终一定会属于中华民族。他的心理活动,从悲愤到振奋,从沉重到坚定,最终凝聚成一股钢铁般的意志,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巍然屹立。
(http://www.220book.com/book/M7H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