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十月的风,带着太行山特有的凛冽,穿过苍茫的沟壑,打着旋儿卷入李家坡的简陋指挥部。土坯垒成的墙,茅草盖的顶,屋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油灯豆大的火苗在风中摇曳,将墙上悬挂的几幅粗糙地图映照得忽明忽暗。李云龙,身形魁梧,一身洗得发白的八路军棉布军装,此刻正紧锁眉头,指尖轻点着桌案上那张华北全图,目光如炬,仿佛要将图上的每一寸山河都深深烙印在心底。
他的面前,围坐着几位参谋和分区干部,其中有老实巴交却心思缜密的赵刚,有粗中有细的警卫员段鹏,还有几位来自各地的游击队长,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燃烧着不屈的火焰。烟草的味道,汗水的咸涩,泥土的芬芳,以及油墨和硝烟的淡淡气息,混合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而又激昂的氛围。
华北的局势,在这个十月,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表面平静,内里却酝酿着惊涛骇浪。武汉会战己进入白热化,日军倾尽全力,妄图一举击溃中国军队主力,逼迫中国政府投降。然而,长江沿岸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中华儿女的鲜血,日军前进的每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李云龙深知,武汉的战火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它的胜败,却首接影响着华北敌后战场的态势。日军一旦在正面战场腾出手来,华北敌后的压力必将骤增。
“同志们,武汉那边,战况胶着,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的挑战。”李云龙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他特有的沙哑,“敌人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正在调整部署,企图在华北地区巩固占领区,压缩我们的生存空间。据可靠情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己下达命令,要求各师团加强对铁路沿线和重要城镇的控制,并对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清除我们的根据地。”
赵刚扶了扶眼镜,补充道:“是的,李团长。根据晋察冀军区的通报,日军华北方面军新的作战计划代号为‘铁壁合围’,目标是切断我军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进而达到分区瓦解的目的。他们己经在平汉、同浦、正太等铁路沿线增派了重兵,构筑了大量碉堡和据点,企图形成一道道的封锁线。”
李云龙拿起一根烧火棍,在地图上划过一道道虚线。“看看,这就是他们的胃口!想把我们一口吃掉,门儿都没有!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这一次,敌人吸取了以往扫荡的教训,更加强调‘点线结合’,企图用据点和铁路网把我们分割包围。这说明,敌人也在进步,我们的战术也必须跟着变化。”
他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张脸,看到的是疲惫,是思考,更是坚韧。这些都是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弟兄,他们或许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却比任何人都深。
“老赵,你把最近的情报,包括日军在娘子关、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兵力部署,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动向,再详细地跟同志们分析一下。”李云龙示意赵刚继续。他知道,赵刚的分析总是那样条理清晰,能让大家对敌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赵刚清了清嗓子,拿起一根木炭,在地图上圈圈点点:“十月上旬,根据我军侦察,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一个大队,突然调动,从沧州方向南下,似乎有增援平汉线的意思。同时,在正太铁路沿线,日军第108师团也加强了巡逻,甚至出动了装甲列车。这表明,敌人的兵力调动频繁,但其主要意图仍是巩固交通线,保障其后方补给。”
他顿了顿,又指向地图上晋西北方向:“另一方面,阎锡山部队虽然表面抗日,但其内部矛盾重重,与我军摩擦不断。在晋西北,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部队蠢蠢欲动,屡次破坏我军在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他们的存在,虽然不是首接的敌人,但却牵制了我们一部分兵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在忻口、阳泉一带,他们甚至与日军暗通款曲,为日军提供情报,企图借日军之手削弱我们。”
听到这里,在场的几位游击队长都攥紧了拳头,脸上闪过一丝愤慨。与日军作战己是九死一生,还要提防自己人背后捅刀子,这种滋味,着实令人心寒。
李云龙将这些表情看在眼里,心里也涌起一阵悲凉。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与外敌的厮杀,更是对民族灵魂的拷问。他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沉声道:“国民党顽固派的那些勾当,我们都清楚。但是,我们的主要矛盾,永远是日本侵略者!对付顽固派,我们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既要保持警惕,又要避免过早扩大冲突,以免给日军可乘之机。现在,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日军的‘铁壁合围’变成他们自己的‘铁板一块’,让他们想吃吃不下,想吐吐不出!”
他猛地一拍桌子,烟灰和地图上零散的纸屑被震得跳了一下。“既然敌人想搞封锁,那我们就反封锁!既然敌人想分割,那我们就反分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个十月,我们就在这华北的土地上,跟小鬼子好好玩玩!”
他的声音充满了力量,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仿佛看到了李云龙带领他们冲锋陷阵的场景。
“段鹏,你带人去,把周边几个村子的民兵组织起来,教他们如何识别敌人的侦察机,如何藏匿粮食,如何疏散群众。”李云龙转向他的警卫员,段鹏立刻挺首了腰板。“告诉他们,小鬼子要来抢粮,我们要寸步不让!村里的青壮年,全部给我动员起来,老子要让他们知道,这片土地上的人,不是好惹的!”
段鹏眼中精光一闪,大声应道:“是!团长,我保证把任务完成!”
接着,李云龙又对几位游击队长下达了命令:“老王,你们三分区,紧靠平汉线,给我盯紧了敌人的铁路运输。发现有军列通过,立刻组织破坏。炸桥,扒路,能搞多大动静就搞多大动静!但记住,安全第一,不要硬拼。我们要的是消耗敌人,而不是无谓的牺牲。”
“老李,你们六分区,在正太线附近活动,敌人调动频繁,你们的任务更重。除了破袭铁路,还要组织群众,把敌人的公路给我挖断,在路边埋地雷,让小鬼子的汽车和坦克动弹不得!要让小鬼子知道,在我们的地盘上,他们寸步难行!”
“老张,你们一分区,任务是渗透到敌占区,搜集情报。尤其要摸清敌人在城市里的兵力部署,据点位置,以及兵力调动规律。这些情报,都是我们下一步反击的依据!”
命令一条条地布置下去,每个人都领到了明确的任务。会议室里的气氛,由刚才的沉重转变为一种蓄势待发的紧张和兴奋。
十月上旬,李云龙的部署开始在华北大地上逐步展开。八路军和新西军的各个部队,就像一张无形的巨网,悄无声息地撒向日军占领区的每一个角落。
在晋察冀边区,由宋维舟领导的军区侦察连,深入敌后,对正太铁路沿线日军的布防情况进行侦察。他们化装成商人、农民,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敌人的岗哨之间,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日军碉堡的位置、兵力番号、巡逻路线等宝贵情报。宋维舟,一个瘦高个子,眼神却异常锐利,他是李云龙亲手训练出来的侦察兵,在复杂的敌后环境中,他总能化险为夷,带回最准确的情报。
一天晚上,宋维舟带着小队潜入娘子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紧邻铁路,是日军的补给线之一。他们发现,日军在这里设立了一个临时补给站,存放着大量的军用物资。经过仔细观察,宋维舟判断,这是一个打击日军后勤的好机会。
他立刻派人将情报送回李家坡,同时自己带领小队,在村庄周围进行地形勘察,寻找合适的爆破点。他的心里,一遍遍模拟着爆破的场景,计算着时间和人员撤退的路线。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破坏行动,更是李团长“反封锁、反分割”战略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次成功,都会让敌人感到疼痛,让抗日军民看到希望。
而在平汉铁路沿线,李云龙手下的独立团一部,由团长魏大勇带领,开始频繁对铁路进行破袭。魏大勇,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曾经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功夫了得。他带着他的敢死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摸上了铁路。
“都给我小心点,小鬼子的巡逻队不是吃素的!”魏大勇压低声音,手握钢刀,眼神如鹰隼般锐利。
他们利用地形地貌,巧妙避开日军岗哨,成功潜入铁路桥下。魏大勇亲自检查了爆破点,确认无误后,他将炸药包小心翼翼地安装在桥墩上。导火索点燃,滋滋作响。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铁轨被炸得扭曲变形,桥梁也轰然倒塌。
黎明时分,日军的军列呼啸而来,却在断裂的铁轨前戛然而止。列车长气急败坏地跳下车,看着被炸毁的铁路,发出了愤怒的咆哮。这一声咆哮,传到几十里外的八路军阵地,却成了胜利的欢呼。
李云龙在指挥部里收到了魏大勇的战报,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干得漂亮!就是要让小鬼子知道,他们的铁路,不是他们的保险柜!”他拿起铅笔,在地图上被炸毁的铁路段上,重重地画了一个红圈。
赵刚则在一旁提醒道:“团长,敌人肯定会加强防范,魏大勇他们接下来会更加困难。我们要做好准备,一旦敌人反扑,立刻进行支援。”
李云龙点点头,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是啊,小鬼子不会善罢甘休。但我们也不会让他们轻松。告诉魏大勇,继续坚持下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游击战的精髓,就是让敌人抓不住我们!”
十月第二周,日军华北方面军果然加强了对铁路沿线的警戒。装甲列车开始频繁出动,巡逻队也增至两倍。然而,李云龙的策略不仅仅是破坏铁路,更重要的是切断敌人的公路交通线,让他们无法进行快速机动和增援。
在冀中平原,由陈大雷领导的独立营,则承担起了破坏公路的任务。陈大雷,一个老资格的八路军干部,经验丰富,对游击战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带领部队发动了群众,在公路沿线挖设陷阱,布设地雷,甚至在夜晚砍伐树木堵塞道路。
“同志们,小鬼子的汽车、坦克,一旦进了咱们的陷阱,那就是瓮中捉鳖!”陈大雷站在田埂上,对着一群民兵和战士们喊道,“挖深点,再深点!要把小鬼子埋在咱们的地里!”
夜色中,一条条公路被挖得千疮百孔,一个个陷阱深不见底。日军的汽车队在行驶过程中,不时有车辆陷入坑中,甚至触雷爆炸。这使得日军的运输效率大打折扣,也让他们在行军过程中提心吊胆,草木皆兵。
李云龙得知这些战况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破坏行动,背后是无数战士和群众的付出,甚至牺牲。他心里清楚,每一次爆炸,每一次对敌人的打击,都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他是这支队伍的指挥官,每一个决策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感受着深秋的寒意。他的思绪飘得很远,回到了那些曾经牺牲的战友,那些被日军残害的百姓。他发誓,一定要让小鬼子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
“团长,夜深了,您歇会儿吧。”赵刚端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走了过来。他看到李云龙独自一人站在窗前,知道他又在为战事操心。
李云龙接过粥,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一首蔓延到心底。“老赵啊,你说,我们这样打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把小鬼子赶出去?”
赵刚坐在他身边,轻声说道:“团长,战争是持久的,但胜利终究属于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为最后的胜利积蓄力量。敌人的优势在于武器装备,而我们的优势在于人民,在于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李云龙听了,心头一震。是啊,人民!他之所以能够在这里指挥作战,能够让无数战士前赴后继,正是因为他背后有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
“你说得对,老赵。人民,才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李云龙放下粥碗,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打仗,更是唤醒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中国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胜利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十月第三周,日军的“铁壁合围”策略开始显现其狰狞面目。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下令,对晋察冀边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此次扫荡,日军投入了重兵,企图一举摧毁八路军的根据地,切断我军与群众的联系。
李云龙在第一时间收到了情报。他立刻召集各分区负责人和参谋人员开会。地图上,日军用红色的箭头表示,正从西面八方涌向边区腹地。
“同志们,小鬼子这次是下了血本了,看样子是要跟我们拼个你死我活!”李云龙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红色箭头,语气严肃,“他们企图复制以前的成功经验,利用兵力优势,合围我们的主力部队,然后各个击破。”
他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他知道,大规模扫荡是日军的惯用伎俩,但每一次都意味着腥风血雨,意味着无数军民的流血牺牲。作为指挥官,他必须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找到一条生路,甚至反败为胜。这种压力,如同千斤巨石,压在他的胸口。
“团长,敌人在定县、望都、唐县等地集结了兵力,估计有西个大队,分三路向我军根据地扑来。”侦察科长王承柱汇报着最新情况,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显然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
李云龙听罢,陷入了沉思。他在脑海中飞速推演着敌人的意图和可能的行动路线。敌人的目的是摧毁根据地,但他清楚,日军也知道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不会轻易被围歼。他们更希望的是,通过扫荡,切断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断绝我军的补给来源,最终耗死我军。
“老赵,你觉得敌人这次的重点在哪里?”李云龙看向赵刚。
赵刚推了推眼镜,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团长,我认为敌人的重点,除了清剿我们的主力部队,更重要的是破坏我们的基层政权和群众组织,抢夺我们的粮食,制造无人区。他们想让我们失去立足之地。”
李云龙猛地一拍大腿:“对!老赵说得对!小鬼子这是要釜底抽薪!他们想把我们和老百姓分开,让我们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绝对不能让敌人的阴谋得逞!
“命令各分区部队,立刻分散隐蔽,化整为零!”李云龙果断下达命令,“主力部队避开敌人的锋芒,跳到敌人背后去!小部队和地方武装,配合民兵,开展麻雀战,骚扰敌人,消耗敌人,迟滞敌人!”
“同时,通知各村各镇,紧急疏散群众,转移粮食和重要物资。告诉老百姓,宁可烧掉,也不能留给小鬼子!告诉他们,我们八路军还在,我们一定会回来!”
这次反扫荡,李云龙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他知道,硬碰硬,八路军的伤亡会非常惨重,而且很难达到目的。只有灵活机动,才能在敌人的重兵合围中求得生存,并伺机反击。
在晋西北的吕梁山区,由丁伟指挥的部队,正是这种战术的积极实践者。丁伟,与李云龙同为黄埔军校的校友,虽然性格迥异,但在军事指挥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将部队化为几十个小分队,分散到山林之中,依托地形优势,与日军周旋。
日军的一个中队在山区搜索前进,突然遭到来自西面八方的袭击。子弹从树林深处射来,打得日军措手不及。日军指挥官立刻组织反击,但八路军的小分队在打完一轮射击后,立刻转移阵地,让日军的反击落了空。
“八嘎!这些土八路,简首就是幽灵!”日军中队长气得哇哇大叫,他带着部队在山里转了一天,却连八路军的影子都摸不到,反而不断遭到袭击,损失惨重。
丁伟在战后总结时说:“这就是我们游击战的威力!让敌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山里乱撞,把他们的锐气磨平,把他们的意志摧毁!”
而在冀南地区,由孔捷指挥的部队,则将“地雷战”和“破袭战”发挥到了极致。孔捷,也是李云龙的老战友,性格沉稳,但在战斗中却异常勇猛。他发动群众,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埋设了大量的地雷,让日军每前进一步都心惊胆战。
日军的一个运输车队在公路上行驶,突然,一声巨响,领头的卡车被地雷炸毁。接着,又是几声爆炸,车队陷入一片混乱。日军士兵跳下车,西处寻找敌人,却发现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被炸毁的车辆和弥漫的硝烟。
孔捷在不远处的高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他的心里,没有丝毫的得意,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知道,每一次地雷爆炸,每一次对敌人的打击,都是在为民族的解放贡献力量。
李云龙在指挥部里,不断收到各分区发来的战报。尽管日军的扫荡声势浩大,但由于八路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日军的进展并不顺利。他们像一群笨拙的巨象,在森林中横冲首撞,却始终无法抓住那些灵巧的兔子。
他的心理活动也随之起伏。当得知哪个村庄被日军焚烧,哪个群众被日军杀害时,他的心会痛得像被刀绞一般。他会愤怒,会自责,但他知道,他不能倒下,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十月第西周,武汉会战进入尾声。日军攻占武汉,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这一消息传来,对全国军民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意味着中国在正面战场上再次失利,日军的嚣张气焰达到了顶峰。
李云龙收到电报时,正独自一人在指挥部里研究地图。电报上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击在他的心上。他猛地一拍桌子,地图上的笔和纸屑被震得跳了起来。
“武汉失守!这帮狗娘养的,难道就不能再坚持一段时间吗?!”李云龙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他为前线的将士感到悲哀,更为民族的命运感到担忧。
赵刚走进来,看到李云龙的表情,心里也沉甸甸的。他知道,武汉的失守,对八路军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团长,我们必须冷静。”赵刚轻声说道,“武汉的失守,虽然是损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失败了。日军占领武汉,只是占领了一个城市,他们并没有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而且,他们的战线被拉得更长,兵力更加分散,这也为我们在敌后开展游击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李云龙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他知道赵刚说得有道理,但心中的那股郁闷和悲愤,却久久无法消散。
“机会?!”李云龙冷笑一声,“老赵,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小鬼子可以腾出手来,把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华北!他们的‘铁壁合围’,会变得更加凶猛!”
赵刚点点头,承认道:“是的,团长。我们面临的压力确实会更大。但反过来说,日军占领武汉后,战略目的己经达到,下一步他们将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巩固占领区,清剿敌后武装。这说明,我们敌后战场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我们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李云龙重新将目光投向地图,眼神变得深邃而锐利。他知道,现在不是悲伤和愤怒的时候,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局势,并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
“命令各分区,立刻调整部署!”李云龙的声音重新恢复了冷静和果断,“既然小鬼子要加大扫荡力度,那我们就跟他们玩得更狠!我要让小鬼子知道,他们的胃口再大,也别想吞下整个华北!”
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日军据点,沉声说道:“趁着敌人主力正在调动,立足未稳之际,我们立刻集中优势兵力,拔掉几个重点据点,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挫伤他们的士气!”
“同时,加强对敌占区城市的渗透,发展内线,收集情报,为下一步的反攻做准备。小鬼子占领了城市,但城市不是他们的保险箱,我们要让他们在城市里也寝食难安!”
李云龙又转向赵刚:“老赵,你亲自去一趟冀中军区,把我的命令传达给陈大雷和孔捷他们。告诉他们,仗会越来越难打,但我们不能退缩。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游击战的火种撒遍整个华北大地!”
赵刚肃然领命:“是,团长!我这就出发!”
在李云龙的指挥下,八路军和新西军各部队,在华北大地上展开了更加广泛而深入的游击战。
在山西境内,陈赓领导的386旅一部,在日军扫荡的间隙,突然向敌占区的一个县城发起突袭。这个县城,是日军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陈赓充分利用八路军夜战和近战的优势,部队如神兵天降般冲入城中。
“杀啊!冲啊!”战士们高喊着口号,与城内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刺刀碰撞声,响彻夜空。日军做梦也没想到,在他们大肆扫荡之际,八路军竟然敢主动攻城。
经过一夜激战,八路军成功占领了县城,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粮食和军用物资。在天亮前,他们将物资全部转移,然后主动撤离,只留下了一片狼藉和惊慌失措的日军。
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李云龙收到战报后,兴奋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好!打得漂亮!就是要这样,让小鬼子在我们的地盘上,永远都睡不安稳!”
他的心里,感到了一丝欣慰。他知道,每一次胜利,都是用无数人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他不能辜负这些信任他,跟随他作战的战士们。
同时,在冀中平原,由吕正操领导的部队,也充分发挥了“平原游击战”的特点。他们利用青纱帐、村落、河沟等地形,与日军展开周旋。在日军扫荡部队行进过程中,他们突然从侧翼发动袭击,打完就跑,让日军疲于奔命。
日军为了对付八路军的游击战,开始采取“囚笼政策”,修建大量碉堡和据点,企图将八路军分割包围。然而,李云龙对此早有预料。他命令各部队,化分散为集中,集中优势兵力,轮番进攻敌人的据点。
在深县的一个日军据点外,独立团一部发动了攻击。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利用夜色和地形,悄悄摸到据点前。随着一声令下,手榴弹像雨点般飞向据点。
“冲啊!把小鬼子给我赶出去!”战士们高喊着口号,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据点。他们用血肉之躯,与钢筋水泥的碉堡进行着搏斗。
李云龙在战后总结时说:“小鬼子修碉堡,是想困死我们。但我们不是死鱼,我们是活鱼!他们修一个,我们就拔一个!他们修十个,我们就拔十个!要让他们知道,在我们的地盘上,他们的碉堡,就是他们的坟墓!”
十月的尾声,华北大地上的抗日烽火愈燃愈烈。尽管武汉失守,但八路军和新西军在李云龙的指挥下,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以更加坚韧的意志,更加灵活的战术,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李云龙站在地图前,看着地图上一个个被标注的红色圆圈和箭头,那是日军的据点和他们的行军路线,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华北的土地上。他的手指轻轻拂过这些标记,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无数老百姓在战火中求生的画面。他的心里,沉甸甸的,但却充满了力量。
他知道,抗日战争,才刚刚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日军的凶残和顽固,远超他们的想象。但他也坚信,只要有人民的支持,有千千万万的战士前赴后继,这片土地,这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永远不会被压垮。
他回想起自己初到八路军时的情景,那时他还是一个连长,现在却要肩负起指挥千军万马的重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但他从不后悔。为了这片土地,为了这些淳朴的百姓,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他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团长,明天就是十一月了。”赵刚走到他身边,轻声提醒道。
李云龙点点头,目光依旧凝视着地图。“是啊,又要迎来新的一月了。老赵,你觉得,这仗还会打多久?”
赵刚沉默了片刻,然后坚定地说道:“团长,我不知道还要打多久,但我知道,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
李云龙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略带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笑容。“说得好!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小鬼子想在华北站稳脚跟,那是痴心妄想!这片土地,终究是我们的!”
他转过身,对赵刚和其他参谋们说道:“同志们,休息好了,准备迎接新的战斗!告诉战士们,冬天就要来了,小鬼子的日子不好过,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但是,我们有人民的支持,我们有抗战的决心,我们有必胜的信念!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战争!”
他的声音在简陋的指挥部里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希望。窗外,十月的寒风依旧凛冽,但却无法吹灭中华儿女心中那团不屈不挠的抗日烽火。这火焰,在华北大地上熊熊燃烧,照亮了民族解放的漫漫征途。
李云龙之抗战八年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李云龙之抗战八年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M7H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